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黄瑞云寓言(插图版)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黄瑞云寓言(插图版)读后感锦集

2021-09-18 00:2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黄瑞云寓言(插图版)读后感锦集

  《黄瑞云寓言(插图版)》是一本由黄瑞云 / 萧继石著作,宁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瑞云寓言(插图版)》读后感(一):适合五岁以上儿童阅读的寓言故事书

  今天读的是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寓言书,书名是《黄瑞云寓言(插图版)》。

  要说市场上寓言类的儿童书,真是不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寓言故事呢?原因很简单,寓言故事有着看似简单却又很深的哲理。

  为什么要读这本《黄瑞云寓言(插图版)》,不妨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黄瑞云老师。

  本书的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寓言大师黄瑞云老师,被称为“当代中国的伊索”,足以说明作者在寓言故事领域水平之高。作者黄瑞云老师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黄瑞云老师曾创作过很多寓言,本书精选了他的部分代表作品。

  其次,这本书本身——《黄瑞云寓言(插图版)》。

  品读大奖作品《黄瑞云寓言》前面的几版曾获得过中国新时期优秀少儿读物奖、金骆驼奖、屈原文学奖等等,特别是其中的作品还曾入选语文教材。而此次的《黄瑞云寓言(插图版)》正是在此基础上新增了插图。

  小体积,大容量

  采用32开,尺寸为889*1194。整本书拿在手里非常轻,却收录了作者黄瑞云老师的100篇寓言故事。封面的小动物用手摸时会有凸起感,这是采用特殊的印刷使之更有立体感,造成视觉冲击,更容易吸引小读者的注意力。

  再者,这本书的绘图者——萧继石。

  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插图,三十幅彩色插图均由萧继石所创作。萧继石是武汉漫画研究会秘书长,曾出版过《世界漫画杰作选》、《高老二趣事》、《刘大逛武汉》等。

  《黄瑞云寓言(插图版)》里的这些寓言故事的篇幅比较短小,一般为一页,最长的不过二页。这些寓言的语言精练,看似简单非常适合五岁以上儿童亲子阅读、七岁以上儿童自主阅读,可以说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桥梁书。

  寓言最早是民间口头创作,那么我们通过带儿童阅读,可以复兴口头讲故事的传统,鼓励小读者用自己的声音去复述寓言故事。正如不识字的小读者,需要亲子共读,而识字的小读者,就可以自主阅读。通过口头讲故事,我们可以化解识字不识字的界限,提高小读者口头讲寓言的积极性。

  寓言有着教育性。通常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寓言故事中体现,让它们可以为小读者带来一堂道德课,又可以激发智慧。

  这本《黄瑞云寓言(插图版)》中的上百篇寓言还曾被译成英、法等多种语言,正因以上种种才能从众多优秀的寓言书中脱颖而出。那么,喜欢的朋友可不要错过哟。

  《黄瑞云寓言(插图版)》读后感(二):寓言与丛林法则

  什么是寓言?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有所隐含的语言。

  关于它的文学含义,度娘是这样说的:

  我的理解:这是心忧社会的知识分子,有些话不好讲,就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以中国当代寓言大师黄瑞云所著的《黄瑞云寓言》为例,这里面的忧时之心,恐怕未经世事的小孩子还不能完全理会。

  所以,我有时恍惚觉得,黄先生写寓言,可能是想给大人看的。

  你看,他在书中写受人供奉的“司命大神”,由于供奉的人多,祈求也各式各样,旁边的判官替司命着急,怕大神难以完全眷顾人们的请求。司命怎么回答呢?他答得挺妙:

  判官很老实,担心司命这么做会失人们的供奉。

  司命不以为然,他告诉判官:“会供奉的,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幸福,全是我的恩惠;而灾难,是他们命中注定,我还给他们减轻了许多。”

  与此相似,黄作家还杜撰了一番命运之神与上帝的谈话。

  你品品。

  我的这个题目是寓言与丛林法则,当然也是看了《黄瑞云寓言》有感而发的。黄先生写故事,寓意深刻。借由丛林生物,好好地阐释了一番“丛林法则”。

  在《灰斑与白额》中,野兽们起先由灰斑大虫统治,它每天信用一头野兽。野兽们感动痛苦。但有一天,山外来了一只白额大虫,灰斑大虫很是害怕它。野兽们来了希望:说不定有救了。

  野兽们和白额联系,赶走了灰斑,改白额为主。

  野兽们的好日子来了吗?

  不!

  因为白额宣布:从此以后,我每天要食用两只小兽。

  哦嗬,这场景,莫名熟悉呀。

  《驴子和羊》里,驴子守在羊圈门口,见着一只羊进来,就踢一脚,檐下的燕子觉得奇怪,就问驴子为什么这样。驴子的回答让人无语。

  驴子说:“谁都可以欺负我,不欺负他们,我去欺负谁!”

  乍一听,是不是很有道理啊,再想一想,是不是很恐怖啊。

  当然,以成人眼光看寓言,未免对号入座,想得有点多。

  也许黄先生的书,孩子看了,可能想得没有这么多,但对于打破心中某些模式,估计还是有些细微影响的。

  可见得作者用心。

  《黄瑞云寓言(插图版)》读后感(三):读《黄瑞云寓言》,收获爱与智慧。

  提起寓言故事,你会想到哪些故事?

  《乌鸦喝水》《农夫与蛇》《龟兔赛跑》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从小读到大,百读不厌。自己小时候读,长大了成家立业有了小孩继续给孩子读这些故事。

  经典,就是那些怎么也不会过时的,有普世意义的作品。寓言故事比喻生动,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却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古希腊有伊索寓言,当代中国也有一位寓言大师,他就是黄瑞云,他的作品《黄瑞云寓言》被称为”中国的《伊索寓言》。“

  黄瑞云是当代的寓言大师,他从事寓言创作数十年,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伊索“。他创作了上千篇寓言故事,作品情节生动有趣,语言精练活泼,蕴含丰富的哲理。

  著名诗人、教育家公木说:

  这套插图版《黄瑞云寓言》精选了100篇寓言故事,有30幅彩色插图,让我们在图文并茂之间,得到爱和智慧的启迪。

  黄瑞云说过:

  确实如此,其中《陶罐和铁罐》这则经典寓言故事入选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在故事中,国王的御厨里,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生动形象,铁罐自恃坚固,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陶罐则很谦和,不理会铁罐的冷嘲热讽。后来王朝覆灭,宫殿倒塌了,铁罐和陶罐被埋在土里不知道几个世纪以后,陶罐成为文物,铁罐却成被氧化成了几块残片。

  故事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用自己的强点去比人家的弱点是不应该的,人家也会有比你强的地方。”如果是儿童读了这个故事,他们肯定会饶有兴致地,想象着傲慢的铁罐和谦虚有礼的陶罐的样子,自然也就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不可傲慢,要谦虚做人。

  作为成年人,读到《拉.封丹和伊索》这一篇,不禁莞尔会意。

  拉.封丹是法国17世纪的寓言诗人,他的《拉.封丹寓言》和《伊索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并成为世界三大寓言。

  这则故事中,拉.封丹和伊索穿越到古希腊,和寓言文学的先师伊索见了面。两人就“寓言”创作有一段深刻的对话,道出了寓言作为文学长河的一个领域,也是来揭示真理,总结教训,给世人警醒和启发的。

  童文学家樊发稼说:

  当看到这一美誉,深表赞同,也正巧翻到《伽利略平反》这则故事。这则故事儿童不一定读得懂深意,但是老年人读完通常会有“与吾心有戚戚然”。

  还有一则《两堵柏林墙》,读后不禁令人反思人类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这篇几百字的故事真希望那些战争好事者好好看一看。假如墙会说话,假如墙有记忆,它什么都知道。

  这本插图版《黄瑞云寓言》有全新30幅彩色插图,和书中文字相得益彰,让读者在阅读时候,看到了场景,就仿佛置身于生动有趣的现场。另外,精选的上百篇寓言故事还被译成了英、法、意等多国寓言,让世界各地的孩子在中国版的“伊索寓言”里收获到爱与智慧。

  《黄瑞云寓言(插图版)》读后感(四):读寓言小故事,明白世间的大道理

  记得小时候,村里没有电,也没有电视,傍晚放学回家在煤油灯下写作业,写完之后,经常是两个鼻孔都是黑的。

  那时候的作业不多,吃完晚饭的时间,就成了我最最期盼的——每日开心一刻。

  夏天的时候,吃过晚饭就急匆匆跟着大人,拿着马扎,在大街上乘凉,听大人们轮流给叽叽喳喳的孩子们讲故事。讲故事的大人一开口,孩子们立马被施了魔法一般,瞬间安静了下来,仿佛都患上了失语症,睁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一个个认真的样子,如果学校的老师见了,会不会觉得自己认错了人。要知道在课堂上,他们可从没这么认真听过课。

  冬天来临,天气逐渐变冷,晚饭之后的“故事时间”就从屋外转移到屋里,地点却是不固定的,就跟打游击一样,今天来他家,明天去你家,后天再换成去她家。为什么呢?因为要把晒干的玉米,手动脱粒。这个活计,大人自然不在话下,大一点的孩子能干,小一点的孩子也能干,没有技术含量。

  讲故事的大人,一边干,一边讲;听故事的孩子们,一边听,一边干。天气虽冷,耐不住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的热情,每每干完预计的大概数量,竟都微微出了汗。不知道是讲故事的人太卖力讲,还是听故事的孩子们太用力听,亦或者是大家干活都太卖力的缘故,每每都怀疑这个冬天不太冷。

  是什么故事这么有魔力,让孩子们竟然乐此不疲的天天追随,那劲头堪比现在的追星一族,暂且在这里就叫“追故事的孩子们”吧。

  故事大都是大人们口口相传下来的,有评书、神话传说,当然最多的孩子寓言故事。每每讲完之后,都会或多或少学到一些或大或小的道理。

  那时候,学校没有图书室,也没有课外书可以读,很多故事都是翻来覆去地讲,孩子们也是一遍遍地听。讲的人,每次讲都讲得津津有味,好像每次都是第一次讲。听故事的孩子们,每次听也都是认认真真地听,好像每次都是第一次听似的,其实,早就在心里早就把故事背了个滚瓜乱熟。

  听故事,听寓言故事,成了我小时候最大的快乐和梦想。如果你问我,想没想过读有关寓言故事的书?说实话,我还真没奢望过,毕竟在那个年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读书、读寓言故事书成了我长大之后,每每看到就非读不可的书,书里有我童年的快乐和梦想,市面上能买到的,我都看个遍,也经常受到孩子的质疑:为啥我这当妈的人了,还喜欢看小孩子的书?

  很多事情都是没由来的喜欢,就譬如:中国当代寓言大师——黄瑞云的新作《黄瑞云寓言(插图版)》,就深深吸引和打动了我,以及跟我一样,没由来喜欢寓言的大小朋友们。

  《黄瑞云寓言(插图版)》精选了黄瑞云先生的100篇寓言代表作,并邀请肖继石先生亲自上阵,增加了30幅彩色插图,让读者在收获一个个故事和蕴含道理的同时,获得爱和智慧。

  让我们跟着“当代中国的伊索”——黄瑞云大师,一起解读《黄瑞云寓言(插图版)》,读寓言小故事,明白世间大道理。

  《黄瑞云寓言(插图版)》读后感(五):编辑手记 | 每一本书诞生的过程,都是与许多人并肩前行的旅程

  历经将近半年的打磨,《黄瑞云寓言》(插图版)终于上市了。黄瑞云先生的寓言作品数十年间是出版过十余次的,按理说出版不需要费那么多时间,但碰巧的是,这本书的文字作者、插画作者和编辑都是对内容“吹毛求疵”之人,所以经过我们多轮沟通、反复修改后,这本书才有了今天这个样子。

  《黄瑞云寓言》(插图版)

  黄先生今年已经89岁高龄了,身体状况时好时坏,而且眼花难视,所以一开始关于书稿的具体事宜我都是与黄先生的学生兼助手林春蕙老师沟通。我们此次出版的是100篇的精选集,因此需要从黄先生浩瀚的寓言作品中挑选出100篇代表作,这是十分不易的。黄先生对于自己的心血之作十分珍惜,每一篇都标上了优先级别,以供我们参考。而作为编辑,一是考虑到选篇要适合少儿阅读,二是之后本书要做海外版输出,一些有文化隔阂的篇目不宜选入,综合了这些因素和黄先生的意愿,经过三四轮的沟通,方才将选篇最终敲定。

  这个版本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彩色插图。初期和黄先生沟通的时候,他对插图也提了很多想法,还给我寄来了他的寓言作品在国外刊载时配的插图。这样一位文学造诣颇深,在学术研究上也建树颇多的大师,甚至非常谦和地表示,寓言插画很花钱,他无力资助。和黄先生本人的交流都是通过手写信,他虽身体不佳,笔迹颤抖,但仍坚持亲笔写信表达自己的想法。每次收到黄先生的亲笔信,都能感受到这位学术大家治学的严谨和为人的谦和。

  黄先生的部分来信

  为了能充分表现黄瑞云寓言的故事精髓,我们邀请了萧继石老师为这本书创作插画。萧老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武汉漫画研究会荣誉会长,湖北书画协会顾问,受聘于子恺画院。他的作品曾获得全国展览金奖、全国新闻漫画复评银奖、子恺杯第九届全国漫画大赛优秀奖等。萧老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民俗画创作,此前曾出版过连环画《安徒生童话》,也曾应丰子恺美术馆、李叔同纪念馆、张乐平艺术馆之邀举办过“萧继石童谣画展”,因此对如何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萧老师是非常有经验的。我们确定好收录的篇目以后,萧老师就开始了插画创作,两个月后就完成了三十余幅插图供我们挑选。

  萧老师为《黄瑞云寓言》(插图版)创作的部分插图

  萧老师说,读“本土伊索”的寓言有种心领神会的感觉,但画起来还是很烧脑汁,还说要提醒自己,务必不要画得“一本正经”,足见萧老师对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颇有心得。为文学作品配插图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创作,更是绘画作者对寓言内容进行咀嚼、消化后的再次创作,既要忠于原作,又要体现绘画作者的匠心独运,这是“心领神会”;文学作品中的插图所创作的形象要符合故事主人公的身份、衣着,道具和布景也要符合故事创作的背景。因此,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需要各学科知识的融会交叉,在符合原作的基础上做到图文并茂,这是“很烧脑汁”。

  前几天是教师节,黄先生的学生去看望他,聊起这本新书,黄先生表示颇为满意。其实在萧老师交了样稿后,我就已发给黄先生看过,他看后表示《黄瑞云寓言》能有这样的插图,他很是满意。后续的封面以及文案,也和黄先生沟通过好几轮,前几天黄先生收到样书后,还托林春蕙老师告诉我,书的封面很有特色,比在机子上看到的感觉大不相同,全书印制简洁明净,他很满意。

  2021年教师节,学生去家中看望黄先生

  这本书能以今天这个样子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得到了很多人的指点和帮助。黄先生和萧老师自不必说,他们治学和创作的严谨态度,对初心和原则的坚守,以及对自己作品的珍视和爱惜,无一不是在言传身教,我虽没有在两位门下受教过一日,但亦要允许我称两位为我做事的榜样、人生的导师。

  此外,同样要感谢设计师明知我是何等吹毛求疵之人还愿意接我的项目,并且默默忍受我近乎苛刻的改稿要求,每天不厌其烦地打磨封面到十一二点;感谢质保、发行和营销的同事在完全不知道我是何等吹毛求疵之人的情况下,依然经受住了我每天无数次的“骚扰”和拷问;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的出版提供过灵感的参考图和参考书,但对不起我要踩在你们的肩膀上(笑)。

  每一本书诞生的过程,都是与许多人并肩前行的旅程,这段旅程我们已经走完了。前些天,黄先生来信说了,这本书一定受读者欢迎,肯定会重印。让《黄瑞云寓言》(插图版)和更多读者相遇,这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一起前行的理由。在此,与诸君共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