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山大地震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唐山大地震的读后感大全

2021-09-30 00:00: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山大地震的读后感大全

  《唐山大地震》是一本由关仁山 / 王家惠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一):另一种思考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是一个值得所有国人铭记的日子。那一天,在地动山摇之中,唐山被夷为平地,几十万人死伤,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记忆。在地震来临之际,唐山究竟发生了什么?唐山大地震后34年,河北籍作家关仁山与王家惠合著的《唐山大地震》出版,虽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或许也可以看到那一年,唐山究竟怎么了。。。。。。 唐山地震的发生并非是全无预兆,在地震发生前,唐山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异于往常的现象,包括地震总局与唐山ZF在内,其实都对唐山可能发生地震有了一定的心里准备。但是他们所要面临的更大问题则在于,地震究竟会不会真的发生,如果发生可能的震级会是多少,对唐山的影响又会是多少。唐山彼时是国内重要的工业城市,有着几百万的人口,要让这样一个城市为了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自然灾害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无疑没有哪一个人敢随便做出决定。这是一道选择题,不论往哪一个方向走,都异常的艰难。对周海光如此,对向国华更是如此。

  地震预报当然是一门科学,但它又不单纯的只是一门科学。在《唐山大地震》的故事中,周海光其实进行了两次地震预报。第一次,周海光给出了确切的地震发生时间、范围、震级等,在向国华的强力支持下,整个唐山在瞬间动了起来,投入到减震防灾的工作中去。大概是上天惧怕或者厌恶渺小的人类竟然可以窥测天机,地震发生了,但是远离唐山,并且震级也小的多。唐山的预防工作落了空。周海光误报了,这在当时是一种多么大的罪过可想而知,毕竟早在周海光的预报发出之前,就有人已经放出话来,出了问题,我要把你送到。。。。。。 周海光的第二次临震预报没有能够发出去,此时距离地震发生还有三天。在地震局内爆发了罕见的争吵,没有人相信周海光关于唐山马上就要发生大震的判断。郭朝东免去了周海光的地震局局长的职务,一向支持周海光的向国华免去了他的处分,但是要求他离开唐山,不再有地震发生危险的唐山不需要周海光的存在。三天之后,地震发生,唐山在瞬间被夷为平地,满目疮痍。周海光走在大街上,被愤怒了人群围在了一起,雨点式的砖头落在周海光的身上,所有的人都认为,你是地震局长,这么大的地震,你一声不吭,就是把你枪毙了,也解不了唐山人的气。。。。。。

  就像是没有人可以承担地震发生,你没有准确发出临震预报的后果一样,也没有人可以承担两次地震误报的后果。在真实的社会ZZ环境中,这远不是一个科学便可以解决的问题。每一个人需要考量的东西都很多,每一种选择其实都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再后来,就有了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万一失防的说法,天灾当头,人命关天,万分之一的可能落在个体的身上,都将成为一种不能承受之重。这是上位者对于人民的承诺,我们很欣喜的看到这种变化,或许在以后的日子里,周海光与向国华在面临类似的选择的时候,再也不会进退两难了吧。。。。。。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二):自然无情人有情,人间正道是沧桑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24.2万多人丧生,16.4万多人重伤。

  唐山大地震,是一个自然界的悲剧,是天灾,我们无法避免,甚至科学技术也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和位置。

  虽然震前有许多动物和自然状况出现异常,蚂蚁搬家,老鼠在地里乱窜,路上的井口冒蒸汽,矿井井壁出现裂缝……虽然地震专家们有所怀疑,但却没有确定的证据显示是地震前兆。哪怕是经验丰富的专家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地震预警的发出必须慎之又慎。

  唐山是河北省工业重镇,预警一旦发出,必然会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工厂停工,学校停学,企业停止运转,对经济的冲击巨大,如果不能准确预计地震到来的时间和具体位置,损失惨重;可是,如果地震到来,却没有提前得到预警,做出准备,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甚至无法估量。

  预警发还是不发,如果要发,什么时候发?这样艰难的决定,放在谁身上都是如临大敌!

  关仁山和王家惠所著的小说《唐山大地震》中的主人公周海光就遇到了这样两难的选择。

  作者在唐山大地震的故事背景下,选取了地震专家这个特定的角度来切入故事,一开篇就将主角放在一个风口浪尖的艰难处境之中,所有人都在等他的决定,不论是同事还是领导,不理解他的人无处不在,但是也有支持信任他的人。周海光的人物特征就在特定的背景下凸显出来。

  作为国家地震总局派到唐山市的专家,他被寄予厚望,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唐山市地震局的局长,他手握唐山人民的生命,身上的担子不轻。作为邢台地震的遗孤,他深知地震给人类,尤其是给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所以,他才选择了地震预报,就是希望曾经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不要在其他家庭重演。

  最终,地震还是无可避免地发生了,然而,希望却从来没有被掐灭。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坚强勇敢的民族,震后救援、灾后重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救灾物资、医护人员都源源不断送往灾区。就像每一次灾难之后,中国人的生命力坚韧顽强,经历过灾难的人,往往更能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和活着的意义。

  活下去,坚强勇敢地活下去,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更是为在灾难中失去生命的人而活,不仅仅要活出自己的那份精彩与意义,更要珍惜活着的机会,照顾好幸存的下一代们,让生命得以延续。

  小说《唐山大地震》生动再现了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不同场景,展现了地震专家、党政领导、医生、普通民众等不同角色在地震发生时的高尚情操,歌颂了主人公们爱国爱民的大爱精神和危难之中的人性光芒。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三):《唐山大地震》:地震前后

  197 6年的唐山大地震,给一代人带来深刻而惨痛的记忆。

  正因为如此,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更应该回顾过往,并且吸取经验、教训,珍惜当下。

  这本来自于关仁山、王家惠共同创作的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以亲历者的视角,展现了唐山大地震前后的一幕幕,给我们非常多启迪和感受。

  首先,需要读者需要注意的,故事并不是全景式展开,而不是反映当时的各个维度。主要是以唐山大地震为历史背景,通过地震局、医院、部队、居民及市委、市政府等一个个单元在震前、震中和震后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唐山人善良与纯朴的人性和百折不挠的唐山精神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应该说作品对人类精神描写比较多而又深刻,很多地方体现了大地与心灵的震撼,生命与人性的礼赞。

  确实,地震可以毁坏房屋,不能毁坏人们的意志。普通民众在地震到来前平凡却幸福的人生被天灾的到来打破,但幸存下来的人们依然为未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面貌。

  此外,书中真实地展现了地震前地种种征兆,让读者身临其境,比如说,有无数条蛇,有大有小,有些通身乌黑,有的精华,有的长绿色的身躯上布满白色红色黑色的条纹,通通高昂的头,涂着血红的信子子就在漫长的蛇阵,在碧绿的草地上游走,无数红色的芯子,如无数火苗在空气中燃烧跳跃,就像在就像是刘大山的杜甫都吐出来了一样,就像是由地下涌出来一样水一样漫过来;那个七彩的光芒。山石的背后,沉重的夜色的深处,飘出七彩的光芒,一团接一团的飘出来呼而散,碎如珍珠,忽而聚拢如云朵,如星星一般闪烁,如气泡一样上升如黑暗,夜的幽魂悠悠的漂移。

  其实这是地下的气体冒出来之后和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是萤火虫。

  虽说是历史题材,但是小说风格比较明显,不能当作纪实文学,故事色彩比较浓厚。

  小说中穿插了一些打架群殴的事情,不知道那个这样的故事的作用是什么?大概每次反映那个时候的社会现状。

  语言描写非常精彩,而又生动,比如“无数红色的芯子,如无数火苗在空气中燃烧跳跃。

  本书故事结构构思也非常巧妙,将主要笔墨放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前,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层层展开,之后大地震陡然降临,幸福的生活烟消云散,但人们依然没有放弃希望,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感

  情节生动,扣人心弦,悬念重生,非常有吸引力。

  而且节奏明快,不拖沓。

  总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一部分的历史现实,值得一读!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四):众志成城,涅槃重生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9.8秒,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的大地震,骤然间祸从天降山崩地裂,一座充满活力的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瞬时间遭受灭顶之灾被夷为平地。谁曾想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二十四万多鲜活的生命被无情地夺去,16万多人重伤,4000多名孩子成了孤儿。23秒内造成的惨烈,世所罕见。《唐山大地震》的两位作者都是唐山人,对那次灾难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对灾害后果的悲怆记忆,对抗灾英雄的崇敬之情,都付诸文字在笔尖下汩汩流出,就成了这部小说——《唐山大地震》。

  1976年我国华北京津唐一带出现了地质异常状况,国家地震局为了加强监测,预测灾害,特派青年地质工作者周海光赴唐山担任地震台台长。周海光到任后,以高度的负责精神和严密的科学态度考察了解,不幸得出结论可能要发生大地震。因为某种原因,周海光的工作不仅遇到空前的阻力,甚至还面临着阴险的政治圈套。但是周海光坚持科学态度,坚持自己的考察结论。最终地震发生证明周海光的预测是正确的。

  震后8小时,第一支部队迅速进入唐山,之后几天先后有14万解放军陆续赶到,人民子弟兵冒着频繁余震的危险,用双手以及简易工具,从死神的手中夺回一条又一条生命,使16000多名群众重获新生。除了人民解放军外,还有近2万医护人员、工交邮电等部门的干部、技术人员3万余人,迅速奔赴唐山,投入救灾工作。

  小说《唐山大地震》的文笔流畅、情节紧凑、性格鲜明、描写生动。以那次大灾难为背景,全方位地再现了当年各个单位、各种身份的人,在震前、震中、震后的表现,生动地反映了英雄的唐山人民在党和政府英明正确领导下、在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的帮助下,如何怀着必胜信念,以百折不挠的英勇精神与自然灾害作坚决斗争。我们的党不愧是伟大的党,唐山不愧是英雄的城市,唐山人民不愧是英雄的人民。他们的英雄行为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中国人民不愧是英雄的人民。

  关于灾难的描写固然令人不忍卒读,但是关于爱情的叙述又增添了几分温馨。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精神得到升华,爱情也提升到了更高境界。因为灾害,书中的爱情故事或是以悲伤结尾、或是以凄美收场,换来读者一声声长吁短叹。特别是最后,虽然周海光和向文燕都活着,但是向文燕决心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国际SOS儿童村,灾害无情人有情,静好岁月弥足珍贵,且行且珍惜。

  唐山大地震的那场灾难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唐山早已如凤凰涅槃般地在废墟上获得了新生。但是那一段惨痛历史不应该被忘记,那座英雄城市里的英雄人民不应该被忘记, 所有抗震救灾的英雄们不应该被忘记,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来打开《唐山大地震》,静静地阅读。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五):《唐山大地震》:一段永远无法磨灭的历史,一幅幅悲欢离合的绝唱

  1978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人永远要记住这一时刻,三十多万条生命,在中国唐山这个地方,被埋在了废墟之中。他们都曾经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但在天灾面前却不可避免的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生前身后事,还是值得所有人去追思回忆。

  前几年有一部大电影《唐山大地震》,让我们真实的在大屏幕上看到了地震和震后人们的生活状态。灾难曾经发生过,但震后的生活依然要继续,电影直观而形象,可以直接冲击我们的灵魂,但毕竟受制于时间,所表现的内容有限,而小说无疑可以避免这一缺点。作家关仁山、王家惠的小说《唐山大地震》就用全景式的记录了唐山大地震前后的故事。作者用广角式的镜头记录了当时唐山那个时间段中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既有为了地震预测而奔波的科研工作者们,必须为全市负责的政府官员们,当然也还包括普通的民众,甚至于地痞流氓这种社会底层人物。他们都是唐山的一份子,无论身份如何,他们都是天灾的受害者。地震改变了他们整个的生活状态,也让他们的心态出现了非常大的转变。社会中有着光明的一面,也就有着黑暗的一面,自私自利的人无处不在,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震前谄媚欺下,震中恶意破坏、发着灾难财,而震后又恶意诬陷、保全自己。高尚和卑鄙、光明和黑暗交相辉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这本书用最全面的视角,给我们描绘了一副灾难时的社会图谱。作者们把这种视角聚焦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本书的主人公周海光,就是那个最光明一面的形象。他在唐山出现地质异常的时候,来到了这个地方。负责地质的监控和地震的预测。在前期的工作中,他的敬业、认真、一丝不苟的形象历历在目,他去最危险的地方采集数据,他疯狂的收集着各种引起地质异常的报告,他仔细分析着这些数据,他就是那个最为敬业的典型代表。当然我们也知道了悲惨的过去,他的亲人都在地址中死亡。他也会有失误,有情绪,当提前预报了唐山会有大地震的时候,而仅仅在远处产生了一次小的地震,这就是他最严重的误报,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地震本就有着不可预知性,但他依然陷入了极度的自责之中。 任何关于地震的预测都无法准确,而任何关于地震预警时的疏散工作都是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行为。这也是当第二次地震预警出现时,已经没有人会相信他,更是在别有用心人的利用下,这次预警没有完成一个向上回报的过程,这个城市也就错失了最佳人员疏导的机会,30万的生命也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绝对不是一个人的错,天灾的不可预知性才是最大的原因。 既然地震已经发生,灾难已经形成,救灾工作和震后的重建才是最为重要的。周海光又参加了第一时间的救灾工作,又勇敢地走在了第一线。而灾后他也毅然决定留在了唐山,为重建这座已经被地震消灭掉的城市,做着他的努力。他的敬业精神。他的优良品质,他一个专业的人士的素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 有人的地方就有感情存在,有人的故事肯定就有感情的故事。虽然这部小说是在讲述一段灾难,但真情依然存在。周海光和向文燕、何刚和向文秀,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让我们记忆犹新,也是这本书中温馨的亮色。但是地震毕竟深远的影响了一切,爱情也不能例外,他们的爱情也出现了不可预知的改变,读来让人扼腕叹息。

  地震已经过去,灾难也已经过去,一个新的唐山又树立在了那片土地上。新的生活已经开始,一切都会向着美好发展。虽然有着苦难,那需要我们牢牢记住,但生活一定要向着光明、向着幸福前行。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六):苦难见证大爱、执着和坚守

  “国家地震总局的会议室里人很多,但极静,静得沉重”“沉重的宁静被布帘轻轻拉开的声音撕裂……”一种紧张的气氛蔓延开来,是我读《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最明显的感受。随着地震预测的紧张气氛,内心也是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书的开头,便是用一种极静衬托出极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这是一场空前的大灾难发生前,人们内心的担心和恐慌。

  一场紧张但足够严肃的会议在北京国家地质总局的会议室里召开——挑选合适的专家赴河北唐山支持地震预报工作。毫无悬念的,总局最年轻的专家周海光被总局局长张勇寄予厚望,并予以重任——赴唐山支持地震预报工作。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便是以地震专家周海光赴任唐山展开,讲述了在这场空前的大地震中地质科学工作者的坚守,普通人之间的见证无比的爱情、亲情,以及地震后抗震救灾时的感人场面和灾后重建之后的唐山的涅槃重生。

  主人公周海光在地震发生前艰难但执着的开展调查预测工作,伴随这项工作同时展开的是他与军医向文燕因缘结识、相知相爱以及向文秀与何刚等人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全书的第一至第四章;震中讲述的是地震对这个工业城市造成的巨大破坏,从正面讲述了地震发生时的各种生离死别的场景以及余震造成的二次破坏,穿插讲述了市长向国华一家、何大妈一家的人物命运以及为最后留下伏笔的郭朝东抢劫杀人案等故事,主要集中在本书的第五至第六章;震后的故事主要围绕以劫后余生的向国华、周海光、梁恒等人在全国全军的陆续支援下,开展灾后自救、灾后重建的故事,并且讲述了周海光与文秀结婚,后因文燕起死回生从南京返回唐山后的感情与亲情交织、最后投身SOS国家儿童村照顾地震孤儿以及诬告陷害并最终被公安机关破获抓捕的郭朝东抢劫杀人案,主要集中在本书的第七至第九章。

  震前的预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周海光受命赴任唐山地震台工作以来,就立即投身到地震的预测预报工作中来。由于地震预报本身是世界性难题,加上唐山地处京津唐地震活动的高潮地段,预测预报既紧张又紧迫。他除了科学调度地震台各项预测预报工作以外,还亲自到唐山的村庄、湖泊、煤矿、市政设施等处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将汇总分析的信息第一时间向市政府向国华市长汇报,提供建议引起重视。通过对大气、地磁、地电、重力、地形、水文、自然现象等的综合分析以及查阅历史资料,周海光坚定认为唐山发生七级以上强震的可能性非常大,坚定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且与国家总局派来的专家组、唐山市有关领导的意见不一致,他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坚持不懈的做更多、更详实的调查和分析。这期间,周海光与文燕、何刚与文秀等人的爱情朴素、真挚的爱情让人感动,向国华市长对唐山、对唐山人民极端负责的公仆形象,明月与何大妈对儿女关心的关心等等都刻画的淋漓尽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故事主角工作时和读者阅读时的紧张感。

  震中是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在这场惨烈的大地震中,一阵黑色的旋风由大地深处冲决而出,大地犹如在海上漂浮、在大海的怒涛中起伏颠簸,电线燃烧如火蛇向前飞舞,撒落武术火球,千百面玻璃一齐爆裂,纵横交错的地下管道炽热的气体乱蹿……唐山市一夜之间变成废墟,无数家庭在地震中遇难,这座城市笼罩在一片巨大的悲痛之中。

  震后是劫后余生的人们重建家园的生动画面。灾后幸存的向国华(实际上已经在地震中受了很重的内伤)、梁恒的领导下,周海光、向文燕等幸存者克服亲人同事罹难的加大悲痛投入到医治伤员等工作中,周海光还组织参加了泄洪保大坝、余震监测预报等具体工作中。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指战员的支援下,唐山的救援和重建紧锣密鼓的开展。在这部分故事中,集中展示了周海光、向文秀、向文燕对彼此爱情的坚守、黑子在犯罪与正义激烈的斗争中的觉醒、何大妈克服失去儿子的痛苦收养失去父母孤儿的人间大爱、素云对正义的生死捍卫等等,书写了这座苦难城市的大爱的底色、百折不挠的气质、涅槃重生的精神。

  关仁山、王家慧老师的《唐山大地震》,书写流畅,情感炽烈,让我们感受到了地震巨大破坏的心灵震撼之外,还带给我们阅读这样一部文学力作时的文学美感。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七):地震时期的爱情,绝地而生的象征

  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的地震。地震造成24多万人死亡,16多万人重伤,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大地震。

  著名作家关仁山和王家惠均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他们都在30余年前亲身经历了唐山大地震。自1998年开始,他们用了6年的时间采访幸存者、收集资料,最终创作了长篇小说《唐山大地震》。小说并不是要重现悲惨的瞬间,也不是再去掀历史留下的创伤,其初衷是祭奠地震中死去的亡灵,展现人性光辉和大爱力量。

  小说主要是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故事围绕国家地震局调任唐山地震台台长周海光为中心,辅以向国华市长、他的两个女儿军医向文燕、舞蹈演员向文秀、妻子《唐山日报》总编明月一家,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人物关系,全面展现了地震局、市政府、医院、部队、报社与普通民众在地震到来前平凡却幸福的人生被天灾的到来打破,生动再现了幸存的唐山人善良与纯朴的人性和百折不挠的唐山精神,以及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全书真实、全景式地展现了1976年唐山地震给人民带来的大灾难,弘扬了人民群众和解放军同舟共济、抗震救灾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人类战胜灾难、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精神。唐山大地震给唐山人的生命、爱情、所有的一切造成了巨大创伤,唐山人要用自己的劳动,用人类伟大的爱来弥合灾难给我们带来的创伤,寻找新的起点。全书以经过缜密的整理和分析,用真挚的感情和洗练的笔法,史诗性地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并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问题,全书有种深沉沧桑的笔触,好似在告慰那些在唐山地震中遇难的亡灵,令人深思难忘。

  《唐山大地震》一书构思巧妙,文笔含蓄委婉。虽然以唐山大地震这一巨大的灾难为背景,描绘了唐山大地震前后人们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画卷,尤其将主要笔墨放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前,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层层展开。之后大地震陡然降临,幸福的生活烟消云散,但人们依然没有放弃希望,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淳朴真挚的感情,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感和艺术感染力。

  作者尤为高明之处在于,并未把太多的笔墨放在描述灾难,而是避重就轻地叙写了两段刻骨铭心的旷世爱情。这种爱情也象征了一种地震再难过后人们自强不息、共渡难关的生活信心和精神状态。这种“情爱”主线,也代表了至高无上的人类之爱,这种深沉、博大的爱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正如作者所说“克服当年地震带来的痛楚是创作最需要做的事情,而我们渴求传递情和爱。只有情,才有感染力。所以,情与爱是这部小说的主线。我希望读者能够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大爱、勇敢与坚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