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与碎片化阅读
普希金的意义正在被人们淡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碎片化的阅读在消解着深度。很多读者在远离文本,远离经典。文本不是单一的文字聚合,而是作者整体审美精神的呈现。比如诗人海子,他的意义不在于人人皆知的那首诗《面向大海,春暖花海》,而在于他对人类未来的寓言般的揭示。普希金也是这样,他是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首先,普希金对整个俄罗斯社会予以整体的审美观照。他是那个时代的歌者,那个时代的代言人,那个时代的鼓手。他歌颂自由,鞭挞独裁。他热爱祖国,满腔热血。他剑指沙皇的残暴统治,渴望生命的燃烧与沸腾。在那个动荡的社会语境里,普希金历经痛苦与磨难,但他从未停歇对自由与民主的向往,从未停止过内心热的歌唱!
其二,是普希金诗歌当中饱满的生命表征。在流放途中,他抒写着慷慨热情的诗篇。去讴歌友谊,讴歌清晨,讴歌大自然,讴歌伟大的人民……所有的意象都是那样明亮,所有的话语都雨露般晶莹,所有的抒情都浸润着火一样的热情……他的诗歌,既有叙事的因子,还融含着哲理,体现出鲜明的史诗特质。普希金的诗歌,有着清晰可见的儿童视角。以童心来打量这个世界,以童心来怀望悠远的俄国大地,以童心来舒缓内心的孤独与苦闷……他的语言,整齐而富有节奏感,大气而充满质感,是俄罗斯近代文学中最具先锋意识的语言实验者。
最后,是他扬名于后世的爱情诗。普希金,因为他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和优美动人的爱情诗,而成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诗歌王子。他的爱情诗,总是那样细腻而委婉,总是那样缠绵悱恻。一见倾心的爱慕,长相思的痛苦,嫉妒的折磨,欲言又止的羞涩,绝望中的痛楚,回忆里的甜蜜……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在他的笔下一一呈现。作为一名爱情的歌者,他不仅远远地望见了痛疼,更远远地望见了苦难。不仅深深地触及了灵魂,更深深地触及了终点。他的爱情诗,是对爱情本身的呼唤,更是对爱情意义的追问!
是的,假若没有爱情,生命本身还有什么形而上的意义?假如没有爱情,我们的心灵如何才能绚丽地绽放?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二十一世纪,重温普希金的诗歌文本,是我们向经典致意的最佳方式!在滨城美好的六月,让我们记住这个永远38岁的诗人:普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