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匠与他手中的泥土
前不久我心血来潮,去报了个陶艺体验课。朋友说陶艺是大人的“捏泥巴”游戏,我想也是,不只是孩子,大人也爱玩泥巴的。
亲自动手做个碗碟盘杯是我一直心心念念想做的事,做好了无论是自己用还是送给别人,都会意义非凡吧。围上围裙,坐在凳子上,老师把一团厚重的泥土“啪!”地拍在拉胚机上,然后让我给它拍紧,确保它在转板上稳固,免得到时旋转的时候甩出去。脚轻踩踏板,拉胚机便转了起来。随即给泥土加水使其湿润松软。接着就来到了关键的一步,给它有个基本的定型。我学着老师用左手握着泥土,右手推揉泥土,一会儿提升一会儿压平。
老师最常对我说的话就是:“慢……慢……不要用力……轻一点……”,有时候我还会因为紧张,不小心踏到踏板,结果拉胚机就停止转动。
我总是不自觉就会加重力度,好像潜意识里觉得只要我加重力度,就可以加快定型的过程。然而这在陶艺里面是不成立的。
泥土其实很柔软,当我的手掌握着它,即使我不用力,它都会慢慢跟着我手掌的凹凸起伏而塑形。如果我太快或太用力,泥土就会来不及定型,底座也就会不稳固。
好几次,我就因为底座不稳固,当我要塑形的时候,泥土松软无法成型。这时,老师就会直接把它打烂,从转盘上拿走,我会得到另一块新的土,而原来的那个又得重新捏成一块土。定型好了后,就可以开始提升,提升就是把胚土拉高。这时候就更考功夫了,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太重,提升的时候内壁就会一下子变得太薄;但是太轻,就无法自由地塑形。
时间就在转盘上,随着转盘一遍一遍地旋转、时间一点一滴流走,如果不用点力塑形,泥土就会变硬,到那时候我再想塑造成我想要的样子,就更难了。塑形好了,成了我心目中想要的样子,这时候要拉开一段距离远看,看看里外是否有些砂砾或者小石子在里头,若是有就得把它抠出来。
砂砾和小石子在陶土里,不仅影响美观,在之后烧制的时候还会使陶器形成裂痕,若是这样,就无法成为器皿了。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查看一番后,就能把陶土从转盘移除,等待之后上色、上釉、烧制。固定底座、定型、塑形、上色、检查、烧制。制作陶器的过程看似简单,却一点都不容易。
我作为体验的学生,除了享受在拉胚过程带来的疗愈感之外,最兴奋的莫过于看着手中的成品。这是属于我的陶器,是我亲手给它立定根基,按着我心目中对它的期待塑形、彩绘上色、签上我的名,最后经过烈火烧窑,成为我的器皿。
当我看着它们,抚摸我的器皿,我忽然想到,我就是它啊!我们不都是上 D手中的泥土吗?上 D不就是创造我们的窑匠,我们就是窑匠手中的泥土。
亲自经历了制造陶器的过程,我更深刻体会了经上提到窑匠和器皿的比喻,例如以赛亚书64章8节:“Y H H啊,现在祢仍是我们的父!我们是泥,祢是窑匠,我们都是祢手的工作”。我们是上 D手中的工作,这个“工作”在以弗所书2章10节也提到:“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J D Y S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 D预备叫我们行的”。原来我是祂亲手的工作,被祂抚摸过无数遍,祂的目光落在我身上,仔细检查着我,看看我里面有什么砂砾还是小石子没有。有什么罪、有什么不合祂心意的地方需要去除。
器皿的高贵在于造它的人,一位名画家笔下的名画就是价值连城,更何况我们是那永生上 D的杰作?岂不更加荣耀?拉胚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要稳固底座,只有根基稳固了,才能自由地按照窑匠心中喜好的去塑形。
我们生命的根基也必须要稳固,根基若不稳固,塑了再好的形,最终也会崩塌碎裂。在泥土松软湿润的时候,在人幼年还愿意顺服和聆听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们建立稳固的根基,使他们学习敬畏上 D、认识真正的智慧。这样,无论将来会被陶造成什么形状,就都不会摇摇欲坠,轻易碎裂。
作为制作陶器的人,我有权决定手中陶器的用途。我要是不愿意上釉,就拿它做个花盆也行;要是想要彩绘、上色、设计得漂漂亮亮地做个纪念也行,或者上釉了做个盛汤盛菜的碗碟也罢,这些作品都没法向我抗议什么。因为我是那个制造的人。然而当上 D是我们的创造Z时,我们却老爱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去质疑和违抗祂在我们身上的心意。
一个盛汤的碗质问窑匠为什么不把它用作花盆的用途,我要是窑匠也会哭笑不得吧。还是罗马书说的好:“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上 D强嘴呢?受造之物岂能对造他的说:‘祢为什么这样造我呢?’窑匠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做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做成卑贱的器皿吗?”(罗马书9章20-21节)上 D是主权的上 D,同时也是慈爱的上 D。罪玷污我们的理性,所以我们每次听到“上 D的主权”时,总觉得我们会得到不公平的对待、我们无法施展我们的自由。但其实若我们颠倒过来想,上 D是我们的创造主,祂的主权决定了独一无二的我。
我没有被忽略、被遗忘。祂双目如炬地看着我们,目光从我们身上的每一处经过,祂要使我们成为贵重的器皿,所以祂有时会下重手,因为若不如此,我们就无法形塑成高贵美好的样子;但祂也会温柔地托住我们,慢慢地、轻轻地将我们提升、开展,偶尔加些水润泽我们。这过程轻柔但也充满力量。我们最后形成的样子,是祂手里的纹路和起伏,也许还存着祂的温度。
然而那一刻我们不会怨恨祂,而是会充满着被爱的喜悦,因为那是我们真正的样子,这世界上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自己。塑形之后的烈火烧窑,就是一场考验。考验我的陶器造得是否结实,泥土的质量如何。经过烧制的器皿如果还完好无缺,没有裂痕也没有碎裂,那么这陶器就是上佳的。但在制作过程中有些失误,也许起初看不出,但是在烧制的过程中就会暴露出问题。
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若是不经过火的考验,如何能看出我们真实的光景呢?所以有时候,上 D会让我们置身烈焰,坚忍到底,在烈焰后我们定能看见祂的双眼未曾离开。窑匠如何盯紧烧制过程,上 D也如何看着我们被熬炼。
陶艺课体验很有趣,从中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信 Y的道理。但愿我们都能成为贵重的器皿,蒙主使用!
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做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Z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摩太后书2章21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