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道德经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道德经读后感锦集

2022-05-28 09:2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道德经读后感锦集

  《道德经》是一本由张景、张松辉 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一):记录体会

  道可以说出来,就不是真正的道(或非恒定的道理),道的名称可以命名,就不是真正的名字。(比如水是无形的,被器物装起来就有形了,器物就是语言。存在一个叫“道”的事物它不能被语言表达,比如真理是无法认识的;即使你能够认识,你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即使你能够表达出来,别人也无法理解)

  事物是有具体内容或规定性的东西,东西作为载体是没有任何规定性就是无,无是基础。有作为规定性是事物产生的动力或母亲孕育了万物。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本真(妙是少女,代表初始或纯真、纯净);常从“有”中寻找具体事物的规定(徼是边界)。无的规律才是万物根本的规律,有是万物生成的踪迹。有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层面诞生的知识,人的记忆能把握的大脑思考,潜意识就不是有,比如肌肉不自主的条件反射是不经过大脑思考,拳击比赛躲避攻击等是身体机能的潜意识行为,是意识的有把握不到的。

  无和有是同一个事物出来的给了不同名字。比如一个苹果既是客观实体,是自然界天地的一部分,但是它必须要苹果的规定性,规定性就来源人的主观,所以任何事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体,没法区分,苹果既是有也是无。有无像玄一样结合和运动,玄指缠绕的丝线,来回缠绕代表有无是一体,相互转变缠绕,是万物道理的根本。

  如果美有了唯一的标准,大家都按此来进行,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对立化产生,如果美是相对的就没有这个矛盾;善有统一的标准,大家达到此标准必然做恶的事情。绝对标准导致对立。

  圣人教别人不能刻意用语言进行,而是身教。做一件事,不能刻意揠苗助长,要尊重其内在规律,而不是刻意。无为是指不违反世间大道,不肆意妄为,不对事物的正常发展横加干涉。

  任何万物上都有同样的道,生出万物却不占有、干涉万物,

  《道德经》读后感(二):胡乱感慨一番

  看完全书,发现有很多观点不符合现今社会的状况,一开始呢,我也有这种感觉,包括现代文的翻译也有很多处这种说明。 看到后半段时反而明白了老子那种心情。还是我们现代之人肤浅了。 老子是以整个地球或者整个物理规律来告诉世人应该怎样发展的,而不是以我们现在被世俗占满了的眼睛和心态所能全部理解接受的。 老子告诉统治者,告诉圣人,或者百姓,要无为,要愚,不要技巧,不要贪财货,不要攀比,不要争名逐利等等,甚至看起来希望人们恢复原始社会,所有这一切思想都是站在“大道”的高度抒发出来的,而非站在某一时代的人类社会。 难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没有变的更加迷茫吗?某一专业越是研究越深,就越让更多人心力交瘁的学习,这一队伍中多少人一生都毫无意义?成就的某一小撮人,反而成了偏执狂,对生活等毫无自理能力。

  各种物件,器具越多,越智能,貌似让现今的人生活便利了,可人们因此不活动,身体出问题,或者退化,然后需要对每一件小器物研究说明书,熟悉使用等,所有这一切,真是便利了还是复杂了呢,人们生活在此等环境中,有几人当真思考人生意义,而不去贪图权利,金钱,美色,豪车洋房,智能的,新款的一切物件……还有所有虚荣之心。现在这物质的欲望社会还能让几人能真正的清醒?

  大部分人不都是在努力,奋斗,争,占,为之付出一切时间和精力。

  科学真正的尽头又是何物,我们一生到底是为何而来?只是在人类自身设计的科学,政治,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中迷茫的,挣扎的度过。

  现今这一切,岂能说是老子的思想有错误?倒不如说,老子才是看透了这一切,希望世人遵循天道而活,不用世俗欲望左右。

  当然,我们生活在本时代,更不无从逃脱,如今时代进步只会让后世之人更多迷惘。更少清净。

  也想到了“熵”,熵增是如今前沿物理无法否认的宇宙规律。老子的思想,是否在告诉世人,减慢熵增?而非快速加进熵增速度呢?盛极则衰,说的很明白啊。

  的确如此,几千年前的人,那时有多少欲望,大都是生存问题,所以老子很多篇幅一直在告诉统治者要无为,虽然老子悲哀,但那时或许尚有一丝可能。可惜时代发展到现在,离大道反而更远了。或许一次世界大战或者科学发展到极限,随之崩溃后,才会有可能恢复真正的天道,然后依然循环……

  读完随感。

  《道德经》读后感(三):一种“畅游哲学,畅想人生”的学习过程 ——以己之历漫谈“终身学习”这一时代标配

  “终身学习,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优点,而是这个时代的标配。”

  课上涂教授这句话与我的近况相扣。这一年来,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许多重要的设置被打破,这让我很是焦虑。焦虑触发改变,于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陷在被动打破和主动重建之间。不破不立,与其说自我重建是一个修复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走出不适圈去不断试误的过程。试着试着,才能反观到学习是最好的药——它让我一点一点找回掌控感。

  学习的途径有很多,但多半要与人产生联结。唯独阅读是很自我的事,这很贴我孤僻的个性,且它不受限于时空,终身有效。

  我把“每期一会”作为读书的设置。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我,流动的是书籍。一开始,我还是惯性地在心理圈里转,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照见自我,到《被讨厌的勇气》在哲人和青年之间任意代入,再到《当尼采哭泣时》随着尼采踏上了去往查理斯图拉住地的火车……在心理学里学习,学习已知觉察未知,然后有时候也能叠加已知,尝试融会贯通,调剂自用。但心理学像极了插在我枯井里的一根小水管,在与现实世界大水泵的较量中,依然难以有效缓解我强烈的枯竭感和对枯竭感的恐惧。于是,我带着一份自救的渴望去到了学科之母——哲学的浩海里。

  对于哲学,我一无所知。初入哲学之海,就像一个不懂水性的人,瞎扑腾了很久,怯怯回到了岸边。所幸好奇心还算强壮,循着它,并在蔡志忠土味白话的引荐中,我尝试在岸边翻阅诸子百家。一期一会,始于论语,终于庄子。因为有漫画释义,因为有音频辅助,好奇心换来了一点点“知道”。

  “知道”衍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光在岸边幻想畅游之快,已然无法满足我对大海的向往。

  那就练习“憋气”,从中华书局张景、张松辉的《道德经》开始,第一步抄写,纯粹的抄写,准备最爱的记录本,离开手机,离开人,离开所有的联结,沉潜于抄写。好几次憋不住气,偷偷呼吸,遭遇了水灌进鼻子,灌进嘴里,呛得我很是难受。难受让人迅速意识到设置的重要性并启动维护机制,这是书籍以外一份弥足珍贵的领悟。

  第二步以自我认知方式注解,第三步随经注自我纠错再品,第四步读黄元吉《道德经讲义》、南怀瑾的《老子他说》,从经常呛水到偶尔呛水的过程言说起来很短,实则历时半载,锻炼了本领,也积攒了勇气。随后,才循着这条线再次下水,以忘我的“狗爬式”去了《庄子奥义》,瞥见轴心时代,去了《权力意志》,绕过苏格拉底,又去了《理想国》……

  如果岸上有人在看,一定会发现其实我游得很慢,屡次在原地打转,呛到了还是会失控地扑腾扑腾。但毕竟是在海里,关于海,咸的滋味,浪的热烈,潮汐更迭,四季流转,宽厚悠远的汽笛声,波光里的日月星辰,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困在深井中干巴巴的仰望所无法窥见,甚至是无从想象的。

  努力沉入浩瀚哲学里,那般见闻,那般体验,着实难以言说,却让我在今天找到了应验——卡罗尔说,“努力不是重点,常态化才是关键。有些努力,不需要心理建设,不需要自我说服,不需要意志力驱动。而是潜意识中的自发行为,是肌肉记忆的习惯动作。只有这些点点滴滴、无人关注的常态化努力,才是真努力。”为滋养自己而努力去阅读,将对阅读的努力常态化,直至成为肌肉记忆的习惯动作。去到学科之母的怀抱,激活哲学之问的基因,去到探索“我是谁”的本能里,随后还会去到很多学科小岛上,用“阅读”这一最朴实的方式去解答,哪怕终其一生都回答不了,也能安然自在纵情吟咏“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大概是处在这个时代的我,追求的标配。

  (喵喵笔 2021年7月16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道德经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