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后浪》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后浪》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0-01 00:3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后浪》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后浪》是一本由[美]戴三才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后浪》读后感(一):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年轻人,读完很有意思

  本书的作者是一名美国人,中文名字是戴三才,从他的叙述中,我也得以有幸看到不一样的中国,很多事情在中国人眼中非常的理所当然,但是经过外国人的点拨,我才发现其中的文化逻辑、思维逻辑竟然是如此的不一样,本书的阅读感受特别友好,翻译老师翻译非常精准,遣词造句也易于阅读。

  作者在排篇布局上也非常有创意,本书共有十二章,分别是偷器官的妓女、贝拉和书、带着皇冠的头上写满了焦虑、逃不开的啃老、变化中的性趣、那些年轻的剩女、“双十一”做双眼皮、学霸的创新梦想、朋友别哭、学会玩乐、活在当下、年轻人及其政党,涵盖我们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初读第一章,非常好笑,作者第一次从香港来到深圳,他的教父告诉他不要招惹街上的妓女,他们不仅可能有病,而且还会偷你的肾脏。于是作者便把所有与他搭讪的黄牛、热心人都当成了妓女,妄想着可能有连环骗局。尽管他的内心非常恐惧,因为第一次一个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语言还不通,但是他没有选择原路返还。战战兢兢选择了一个的士,做好了时刻跳车的准备,结果没想到的是,他竟然真的到达了目的地,还在目的地认识了新的朋友,不过因为拘谨,他没有做到有效的交流。

  有了第一次的经历,他发现中国并非向外界说的那样,这里并非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于是他希望自己能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度以及其背后的文化。

  第二章,讲述了作者曾在苏州大学附近教授外语课,他在图书馆认识了考研的贝拉,贝拉想考翻译硕士,一整年的时间她都在复习、备考,过着我们中国人看来在正常不过的苦行僧生活,而戴三才认为这是反人性的。很遗憾,贝拉最终因为3分之差没有考上翻译硕士,也因为埋头苦学,她和经济学先生的故事戛然而止。

  第三章,作者最为外教并不喜欢国内的教授环境,他觉得千禧一代的小孩子就是个小皇帝,想干嘛干嘛,在备受宠爱中长大。然而实际上,他们10个老师就辅导5个人,后面还有好几个家长盯着,非常的不自由。这种关怀背后是中国特色的“鸡娃”,孩子、家长都没有快乐,仅仅是为了丝毫的竞争力。

  第四章,如果一个人很顺利地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拿到了薪水丰厚的工作,结婚,生子看起来已经获得了世俗上的成功。但在中国,无论对成功的年轻人,都得啃老。高昂的放假让年轻人喘不过气来,相爱的人要结婚,男方也必须买房,这是中国的“安全感”。

  第五章,篇幅限制,没有办法每章都介绍,总之每章都很有意思。例如,第五章,作者分享了他和李银河老师的见面。第七章关于中国的双十一,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真的很有消费潜力。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90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年轻人,也想了解年轻人的奋进和焦虑,一定要看这本书!

  《中国后浪》读后感(二):西洋镜:一个美国青年眼中的年轻中国

  去年的五四青年节,何冰老师有一段演讲视频发布于B站。随后,该视频被广泛转载和讨论。后浪,这个词,也成为了时下流行词汇之一。

  早在2018年,一个美国90后出版了一本书,名为:Yong China,副标题是:How the Restless Generation Will Change Their Country and the World。直译过来是,《年轻的中国:不安分的一代将如何改变中国和世界》。

  如今,这本书有了中文版。而且它有了一个更具流行元素的名字——《中国后浪》。

  作者Zak Dychtwald,有个中文名字叫戴三才,是一位长期在中国生活的美国90后,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搬到了中国。他是年轻中国智囊团(Young China Group)和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和CEO。他曾在2019年做了一次TEDx演讲,也是关于“中国后浪”的。题目叫“3 things the West gets wrong about Chinese Millennials”,即西方对中国千禧一代的三个错误认知。这个演讲中的观点,可以看作是戴三才继出版了《Yong China》之后,对于中国后浪这一群体的认识的一个总结和再思考。

  读了作者的书,听了他在TEDx上的演讲。还是很感动的。一个美国后浪,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和中国后浪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有数据分析,有理有据。如果,这样的人多起来,对外国了解中国有好处,增加了解就能增进互信,减少误解,加强沟通,合作也就有了基础。

  我觉得,中国也需要有后浪,像戴三才一样,对西方有自己的体验、观察和思考。

  作者意识到,中国后浪生长于飞速变化的环境之中,因此他们的适应性极强。显然,在这本书出版之后,中国和中国后浪仍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不能苛求,作者在2018年能够预见到这些变化。即便是中国后浪自身也很难预见到这一切。

  但是,作者的这本书,至少是快速变化的中国的一个时间切片。而且,这个观察的角度来自于一个美国的90后,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外部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身。

  我们想象中的留给别人的印象,与真实的别人对于我们的看法,一不一致呢?听听戴三才如何说。是的,戴三才的观察是一个人的角度,结论是基于当下的观察和思考。还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角度,以及快速变化的时代带来的思考和结论上的更新。

  以前,看过一套书《西洋镜》——寻找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我觉得《中国后浪》一书也算是一面西洋镜,折射当代中国年青人的状态——一个美国青年眼中的年轻中国。

  中国后浪,值得一看。

  《中国后浪》读后感(三):《中国后浪》:看不见的变化 中国速度的成长

  温迪说剩女就是剩下的女人,像劣质食品。温迪是书籍《中国后浪》中的一个人物。这本书是一部系统描绘年轻人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社会纪实作品。作者是美国青年作家戴三才。这本书以一位外国90后的外部视角,重新观察中国的年轻人,读来既熟悉又新颖,既日常又有深刻,中西观念实现了强烈碰撞和对比。在汹涌的时代浪潮里,每一个后浪都值得被看见。后浪不是一群人,而是有着独特欲望的个体。 一、是皇帝也是学霸 说起中国年轻的一代,老一代人都会觉得他们是生活在蜜罐里的一代,是一群小皇帝。大多数人都觉得这群小皇帝被宠坏了,无法承担重担。但实际上,这样一群小皇帝并没有被宠坏,而是被寄予厚望的。他们身上背负的压力是人无法想象的。他们确实得到更多关注,更多食物,还有更多资源。但是最后,他们必须反过来赡养自己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所以作为交换,他们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青春。这一代年轻人从小就在大人的督促下追逐梦想。这个梦想也可能是老一辈人的梦想。真诚的梦想需要勇气,人们不会对梦想的概念感到厌倦,也不会因为说了发自肺腑的话,就失去勇气。所以他们积极的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争当学霸,勇敢的去追逐梦想。一个班五个学生,三个人的教师团队,三十多名成年人的随行队伍,趴在教室后面的玻璃墙上。五岁的建国就是六位长辈的希望。六个人集中所有物力、财力、精力培养着建国。所有的资源都给了这样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建国他们正在以中国速度在飞快成长,中国老一辈缺少的创新梦想正在这群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中国学霸们悄然追逐着。 二、是传承也是改变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父母养大子女,然后子女赡养父母。大多数父母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接着结婚生子,一代传一代。孔子觉得家庭很重要,家里的每位成员都有重要作用,丈夫是家长,妻子支持丈夫,孩子服从。尊敬父母,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选择单身的人也越来越多。“剩女”这一说法也就产生了。“剩女” 概念背后的传统思想是作者在中国遇到过的古董思想中最顽固不化的。中国大龄女性总是需要面对“剩女”这个称呼,这个说法跟时间一样古老。温迪就是一个剩女,在社会压力下温迪也由开始的不在意,到最终想着小三转正,争取婚姻,而让自己陷入了一个更艰难的处境。除却温迪,更多的人则选择学会玩乐,他们更愿意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已经悄然逼近。中国人仍然看重吃苦的能力。但是年轻的一代,但凡有可能,还是会坚持享受青春的甜蜜。而长辈们也在鼓励他们的孩子享受童年,享受人生,过上比自己小时候更好的生活。 结束语:一群年轻人的故事,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一代奋进、挣扎、欲望、焦虑的年轻人,这就是《中国后浪》。

  《中国后浪》读后感(四):“后浪”正奔腾

  2020年青年节前夕,某青年人喜爱的视频网站,发出献给新一代的青年宣言片——《后浪》,一时间引发热议,当月就获得2500+万的播放量,百万转发量,近三十万弹幕量和一百五十多万点赞。影片中我们所熟悉的演员何冰老师登台开讲,对年轻一代有诸多认可、赞美、激励和寄语,“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确实,当下的90后、00后们,正值最好的年华,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更可谓是互联网一代,让这一群年轻人有了不同以往的认知,因此更乐于分享生活、勇于挑战未知、敢于表达态度,更包容多元审美、勇于自由探索兴趣。何冰坚定又深情的声音极具感染力,让不少青年人听得热泪盈眶,当天这段演讲在朋友圈刷屏,有网友赞其为“少年中国说现代版”。

  而对于“后浪”,我在中国通戴三才笔下的《中国后浪》中,看到了以外国人视角的解读。戴三才曾游历中国,在途中,近距离观察了1990年后出生的中国人,通过个人接触,探索中国年轻人对金钱,性别,爱情以及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转变等各方面的感受。并以此研究项目创办了一所咨询公司Young China Group,专注于研究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新兴身份以及不断发展的东西方千禧一代的心态。

  《中国后浪》一书像是一部12集的纪录片,从考试文化、房产、婚姻、消费、玩乐等多个角度看中国的年轻人,从大时代中青年的一个个小个体切入,系统介绍“后浪们”当前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选择等重新观察中国的年轻人。这样一部社会纪实性作品,在我读来有些人身上满是自己或身边朋友的影子,确实我们就是这一代“后浪”,我们不光光代表着自己,也会有这样的目光正聚焦在我们身上,因为他们能看到一些中西观念的强烈碰撞和对比之外,还有这个国家的未来。

  《中国后浪》一书切入的点都是十分日常,但是这些日常很值得人们深刻地思考。不可否认,现在一些地方,如果仅是靠一些媒体的介绍来了解“中国后浪”的画,只能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而本书以戴三才选择的视角,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年轻中国,而不是西方固有印象中的古老中国,并由此搭建一个中国和世界沟通的真实桥梁。当然书中有些视角的选择,我认为也有待讨论。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今天的“中国后浪”,我们这一届年轻人,“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历史上,风雨如晦的旧中国,正是一群觉醒的新青年,高举起思想的火炬,而今天我们心怀对“前浪”的感恩,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风云激荡的新时代,身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正信心满怀准备着接过时代的接力棒。

  《中国后浪》读后感(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后浪若奔涌,大国必腾飞。

  古时繁华我未生,旧时磨难我未经。现世安荣,已许深情。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

  小时候,从奶奶口中听到历史;上学了,从历史典籍中看到历史;长大后,我用心感受着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我曾经一直好奇,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在《中国后浪》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国90后视角下的中国年轻人,他们的奋进和焦虑。全书共有十二个章,每章都讨论一个鲜明的主题。从中国的教育到“小皇帝”似的新一代独生子女,再到啃老、剩女、炫耀性消费和学霸的创新梦。一大批中国的年轻人正在路上努力奔跑,他们希望用自己的一小份力量,让中国站在国际的前沿。

  中国给大多数外国人的印象就是“拒之门外”。会把中国描述成开着玛莎拉蒂,吃着狗肉的人。直到2008年的奥运会,中国通过完美的亮相、整齐的场面和叹为观止的体育场。中国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新形象。

  戴三才在中国的时光也深深地了解到了中美生活和文化的差异。中国总认为美国人可以随时随地见到好莱坞的明星,都是爱吃汉堡的胖子,不敢想象每家每户都有手枪是什么概念。西方人同时也在为如何学习中文而发愁。汉语文化,博大精深。

  谈起中国的历史当然离不开中国的教育。在这里通往你梦想的道路上,有一道道门。中国人非常多,都想通过这道门来追寻自己的梦想。所以考试是最公平的一个选择。它不会在乎你的出身,你可以用成绩来和一些有背景的同龄人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被更多人看到。梦想是学习永远的动力,只要有坚定的决心,一定可以通过考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计划生育实行后,每家每户就有一个后代,他们备受宠爱,也备受关注。他们身上的担子也更重,所有人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压得他们喘不过来气。可是在美国人眼中他们是“小皇帝”。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无忧无虑。正所谓“所有的偏见都来自于眼界和认知的局限性。”在戴三才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后,他看见了中国孩子的压力。

  文中在学霸的创新梦想这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虽然中国哪个年代都不缺雄心壮志,但中国不像西方那样总是标榜以自我为中心。”中国新一代的学霸正在以“中国梦,我的梦”为目标而努力奋斗。历史在不断地向前走,历史的星空也一直有群星闪耀,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也一直在创造历史。

  《中国后浪》读后感(六):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后浪”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后浪是什么样子?

  1919年的中国后浪是这个样子的:“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天涯之生。”

  1927年的中国后浪是这个样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那你知道在外国人眼里当今的中国后浪是什么样子的吗?

  你知道中西观念强烈碰撞产生火花时是什么样子吗?

  这是我看到过的第一部如此系统性地介绍年轻人生活的精神状态的社会纪实作品。这本书是一本青春版的《大国崛起》,它以一位外国90后的外部视角,重新观察中国的年轻人,读起来既日常又新颖,既熟悉又深刻。

  我们说到中国速度的时候一般都联想到中国建筑的建筑速度,那你知道以中国速度成长对心灵的影响吗?我们是以“中国速度”成长起来的中国后浪,这让文中的这个美国90后青年惊讶的是:中国年轻人的世界观与全世界其他地方年轻人的世界观都截然不同。

  这本书中讲到中国千禧一代年轻人的一个特点是“他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这本书说到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跟西方大国的互动越来越多,反而让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不再那么迷恋西方的社会格调。”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们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的确在近几年上升了,我想更多的是中国年轻人对自己的国家更自信了。

  这个美国的90后青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内陆深圳之前,竟被告知这里大街上有偷器官的妓女。当他亲身来到中国,亲身感受这个中国,才发现这个中国并不是别人告诉过他的那个中国。

  所以,这本书是让外国人从中国内部看到中国真实的样子,同时也让中国人从外国人的角度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

  当代的中国青年多为独生子女,过去总被人贴上“叛逆”、“不着调”、“一代不如一代”的标签。然而在这次新冠疫情爆发时,勇敢的逆行者中年轻人的数目占了大部分比例。2020年的中国后浪,是处于疫情之中的中国后浪们,数以万计的90后、00后,他们是医护工作者,是青年志愿者,他们奔赴一线,守护中国。

  我很骄傲我们是这一代的中国后浪,因为作为年轻人的我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我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我们正在把中国变成一个让世界更喜欢的中国。我们这一代后浪,是勇敢无私的一代,是无所畏惧的一代,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一代。

  “后浪”之辈,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后浪”之辈,是笔墨山河,不负山河。

  “后浪”之辈,是身负轻囊,剑指远方。

  不禁感叹:怎以标签定后浪?谁知后浪至何方?浮沉天地肆意游,风尘翕张自信行,只待啸唳深林时,犹谓此是少年郎。

  《中国后浪》读后感(七):《中国后浪》| 中国的1/N面

  “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这就是2020年五四青年节火爆朋友圈的B站宣传片,何冰携手B站UP主展示了中国青年的面貌:有热爱、有创意、有激情……然而,火爆背后,也有很多人质疑,这支视频是否真的将中国青年人真实展示出来。其实,每个视角下的中国青年都是中国青年的一面,要更多地了解,就要从更多视角去观看。

  我们也许并不了解我们自己的全部,这是我看完《中国后浪》的第一感觉。 《中国后浪》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作者是一位美国90后,他通过在中国各地学习、交流、观察,写下了他眼中,与他同辈中国朋友到底什么样?他通过倾听他中国朋友的故事,见识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中国,这个中国与媒体无关、与政治无关,只与每个中国人有关。

  书中讲述的内容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像是“高考文化”、“双十一消费”、“大龄剩女”等等,通过这些内容,展示了中国青年所享受的发展机遇、人生态度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与焦虑。

  本书开头就是一个重磅标题《偷器官的妓女》,这不是人么悬疑案件,只是当时全世界对中国的一种偏见认识。作者在香港学习期间准备去深圳,他的中国教父菲利普给他的纸条里写下了要注意的三件事:小偷、假货以及站在街上的妓女,因为他们不仅有传染病,还有可能抢走你的器官。在作者的家乡美国,中国内地的名声更差:城市人烟稀少、雇佣贫困童工、吃狗肉……当然,在作者来到中国后,这些谣言不攻自破。

  作者带着担忧、恐惧走进中国,面对中国人的热情招待,他确认了一件事情:中国不像别人跟他描述的那个样子。在与中国的不断接触中,作者说他并没有更加深入了解,反而产生了更多疑惑,他觉得:真正的中国躲在了一堵高墙后面,我们看到的只是影子。也正因如此,他想去解开那些他心中的疑惑,不断地在中华大地上,去倾听中国青年故事。

  作者最初的那些“偏见”在来到中国后,不攻自破,那些,没来中国看过的朋友的偏见,该如何打破呢?作者将产生这些偏见的原因归结于文化,首先是语言,不懂中文,就不可能了解中国,懂了中文,也不意味着了解中国,中国的礼仪、习俗……这一切的总和,才是真正的中国,而这些,需要我们中国人自己传播,也需要不了解中国的朋友来真实体验才可以。

  考研、结婚、买房是中国青年所面临的三个重大课题,每一个课题都足以让一个青年耗尽他的全部力气与热情。 从恢复高考到现在,中国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从最早的十几万(1978年应届毕业生16.5万)到如今的几百万(2020年毕应届毕业生874万),这不仅提高了国民教育水平,更加剧了工作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只有通过更高地学位提高竞争力,考研成了更多青年人选择的独木桥。当然,不可否认,考研也与中国青年更远大的梦想有关。考研的通过率让每个青年人像上了发条一样,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其中,而生活中其它的事却很难享受。

  除了考研,大龄剩女、买房“啃老”也成了中国青年最大的“焦虑”。结婚年龄不断增加,给中国青年,当然主要是中国女青年所带来的焦虑、压力是非常大,而这一切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毕竟这与中国文化、认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能一步一步去面对。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婚姻问题我们可以慢慢等、慢慢去解决去,中国的房价问题让“佛系”、“躺平”这些词应运而生。每个拿着高薪的青年都不得不“啃老”让父母帮助,购买婚房,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结婚,这一连串的关联是中国安全感需求下的产物。

  除了沉重的上学、结婚、买房,中国青年也有自己的“快乐”。“双十一”就是其中之一。专家形容青年用打折促销掩盖悲伤,作者认为淘宝的崛起源于青年渴望拥有自己喜欢的产品,但暂时没有这么多钱,它满足了青年人的这一需求,因为,中国青年创造了蓬勃的中国消费景象,阿里巴巴瞄准这一切,“双十一”一次又一创造奇迹。

  如果说,“双十一”是个大节日,那么日常撸串、火锅、篮球、旅行就是中国青年的日常解压方式,我们用自己的喜爱的方式去经营自己那一点点小快乐。活在当下是中国青年的共识,他们热爱生活,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去迎接生活中的压力与焦虑,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style。

  中国青年也不是只懂努力、奋斗、娱乐,我们也有很深入的思考!

  伴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认知……我们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性、关于政府,中国青年以更包容、更正向的态度去迎接生活的一切。我们接受更帅气的女生,喜欢更秀气的男生,对自己的家乡、国家更自豪。

  书的封面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每一个后浪都值得被看见”,是的,中国青年是中国未来的雏形,世界足够了解他们,才能足够了解中国。当然,作者不见得说的那么全面,但至少它呈现了中国的一个切面,如果我们所有人都努力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将中国的N个切面去更好地呈现,世界定会更爱中国!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