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顺应孩子的天性:英国妈妈的内驱力私房教养书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顺应孩子的天性:英国妈妈的内驱力私房教养书读后感锦集

2021-09-19 00:1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顺应孩子的天性:英国妈妈的内驱力私房教养书》是一本由安潇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8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顺应孩子的天性:英国妈妈的内驱力私房教养书》读后感(一):《顺应孩子的天性》:三大维度教你省心养娃!

  要是你的娃这么看书(请观看下图)

  你会不会想要爆发小宇宙。 先别急,看看别人家的娃都是如何认真学习的:

  肿么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反正我是一边看,一边保持吃瓜的心态,但是这里建议父母们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坐姿以及看书习惯,这样对视力有好处。 之所以聊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看了这本《顺应孩子的天性:英国妈妈的内驱力私房教养书》,这本书的封面除了书名和简单介绍以外,还能看到两个说悄悄话的可爱宝宝,没错,她们就是作者安潇的两个小棉袄。 在这本《顺应孩子的天性》中,总共分为三大部分,9个章节,在第1章中,作者通过分享一岁的宝宝有哪些特别之处,以及两岁宝宝在行为上的逻辑,再加上宝宝三岁时那些招人烦的行为,来总结出孩子这些行动的背后的大体原因。 我之前听我妈妈说过:孩子的脸,六月的天,总是说变就变,情绪失控这件事不仅仅是大人,小孩子更是经常出现各种情绪,在第1部分的第2章中,作者就告诉你很多孩子发脾气有情绪并不是无理取闹,只是他的大脑还在发育阶段,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并且告诉你当孩子因为没有及时获得某种食物或玩具时,如何进行安慰引导,很多孩子从小就会表现出内向或者外向的性格,如果你发现你的宝宝比较害羞,作者建议你不要给孩子添上一些胆小、怯懦的标签,而要认真的和他沟通,找到他害羞的原因,如果是天生这样的性格,则要引导并且开导他接受自己的性格,不要让他觉得这是一个缺陷或者是缺点。 在这本书的第2部分理解天性中,作者在针对热爱哭闹的宝宝,建议家长们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一味的迁就孩子,而是在不妥协的情况下进行安慰。 而且还用分离焦虑和安全型依附这两种亲子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来告诉你什么是孩子对妈妈正确的依赖,以及焦虑-回避型依赖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然后作者再次把角度放在父母身上,教导父母如何给孩子设置正确的自由环境,以及如何发现孩子性格的缺陷,以及通过方法矫正孩子的缺陷,并且帮助孩子发展专注力。 当然作者也注意到很多小孩子都不爱上学的这个问题,并且提供了10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轻松入学,开心上学。 在第3部分中,作者则主要帮助年轻的父母正确的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艺术力、以及孩子的动手能力,作者建议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以及在家里让孩子完成一些简单的美术课,可以极大的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和孩子一起听他喜欢的戏剧以及一些好听的音乐,也可以很好的培养他在音乐上的爱好,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动手能力,可以从一些简单的涂色游戏开始。

  在最后一个部分当中,作者则再次强调,孩子的参与才是任何启蒙的开始,以及建议父母们在孩子写字的年龄,在学习写字之前,注意孩子拿笔的姿势,以及让他尝试一些图画和线条练习,关于孩子在学习数学和双语方面,也给出了一些建议,这本《顺应孩子的天性》是一本质量比较高的育儿书,喜欢这本书的小伙伴,建议自己找书读一下。

  《顺应孩子的天性:英国妈妈的内驱力私房教养书》读后感(二):顺应孩子的天性

  作为一名新手妈妈,关于孩子怎么教育好相关书我都很有兴趣!最近在看安潇的这本《顺应孩子的天性:英国妈妈的内驱力私房教养书》,最大的感慨就是为什么没有早一点预习到这本书?!现在看还来得及。

  我也很认同作者说的顺应孩子的天性!但孩子的天性是什么?我其实不懂。怎么去顺应?我也不清楚。反正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现在孩子已两岁半了,但回顾他过往两年半的一个成长经历,自己其实也是会有一些遗憾。如果当初早一点看到这本书,早一点了解到孩子的天性,或许我能做得更好。但也没关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陪孩子去走,所以我得抓紧去学习吸收,并且应用到生活教育中。

  最近我的孩子要上幼儿园,即使在前期已经做了功课,如:利用绘本进行心理建设,物资的准备,父母的准备,孩子的准备等等。我们尝试让孩子更好的去过渡入园的这段时间,但前期也不容易。

  9月1日开学之前,特地提前一周去幼儿园参加夏令营活动,提前适应幼儿园。前期是会有情绪,而且是很明显的分离焦虑,后期其实已经还好了,但因为夏令营跟9月1号开学又隔了几天。不料9月1号开学当天就生病了,疱疹性咽颊炎,需要在家隔离14天。好不容易隔离完14天,上了一天学,又因为喉咙发炎引起低烧,需要在家观察48小时。孩子累,父母也累,老师也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甚至有点怀疑之前做的功课是不是都白做了???

  看完作者的分享,心中的焦虑得到了安抚,也从作者分享的10个方法中,觉得我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好。个人认为这10个实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宝宝战胜入园,也可以帮助父母一起战胜焦虑。

  1.用时间表强化妈妈总会出现的稳定性。

  2.编织一天结束后的美好画面。

  3.因果关系的稳定性需要时间去验证。

  4.孩子刚入园时接孩子,一定不要迟到。

  5.早上可以让爸爸来送。

  6.早上给足疏通情绪的时间。

  7.一旦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不要逗留,果断离开。

  8.分别时不要悄悄的溜走,要正式的告别。

  9.小宝宝需要具体物件来依附情感。

  10.接孩子回家以后,多和他一起回忆幼儿园的一天。

  文中作者有具体的分享,大家可以看一下书,我在这里就不展开列举。

  除了入园焦虑这一点以外,其实我对于我们家孩子最近特别容易哭闹,我也感到很心烦焦虑。

  但看完作者的分享,知道像作者这样大神级别的牛妈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突然感到没那么糟糕。

  而且作者会分析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让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然后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去安抚孩子。我觉得自己之前因为孩子哭闹而感到心烦焦虑,甚至崩溃,更多的是只是关注了自己的情绪。而忘记了我们家的宝宝,他也需要关注他的情绪。

  我觉得每一位妈妈都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跟着作者去了解孩子,用孩子的逻辑去看见孩子。不逼迫孩子,不勉强孩子,不娇惯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顺应孩子的天性:英国妈妈的内驱力私房教养书》读后感(三):普通妈妈如何培养出卓越的孩子

  在工作和孩子这个事情上没有兼顾,只有牺牲。外面的海阔天空精彩世界谁都渴望,但陪孩子成长,是一种选择与责任。我觉得孩子和妈妈在一起是幸福快乐的。

  小区里也有很多老人帮着带孩子的,她们带孩子仅仅是孩子吃饱穿暖不哭就好,很难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我一直不愿放手把孩子让老人带是怕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瞬间。孩子的每个阶段的精神需求是不一样的。在带孩子过程中遇见任何一件事我都会思考到底该如何才是最正确的呢?

  有的家长为了比较孩子,让孩子提早学会一些技能出去遛娃时就会各种比较,如果谁家孩子比谁家孩子小就会一些大孩子还不会的技能时,就会显得她家孩子格外聪明格外与众不同,让大孩子家长莫然的产生一些焦虑感。

  我家孩子快一周岁了,站的比较晚不太会走路,有的人就会说缺这缺那,一周岁咋还不会走啊,谁谁家孩子才11个月就会走路啦......每当碰见这样的家长时我都会考虑自家的孩子是不是那儿出问题了,平常大运动做的少了,什么的胡思乱想一通。

  后来朋友推荐《顺应孩子的天性》给我看。突然看到书名我就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已的生长曲线,生长轨迹不同我们应该顺着孩子的天性任孩子成长。

  《顺应孩子的天性》是一位英因妈妈写的,她和任何妈妈一样都会经历孩子的成长,她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在陪孩子路上也会遇到各种育儿问题。本书记录了她在陪孩子过程中遇到的有趣有识值得供人借鉴的经验。

  书封面有一句话写的非常好“用孩子的逻辑看见孩子!”很多成年人都是从成人角度去看孩子,很少有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逻辑去看孩子。每个孩子的心思细腻往往不被成人看见,有时候的哭闹打滚很难让成人去理解。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挖掘,只是需要我们多点耐心和时间去引导。读完本书我觉得普通的妈妈也可以培养出卓越的孩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好奇心

  一岁前的宝宝处于口欲期,任何东西都会放在嘴里咬,她们是靠嘴巴去探索世界。此时可以多开发一些游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书中作者例举了很多游戏:感官游戏,手部精细运动游戏等类似游戏不但可以改变口欲期的烦恼还可激发宝宝的好奇心。

  2,独立思考

  要懂得给孩子留白。孩子的一整天不是说被安排的满满的就是有成就感,需要给孩子留大量的空白时间去做自已喜欢的事。书中提到给孩子设置硬边界的自由环境,我觉得可以借鉴,硬边界通常包括常识类的:如打人,抢别人东西,没有打招呼就拿走别人的东西,涉及安全的行为等,是需要按照坚定原则执行的。

  另一个硬边界就是合约类的。比如:电视只能看10分钟就要自觉关掉,游戏只能玩一局就要关掉,零食每天只能吃几块,晚上最晚不能超过几点睡觉,等等。规定好的就让孩子自已去思考执行,不能随自已态度而改变合约。设置这些边界目的是让孩子有自已的思考空间,用自已约束自已。

  3,自我表达

  “双减”政策的到来解救了很多孩子。希望多出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已喜欢的事儿,做自已感兴趣的事可以激发创造力。看了这本书我真心疼《小舍得》里的颜子悠小朋友啊,想下楼踢足球的时间都被妈妈用来看课外书,做奥数习题了,如果让孩子去做自已喜欢的事,想必他的学习会更上一层楼。

  记得那晚妈妈不让子悠踢球,子悠抱着足球哭了很久,第二天妈妈允许子悠每天下午可以踢半小时球时,子悠给妈妈保证下一次奥数绝对拿第一时的神情非常让人心疼。无论是看电视还是看书都希望自已能从中受到启发。就像书中说的乐趣才是自主学习的最大推动力。

  作者给两女儿提供了大量的自我表达方式。无论是在绘画还是音乐方面都任其孩子们自由发挥去创造属于自已的东西,这一点还是非常值得我借鉴,因为我一直想培养女儿绘画,读完本书我明白该如何去启蒙绘画。

  感谢作者分享育儿的宝贵经验,让我对育儿又多了一份认知。边带娃边读书的路上见证的不止是孩子的成长,更多的是自我的成长。

  《顺应孩子的天性:英国妈妈的内驱力私房教养书》读后感(四):2、3岁的孩子是王炸?儿童心理学家:天性也是天赋,看如何引导

  养孩子的路,就像是升级打怪,打完一关又来一关。

  如果说一岁以内的宝宝,还算是天使宝宝的话。那么,到了两岁、三岁,你就会发现,他们“叛逆”到让你怀疑人生。

  具体表现在:

  虽然知道这是所有孩子都要经历的第一个”叛逆期“,但真正来临的时候,还是会让不少新手爸妈有深深的挫败感。

  孩子这些”奇葩“行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心理,为什么偏偏要和大人作对呢?

  《顺应孩子的天性:英国妈妈的内驱力私房教养书》这本书,或许能解开你心中的疑惑

  作者安潇,是伦敦艺术大学硕士,兼修伦敦大学儿童心理学,也是“家里的蒙台梭利教室”的发起人。

  在书中,她不仅细致地分析了0-3岁孩子的天性与心理,还通过几十个有针对性的游戏,找到适合孩子天性的成长方式,激发内驱力。让普通妈妈也可以养出自主学习、乐观向上、内心强大的卓越孩子。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我们常常说,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什么是孩子的天性?

  对于孩子来说,好奇、恐惧、试探、玩耍、哭闹……这些都是他们的天性。比如:

  如果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看,是没法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的。但是,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其实孩子不是故意要跟你做对的。

  乱扔东西,也许是孩子在探索”重力现象“,也许是在探究自己的手与物体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有可能是想要通过这种行为,引起别人的关注。

  要制止吗?

  不,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

  保护他们的探索欲,远比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待着要重要得多。因为,有了探索欲,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我女儿小时候只要一开始哭,就很难停下来。她会一边放声大哭,一边在大人的安慰下说:”我停不下来。“

  以前,我很难理解她的这个行为。直到看了这本书,才恍然:原来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她自己也很害怕。因为:她的理性脑想要停止哭泣,可是却无法控制情绪脑的威力。

  如果,父母一开始就能”看到“孩子的天性,那在应对的时候,就能变得更加自如了。

  02、用大量实例,帮助父母解决育儿问题

  育儿,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大量的实例却可以起到参考指南的作用。

  作者以自己两个女儿小时候的日常为例,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值得参考的解决方法。

  比如:

  原则:父母不能打骂、不要光讲道理,也不要走开,以免孩子没有安全感。

  具体方法:给孩子提供一些有安抚感的东西。不能买糖,但是可以选择最喜欢的水果;不能吃冰淇淋,但是可以喝牛奶……

  避免无条件地妥协,要明白:孩子抗拒的不是幼儿园,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对“失去妈妈”的假想焦虑。

  具体方法:用时间表强化”妈妈“总会出现的稳定性、给足孩子疏通情绪的时间、早上让爸爸送、分别时不要悄悄走,要正式告别等10个实操方法。

  其中,作者给孩子制作的“入园绘本”特别有意思,包括:孩子入园需要准备些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遇到有需求的时候该怎么说,在绘本里都有一一提到。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了。

  具体方法:对于小孩子来说,牢记这20个字:“立刻走开、大声抗议、依靠伙伴、求助成人、正当防卫”,足矣。

  作者分享了两个孩子在遇到不友好孩子时的一个小插曲,效果一目了然。

  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实例,几乎囊括了孩子从0-3岁之间会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非常实用。

  “看见”孩子的天性,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以及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问题,只是育儿的一个方面。

  如何顺应孩子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创作力和内驱力?才是培养卓越孩子的最重要的环节。

  很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会给孩子报各种早教课,但效果却不一而足。

  早教,到底该“教”孩子一些什么?

  认字、读诗,还是智力开发?

  其实,都不是。对于小孩子,尤其是0-3岁的孩子来说,想象力、创造力、专注力等,才是最值得父母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的。

  而游戏,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毕竟,玩,是孩子的天性。

  作者分享了15个好玩的绘画游戏、16个英语启蒙游戏,以及一些如何让孩子爱上音乐、感受美的方法。

  以绘画为例:

  其实,只要父母用心,不给孩子设限,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小游戏,家里也可以成为激发孩子创造力和内驱力的“蒙台梭利”教室。

  如果你也对如何不逼迫、不勉强、不娇惯孩子,却能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内驱力的话,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大量的实例和游戏分享,一定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育儿的路并不容易,父母也需要学习和调整。

  ——END——

  文| 菈妈,多平台签约作者,喜欢阅读经典育儿和心理学书籍,专注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的二宝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噢。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