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学反思的三个视角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教学反思的三个视角

2022-02-05 16:41:38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春水煎茶推荐 阅读:载入中…

教学反思的三个视角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交流研讨中的高频词语,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作用,成为很多教师自我鞭策的座右铭。

  事实上,我国《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在教师专业能力方面,均提出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这实质上就是要求教师注重反思,提高自身思维能力。

  按照基本理论和教学规范开展教学、拥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自己的风格、提炼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教学主张,这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三个层次。从实践到经验,再从经验到理论主张,其间的跨越与升华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一定的“催化剂”,需要借助一定的思维工具和方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成长=经验+反思。他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义的心得,至多只能是平庸的知识。”事实上确实如此,没有反思,教师职业生命只是“实践—实践—实践”的简单叠加,有了反思,教师职业生命才能实现“实践—反思—提升”的螺旋式上升。

  一、反思课堂的过程

  针对具体的一堂课,有非常多的观察角度,比如教师的教学观念、基本技能、教学风格,以及对于教材、学生学情的熟悉程度,等等。笔者只想强调其中两个方面。

  其一,反思教学预设是否科学合理。教学设计、备课就是进行课堂的预设,预设是否科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内容结构是否合理、课堂的价值引领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以彰显,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能分解落实到课堂上。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时候一堂示范课、研讨课经过了名师指点、诸多教师合力进行多轮打磨,依然可能存在瑕疵或曰存在可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其二,重视和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师生协同努力完成的一个探索过程,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板僵化的。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才能造就精彩的课堂、令人回味给人启迪的课堂。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有时候会给教师带来惊喜,有时候又会让人觉得不尽如人意,背后的原因都值得深思和总结,特别是课堂上出现了与预设不一致的状况时,如何随机应变,能充分体现教师的素养和智慧。

  针对具体的一堂课进行反思,首先,要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课堂教学反思的目的在于找出问题、总结经验,以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反思不能走过场,要有直面自己不足和软肋的勇气,“家丑不怕外扬”。其次,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从别人的批评或建议中发现问题。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顺着自己的逻辑和立场,总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对的,但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思考未必这样想。比如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示范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满,下课铃响了课还没上完的情况很常见。教师可能是想体现自己教学设计的精妙和教学水平的高超,但结果适得其反。这与报纸排版是一样的道理,好的版面应该舒朗大气、适当留白,而不是密密麻麻地灌满文字。

  二、反思教学经历

  反思一堂课的教学得失聚焦于“点”,检视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而反思一段教学经历则着眼于“线”,检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是否科学,是否存在偏差。时不时回顾梳理一下自己阶段性的教学经历,可以看出自己成长的轨迹,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如何避免走弯路及如何更好地进步。这种反思不仅对自我成长和职业规划有益,对他人而言亦是富有价值的“他山之石”。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师贲友林,从照抄教案、照着教案上课,到独立进行教学设计,一步步成长为小学数学界名师。他在《在教与学的重构中成长》一文中,对自己从教20多年的经历进行了梳理与反思——“最初设计怎样教学生;后来设计怎样教学生学;再后来设计怎样教学生能够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个性化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也设计着自己。”由此,他总结出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教材,知道自己教什么;第二阶段,关注自己,在课堂中展现教师自己;第三阶段,关注学生,教师明白了教是为了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一般能自然过渡;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则要靠教师的用心与努力。

  通过一段教学经历的反思,我们发现,教师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共性特点的,在某个阶段,有些偏差和错误恐难完全避免,比如照本宣科、在教学设计时以自我为中心等,但是有反思意识的教师会认识到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从而会有意识地去纠正,而不是浑然不觉或自我感觉良好。

  对成长经历进行反思,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要做一个有心人,善观察、多思考,对每天的课堂教学情况,特别是一些不同寻常的情况及时做好记录。俗话说“好脑瓜不如烂笔头”,如果不趁热乎劲儿把当时的情境和思想的火花记录下来,等到时过境迁,回忆起来脑子里可能就会一片模糊。贲友林就有这样的好习惯,他从2002年2月开始,坚持每天写教学手记,记录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记录自己的教学思考,记录学生是怎样学的,记录自己是怎样教的,记录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十几年来,从未间断。有了这样的积累,梳理反思的时候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科学严谨,而不只是笼统、大致的一些感想。

  三、反思某种课改新理念新模式

  教学反思,除了以自我为观照对象,还应关注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当前中小学教育正处于教学观念转型、课程整合升级、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组织重构的改革变动期,各种新的教学思想或实践探索层出不穷。这些变革都直接或间接地会对教师的观念及课堂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对当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模式进行反思,有利于倒逼自己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提高审辩性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每一项教学改革探索、每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特别是在起始阶段,需要众多实践者边学习、边应用、边反思、边改进,不断进行补充、修正、重构、创新,使之趋向完美,个人亦在这样实践与反思交织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