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感受自由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感受自由读后感锦集

2022-06-01 09: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感受自由读后感锦集

  《感受自由》是一本由[英]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页数:4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受自由》读后感(一):虽然大半本都读不懂……

  这本书像个杂文集,收集了扎迪·史密斯的非虚构作品。分为五个部分,在世界中,在观众中,在画廊中自然就是,在书架上,和感觉自由。其中较多影评和书评之类,夹杂着大量的哲学思考,也有作者对当下政治热点的看法。

  第一部和第五部记录了她自己的生活和感悟。从全球变暖的失败,到拆除公共图书馆,从英国脱欧到虚拟世界,从社区消失的多元主义,从她个人的成长,到父亲对她的启蒙。史密斯涉猎广泛,又充满睿智。她的文字理性又充满人文情怀,时而一句犀利的吐槽,时而是对未来深切的担忧。

  比如在讲人类应对全球变暖的大失败时,她一针见血道:“没有什么是必不可少的,一切变化无常——这种心态使我们丧失了几分斗志。”“最终,唯一可能在我们心头形成必要牵制的是切身失去那些我们所爱的东西。”

  说到英国脱欧,她对卡梅伦和鲍里斯·约翰逊的吐槽特别犀利:“保守派”这个称呼不再适合他们俩:所谓“保守”,至少包含处事小心和保护祖先遗产的意思。称他们为“纵火犯”感觉更准确。

  她对美国大选的评论也值得高赞:“站在这支人类管弦乐队前的指挥,心中有的只是最卑劣最平庸的旋律。

  当然,这些都写于奥巴马时代,特朗普还没开始作妖,特里萨·梅还没有参选。尽管史密斯说“时下是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期。”但很遗憾,后来的世界并没有变好,而是正在树立起越来越多的藩篱,越来越充满火药味。

  中间提到的不少电影音乐,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应该是《社交网络》。史密斯对脸书是持反感态度:“5亿有感情的人陷入了一个哈佛大学二年级学生最近粗心大意的想法中”。(那时候是5亿,现在呢?)

  作为一个小说家,她善于用敏感的心灵观察这个世界。她说,“小说家认识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每个公民的内心是多元的。”因此虚拟世界对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无疑是种灾难,“一个人变成脸书这类网站上的一组数据,实际是将他/她简化了。样样缩减。个性,友谊,语言,感受。”“我们丧失肉身,丧失百味杂陈的情绪,丧失欲望与恐惧。”

  但同样遗憾的是,在这方面世界也没有变好,而且毒瘾更深。

  史密斯的文字最大的魅力在于,她丝毫没有攻击性和火药味,大到这个地球,小到一部电影,她都能从更深远、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

  她对人类的未来充满担忧,却又是一个乐观分子。她说“一些小事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食物——任何老派的食物——给我的满足感似乎超乎寻常。华盛顿广场上这类脏兮兮的餐车所卖的一个鸡蛋三明治,能切实扭转我一天的心情。”

  这种真挚极其打动人,而她的容易满足和她的字里行间的包容是相通的。正如她所说,“我们永远不可能做到完美”,这个世界也永远不会完美,因此我们更要宽容和乐观。

  《感受自由》读后感(二):隐晦的自由

  《感受自由》是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的随笔集。扎迪.史密斯出生于1975年,是一个成名很早的女作家,2000年,二十出头的扎迪就因为一部《白牙》震惊文坛,并数次入围布克奖。作者多部作品会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最娴熟的语言表达英国底层群中的生活和内心,她的小说充满各种声音,种族的、性别的、阶层的、地域的,到处洋溢着生命与活力,智识与思考,生活性与真实性,可以说,她就是为英国底层群众、外国移民、女性等群体的发声人。此外,她在文学评论领域也是颇有建树,发表了很多评论性文章,语言犀利,一针见血,体现了丰富的生活阅历、文字功底和独特观点。

  在《感受自由》一书中中,对作者的随笔分为了五个章节,分别是在世间、在台下、在画廊、在书架上、感受自由,分别对应了作者以英国公民、歌舞观众、油画观赏者、作者和读者、扎迪.史密斯本人等五个不同的角度所发表的随笔,以及当中包含的独到观点。阅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真切感受到书本来源于生活。在扎迪的每一篇随笔当中都能看到她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批判。比如第一章“在世间”,她就以一个英国公民的身份表达了伦敦市民的生活文化、英国的风情,还有英国脱欧等政治领域话题在她笔下也能够迸发出思想火花。比如第四章“在书架上”,我们能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觉到她不断努力尝试打破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壁垒,正如本书的书名《感受自由》,作者既通过读者身份对英国的著名作家、编剧哈尼夫.库雷西的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评论,也有站在作者、读者双重角度评论自己的成名作《西北》的系统性观点。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评论当中甚少体现出过于主观的因素,即便是对于自己的作品,还是能够给出十分客观的提法,这都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专业性。

  综合来说,本书在国内读者群中只能算是一部小众作品,首先是作者扎迪.史密斯并不为国内读者熟知,其次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偏向隐晦、深邃,并不是那种一读就懂,显而易见的大白话作品,你会发现她的文字并不复杂,但是她要表达的意思你却不一定能够读懂,对大众读者来说,会在阅读感受上多少会打了折扣。如果要阅读本书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我的建议是先阅读几本扎迪.史密斯的小说,比如出道作《白牙》,以及《签名收藏家》《西北》《摇摆时光》等经典作品,从她的小说中感受她对人物的塑造,在此基础上再来阅读《感受自由》这本随笔集,那么很多隐晦深奥之处你就能读者通。我建议如果是首次阅读本书的读者,一定要先读一读扎迪的小说,不然读《感受自由》里面的随笔你会感觉比较甚至是非常吃力,因为你要花很多时间去脑补,而且你还得脑筋拐好几个弯才能读懂作者文字背后藏了好几层的意思。

  作为英国青年一代作家的代表,扎迪.史密斯的作品从她出道以来已经过20年的不断蜕变和完善,文字运用也日臻成熟,其作品在欧美的反响也不错。近年来,她的作品也屡被翻译引进国内,在读者群中的熟知度也在逐年上升,如果对这位作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多多阅读她的作品,我的观点前面也说了,建议先读她的小说,再读她的随笔,会更好地读懂她。

  《感受自由》读后感(三):一种对于自由的深刻理解

  扎迪·史密斯,一位从小生活在伦敦一处多种族聚居区的黑人女作家,谈论英国脱欧、大选、工党、奥逊威尔斯和贾斯丁比伯。二十岁出头,她的小说赞颂一座国际化都市的多元主义,二十多年后,她晋升这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阶层,目睹英国保守势力的壮大。与白左知识分子呼唤上一个时代不同的是,她认为应该将视线投回当下,远离概念的意识形态,回到具体的个体。

  她讲自己女儿的学校外围突然竖起了一道墙,这种日常触手可及的隔绝无人关注,广大中产阶级却为“脱欧”和“留欧”吵个不停。

  ”怀旧”的自由:

  每一篇文章里,扎迪·史密斯都会预先提出“我”的背景和视角局限。当写脸书对新一代的影响时,她会告诉你,她和扎克伯格相差9岁,但代沟却远远大于9岁。在一个四十岁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看来,脸书和一些类似的软件对人的重塑在于,令人的思维简化。

  最妙的是,扎迪史密斯一语戳破互联网平等自由的神话,(或许她不是第一个)一个对外宣称开放、平等的平台实际上全由其创办者决定,或许这是一种新的极权,想象一个机构,其颜色、理念、规则都全由一个人决定。尽管你能在里面进行看似不受限的活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