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哲人03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新哲人03读后感锦集

2022-02-01 00:1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哲人03读后感锦集

  《新哲人03》是一本由澳大利亚新哲人编辑部著作,中信出版社·24小时工作室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1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哲人03》读后感(一):脑子里满是占有,让人无法活得高尚且自由

  封面上硕大的“新哲人”三个字或许会把大多数没有翻阅过它的人唬住,因为提及哲学大家脑海中最先闪现的一定是深奥、晦涩、难以琢磨等让人秒生困惑和难以产生共鸣的固有印象,更不要提是带有哲学二字的书籍了,谁会那么的与自己过不去自寻苦恼呢?但是如若你恰好翻阅过它,便又会惊喜于它的呈现形式和对主题各个角度深层次的描写,杂志书以它特有的风格让文字内容不再如此“规整”和让人容易走神。每篇文章简短却不片面,既专业又富含韵味与引发思考,为我们抛出了一个又一个不易觉察的话题切入点,又以短篇幅点到即止,留下自行思考的空间。

  本期是此系列书的第三本,以当今消费为话题展开探讨。以这个司空见惯的日常行为进行哲学式发问,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哲学不为人所熟知的两面性,即除去抽象和形而上之外,饱含具象和讽刺的另一面。to be or not to be , 哈姆雷特似的追问让我们意识到它的不简单,买和消费这两个看似是同一件事情,但却又有着逐渐的不同和范围增大的特效。通读全书你就会发现,买东西这件小事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买与获取之间竟还夹杂着如此大的关联和影响。物品和人性、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囤积欲与哲学思考等等等等都会朝我们走来,试图还原我们一个清醒的认知。

  很高兴此类书关注的是“哲学问题”而不是“哲学家的问题”,不然我也一定会被劝退回一开始所说的哲学固有印象当中去。不断涌现和投入其中的学者们坚持不懈的付诸努力,重返哲学问题,这些与生命体验和社会实践息息相关的问题,让普通读者不再望而生畏,也走向探索的通道,让我们一同领略思考的快感。

  书中穿插的各风格插图同样精彩,以直白且精准的图画勾勒出了文字所要表达或难以表达出的精髓,让我们一眼便能点头“懂你的意思”,这是杂志所特有的魅力,如果没了它的辅佐,文字只是段落,阅读的轻松感将无从说起。

  总之,只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与琢磨的书,倒不是说文章内容有多么的深奥和大意,但对于几乎从未深入思考一个具象问题的人来说,它有着某种不可见牵引和引导,这或许是我离哲学最近的一次。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本书主题的回应“如果你老是坐着看书,那就不怎么消费了”。

  《新哲人03》读后感(二):买还是不买,做主的可能不是你自己

  一说起哲学,很多人都会想到经典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或是“我思故我在”、“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等等高深莫测的名言。总之在一般人的心里,哲学研究的都是些形而上学的东西,离我们十分遥远。

  但其实,哲学研究的内容深挖下去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哲学能够告诉我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以及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等等。为了让哲学更接地气,让更多的人了解哲学,2013年创立的新哲人编辑部陆续出版了以生活相关主题的杂志书《新哲人》。最新的这一期也就是第三期《新哲人》以买还是不买作为主题,探讨了一番消费时代里我们和物的关系。

  直播间里不断地响起“OMG,买它买它”,购物网站接连不断的推出各种满减促销活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发布了一篇又一篇的种草笔记。整个世界似乎都在催促着我们去购物。

  是的,我们如今正处在一个名为消费社会的时代,消费是我们如今社会的根基,是让世界运转的动力。

  我们世界堆积着丰富的商品,而后整个社会都在想尽办法地激活人们的购买欲。

  那些时时刻刻包围着人们的广告就正在用社会示范加威胁途径来激活我们的购买欲,不信你看“你不够好是因为你很难闻、你不够美,或你还没证明自己成功了”,“如果买下这个商品,你就可以变得更好看,更惹人爱,更成功”。

  生活在这个时代,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宣传洗脑,我们最终终于奔波在了买买买的道路上,倒也无需羞愧,毕竟消费是这个时代的法则。

  更何况,在我们人类的基因深处,本就潜藏着永不满足的渴望。这种渴望让人类不断进化,成了万物之主,而今这种渴望也促使人们不断的追求更好的生活,促使人们不断的进取奋斗。我们当然也要容忍这种渴望带来的副作用,按照安东尼娅的说法就是“好物两个半”。

  “好物两个半”的意思是,经济学家在1978和1994年对美国公众进行了一项调研,结果发现,在人们拥有的和迫切渴望的物品数量之间,这16年来,差距一直稳定在两个半。人们总是差那两个半的好东西,而且似乎永远如此。

  这可能就是我们买了又买的原因吧,就像大家都说的那样,女人的衣橱里总是缺一件衣服。既然有所缺,那就必须要满足,买买买自然成了必要的结果。

  买买买之后带来的问题是,我们拥有了超过我们需要范围的东西。于是乎很多人又开始推崇起了断舍离、极简主义。不过不是每个人做到断舍离,能够舍弃自己不再需要的东西。研究指出,大约有5%的人有某种形式的囤积行为。

  少量的囤积还可以说是防患未然,然而一旦到了囤积癖的程度,囤积就会让人变得衰弱、孤立。物品在这个时候就成了负担,不仅不能让人获得满足,反而会阻挡人们得到幸福。

  所以,我们在这个物品极度丰富,且拥有相当程度的购买欲望和多种多样购物方式的时代里,把握好人和物的关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必须要承认,我们不可能脱离物品存在,但我们也不能让物品消耗我们的生命、占据我们的生活,不能让物品超出它“应守的本份”。

  这当中的界限并非每个人都同样清晰分明,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探寻自己的内心。而非一股脑的跟风断舍离、极简主义等等。

  而且断舍离和极简主义其实也属于消费主义的一部分,消费主义鼓励人们买下东西,也鼓励我们从之前买下的物品、符号、身份中脱离,以便替换、更新新的潮流。

  总之,买或是不买简直可以比拟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作为一个现代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考验,也是我们必做的功课。

  《新哲人03》读后感(三):世界阻止不了疯狂的买买买

  进入2022年,疫情影响之下,很多实体经济哀嚎一片。但航运业却是红利大好。据台湾《工商时报》报道,2022年长荣海运向员工发放40倍月薪的年终奖后,其员工还将收到一笔高额奖金。

  疫情让经济指数延缓,但人类买买买的冲动却是停不下来。航运业逆势大涨,正好说明了人类购物欲望从未消停过,战场只是从线下转到线上,从本地跨入全球。

  为什么人类喜欢买买买?本来,只要基本的吃穿住行就可以很好地生存,然而像买钻戒、给游戏充值、不断更换手机......这些购买行为已经超出了生存所需的范畴。

  有人思考过这些购买之下我们的心理需求是什么?社会需求是什么?如果把买买买放进哲学世界,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新一期的《新哲人》03期正好选择了这样的话题:买,还是不买?

  《NewPhilosopher》是在2013年在澳大利亚创办的期刊,它致力于探索过往和当代思想家关于如何过上更充实的生活的哲学思想。旨在引导读者选择更快乐、更自由的生活方式。中信出版社近期把它引入中国,并命名为《新哲人》,除了本期探索人与物的关系外,还出版了

  新哲人01:我是个现代人,我需要平衡

  新哲人02:谁吃了你的脑子?

  应该说每本都是精品,很有新意,期刊虽由多篇稿件组成,但全刊能自成体系,博古论今,围绕主题,用新颖的视角去诠释所关注的问题。

  回到本期,关于买买买:从先哲对购买的态度到新兴哲学家有趣的视角,从各种购买现象中找寻哲学答案到生命中物品的意义。

  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很少去思考自己的购买行为,而看完本刊,也许你能更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适合什么。这也是本刊存在的最大意义。

  试着跟随《新哲人03》去思考以下问题:

  艺术的形式高于功能

  不论是小孩的钢琴课,还是年终为了表演参加的舞蹈培训。这些消费价格不低。然而大多数人最终没有成为艺术家或音乐人。相对于艺术本身,更多的人只是在消费艺术的形式,而忘记了艺术的内涵。

  传统商业每年流失1.9万亿美元的背后

  荒废的商业建筑背后,是网络购物的兴起。手机上点点点等于买买买的日子很方便。女人看男人有时不再看银行里的存款,可能更在乎他某宝上的余额,或是男方是否愿意帮她清空购物车。

  房子的烦恼 跨过物质看生活的本质

  有此人认为在没有车房之前不要谈理想。然而更多的人发现有了车房后谈的理想不再是纯粹的理想。当你拥有大房子,却遇到相爱之人远去,最后住着大房子才发现住的是个寂寞。

  有温度的物品

  买来的物品也会讲故事。人与物相处的时光,会储存在物品中。最好的例子是搬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当我们搬家或是大扫除时,翻出来的玩具里有你或小孩的童年时光,有相爱的痕迹,有忘记了的尘封往事......

  如果非要在旧物中找寻“买”的意义 我们可以把买家分为囤积者与收藏家。两者的区别是囤积者只在乎买的形式,收藏家则想着物的本质。多数人常在两者之间摇摆。最好的例子是“爱书者”去书店,总会带回来几本他“需要”的书,最后发现又不是那么需要。

  有一种消费叫炫耀性消费,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为“面子”花钱往往被认为物超所值。结婚定更高档的酒楼、同学聚会开更好的车。

  与此对比最好的反例是难民对物品的选择。一位阿富汗的难民逃难到其它国家,除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最珍贵的东西是一盒磁带,上面录有家乡的歌。只有听到熟悉的音乐,他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自己是谁。

  最后用《新哲人》03中的一个小故事结束本文,一条狗叼着肉走过桥,看到水中的自己,它觉得水里还有一块肉,于是张开嘴去咬,结果是自己嘴里的肉掉到水里,最后是什么也没得到。

  贪婪才是买买买的原罪,而买买买才是大气变暖的根本!我们需要什么?《新哲人》03期没有答案,但你能思考到这个问题,已是有所得,这就可以啦。

  《新哲人03》读后感(四):《新哲人03:买,还是不买?》——探寻哲学视角下的物质存在意义

  新的一年春节就要来临,国人十分重视的年夜饭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重点。据说,国内某城市的知名饭店早在去年夏天就已经接满了年夜饭的订单,火爆程度令人咋舌。

  消费,从人类有了物质交换这一目的开始,就与人类的整个生存周期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我们消费的对象,也大多集中在“物质”上面。

  随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消费模式日益巩固,人们的大脑逐渐淡化了对物质存在意义背后的哲学思考:我为什么要买?换句话说“我为什么需要拥有这样东西”?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揭露一个比“超强占有欲”更可怕的现象——“被物质操控意识导致冲动消费的产生”,来自澳洲的著名杂志《新哲人》开启了他们第三个关于日常生活主题的哲学探讨,由此编写成《新哲人03:买,还是不买?》。

  每一个人类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一贫如洗”的,除了温热的肌肤、跳动的脉搏和有序的呼吸以外,没有什么能够保证新生命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持续存活。因此,生存必须的物质就成了人类得以存活的重要条件。

  一开始,人类眼中的物质和仓鼠口中的食物没有区别,都是为了活命而囤积的东西。这些基本满足人类温饱的物质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壮大,直到他们的生产力达到可以让生存物资足够盈余的程度。

  这时,人类开始不满足于仅仅为生存所需而消费,他们开始有选择地购买让自己更满意的物质。

  当物质可供选择的范围加大,人们势必要形成一套选择机制,此时,物质的衍生意义就大于它的原始意义。

  那么,物质的衍生意义都有哪些?

  物品可以“照见”主人的趣味。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是,当你在某人家中看到各种各样的乐器时,你可以猜测出这个人相当喜爱音乐,或者说,他至少是个对收藏乐器情有独钟的人。

  物品能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这点也不难理解。教科书曾描写过周总理办公室的样子——室内陈设ji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周总理一生留给世人的总体印象,便像这办公室一样,都是艰苦朴素的。

  至于物品代表了一个人存在过的痕迹,这一点就更好理解了。每当亲人离世,我们总会留下一点什么借以聊寄哀思,这些看到便能触发人们回忆的物品,不正是反映着我们所怀念的那个人曾真实存在过的痕迹么?

  如果把物品看作是对身份的“标记”,那么,这种衍生意义的另一作用是联系我们与外界。

  小时候在班集体里生活时,传阅书籍是一件简单联系起我们与其他同学的事。在这一行为里,那本被传阅的图书就充当了我们外化的身份,它不断地向周围人传递着“这个人有本很好看的书”这一信息,使得周遭的人不停向我们靠拢。

  长大以后,一个女生开始对化妆品有了研究。当她使用到一些平价好物,并通过社交媒体向大众进行推广时,她就开始拥有了被物品外化的身份——种草博主。fans通过视频认识了她,进而认同了她的选择喜好,隔着网线与这个女生产生联系。

  尽管物品能够“标记”身份,但囤积物品却会使人与外界发生联系中断、甚至达到孤立的程度。这是因为物品没有被展示,因而无法完成它作为“标记物”对身份的外化作用。

  因此,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物质的作用,我们需要了解以下这个内容——对物质的取舍。

  书里用哲学的思维回答了“我们是否能逃离物品”“我们是否能逃离物品的欲望”这两个问题。

  前者关乎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到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所说的“断舍离”;后者则与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能力摆脱“冲动消费”有关。

  在书本61页有关于这个思考的一个严谨回答,内容大意是:

  提出这一论断的心理学家蒂姆·卡瑟认为,幸福生活的完美模式应该是尽可能不把物质的功用价值摆在重要的位置上,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对生命内在价值的探索上,比如说重视自我成长和自我悦纳等。

  不受物质支配的思维能大大降低我们对物质占有的欲望,从而帮助我们完善对物质的取舍,不让人生再被物质“奴役”。

  《新哲人》杂志的内容本意是为了让哲学在新的探索模式下回归大众,用哲学的思维带领大众走向单靠物质与经济等手段无法进一步改善的高质量生活。因此,读者不必担心书本的内容会太过晦涩难懂。

  就拿“花销轮轮加码的酒席”、“从破费到破产的例子”、“无边落‘袋’萧萧下,不尽‘塑料’滚滚来”、“民族愈雅,装饰愈寡”这几处翻译举例,它们不仅仅做到了翻译界要求的“信达雅”,还让读者在大俗大雅的措辞中轻松读懂哲人们的妙思。

  “买,还是不买?”

  当你又一次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时,不妨直接翻到书本84、85页,在16位哲人留下的智慧论断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新哲人03

  评价人数不足

  澳大利亚新哲人编辑部 / 2021 / 中信出版社·24小时工作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新哲人03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