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榆路,50年的变脸
太榆路,就是省城太原到晋中榆次区的道路。太原人叫的是太榆路,榆次人习惯叫榆太路。
这条路已经快变成城市的一条通道了,坐着公交车走一遭,看着两边不断翻新的天际线,过去的样子由不得从记忆中跳出来。沧海桑田,时间老人不知疲劳的播放新的故事。我们的眼睛扫描半个世纪,太榆路已经面目全非了。
山西省这个地盘,晋中盆地历来是省治的热地。太原三山环绕,只有南面呈簸箕形状的展开。太原处在晋中盆地的北缘,汾水流过,一泻向南入黄。这里的文化深厚久远,蒙昧时代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不算,进入文明的群聚直至建立部落建筑城池,太原应该是最早的地区。尧帝到了太原建北都,这是4000多年前的事情了。治水英雄台骀和大禹凿开霍山,让晋中平原的“祁泽薮”退水,很大的盆地平原出现,才叫出一个太原。
晋中的概念,既是山西地域的概念,这个意义上说,太原也在晋中。又是行政区划概念,晋中市管辖部分盆地的县市。榆次是市府所在地。
太原市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还叫过并州,晋阳。榆次也是同样古老,地名叫过涂水,魏榆等。榆次自古就是太原的重要门户,从来是太原最亲近的小弟。北宋皇帝赵光义火烧了晋阳城,还一度把晋阳的衙门搬到榆次过渡了几年。
太原和榆次多远呢,一打记事儿起,就听说很远呢,60华里地外。折算成现在的是30公里。跑惯快车的司机说,这是一脚油门的事儿。可在古代的马车交通时代,榆次到太原那得起早贪黑,才能进了城。
近百年来,现在的太榆路就是官道。以前长距离的官道是有驿站的。驿站是休息落脚,人吃饭马添草,不想走了可住宿歇息。榆次到太原很短,早以前连洋灰(水泥)路也没有,十米多宽度的叫大道,估计是按照两辆马车宽松的错车设计。走过土路的当然知道,坑洼不平,土冒烟飞。一遇到雨雪天更糟糕,泥泞水溅,车辙深了,轮子陷进去出不来,真个是累死骡马气死牛的。
50前的太榆路已经成了硬化的柏油路。感觉是很宽,两边种两排柳树,记忆就有一抱还粗。道路没有现在笔直,到了夏天,林荫大道蜿蜒曲折,伸直老远。当时已经有了长途公共汽车,老牛一样哼哼爬行,去一趟太原得2个多小时。
榆次当时有多小,大概抽两袋烟的功夫,从西可以走到东。现在榆次顺城街的老旧铁路立交桥是城西边缘,东边的晋中一院是东边缘。往东猫儿岭的老城墙还在。郭家堡村还裸在野地里,经纬纺机厂在离城八里外。窑儿上村是榆次到太原的头一个村。以前的城市和农村没大的区别,除了不到地里劳动,住平房的多,一样擦泥担水掏炉渣。
太原也没有多大。南内环街基本也算郊区吧,现在的菜园街,两边还主要是菜地。公共汽车一过了狄村,哦,快进城了。从小榆次来到省城,眼睛不舍得眨一下,这么大的城市,哇,迎泽大街那个宽。五一广场的检阅台,后面还是片小树林。那阵火车站候车室在如今迎泽大街交通大厦一带,迎泽大街在五一广场就到顶,是条断头路。放眼西望,迎泽宾馆的七层楼那么的高耸入云。
70年代我们插队到使赵村,就在太榆路旁,感觉是穷乡僻壤。从父母亲身边甩到这么远。呵,快十里啊,是5公里。有时候后晌劳动,太阳落了想家,也不敢回。当时都自行车为主,骑行榆太路,哪有路灯,黑压压的大树,静悄悄的路,长时间才有汽车经过。如果摸黑回家,总得有几个伴侣相跟着壮胆。
从上世纪60年代到后来的十几年,太榆路还是老样子。改革开放进了80年代,城乡大流动,机动车突然间暴增,堵车出现了。以前人们对堵是没概念的,这才发现太榆路不动手术不能了。简单的加宽了几次,修修补补都不成。于是决定修一条一级公路。太榆都是一马平川,没有一处山地,那阵子马路边没几间商店和高大建筑物,拆迁也简单,当年建成宽2、30米的大道。车辆不密集,展展的宽敞。太原和榆次的钱不富裕,都是贷款修路,所以在太原许西一带,榆次使赵村南,各修了一个收费站,要收钱要还贷。路宽了方便了,车辆的负担可加重了。榆次开车跑一趟省城,光路费几十块。那阵子的钱贵啊,工资才是百十块。
太榆路上30公里两个收费站,加重了行车人的负担。为了省出几毛钱,特权车辆又多,经常拥堵,成了两地百姓声讨的素材,估计也惊动了大人物。也就很短的时间,榆次的收费站撤除,只剩许西的一个,总算让太原人榆次人消了口气。
已经到20世纪末了,许西收费站仍然横亘在太榆路上。它也像印钞机,每天24小时不停歇的排队车辆。有人说数钱数到手发软,许西的收费员都有过这种体验的。改革开放20年了,太原和榆次因许西收费站隔成两世界。这叫一夫当关,万车莫过。怨声载道不说,据说作为太原市政的大问题,几次上了市人大,省人大的提案。这个瘤子割不了,据说是太榆路起初是香港人投资的,有协议日期,难协调,也是因为印钞的速度过于猛,谁也会眼气的。
这个问题不仅榆次人生气,外地人也生气。武宿高速一下来交了费,没走几步又到许西缴买路钱,没几个不TMD说脏话。太原市的形象因此大损。
更糟糕的是,21世纪以来,山西省发展速度加快,作为本省心脏的太原向南拓展,晋中的榆次向北发展。两地同城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已经喊出来。许西收费站像锁钥横在那里,急的省市大干部搔脑袋。
这时,太原的经济重心南移,富士康,经开区的大批企业建成或开建。交通学院,山大商务学院,太铁集装箱货场,蓝天汽配城等已在太榆路两边开张。榆次那边,晋中开发区,如火如荼的兴建,文教城的大型楼盘,鸣李汽车城…。太榆路两边几乎找不到一块耕地了。
十多年的具体哪一年,忘记了。许西收费站这颗钉子终于拔掉了。
一间小小的收费站撤除,成了太原市的一大新闻。特别是在太原的几十万晋中人,榆次人,奔走相告,还在酒席上举杯庆贺。再从太原回榆次,再无障碍,再不用掏钞票,一踩油门,一会儿到家。
这个开心的轮回也就不出三五年,太榆路又拥挤不堪了。榆次出城难,窑儿上村的城乡结合部,华钜商城,使赵村路口,经常车辆堆成死结。太原更头疼。进太原的黄陵路口,学府街路,建南汽车站,南内环直到火车站,一个字,堵,三个字,堵,堵,堵。老是堵的心,情绪哪有好,路怒症集中爆发。岀租车司机一提太榆路就头疼死。
交警设计了若干办法理顺榆太路,难啊。两地的车辆几年猛增了百万辆,动手术吧,一般的干部不敢吃这个烫手的山芋。光拆迁就愁煞人的,难啃的很。
这也是太榆路的命。
谁敢横刀立马?唯有耿大将军!
太原的耿彦波市长从大同回省城了。耿市长造城厉害,这已经是太原和榆次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既是榆次人,在那里做过“城隍大爷”,主阵过轰轰烈烈的大城建。他又是太原人,太原市长。这是一情系两结,都是直接生他养他的热土。太榆路的现状,耿市长比谁都焦心。家有千件事,先拿紧的办。他回到太原先贯通四条中环快速路之后,马上就下手啃这块硬骨头,太榆路。
不到一年,看今朝的太榆路,已成为太原和榆次同城的大动脉。相距两地25公里快速路,已经是大太原都市圈内,最为重要的一条交通干线。这条线串起了新建的大学城,山西最大的综改区,武宿国际机场,路两边的名盘小区,企业,院校,园区比比皆是,已是本省最为活跃的经济带和时尚区。它是一条灿烂夺目的珍珠项链,将太原和晋中拥抱到一处。
现在驱车从太原长风街高架桥出发,一路往南,路径南中环立交枢纽,晋阳街立交,太原南站立交,武宿高速枢纽,大学城立交,高铁立交,鸣李下穿路,榆次龙湖立交枢纽…。这么短的距离,如此密度的交汇立交系统,本省绝无仅有,国内也不多。
半个世纪的变脸,太榆路命运更迭,常走这条路的人,所以生出这么多的感慨。今年也恰好是改革开放40年了,难免心潮澎湃一回了。
有人念叨,还是描写不清什么是中国梦。呵,太榆路就是中国梦。当年的牛马道变成快速路,绿皮火车换成高铁,以后呢,汽车无人驾驶,还要长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