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观后感摘抄

2022-06-09 08:0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观后感摘抄

  《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是一部由酒井麻衣 / 近藤幸子 / 菅原正登执导,吉川爱 / 横田真悠 / 齊藤なぎさ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观后感(一):从小众灰色产业看大众心理(并非如题这么高大上的影评)

  虽然电视剧能讲的东西有限,但一些镜头语言和剧情细节还是做了文章的。

  虽然有些转折和联系过于生硬狗血,但捕捉人物心理、感知人物情绪、提炼矛盾冲突等,都用十分温柔而细腻的手法叙述出来。不表态的客观却共情,神性般慈悯却平视。

  剧情上来说,彩和男友关于整容的意见相左。男友的反应一定是正常男性的反应,彩对容貌的病态偏执与欺骗无疑触及了传统情侣关系的底线;男友对朋友妻子容貌的宽容与维护、知晓真相后甚至温和地附条件挽回,甚至可以说是「尊重女性」的。

  但是彩的异类表现,是否也或多或少也放大了某些社会潜在心理。

  「即使不那么努力保持漂亮也可以的」,对女性约束自身的行为表示反感,却在选择对象的契机中无法抹去审视外貌这一环;珍爱亲密对象的光鲜靓丽,又对其他脱去「可以成为对象」这一分类的女性的外貌特征予以宽容、赞扬其在家庭中温柔、居家的品性。

  就仿佛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呼吁,“摆脱容貌焦虑”,却仍将容貌——甚至说卸下制造容貌焦虑的化妆行为后“素颜”的质量——作为衡量女性社会资源配置的间接标准之一,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既要求有容貌价值、又要求自然洒脱的双重道德绑架。

  纵使男性有意识地给予女性平等、女性抓住资源利用摆脱不平等,谁也没有错,只是谁也逃不过这个积重难返的父权主义社会结构。只是彩的极端将很多难以宣之于口的东西表露了出来。

  镜头语言上来说,我记得萌在牛郎店里有两次眩晕感的镜头。第一次是众牛郎向萌仿佛孔雀开屏般的自我介绍,萌的眩晕有种压迫、郁闷的感觉。第二次是被枫牵着手走下牛郎店的楼梯,萌的眩晕有种沉醉、下坠、堕落之感。同样的镜头表现手法,萌的心境却截然不同。

  很期待这部剧的后续发展ε(*´・ω・)з

  《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观后感(二):女性存在

  MBS《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

  不出意外的话,新片《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会是麻衣酱继续发挥稳定的一部剧。

  目前更新至第二集,选择了兼职租借女友、爸爸活的年轻女孩作为主角。照目前的两集来看,应该会是每集一个主角,五个主角轮番上场,最终连贯成完整的剧情。

  对角色情绪的捕捉能力及其女性视角是酒井麻衣导演的特色。从《恋之运/恋之月》知道麻衣酱,好像每隔一段时间,总能碰到她导演的剧:《38岁离婚单身女尝试相亲APP的成果日记》、《美丽的他》,还有在播的《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

  柔和美丽的画面加上轻盈的剧情节奏,似乎是酒井麻衣每部剧的标配。男性导演的片子多多少少会带有有客体视角,即使是一些优秀的影片,也偶尔会混入一些让女性观众不适的镜头语言。作为女性导演,酒井麻衣的片子(就目前看过的四部而言)魅力在于她的镜头语言聚焦于叙述主人公本身,不同于男性视角凝视,观众总能通过剧情画面体会到她独有的温柔视角。

  回到《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原著漫画选取的主人公,和《恋之月》和《38岁》一样,不属于社会传统印象中的日本女性。酒井麻衣再次选择展现不一样的女性形象——为了在东京赚钱上大学而选择当租借女友,或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空虚和对爱的渴望(当然,也为了金钱)选择糖爹……她们当然不够讨喜,必定要遭受来自周遭的白眼,甚至极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剧情中陷入困境——但她们的确存在。

  我想这也是酒井麻衣吸引我的原因之一。酒井麻衣不使用尖刻的镜头语言,与之相反,她选择的是共情与平和。在她镜头下,她们真实地存在于这个社会,即使身处困境但也努力活着,同时,必须承担偏离传统选择的后果。

  目前酒井麻衣的作品不能算主流,深夜档日剧比较多,从题材来看也并非新意十足,但她的作品总带着温柔的核心,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常常引发共鸣,让人不禁想继续看下去,重复品味。

  《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观后感(三):坠入深渊的前兆

  《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

  《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第九集预告里,小萌为了枫改变了自己外貌形象,而且很可能为了能够继续在MAJESDY消费,去尝试“日赚4万日元”的“工作”。一向理智的小萌最终没能逃过枫的营业手段,即将坠入深渊。

  虽然小萌的不理智行为有一部分是由于自身心理缺陷所致,比如低自尊,但是我们不能过度批判受害者。受害者无需完美,加害者一定有罪。枫利用人性弱点的重重营业手段也许对我们更有警醒作用。下面简单分析一下他营业手段之所以奏效的三个心理学原理。

  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往往只根据初步印象来推论出对方的其他特质。例如,我们普遍认为教师更有耐心,医疗工作者更具人性光辉,倾向于觉得外表好看的人在社交和恋爱方面选择更多。相似性则是指我们与他人在任何方面的相似之处,比如同样的爱好,类似的发型,差不多的家庭背景。早有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有相似点的人,从而也更愿意帮助这些人。一旦光环效应得到相似性加持,效果更佳。

  对于枫所在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迅速抓住每一个新客人的心非常重要,方便尽快将她们发展为长期客户。为了最大化光环效应的作用,给新客人留下良好的初步印象尤为关键。枫很厉害的一点是先通过简短的聊天内容,快速判断客户的背景和性格,而不是一上来就像其他人那样拼命展现自己。另外,借助沟通的时间,延后了客户对自己的初步判断,方便随时根据和客户的聊天内容来精准塑造自己的形象。

  聊天过程中,枫根据小萌透露出来的个人信息进行自我形象塑造,尽可能地凸显自己和小萌的相似性:

  1.

  小萌:我第一次来这种店。 枫:怪不得我觉得和你聊得来,我刚做这行不久,和你说话像和同学聊天一样很轻松。

  2.

  小萌:我家没什么钱,借了奖学金才能上大学。 枫:好厉害,我家是单亲家庭,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我高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了。所以我很喜欢且尊敬去读书还能自立、不依靠父母的人。

  到此他才为自己塑造好了与小萌精准匹配的良好初步形象:家境贫困,为了不让妈妈过度劳累,早早进入社会赚钱,现在(迫不得已)才做了这一行。虽然没能上大学,但很敬佩像萌这样抓住机会(借助助学贷款上大学)、努力读书的人。

  小萌在聊天的过程中,得到了同类人的认可。这样的夸赞对她而言,比起后来莉娜相对“突兀”的夸赞更为受用。

  重复曝光效应是指人们往往会单纯因为自己熟悉某个事物或某个人而对其产生好感。就人际交往而言,一旦某个人频繁与我们来往、聊天或见面,我们就很可能对这个人产生亲近感,因此与之建立深厚关系的可能性就更高。

  小萌刚开始只是将枫发来的消息当作普通营业手段,但随着枫发来的消息越来越多(时间、内容、形式不固定而且每天都有,随机性高,吊足胃口),对此从未有过经验的小萌在一来一往的消息中与他建立了最基础的“熟人”关系,重复曝光效应效果初显,小萌逐渐解除了警戒心。后来在小萌情绪崩溃之际,枫发来的消息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离她最近且能够信任的救命稻草。

  互惠原理就是“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当有人向我们示好,我们往往也会回以相同的善意,若我们没有这么做,极有可能导致我们对对方会怀有亏欠感——直到我们以任何形式回报了对方的善意。

  互惠原理是获取他人顺从的有效策略。枫在与小萌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过程中多次运用了互惠原理:

  1. 工作中特意跑出来10分钟安慰哭泣的小萌,但不主动向小萌索要任何费用,对小萌来说,相当于枫“免费”为她提供了家人或朋友才能给予的情感支持。这十分钟的作用类似于外卖平台上标价0.99元的蛋糕,目的是吸引你继续加价多买一个标价39.99元的蛋糕好能顺利下单。枫这份“不要回报”的情感支持让他正式成为了小萌的“朋友”,吸引她将来到店里消费,回报他给予的支持。

  2. 枫很可能是刻意不提前具体说明第二次点他的酒水费用,好让他借口是自己的失误帮小萌支付近一半的费用,这相当于直接施予小萌金钱恩惠,让小萌产生亏欠心理。另外,这一招还能阻止小萌因为费用过高直接离店,或防止她下次不再光顾的糟糕后果。

  大多数人更愿意喜欢那些帮助自己的人们。情感支持加金钱恩惠,很少有人能抵挡得住这样的善意。枫这么主动帮忙当然不是因为他是小萌的朋友,而是为了让小萌能够卸下心防,不将他当作想掏空她荷包的Host,而是把他当成亲切且不计得失的朋友(类似小翼那样的朋友)。

  当然,枫除了以上策略还使用了其他惯用的营业手段,例如醉人的绅士风度、恰到好处的夸赞、点到为止的营业消息、适当的肢体接触。整个营业过程一气呵成,一旦稍有不慎,某些女性的确容易陷入这样的情感陷阱。被这些五花八门的营业手段迷惑是坠入深渊的前兆,希望后续剧情里小萌不要陷得太深,否则真的会堕入万丈深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