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塞影记》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塞影记》读后感100字

2022-05-30 09: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塞影记》读后感100字

  《塞影记》是一本由马平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塞影记》读后感(一):几梦结庐在晚镜,风吹塞影淡烟云

  一个男人与四个女人,历时百年于平淡中叹息着沧桑 故事的内核其实并不罕见,《活着》,《芙蓉镇》等等都有那么些或多或少的影子。又或者说你在积累了一定同类型的书籍阅读量后不难发现《塞影记》上鲜明的时代变迁主题 但作者也在书中说道: 尽管他的故事还没有完,但我已经可以断定,即使我的作品过时了,他这个人也不会过时…… 是的,雷高汉身上有着我们所有人父辈先人的影子,并且也根植与中国人的文化底蕴中还会延续下去

  《塞影记》读后感(二):一位百岁老人的独家记忆:执子之手共白头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百岁老人雷高汉一生与四个女人有过婚约,这四个女人都与地主有关。

  第一个是地主家的小姐包松月,成亲前一天寻了短见;第二个是地主家的小妾梅云娥,仅仅在夜色朦胧之间见过两面;第三个是地主家的丫头翠香,相亲相爱生活了没多久就因病去世;第四个是地主家儿子的老婆虞婉芬,也只是在一起生活了三年。

  如果一个人能够活过百岁,他是否还会留恋世间一切,毫无牵挂地走向另一个世界?

  如果一个人能够历经苦难,他是否还会看淡人生的悲欢,在云卷云舒中享受花开花落的闲适?

  如果一个人一生拥有过不止一个生死相依的女人,他是否还会在百年之后不留遗憾?

  四川作家马平以一部《塞影记》讲述了一个男人与几个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穿越了一个世纪,虽然时间久远,却在岁月的冲刷中历久弥新。

  《塞影记》中的雷高汉,一个孤苦伶仃、没名没姓、目不识丁的逃荒娃,活了107岁,熬过了旧社会的苦,尝到了新社会的甜,是不是应该没有遗憾?

  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对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作为读者,我们既不是作者,也不是作者笔下的老者,当然无法直抵书中主人的内心深处。

  但是,仅仅让一个百岁老人在古稀之年开始学习认字、撰写日记就足以让我们明白,不管时光如何飞逝,生命中镌刻下的记忆永远生动鲜活,它们化作生命的一部分,支撑着他的守望与归宿。

  这些记忆潜藏在内心深处,只等到时机成熟,它们就趁势而起,仿佛在瞬间拥有了生命,也让记忆的“载体”焕发了生机。生命如此坚韧,仿佛什么都打不垮;生命又如此脆弱,仿佛一丝回忆的流逝就足以涣散最后口气。

  贯穿整个回忆的主题是爱情与亲情。作为一部穿越两个世纪的故事,混乱年代只是这段旷世情感的背影。

  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过多描述主人公所处年代的社会动荡或重大事件,比如抗战、内战、大食堂、包产到户等,只是顺便略带几笔,为主人公遭遇的爱情添上一抹浓重的色彩。时代一直在变,就像他身边的女人一样。

  时代之变不可阻挡,这是历史规律;雷高汉身边的女人之变,既有时代的捉弄,也有现实的垂青。这不是简单的好人有好报,而是重情重义之人的必然。

  作者固然是在叙事雷高汉与这四个女人,尤其是后三个女人的深沉情感,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女人都与雷高汉生命中最不忘却的另一个女子有关。而这个十几年没有见面的女子,却间接夺去了他后两任妻子的生命。

  剪不断、理还乱。围绕着破解梅云娥临死前留给他那一方小手帕上面的字,雷高汉开始寻找梅云娥惨死的真相,以及梅云娥死前托付给他的那个女婴的下落。他并不知道,梅云娥托付他照顾的这个女婴,其实就是他与梅云娥在那个夜晚温情的结晶。而支撑他活过个世纪的理由,也是只见过两面、却没喊过他一声“爹”的女儿。

  《塞影记》其实就是一部以寻找爱情亲情为主题的回忆录。作者化身为一名作家,运用采访的形式,请雷高汉打开了“红箱子”的回忆,记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这段岁月与时代紧密相关,这个时代最显著的标签之一就是“地主”。雷高汉在走投无路之际,进了地主家的鸿祯塞,充当了长工不是长工、家丁不是家丁的角色。这个身份让他与几个女人密不可分,也让他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饱受折磨。

  作者为雷高汉设置了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为他设计了一个身边女人命不久长的男人角色,还为他增设了一个只能在背地里默默想念的女儿。这其实是一种折磨,活得时间越长,折磨的时间就越长。

  就像面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为了她在川剧事业上越飞越高,他只能选择默默守望,而不能开口相告。而且,为了破解、守住这个秘密,已经有两个妻子间接或直接失去了生命,他不能让心爱女人的白白付出。

  作者让雷高汉的一生都在折磨中寻找。年幼时寻找活路,成年后寻找感情,年迈时寻找归途。这种寻找,就像他初到鸿祯塞时为了防匪开挖的那条的暗道,自己对其中的曲曲折折一片清明,却无法对别人公开说明。

  文中的“我”,是个刚离婚的作家,是个散心的旅人。因缘巧合,有了采访百岁老人雷高汉的机会。在这场跨越世纪的采访中,他收获了自己新的爱情。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一次实地踏访,了解了那段不为人知的往事,他通过一个男人经历的数段情感纠葛,“诉说难以超越时代的卑微和勇敢,重现深藏于心的壮阔波澜。”

  《塞影记》读后感(三):意象书写与传统精神的有效沟通

  马平的小说以诗性的笔调为评论家所称道,与其密不透风的意象运用大有关联。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通常都有庞大的意象体系,最典型的莫过于《红楼梦》。当代作家的作品也有典型意象,例如沈从文的水、汪曾祺的月、君特.格拉斯的裙子、萨尔曼.鲁西迪的窟窿等。

  ——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

  这首诗有很多中文翻译版,我也喜欢冰心这版。马平的小说以诗性的笔调为评论家所称道,与其密不透风的意象运用大有关联。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通常都有庞大的意象体系,最典型的莫过于《红楼梦》。当代作家的作品也有典型意象,例如沈从文的水、汪曾祺的月、君特.格拉斯的裙子、萨尔曼.鲁西迪的窟窿等。意象书写在叙事文学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塞影记》就通过作家景三秋的偶然遭遇,折叠了历史与现实,随着老人的记忆像坍塌的“暗道”被打通,城塞还在,故人已逝,人们都“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在这本小说里,意象书写不仅起到塑造人物、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还为时代变革做注脚,刻画人情世故,更实现与传统精神的有效沟通。

  《塞影记》中,雷高汉的回忆有两个大的时代分水岭,分别发生在鸿祯塞和红石沟水库。鸿祯塞是由红石沟的红石岩筑造而成,“在红石沟水库里有鸿祯塞的倒影”。按字面理解,《塞影记》就是发生在鸿祯塞和红石沟水库的事件记录,英译书名《The Fortress Revisited》,则透露出重新审视的意味。雷高汉年老时的住所玻璃屋,是精神堡垒的意象,敞亮通透与壁垒森森坦然对峙,经过多年的审视已然超越物外,几近圆满。小说的社会意象并不多,但承载的事件不小,例如:戏台、暗道、吼班、明渠等。鸿祯塞和包家大院都有戏台,建设红石沟时期也有,台上的主角与台下的吼班构建了更大的时代舞台。小说对社会意象的运用称得上疏可走马,划分时代变革的同时模糊事件背景,起到弱化对比度的效果,使读者的目光始终聚焦于故事核心。例如:位高权重的包企鹤意识到“防御不管用的时候还得逃”,所以雷高汉参与修暗道,但这条暗道没有为包家做什么贡献,反倒成为雷高汉营救孩子的出路和埋葬爱人的坟墓。包松堂的性格与父亲截然相反,为儿子夺虞婉芬,为自己抢梅云娥,明目张胆与辜家对抗,最终死于复仇,两个女人也都被雷高汉拥有。到了建设红石沟水库的时代,人民群众成为台上的主角,修的都是“明渠”,任何“暗道”在他们雪亮的眼睛里都会无所遁形。只有雷高汉,不论在当“吼班”的时代,还是当“暗道”的时期,他始终上不了台面,就在时代的夹缝中生存。书中很多悬念也不是情节设置的障碍,而是秩序颠倒、真假混沌的意象。

  《塞影记》是一部诗性的小说,文字引领着情绪的流转,如空山鸟鸣,静水深流。作家对意象的运用似乎达到了信手拈花,以心作笔的境界,例如:镶着照片的小镜子承载了雷高汉无法释放的欲望,没有子弹的枪装满了他没有被满足的企图,米糖是父母之恩,桃片是女性之惑,星光点亮夜路,磷火抚慰离魂......还有更多包括喜鹊窝、七里香、扬花的稻谷、青蛙、石头、水等等,密不透风的意象书写,让个人的迷失和坚守、人间的真实与善良统统以美的姿态呈现。其中,尤以石头的意象非常有趣且重要。当初,包松亭帮雷高汉解决柳家的麻烦,像铲石头那般简单,但当雷高汉进了鸿祯塞,却遍地都是石头。义父砌的石头床踏实温暖,转到雕花大床上,上面掩盖着欺骗和死亡。鸿祯塞曾像压在他身上比山还大的石头,时代更迭后,那些石头都被弄走了。挖掉石头的石窟,居住过叫花子和他丢失的孩子,忠义的妻子也死在了石头缝里。所以“它们还是像山一样在他面前堆着”。雷高汉和木匠、石匠一起修暗道时,曾遇到大石头挡道,石匠主张开掉,但雷高汉认为大小都是石头,没招谁惹谁。这是雷高汉一贯秉承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他抱着石头就能体会它“千万年的体温”,遇到塌方,也会借助它的力量成功脱险,那块石头最终还成为心爱女人的墓碑。他不仅早就懂得“碰到石头绕着走”的道理,还在暗道中悟出了更多生存之道。

  雷高汉对“水”的信仰来自包企鹤。包企鹤是鸿祯塞的创建人,是雷高汉视野中最高级别的财富、地位和权威。他们没见过几次,还有几次不是没看到就是装着没看到,唯一交待的话,是包松亭转达的,“老爷说,见了石头绕着走,哪儿合适走哪儿。”雷高汉对此念念不忘,觉得他像自己的亲身父亲。在姨太太庄瑞贞的嘴里,包企鹤造枪管枪却不喜欢枪,他喜欢水。上善若水。可见包企鹤是施行“仁政”的管理者,符合老百姓心中父亲的形象。可惜他的儿子包松亭和包松堂喜欢枪,并信奉强权。雷高汉在鸿祯塞生存,也曾迷失,几乎丧命,但他最终坚守,靠的是包企鹤这个人物意象。当他得知自己要当包家女婿的时候,觉得“四周坐满了包企鹤”,梦醒了,“四周的包企鹤全都走掉了”;他穿一身新,想知道自己的婚事是不是老爷在世的时候安排的;他明知道妻子结婚前就死了,还是捂着小镜子过夫妻生活;他努力承担女婿的责任,封他当“水官”,他便赋闲管水。他看起来从不期望被人赏识而主动作为。事实上,雷高汉是心有不甘的,他拿着没装子弹的枪,瞄准了包家的院子,被丈母娘庄瑞贞喝止。他希望有所作为的心理,让包松堂利用,抢了梅云娥。他的欲望因此被彻底激发,进退失措,以“总指挥的妹夫”自居,还希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他重新审视那段往事,百岁的雷高汉说“感谢包惭凫”。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梅云娥的死,让他记起那些话:“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管水的‘水官’。谁离得了水,那么谁离得了你?”水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是庄瑞贞教女婿做人的方法。五品大员包企鹤喜欢“水”,雷高汉就是管“水”的水官。也许正是这样接近“道”的智慧,才使雷高汉在壁垒森严的城堡中,超越金钱、权力和地位的障碍生存下来。此后的岁月,虞婉芬死在石头缝里,他叹息“遇见石头绕着走”就可以了,不值得用自己的命去抵。他如水般清醒地活过百岁,也如水般归于宁静。反观包氏兄弟,都是火药性格,处处显示自己的权威,以至他们的人生暗道拥堵,明渠干涸,走投无路早早死去。

  《塞影记》颂扬了上善若水的精神文化,尤以包企鹤、“水官”为意象的精神品格丰满充裕,体现在雷高汉身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善地,礼和为水。雷高汉从小知恩懂善,他三四岁被拐卖,不断逃跑,碰到雷氏夫妇主动改姓,一起生活了五年,比在柳家当长工的时间还少一年,可他就记得又穷又病的爹妈对他的恩,在颐指气使的柳家只有出不完的气。雷高汉把田租给安埋爹妈的好人。听到左一声“东家”,他说,“叔,快别这么叫啊!”右一声“东家”,他脚下一滑,“杨二哥,你再这么叫,我宁愿淹死在这田里”。后来戴上富农的帽子,革命群众怀疑他在海棠树下藏枪,挖了一晚上没有,“却正好往那挖开的坑里上一点肥”。他是随遇而安,遇事赋形的人,但老百姓没有知书达礼的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理解他的“礼”。他为没见过面的妻子恪守夫妻之礼,丫头红玉骂他“我们女人都不缠脚了,你倒是缠上了。”他面对赤裸的美如西施的梅云娥,火柴一划就赶紧灭了,“她穿衣服,我守着。”雷高汉在书中第一次露面,已经一百零七岁,“站在屋子中央,向我行拱手礼”,斋庄中正,周旋得体。他老时,住“鸿祯田庐”,空间逼仄,却通透敞亮,与宏伟壮观、壁垒森森的“鸿祯塞”坦然相望。不论他处于什么样的境遇,总能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并自重守礼。

  (二)事善能,忠义为水。雷高汉八岁时逃难到雷家,与这对病穷的夫妇相依为命,双亲故去,他坐不改姓,以报亲恩,包松亭就赞他是“义子”。南宋文学家洪迈说“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中国人重“义”,自古如此,他将人物以义为名归纳为五种,第二种是“仗正道”。行为适宜,顺应自然和责任就算正道,雷高汉进鸿祯塞挖暗道,好友鲁金奎多次打探,他始终守口如瓶。当赘婿,他听取一切有益的声音,也善于见机行事。第三种是“与众共之”。在苦难的年月,爷爷丁继山偷偷把米送给雷高汉,他立刻转送给包默寒夫妇救命。四是“至行过人”。暗道扫尾,以及雷高汉私情暴露差点被灭口两段情节,他与石匠木匠以及包松堂都有一番较量,可见他不仅洞悉人性,而且至行过人。第五是“众所尊戴者曰义”。包企鹤的形象在故事中只有个眼神和一句话。但这眼神让雷高汉记了一辈子;那句话,他践行了一辈子。他戴着阶级敌人的帽子,享受革命群众的待遇,鲁金奎和包喜泉都暗地里对他好,帮他的人多,爱慕他的人也不少,可见他获得了大部分人的尊戴。

  (三)心善渊,仁爱为水。故事开始,柳家就诬赖刚刚失去双亲的雷高汉,迫他签了十年长工典身还债。后来柳家姑娘的丈夫被抓壮丁,雷高汉却向包松亭求情。故事中丁草香、罗红玉都曾向他暗示表达爱意,可他从不应承,更没有趁火打劫。他的爱是静水深流,在漫长的岁月中赋予了包松月、梅云娥、丁翠香和虞婉芬。包松月虽然死去,可雷高汉从她母亲身上看到她上了年纪以后的样子,所以每次他去那儿,走路都慢吞吞的,也好像上了年纪。他与梅云娥相识七年,内心翻云覆雨不知唱了多少独角戏,搭上话才知梅云娥连他名字都不知道,然后又五年,“从相见到永别,前后十一年,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却不到一小时”。雷高汉这汪深水,在梅云娥身上泛滥,酝酿成灾。雷高汉的第三个女人是包家丫头丁翠香,跟戏中丫头同名,还是梅云娥的小名。她与雷高汉四十二岁的时候过上真实的夫妻生活,爷爷丁继山却明白“孙女嫁了个骗子。”她被雷高汉葬在梅云娥的旁边,又合葬于暗道。捡骸骨与磷火共舞的美妙场面,足以证明雷高汉是个非常浪漫而且懂爱的人。最后的妻子虞婉芬,是她自己让前夫托付给雷高汉的。如果说对梅云娥的爱是因苦情太久而迸发并寄生于丁翠香,虞婉芬就是真实而适宜地存在,是他真正的妻,最忠义的妇,雷高汉到老都记得她喜欢的单面煎豆腐。

  《塞影记》开始,只是在讲述雷高汉个人的经历,他从一个只为吃饱饭的孩子,在乱世的打磨中,坚强地存活下来,百岁之后,超然物外。他由始至终是个普通人,如果确有些不平凡的经历,也是大部分中国人奉行的精神拱抬起来,以排山倒海之势,掀起的一番浩荡风云。故事最要紧在漫长的寻女护女的环节,像一出民间的“赵氏孤儿”,不论知识分子还是底层百姓,当人性中的情义归集到一起,足以让人泪流满面,没有门阀贵族的恩仇干扰,更能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精神风骨在哪里,因何赓续。

  (一)个人对群体的激发。雷高汉经暗道将梅云娥的孩子救出,放到熟人处暂养,再回头的时候已经丢了。他要救孩子,这承诺如孤身一人唱大戏,只有“青蛙是地上的锣鼓和吼班”。从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开始,各种人物的善意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雷高汉的义举也一个人接着一个人感染到群体。例如,相互较量的杨二武和包喜泉,都暗中保护他,放任他认字,鲁金奎还因长期包庇他寻找孩子被停职。他的行为慢慢感动了包志默夫妇,引导他从手帕中找到亲生女儿的秘密,还说成是丁翠香的孩子。丁继山爷爷也用贫农的身份保护他,承认他和孙女确有孩子。当雷高汉被抓捕的时候,柳鸣凤原谅他并为他开脱,承诺帮他打听孩子的下落。慢慢地,群体的善意不再局限于雷高汉一个人身上,罗红玉和桥桂花冒着风险联手偷包子,为了给生病的包志默留吃,包志默临死前也同意把妻子托付给雷高汉。相互成就的感染力,让人性的善变成了人间的善,在扩散传播的过程中凝聚成巨大的力量。

  (二)传统精神的赓续。柳鸣凤最终确认孩子就是金海棠,可雷高汉并没有相认。他深知自己虽是孩子生父,却没有养育过她,他呕心沥血地寻找,并非出自个人私心,而是履行承诺,给死去的梅云娥、给无数帮助过他的人一个交待。这样导致很多年后,金海棠一直以为自己是被生父抛弃的孩子,她并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她,出过多少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虞婉芬的死很是惨烈,为了保守孩子身世的秘密,“旧衣裳的袖子都在石头上擦磨得稀烂了”。鲁金奎接替她,擦掉字迹,并把秘密保守了十年。丁继业老爷爷,即便痴呆了也还记得说孩子是翠香和雷高汉的。很多帮助过雷高汉的人,到死也不知道孩子的秘密,但他们都不在意。直到金海棠即将调往省城,雷高汉去看了她演的川剧,“且喜今朝初得晴”,他看到山丘上的星星,确信自己的人生终于在爱的帮扶之下,越过重重高山。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从来没有改变,那些风骨并非高不可攀的理想和恩仇,仅仅为了许下某种善愿,达成某个承诺,必能汇聚排山倒海的力量,不论夜路多长,有爱就有星光。月地星天追故人,故人已乘黄鹤去,城塞的旧影,浓缩百年家国的历史由“恩”而生,因“义”存续。洪迈说“朋友之义甚重。”但他却悲叹,“本朝百年间,此风尚存。呜呼,今亡矣!”(《容斋随笔.卷九》)他是个士大夫,又生活在南宋小朝廷,与民间隔离,岂不知传统中国的“义”气还在乡土,何曾消亡呢。小说的最后,景三秋和温露寒找到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满了陌生的种子。那些种子,正是中国人传统精神的意象。由此,《塞影记》这部小说实现了意象书写与传统精神的有效沟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