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经典观后感1000字
《新手》是一部由劳伦·哈达威执导,伊莎贝拉·弗尔曼 / 凯特·德拉蒙德 / 杰妮·罗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运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手》观后感(一):女主争强好胜, 结果自己跟自己较劲。
3星,作为体育题材,这个片子有些新意,也展示了不同视角。像女主这样争强好胜,勇于拼搏绝对是一个运动员的优点。 但如果过了头,就会让自己变得焦虑,压抑,甚至多疑猜忌的像个变态,女主为了压过别人,胜过所有人,更是变得偏执,倔强,令人厌恶, 被整个团队冷落排斥。 当她的胜利无人喝彩时, 跟她当初为了得到荣耀与称赞的初衷已经背道而驰,她的努力与坚持成了毫无意义的固执。成了自己折磨自己的病态行为,最后女主有所觉悟的退出了,退出一个团队,可能发现更大的天地,也更有机会宽容别人容纳别人的天赋,和接受自己的短处与缺点。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认清定位就是善待自己,不要自己跟自己较劲。
《新手》观后感(二):我亲爱的偏执狂
看完之后,仔细回想了一下情节,我倒想起了前段时间看过的另一部电影《第十一回》。我觉得这就好像是执着的两种表达,一种以偏执,一种以愚昧。只是偏执的最后放下了,而愚昧的尽管未觉醒,但却乐在其中。
执着真的能引导人觉醒或幸福吗?
一个人能把自己骗了是幸福的,因为只有自己相信,事情才有可能发生。从这个角度看剧中的女主是幸福的,她让自己相信一个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又都表现的不屑于知道的一个道理:努力就会有收获,并以此为人生信条。她清楚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信念,并以此来激励自己的行动,而且愿意持之以恒。只有把自己练的倒地不起、双手流血这种倾向于自我虐待的境况,她才觉得这才是她自己。
过程非常痛苦。我觉得和身边的人比较,是人生痛苦程度比较高的事情。它会让你失去你所做事情的所有乐趣以及这件事情自身价值的最小化。因为再伟大的事情,如果落到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别某个人更厉害,无论是自己,还是听众都会觉得特别low。而本剧女主的绝大多数痛苦的确都来源于此,这种痛苦也是最让我这种观众感同身受的。
真的,我真的能感受到那种与自己周围的人比较的痛苦。就是那种你加倍努力追赶,他却毫不费力碾压。你只能挤着笑容,去向他表示祝贺。这时嫉妒会油然而生,我特别不理解上帝为什么要创造出嫉妒——这种折麽人的情感。这种情感会让你失去自己,你的一切都在被对手掌控着,我想这是一种心魔。从这个角度看,我真的理解这部电影为什么标记的是一部惊悚片,因为一个被周围人比较而支配行为的人,就是在被自己心中的魔鬼驱使着在行动。
看着女主疯狂的抓头、割伤自己、失去自我、在别人面前装出一副乐观向上的样子、面对别人劝告的竭斯底里。我真的很心疼她,心疼到流眼泪。然后我有点分不清,我是心疼她,还是为自己感到可悲。
佛家讲:执迷不悟。
每次一说到这个成语,我就总能想到《盲探》里庄士敦的那句台词:心盲无明,会杀人的。看到女主最后雷雨过后,淡定的写上自己的成绩,然后擦掉黑板上自己的名字,潇洒的脱下校队队服背心,然后昂首阔步的走出来,我愿意相信她是放下了。
《新手》观后感(三):努力也是一种天赋
第一次看全英文无字幕的一部剧,角色语速还超快,好在台词没有特别多,磕磕绊绊看完了,但也发现了原版的很多妙处,关于片中螃蟹、乌鸦的各种隐喻,如果是翻译过来,就少了很多难以言传的妙处。
一开始是被短视频平台上快讲电影的博主吸引的,播放量很高,点开评论,观点各异,有的人钦佩女主的努力和拼搏,更多的人似乎忌惮这样的偏执和极端,影片定位为惊悚片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电影开头,教练问新手们为什么要来赛艇队,到女主发言的时候却被打断了,这也成了全片萦绕不去的一条线,明明学业有成,确非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死磕到底,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全片到最后也没有说明这一点,女主仅仅是为了第一而去争第一,她如此的强大,却也是如此的自缚。
一万小时定律反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女主刚进新手队的第一天,还有一次是她在比赛中失利自责的时候。这本是叫人踏实努力的一句话,在女主这里确不起作用,这部片子里没有什么努力战胜天赋的鸡汤,有的只是对一个偏执狂的真实写照,身边的人会觉得你神经质,或许也会佩服你,但真的爱你的人最后却会被你的偏执深深刺痛。
两个学霸在台球厅里的这段励志对话,我认为是全片励志的内核。女主讲了她高中时如何通过努力赢得荣誉,战胜了讨厌的天赋者的故事。而年少时的鲜花和掌声,也成了把她困住的牢笼,死磕过,胜利了,就试图把这一理论套用到自己整个人生上,这是不理智的,也恰恰是女主脆弱,自尊低的反向体现。
但抛开剧情,我认为小T引用肯尼迪这段话本身没有问题,我们去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它简单,而是因为它困难,对我们有挑战,那么成功之后,才能迎来铺天盖地的快感,没有低谷就不会有高潮,平淡如水还是大风大浪,各人皆有选择。
两人在浴室的这段争吵也是全剧的一个高潮,不得不说女主在这里演技炸裂。对她来说放松等同于了放纵,她无法放松,努力追求的东西不做到最好誓不罢休,我看到这里不禁在想,“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这种被说烂的理论真的就是对的吗?还有所谓的“劳逸结合”,世俗总有一套中庸的标准,但又回去钦佩那些追求极致的人,仔细想想,还挺可笑的。
我自己是个总是三分钟热度的俗人,现实中或许很难和女主这样的性格成为朋友,但我钦佩每一个不一样的灵魂。无论在世俗的标准下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每天过的如何,是否快乐是否幸福,是否自觉无愧于人生,只有一个人知道,也只有一个人真正在乎,那就是自己,也只有自己。
《新手》观后感(四):病态而扭曲,卷王之王非她莫属
万物皆可卷。
娜塔莉·波特曼曾用《黑天鹅》让外行人见识到芭蕾舞残酷的竞争法则;达米恩·查泽雷则用《爆裂鼓手》表现了乐队鼓手不为人知的辛酸内幕。
艺术圈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靠身体吃饭的体育圈了。
聊到这个题材,好莱坞总是刻意的赋予各种正能量标签,一般涉及到运动元素,打破偏见迎难而上之类的陈词滥调总免不了一再提及。
今天要说的这部《新手》有点不太一样,它并没有走传统的鸡汤励志,反而告诉你内卷风潮下的运动员也可以丧心病狂得没边。
和《黑天鹅》《爆裂鼓手》一类同样反应人物“黑化”的影片相比,《新手》的整体的叙事节奏压迫感明显更足,开篇就呈现了一个略显病态的场景:
女主Dall正在参加一场随堂测试,她细心而焦虑地审视着眼前的考题,等到再次抬头,教师已经空无一人。并不是因为她疏于复习耽误了做题速度,而是因为她正在重复做一张试卷。
对,你没听错,她在考场把同样的考卷做了两遍!
为了放大主人公的焦虑情绪,导演劳伦·哈达威(同时也参与了本片剪辑,她上一份工作是《爆裂鼓手》的音效师)刻意增加了Dall低语的增益,并叠加环绕,形成了极度紊乱的磁场,让观众瞬间代入进女主不安定的心绪之中。
没有任何心理弧线描线,影片几乎一开始就让人物直接进入高压状态,通过一场随堂测试的戏,将Dall的人物特点和盘托出——
这是一个追求完美,且有着极度好胜欲的优等生。
参加就读高校的赛艇部,旁人因为各种现实理由进入(打入校队可获得奖学金),Dall的目的却非常“简单”,成为新人里成绩最好的那个人。
同梯次的Brill成为Dall晋级校队的最大威胁。出色的体格、同样不输Dall的优异表现,甚至性格上还更胜一筹的强势,让其被Dall视为竞争的潜在对手。
赛艇部的笑话成为了Dall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那是一个关于螃蟹的梗,用来形容那些驾驭不了赛艇的笨拙新人。
尽管通过魔鬼式训练令Dall最终获得了进入校队的资格,但有关螃蟹的笑话仿佛一团阴云,即便在她小有所成也仍然挥之不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Dall天生对成绩近乎偏执的渴望(也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强迫症心理),也和她遭遇的打击有关。
和Brill双双入选校队的一天,训练前夕,Dall从Brill口中得知了一个颇具侮辱性的事实:一位即将退社的老队员为了享受假期,提前放弃了拉练资格,Dall这才有幸能顶替她成为一线队员。
之所以强调这个情报所具备的“侮辱性”,除了Brill作为先手提拔对象,成为早于Dall进入一线队的新人外,更在于是她亲自把这个消息传达给Dall。
作为暗地较劲的对手,这样的消息显然击垮了Dall的自尊。车上泪奔的那一幕,Brill对Dall的反应无动于衷,旁人却将Dall的不甘和委屈看得一清二楚。
和螃蟹的笑话起到互文作用的还有Dall所在校队用到的队徽—— 一只乌鸦,它仿佛是人物随后命运的写照。
果然,另一次对内竞争选拔中,Dall因为队友发挥不佳惜败给Brill,令好胜心切的Dall二度受挫。
当一个竞争欲极强的强迫症患者接连遭遇失败,对手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被拿来大题小做。
一次很简单的互动,也可能被Dall歪曲为有人故意放水整自己。
相较《爆裂鼓手》《黑天鹅》一类将矛头主要指向外部的作品,《新手》在戏剧冲突上有着明显的内化色彩。外部刺激只是通往第一名的客观原因,真正导致Dall开启一发不可收拾的自戕式训练,主要还是来自她过分严苛的自我内驱。
同样能4.0的学分绩点,90分和100分都能换到同样结果,但倘若有人比Dall多拿到一分,她也会想办法在下次,或下下次,或下下下次中给扳回来。
Dall曾和好友分享过一段高中时期她通过努力踢下班里的第一名,以优秀毕业生身份站上颁奖台的经历,和好友预期的答案相悖,Dall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什么荣誉,仅仅是因为它的难度让人望而生畏。
所以进入大学后,Dall才会一次又一次逼自己尝试不可能的任务:主修一门自己并不擅长的课程、在一场注定只能拿到C的考试中重复刷题、找一项冷门运动锻炼并努力做到最好……
能挑战自我之余顺带证明旁人的无能,对Dall这类人而言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ta们早已习惯了成功,而不懂得接受失败。一旦竞争对手强大到足够和Dall之流平起平坐,她会很快因此把自己逼入绝境。
拯救的办法是再一次战胜对手,但失败就意味着在自责中进入恶性循环的攀比和自我毁灭。
一个人有多骄傲就会有多自卑,后来和好友的深度对话中,观众了解到了一个更真实、也更脆弱的Dall:此前有关高中的逆袭,除了她取得的成绩,所有的后续都是假的。没有掌声、没有喝彩,有的,只是一个人的狂欢。
过分好胜的心态不但让Dall交不到一个知心朋友,也让她的性格变得扭曲而分裂。从此,成绩成为了她的玩伴,追求更强不再是一种生活态度,而变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
她哪里在享受过程,她分明是结果的奴隶。
赛艇队前辈曾告诫Dall,要她懂得放手。
那是一个同样被队友拖累,从而影响过自己成绩的“失败者”。自负心理作祟,Dall并没有吸取前辈的经验,选择和Brill在娱乐性质的比赛中单挑。她赢得了比赛,却也把全队得罪了干净。
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独立女性自立自强的故事,也许她的手段不怎么招人待见,但一个自身强大的人不需要他人认可。
这样讲或许没错,但我猜即便最终战胜Brill的Dall也没有开心到哪里去,当终点只有她一个人经过,而参赛者最终只留下一人,名次、成绩这类惯常用来定义成功的词汇全都没了意义。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all或许赢得了比赛,实现了自我认可,但又在达成目标的同时,失去了世界。
撰文 | Zed
策划| 轻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