好脾气的养成
多写公众号文章,有利于培养好脾气,我认为这可以算作是一条准真理。以我自己为例,这大半年来的持续更新,让我肉眼可见地儒雅随和起来。原因是和别的地方相比,在微信公众号作者更了解自己的读者。
这里不止提供了读者的昵称、头像、关注时间、留言次数、赞赏金额,而且还可以提供连续观察读者的机会。一直到今天,微信公众号都保留了早期的基本功能---如同一位真正的微信好友一样,可以和读者彼此对话。因此,作者可以看到和读者的对话往来。有些时候,查看这些历史对话对于作者而言就是很好的修行。比如说以下这条本周一我收到的留言:
图片
除了截掉名字和头像,这张截屏没有做任何处理。这个人在8月31日开始关注我,立即发来一段很长的话。虽然我看不懂具体什么意思,但大概是某种赞誉或者感谢。因为触发了自动回复关键词之一的“图书馆”,我这边自动回复了一篇文章过去。六天之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也许是对方刚刚看到我自动回复的文章,这次我就从“教父”飞快地沦落为“臭狗屎”。
非常好的修行机会,不是么?倘若一开始我真的信了那些赞誉和感谢,那么转过脸来受到辱骂时我就会倍加难过。如果自己心思再敏感纤细一些,搞不好还觉得人性幽微之处只有无尽黑暗。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像我现在这样,在连续五年、十年间不断见识这种前恭后倨,翻脸如翻书的景象之后,对劈面而来的赞誉不以为意,对随之而来的羞辱也全不在意。
但也不是说我变成了一个二皮脸,过上了没羞没臊的中年生活。而是说和我年少时相比,我变得不那么在意别人怎么评价我,更在意我自己是谁。这样我的自我就较少因为别人的赞誉而膨胀,也较少因为别人的羞辱而受伤。甚至连自认为的义务和责任也消散了---我不再认为我应该向读者提供资讯、知识、情感共鸣,我也不再相信我可以启发、影响、改变读者,让他们产生所谓思考---这些不属于我的考虑范围,也不是我的力所能及。我就是一盏油灯,没有必要去冒充浴霸。
事情变得很简单,我写是我想写,无非是多年的经验提醒我写的时候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不要写得太过玄远,不要卖弄自己都不懂的大词,尽量平白如话,然后用短句别用复句。短句写不好的话,学着在长句里多加几个逗号,把重要的部分往前提先说掉。最后,别怕排比句老土,会被文艺青年嘲讽,人们在阅读的时候看到排比句能产生节奏感,读起来会比较顺畅。油灯嘛,就是要土一点才对。
所以我现在的脾气很好,每天看到各种留言不会骄傲,也不会难过。发文章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种交流,我讲一个自己的故事,或者是一个想法。发出去之后,读者在留言区交换自己的故事和想法。就像是昨天,我在《时间煮粥》里谈自己记忆的变化。有位读者留言回忆往事,讲他在高中和一位女同学逃课的经历,两个人多年以后对逃课的时间在回忆上无法取得共识,但是彼此都承认当时曾经牵手和接吻。我觉得我看到这段留言的时候赚了,换来了一个很动人的小故事,不是么?而且这件事情还有下文,因为随后他收到了一条回复,ID居然和他的高中女同学完全一样,这个巧合不由得让他的心猛地大跳了一下。等他点过去时,发现这条回复又已经消失不见,于是他的心又猛地大跳了一下。而我在后台,默默地看到了出现和消失的全过程,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目击证人。
我认为这就是发公众号的乐趣之一,算是对我的好脾气有正面的贡献。针对我个人的评价毫无任何意义,我想我可以说自己在全身被扎成筛子之后获得了免疫力。但是,我对这种凡人小事却依然毫无抵御能力,它们依然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我打个对穿。同样是在昨天,一位读者留言说自己带着母亲出门去医院,弯腰穿鞋的时候对着房间里说了一声“我们走了”,说完才想起那个人已经走了十几年。我觉得她那几十个字的描述胜过我的万语千言,也许留言的他们并不知晓,是他们的留言让我的心保持着柔顺。
当然,截屏里的那个读者我还是拉黑了。虽然“菩提本无树,宝镜亦非台”,我道理是明白的,但是也做不到“本来无一物”的超脱,所以我还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