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美是自由的象征》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美是自由的象征》读后感100字

2021-03-16 01:16: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美是自由的象征》读后感100字

  《美是自由的象征》是一本由高尔泰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2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是自由的象征》读后感(一):美的内核

  

我学过音乐,学过美术,学过电影,看过无数的电影、画展,也偶尔会作词,美的定义却总是模模糊糊。这本《美是自由的象征》是高尔泰对于美与自由之间的关系的解析,内容有一定的深度,书中也运用了哲学的理论去证实一些观点,十分专业,缺点是看起来会有些枯燥,有好多地方我也理解不了,但这不影响这是一本经典的著作。

用哲学来解释是一个聪明的方法,无非就是跟读者讲道理,一开始我觉得哲学太过于纠结,一个词拆分成无数的分支,再想尽办法把这些分支重新组合到一起,好像凡事都有很多种解释一样。这些作品只是在阐述一种接近事实的哲学观念,至于如何面临这些问题还是需要读者本身自行领会。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面临两难选择的境遇,因为自己不知道怎么做是有益的,应该对自己有益还是对他人,问题越来越多,使得人们最后都懒得想了。而哲学就是帮助我们去梳理这些混乱思维的,从而得出一个对自己来说相对合适的答案,这个答案未必对别人就合适,这也就说明了哲学是不会限制人的思想的。

从简单的方向入手,人创造的就一定是美的东西么?美的东西就是艺术么?自由确实挺起来是人人都向往的,但真正得到了自由之后人会不会迷茫?这一切又陷入了大循环,只能通过哲学这个循环思维来解释,尽管永远有不会有答案,但看了这本书读者也会知道与其去寻找答案,倒不如学会接受,享受在理解的平静当中。

艺术家那么多,自由的却很少,从这个方面就可以分出来一波人,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也未必有足够的眼光。艺术家太好当了,有点理解,出了点作品,有那么几个人喜欢,能够引起共鸣,那么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艺术家。对我来说艺术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艺术也是存在于身边每一个角落的,高尔泰对于艺术的研究则使我看到了很多艺术的本质,对于相关的历史演变他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他的文章中更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汲取这些有用的知识。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艺术的定义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说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就是艺术品,而有的人则跟风说那些在艺术展上出现的作品都是艺术品,可是我们真的懂什么是艺术么。这本书可能看了之后也未必能懂,但是有必要看一下,尤其是对艺术感兴趣的人。

  《美是自由的象征》读后感(二):关于美的一点点哲学思考

  

关于美的一点点哲学思考

评《美是自由的象征》

原本以为,美就是美学工作者、艺术家的事情,美就是脱离我们生活、高高在上的一种另类存在。事实上,美就在我们身边,美需要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才能彰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美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它从人类对于自由解放、对于更高人生价值的永不停息的追求中产生出来,作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独特标志,并且是未来创造的动力,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存在。

美产生于美感并且溶解于美感之中,它扩大和丰富了美感。一件艺术品,我们觉得他美,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就是它所产生的美感,艺术品的“美”溶解在这件艺术品上,我们因为对艺术品的欣赏,同时扩大和丰富了对美的认知,美的概念则进一步扩充和丰富。美和美感都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样的这件艺术品,有人觉得它没有什么美感,甚至有人认为这件艺术品谈不上美,但这并不影响欣赏这件艺术品的人对美的理解,这是一种自由。我们说,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

美是一种主观存在,这种主观存在的美就是一种客观现象,不同的人、不同的欣赏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的关于美的答案。自由是审美的本质,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样就会发现“一千个欣赏者有一千个欣赏美的角度”,审美有不同角度和认知程度,自然不能去评判别人审美的对错,这就是自由的本质所在。即便我不赞同你对美的理解,我也必须捍卫你发表关于美的观点的自由。

美,还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又将一直存在于生活之中,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目的,它的存在扩充和丰富了生活。从人类生活中衍生出来的语言,成为人类生活的工具,同样为生活增添了翅膀。语言和艺术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异化,而后者不能。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权力是信仰的工具,但如果把信仰当作权力的工具,英雄就会变成罪犯。这个逻辑类比于艺术和美是可以的,语言是生活的工具,可以异化,而且会给生活带来更多的姿态;艺术是生活的目的,异化之后就不是艺术了,也就不能体现生活了。

美学其实就是人学,它最终服务于人类;就像感性和理性来自人类的个性,最终要统一于人性之中一样。美和美感的存在,更多是一种主观的感性存在;人类的理性框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真理的发现,同样也给感性知识搭建了更坚固和高大的舞台。曾经的自然科学从传统哲学中脱离出来,最终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且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助推力。在近些年的慢慢减速中,我们看到了理性的不足,也发现了理性和感性结合的必要性。对于美学来说,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有一定的理性基础,借助更高的平台和更广阔的视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起来,体现出人学的本质,才能更好地为人服务。

继续走在阅读的路上,走在高尔泰老师的美学欣赏路途上,有时候觉得有点枯燥无味,有时候又发现很多美的风景,人生就是这样的,在大多数的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发现。

2021-1-15

  《美是自由的象征》读后感(三):高尔泰的美学思考

  

《美是自由的象征》是高尔泰关于美学的文章合集,收录了作者于上个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撰写的相关文章,内容偏重于接近哲学层面的美学理论的阐述,没有任何对具体流派、作品的解析和鉴赏。

也正因为全书都是理论阐述,内容都很抽象,所以阅读理解起来很费劲,一次性读完会感觉囫囵吞枣,零散细度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但的确能时不时地从文中发现一些很有启发性的句子,甚至觉得有些句子可以直接拓展为长文。

高尔泰认为,“不被感受的美,就不成其为美”。这个观点把艺术的美同能够欣赏到它的人的感受直接关联在一起,美是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粗略地说,有人感受到了才是美,没人能感受到就不是美。

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我转了好大的弯。在我原本的认识里,一种艺术形式被创造出来以后,美就是这种艺术形式固有的属性,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有没有欣赏它的人。人们能不能感受到这种艺术形式的美,与其对美的鉴赏能力有关。

不过,进一步考虑的话,假设有某种艺术形式,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任何人能感受到它的美,那它还可以算美么?回过头来想想,美是人定义的,必然是基于人的感受。可能这就是美无法脱离人的感受的原因。这样看来,的确如高尔泰所说,“不被感受的美,就不成其为美”。

若是再反转一下,假设有一种形式,多数人否定它美,但偏有少部分人认为它美,这种情况下它可以算是美的么?按上面的观点,这或许算是一种小众的审美。但如果这种形式本身是负面的,比如扭曲的、导致伤害的,那即使有少数人支持,它也必然不可能是美的,这就需要结合真、善来判断美了。

美离不开人的感受,人的感受离不开生活体验,这可以算是“艺术源于生活”在另一个角度上的理解。

人的生命力包含自然生命力和感性文化动力两个方面。劳动创造物质条件维持自然生命力,而艺术是人有意识的创造,是自由的体现,能够开拓精神空间,扩大现实世界,在更深远的意义上维持感性文化动力。

所谓史家不幸诗家兴,从历史上看,艺术的繁荣未必一定在繁荣盛世,多产的艺术大家未必人生顺遂。恰恰相反,有些集大成者,反而是在社会的黑暗痛苦和人生的坎坷多难之时,创作出了传世的优秀作品。

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大大受到限制,甚至可能经受饥馑伤痛的身体折磨,但他们的思想始终保持着自由,并且愈加努力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创造更多艺术美的体验。

很多失意的古代文人偏爱松、菊、桑、麻、白云、南山等“自在之物”,并以之自比。这些事物本来跟人无关,但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个人感受,成了自由的象征。在这个层面上说,哪怕经历了仕途受阻、人生不幸、生活困苦等多重苦难 ,这些古人还是在审美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

这些现象都很符合高尔泰反复强调的观点,也是《美是自由的象征》这本书的核心思想,“自由是审美的本性”,而“美是自由的象征”。

2021.02.23雾凇

  《美是自由的象征》读后感(四):《美是自由的象征》:不被感受的美,就不成其为美

  

1966年,在北京门头沟区发现了一座古墓葬。这座墓葬里有两个成年男人和一个少女的骸骨化石头。他们被命名为“东胡林人”(距今约1万年)。墓葬中少女的遗骸项部有50多枚小螺壳,大小均匀,用皮条贯穿起来,挂在少女的胸前。另外,这位少女遗骸的腕部发现有骨镯。骨镯由截断的牛肋骨制成,用骨7块,长短相同。

美,是人类自然形成的意识。当原始人开始用树叶遮体,人类就已经开始有了美的感觉。一万年前的东胡林人,已经开始意识到项链、手镯能够给女性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正如高尔泰先生说的那样——“美是人对事物自发的评价,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主观,就没有美。”

读高尔泰先生的《美是自由的象征》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虽然书中有许多的哲学思想、辩证理论,内容有些深奥,我看得似懂非懂。但是,高尔泰先生对于“美”的内涵进行了丰富细致的文字解读,读高尔泰先生的文字也是一份“美”的享受。

我很赞同高尔泰先生关于美的一些观点,比如,人不可能凭空获得美;比如,不被感受的美,就不成其为美;再比如,与本书同名的“美是自由的象征”。

有人说,“美”由象形字演变而来,古人喜欢在头上戴有羊角牛角之类的装饰品,用现代汉语说就是美的,漂亮的,威风的。也有人说,原始社会崇拜祭祀时装扮成羊的巫师,觉得美,羊大为“美”。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无论哪一种说法,“美”字都离不开自然,离不开万物。高尔泰先生说:“美的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

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它纯洁、冷静、深远。一只山鹰在天空盘旋,无非是想寻找一些吃食罢了,但是我们觉得它高傲、自由,“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自然人化的过程是一个感觉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因此会存在审美差异。正如有人喜爱红花,有人喜爱绿叶。“美”是一件相对自我的感官感受,人凭自已的知识和主观爱憎来判断事物的“美”或“不美”。

很喜欢高尔泰先生在《美是自由的象征》一文中的一段文字。高尔泰先生说:“作为自由的象征,审美也是一种创造……创造了一种价值尺度,也就是开拓了一种新的思维空间和精神维度。”

审美、创造,是与人类进步、时代发展密不可分的。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为了对抗北方游牧族群的入侵,推行胡服骑射。当时,中原服饰宽袍、系阔带,胡服束腰、裤子紧窄。初时,中原人很难接受这样的更改,但是胡服的确轻便实用,很快被广泛采用。渐渐地,中原文化对服饰审美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东胡林少女感受到了项链和骨镯带来的美,所以将它们佩戴起来;原始人感受到了牛羊生灵带来的自然神奇,所以视它们为美的化身;山鹰可以到达人类无法到达的苍穹,所以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诗句。

美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美,不同的人也会赋予同一事物不同的美,人类感受的多样性造就了美的多样性。不过,无论哪一种美,不被感受的美不成其为美。

附图:

门头沟区东胡林人遗址出土的项链和骨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