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63》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1963》读后感100字

2021-10-28 00:5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63》读后感100字

  《1963》是一本由[英] 罗宾•摩根 / [英] 阿里尔•列夫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63》读后感(一):1963:世界十八岁时的样子

  1963年,世界上诞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物。超短裙挑战传统对女性的束缚,受到女性热捧;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蒸蒸日上,掀起狂潮,时年22岁的鲍勃·迪伦随意吟唱,开启传奇;维达尔·沙宣富有特色和美学设计的发型是新时装的绝配,他工作室里的顾客络绎不绝……这些新事物仿佛将世界从灰黑变为彩色,从暮年变为青年。

  在《1963:变革之年》一书中,众多当年时尚、文化、音乐圈的名人回忆起“暮年的世界”时,无一不流露出从物质和精神双重贫乏和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兴奋。的确,欧洲经历世界大战的摧残,物资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实行限量供应,甚至人们的衣服颜色都是单调的,如此蹒跚了十多年,一下子能够迈开步子自由行走乃至奔跑给人的感觉自然美好。

  而令读者愉悦的则是名人口述的成名经历。那时,鲍勃·迪伦只是一头蓬松乱发的不知名新秀,批头士乐队方兴未艾,正要风靡美国,玛丽·匡特正因超短裙的大胆突破同时受到批驳和追捧。他们同时还相互观察和描述对方,例如玛丽会注意沙宣设计的发型,暗暗攒钱准备剪上一个,而沙宣则对早年充当其私人助理的贾斯廷·德·维伦纽夫(英国企业家)有所指摘,滚石乐队会留意和对比披头士乐队的衣着和日常。

  这部纪实作品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即通过盖伊·特立斯和特里·奥尼尔这样的时代记录者还原当时。作为记者和作家的盖伊不仅注意到文化领域的变革,诸如时代自然而然地推动对所谓禁忌文学的解封,还注意到人们在思想方面的变化,例如性观念和社会风气的改变。而特里·奥尼尔则用相机记录下正在崛起的新星日常与风光无限的瞬间,流行文化的珍贵痕迹被悄然留下,成为岁月的见证。

  众名人口中的1963年乃至60年代是那么亲切,即使那些黑白相片留住的年轻面孔也清新可人。我想,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中传递出的时代青春气息,虽然已时隔六十多年,但那种觉醒的振动却依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我们都曾有面对希望和更多可能的经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至今仍然在享受六十多年前那场“青春变革”的福利余荫:超短裙已经变成了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服饰,波波头不过是现在千百样发型中的平常一种,避孕器具已再自然不过地被售卖和使用,披头士和滚石乐队的歌还在播放,电影的某些镜头至少比《典当商》中的露胸片段引起的争议要小很多……

  此外,书中的名人早年与年轻的我们是如此相像。1963年的他们可能暂住在地下室里,或蜗居在廉价公寓中,他们兼职、流浪,为了心中的热爱和自己的天赋而拼上青春,就像无数的平凡青年。但幸运的是,他们生逢时代,天才得以顺利绽放,推开旧时代的门,走向未来,朝我们一路走来。他们是走在当年变革最前端的一群人,也是挣脱束缚的一辈人,正如鲍勃·迪伦的《时代正在改变》歌词所写:

  你们的儿女

  已不受你们掌控

  你们的旧路正迅速腐朽

  请勿挡住新路,倘若无法伸出援手

  因为时代正在改变

  现在,书中的人物已成为过去,却并未被时代抛弃,而是成为经典,成为启发下一次变革的灵感与榜样,与1963年世界十八岁的样子一起留在后人最敏感的记忆中。

  《1963》读后感(二):1963年,变革之年带来了些什么?

  1963年,古巴导弹危机已经在头一年偃旗息鼓。二战战后给西欧和北美造成的创伤,包括饥饿、仇恨和恐慌等,已经很大程度上被人们遗忘。经济的持续繁荣,让人们觉得所能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战争末年或战后出生的一代也是在这一年前后迎来了自己的成人礼。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他们即将成年前目睹了可能导致自己生存的星球的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美苏冷战造成的两大阵营倾轧在社会带来的紧张,紧紧锁扣在心间,这也助长了及时行乐的观念内化。年轻人也会认为,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西欧和北美,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塑造了许多的新行业,而又还没有侵蚀旧产业,这就使得人们轻轻松松就能获得安身立命的机会。

  电视也是在那时在欧美普及的。不断变化的世界,远在天边的事情宛如身边发生的那样,可以招引人们的同理心,那时的美国人要比今天更加关心世界,也更关心弱势种族和阶层的遭遇。而电视造就的第一代偶像级政治人物的代表肯尼迪,以及马丁·路德·金,已经在不自觉的动用日后被过度滥用的政治包装技巧,很多年以后,特朗普和拜登都会从前二者那里借鉴。电视带给政治和社会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这是一种塑造魅力但又致命祛魅的机器,人们在初期对政治产生兴趣以后,之后会突然变得极度冷淡。消费主义潮流导致这样的变化进一步升级,人们开始渐渐的淡忘自己作为“公民”和“劳动者”的身份,而是凸显“消费者”的身份。

  1963年,是一个打破僵化的文化、社会和政治限制的年头。避孕药的流行让性体验变得极其随意,一直发展到十多年以后,保守主义思潮在美国复兴,而艾滋病的泛滥也起到了心理上的阻遏作用。

  1963年,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他们成为了欧美文化的再造者的代表。音乐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初仍然顽固的坚持着旧时的鉴赏审美标准,这让新锐的上位者曾暂时遭遇阻力。但年轻消费者很快就给了音乐产业的大老板上了一课,他们需要的是鲍勃·迪伦这样来自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下层,代表了婴儿潮一代的理想和抱负,将活力注入老旧的音乐和影音审美的新偶像。

  而这仅仅是开始。从两性关系,音乐到电影、书籍、艺术,再到时尚产业,这些产业、领域的颠覆,一个个旧时的禁令被解除,让年轻人变得更为叛逆,所以当美国以虚假借口发动越南战争时,年轻人的愤怒就顿时被点燃了。再加上马丁·路德·金的长期呼吁,反战运动与民权运动就交叠内嵌在一起,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在美国大地上绽放。

  英国记者、《星期日泰晤士杂志》前主编罗宾·摩根与《卫报》前记者阿里尔·列夫合著了一部惊人的作品《1963:变革之年》。这本书深入采访了1963年当年在激越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变革潮流中扮演弄潮儿角色的文化精英,受访对象包括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吉他之神”埃里克·克拉普顿、摇滚天才彼得·弗兰普顿、导演艾伦·帕克,现代美发教父维达尔·沙宣,著名时尚设计师玛丽·匡特,著名摄影师特里·奥尼尔,著名作家、记者盖伊·特立斯,等等。书作者通过这样一本杂糅而成的口述实录,向今天的读者展现了当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在那个看似普通而又注定不平凡的年头,塑造出巨大的社会、商业和文化力量,深刻的改变了世界运转的节奏。

  “越南战争,核军备竞赛,女权主义,民权运动,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以及反对言论、艺术和文学的审查制度都是1963年得到解放的青年人所奋斗的事业”,这些奋斗的项目在那之前只是少数人奋斗的选择,而在那一年以及之后的一些年里,却是全民竞逐的项目,要比NBA和欧冠以及综艺“爱豆”引发的热度更高。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政坛掀起的极端的、疯狂的反社会主义浪潮,被社会强力的打击了。迄今为止,欧美大学的社会科学领域,社会解放、崇尚自由、社会福利都是主流。

  我们都是那样一个年头的受益者。如果没有1963年的潮流,互联网即便出现,美国将第一时间出现严苛的言论审查,而不是给创新留出空间。如果没有那股潮流,歧视贫困、歧视弱势仍然是欧美社会乃至全球的主调。如果没有那股潮流,我们今天所能听到的音乐和电影将要乏味很多,很可能会延续20世纪30-40年代那样呆板而缺乏内涵的审美风格。

  在那一个年头里,一个16岁的美国青年因为吹奏萨克斯,而获得了与肯尼迪总统握手的机会。这个青年会在之后加入肯尼迪生前的党派,并在30年后成为美国的总统,他就是比尔·克林顿。而也是在那一年,一个16岁的青年开始低价兜售唱片,为他日后的宏图伟业打下了基础,那就是理查德·布兰森。

  《1963》读后感(三):《1963变革之年》——由青年人主导的变革年代,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每个年代都会它那个时期的领军人物和代表人物,这些人,将突破历史设定的局限,将打破常规带来的束缚,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引领一个时代的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1963变革之年》是英国知名新闻记者罗宾•摩根和阿里尔•列夫的全新力作,这是一本那个年代最具影响力人物的访谈录,通过当事人的回忆为广大读者重现了那个不平凡的大变革之年。

  作者采访了那个年代最具影响力人物,他们是音乐乐队成员、音乐制作人、唱片公司老板、广告公司创始人、模特、演员、时装设计师、发型师、摄影师、作家……他们的回忆将把我们所有人带回历史上那个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1963年。

  在1963年,披头士乐队横空出世,改变了流行乐坛,这是一支英国流行乐队,也是一支全新的摇滚乐队,他们为音乐痴迷,他们的音乐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多次问鼎排行榜榜首,掀起了摇滚乐历史上一次新的高潮。他们身上有一种特质,那是青少年想要拥有的一切,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质让他们广受关注,他们的歌声也影响了年轻一代的艺术追求、服装搭配和人生态度。

  在1963年,沙宣设计的波波头和玛丽·匡特的迷你裙,成为一时的风尚。维达尔•沙宣设计出令人惊艳的波波头,将短发酝酿成古典风或是摩登风,满足了不同人的个性化需求。玛丽•匡特十分重视年轻人的习惯与喜爱,设计出了第一件迷你裙,并开始专门为年轻人设计服装。这个时期年轻的设计家们勇于打破传统束缚,用极具特色的设计鲜明地代表自己这一代,也反映了这个的时代积极、乐观、年轻的特点。

  在1963年,出现一群很特别的年轻人,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他们在前进的路上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和风格去尝试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他们每个人似乎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打破旧的规则,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将他们想要做的事情付诸行动,并且收获了空前的影响力。他们成为音乐、电影、艺术、时尚等方面的新偶像,并把所想所悟,传递给同龄人,引领了无数人的年轻人向他们靠拢。

  1963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一群年轻人引发了一场时代的变革,这是一场将音乐、时尚、文化交织在一起的变革,是一场关乎身份认同和个性彰显的变革,这场变革改变了年轻一代的生活,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风向。

  《1963》读后感(四):1963,追寻变革之年中的“纯真之心”

  1963到底是怎样的一年?是“青年震动之年”?是性解放之年?是群英荟萃的黄金时代?

  或许正像约翰尼·戈尔德说的那样,“1963真正的文化内核是玩得痛快,无忧无虑”;

  它也是特里·奥尼尔口中新的开始,“这次轮到我们年轻人了,由我们来开启新世界了。1963年,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创世大爆炸”;

  或者是盖伊·特立斯所说的“那个时代的精神就是去满足自己的冲动,而不是去克制抵抗”……

  战后的经历繁荣发展,但社会却动荡不安,青年一代叛逆、前卫,新世界的蓝图也交于他们的手中,于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年轻人主导的新世界的设计就此开启——“世界正在见证一场青年动荡”。

  英国知名记者罗宾·摩根、阿里尔·列夫合著的这本口述历史纪录——《1963:变革之年》,通过对当代最具影响力人物的访谈,首度回顾全球青年将流行文化带入新纪元的关键年份,重现了这一变革之年的重要事件和历史场景。

  在这里,可以看到各个领域精英们组成的“超豪华阵容”在流行文化上的改变与碰撞,就像正和这些翘楚围坐一桌,身临其境地听他们讲述那个激昂、动荡的黄金年代,你一言我一语,那些轰动一时且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就这样刻画出来。

  对于那个年代的英国青年人来说,似乎从小到大耳边都会围绕着这样一句话:“等到了十八岁,你就要去当兵,部队会收拾你。”

  然而随着征兵制的结束,在重建氛围中长大的青年人们的眼前,是前所未有的自由,他们不再需要穿着卡其布军装去花费三年时光来对抗战争的威胁,他们需要的,是新的着装和节奏。

  也正是在这一年,来着“新节奏”的声音此起彼伏地敲击着人们的耳膜和心灵,振聋发聩,披头士乐队和鲍勃·迪伦这两大音乐神话在同一个夜晚里不约而同地开启了他们的首次亮相,这样的亮相不仅仅代表着“新节奏”、“新声音”的进击,也象征着一个与众不同的革命之年的觉醒。

  开始觉醒的不只是音乐,还包括文学、艺术、时尚、政治、电影等方方面面,盖伊·特立斯回忆起当时的变化说,“文学和法律法规都变了”,最显而易见的是,那些曾经被视为淫秽读物、只能地下出版的书籍,譬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北回归线》不仅可以公开购买了,甚至成为传世经典。

  基思·理查兹用这样一段直白却生动的话形容着这年的变化:“突然之间,你登上了舞台,还没等你缓过来,年轻的女生们就把她们的内衣朝你扔过来了。一年前,你还不能和她们同床。”

  各种传统和陈规被青年人以掷地有声的方式重重打破,跟随着各种“解放”一起席卷而来的,还有性解放之风。

  对时装设计师玛丽·匡特而言,时装的被认可和受欢迎程度是最为明显的,譬如迷你裙。这种从五十年代末就开始售卖的衣服,却在1963年突然流行起来,甚至引起一阵混乱,被穿着讲究套装的人称为“下流”,被愤怒地敲玻璃敲门。

  但是在玛丽看来,迷你裙是年轻人坚持自己的一种方式,是一切的动力和催化剂,甚至是一枚从幽闭恐怖的服装中解脱出来的荣誉勋章。时尚就这样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变成了“时尚就是生活”,个人主义开始得到释放。

  对于一个从小就感受着无限自由的人来说,这种变化带给杰姬·科林斯的感受仍然是更加直接、更加明显的。虽然1963年对她来说或许只剩一片模糊的记忆,但杰姬仍看到伦敦发生了什么,因为忽然之间,“人们可以想穿什么穿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想睡谁就睡谁”,音乐和时尚成为了活力的爆发,很多在六十年代以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这一年中通通成为了现实。

  1963年的余震持续影响、发酵,年轻人成为关键的变革性力量,萧伯纳这样描绘当时的青年一代;“变革时刻,吸引了那些对现有体制而言还不够优秀的人,以及那些太过优秀的人。”

  时代的变革引起各种连锁反应,热情伴着放纵,成功与欲望相生,激情的荷尔蒙让很多青年先知们创出一条变革之路,然后用饱含期待的目光迎接着接下来的发展,然而接踵而至的商业需求和功利野心让那些纯真的心备受考验,正如比尔·怀曼所说,“我真的很怀念那个年代的单纯。……随着我们的名气越来越大,我们就得做出更好的单曲、更好的专辑,接受更好的采访。那时候单纯就不复存在了。”

  时代仍在改变,无论是激荡的还是和缓的,变革总是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而每一个时代当中,都需要那样一群充满热情、怀抱梦想与纯真之心的人。

  《1963》读后感(五):文穴书评|《1963:变革之年》:那一年,年轻人用音乐、艺术、时尚改变了世界

  字数:2110字

  阅读时间:6分钟

  作者:Ansel 图片:unsplash

  校对:LIT.CAVE 编辑部

  《1963:变革之年》

  作者: [英] 罗宾•摩根/[英] 阿里尔•列夫

  出品方:新民说

  出版年:2021

  这本由罗宾·摩根和阿里尔·列夫整理的口述史《1963:变革之年》早在2013年便在英国由Harper Collins出版了,而就在出版的前一年,摩根他们采访的身患重病的维达尔·沙宣就离世了,带着他50多年改变时尚美发界的传奇。

  这些隐藏在话语中的历史就这样在英文世界流传,就这样的过去了8年,直到2021年,这本书的中文简体才得以出版。

  书的末尾是那么写的:

  虽说书中讲述的大多是音乐的故事,比如在那年的1月13日,在伯明翰的披头士乐队首次亮相国家电视台,以一曲《请取悦我》惊艳世界,而就在当日,在英国广播电台的鲍勃·迪伦也为世界的观众唱响《在风中飘荡》。但是它描绘的却是当时世界正在光速改变的时间节点。

  而这一切都指向1963。

  书中写道:

  那一年正是冷战局势渐缓,太空竞赛日趋激烈的一年。女权主义者和民权活动家登上历史舞台。一方面,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英国政治风云诡谲;而另一方面,玛丽·匡特首创了迷你裙,而维达尔·沙宣则设计了别具一格的波波头。

  一切都在这一年悄然改变,它的变化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彻底重塑了整个世界,直到今天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它又是如此的悄无声息,以至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无法察觉到世界正天翻地覆。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提出过一个悖论叫飞矢不动,也就是说一只飞翔的箭羽在每个时间节点都是不动的,但是它显而易见都是运动的。

  由此活在当下的我们永远无法察觉时代正在改变。

  回顾往昔,智能手机就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移动端应用和电商改变了我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新的创作者和艺术在我们这个时代涌现,但是我们都是在「变革」这潭水里的游鱼,无法察觉这种存在正在发生。

  书中所采访的人物大致也是这样的感受,因为只有自己所感受到的时代潮流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时候,他们才会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改变了一个时代,亦或者引领了一代人的潮流。

  玛丽·匡特是开创迷你裙的人,她叙述中她开了世界上第一家时装店,而同时也无心插柳,创造出了这件既饱受争议又独领风骚的单品:

  玛丽·匡特:

  在学院里,我设计了我的第一件迷你裙。迷你裙最初的样式是源于一节芭蕾课。艺术系的其他学生都很喜欢这条裙子,他们买了我设计的东西。我想:“太好了!”大家都喜欢。

  而某天就在玛丽逛街的时候,意外发现了维尔达·沙宣和他设计的发型,她顿时觉得自己想要剪这样的发型。

  于是沙宣设计的波波头和玛丽·匡特的迷你裙,在接下来几年,成为了一时的风尚。

  正如维尔达·沙宣说的那样:

  20世纪60、70年代同样是音乐狂飙突进的年代,披头士、滚石、鲍勃·迪伦,他们都在将音乐作为表达自我的方式。

  在狂放和激进的时代同样也是性GeMing与药物滥用的时代。

  与此同时这些音乐家和歌手诸多有滥用药物的习惯,甚至对性关系的处理也非常随意。

  滚石乐队的基思·理查兹说:

  安东尼·考尔德的言辞则更为直接:

  在当时那个时代,或许有些人会批判这些年轻人崇尚堕落和自我放纵,就像匡特的迷你裙被批评一样,但是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彰显着他们对自由的极致追求。

  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也正是在这些人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现。

  如今21世纪的第一个20年已经过去,披头士的乐队早已解散,列侬也英年早逝,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奖,滚石乐队早就登上了名人堂。摇滚客们的脸上都长满了皱纹,头发都花白。维尔达·沙宣早就病逝,那些曾站在时尚前沿的人都已然到了暮年(如果他们还没有走到生命尽头的话)。

  总之,读完这本书,你会感叹,那属于艺术、时尚的变革浪潮最终还是离我们而去了,而如今的我们依旧在那浪潮的遗骸上舞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1963》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