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想家,只是家会伤人的
最近《奇葩说》上一场关于「原生家庭」的论辩火了。
自打「原生家庭」这词被广泛传播之后,很多人遇到什么事,最后都让它来背锅。
所以下辈子投胎必定是个技术活,因为——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世界著名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来的。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美国最具影响里的首席家族治疗大师之一)
萨提亚认为,人是活在环境、关系中的,原生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重大。
注意!这个影响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
10年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将原生家庭的概念引进国内,他的书《为何家会伤人》,直接点出了中国式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伤害。同一时期,豆瓣上创建了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小组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原生家庭」就这样逐渐从一个心理咨询领域的用词,变成了一个社会学概念,而在众多讨论中,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被提得最多。
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伤害和归罪,变成了「原生家庭」的常用语境。人只要一出现心理问题,就去原生家庭里找源头。
甚至演变成了宿命式的「原生家庭决定论」:宿命无法改变,只能妥协;原生家庭不能摆脱,只能抱怨。
言下之意,只要你出身不好,那么你这辈子多半是要完蛋。
真是这样吗?
首先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那就是原生家庭能够影响人的因素有很多种,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父母的行为和观念,都会在个体的身上留下印记。
但,今天的你,并不全是原生家庭的影子。除了身处家族和亲人当中,每个人还会上学、交朋友,将来还会和社会接触,这些都会给人的成长留下印记。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己选择自身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
波叔,这个道理我懂。可就是很难说服自己啊。
心理学家李松蔚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被原生家庭「烙印」的感觉,可能是大脑在骗你。
这就类似于被害妄想症。例如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不差,却完全自信不起来;或者明知到身体没病,却仍然因为一些小毛病胡思乱想。这些焦虑和担心都是大脑给你的假象。
他们需要「制造」出这样的假象,轻轻松松甩锅给原生家庭。
如果没有「被害者」这一层假象,自己性格的短板、失败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的困境就都是自己造成的了。选择相信这一点,就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人天生就是趋利避害的,甩锅给原生家庭显然更轻松无害。
这就直接暴露了另一个错误认知:宁愿相信自己是受害者,是无法选择的,也不愿相信自己能够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
我的缺点都是父母传给我的,我无法改变;
我过不好这一生都是因为有个破碎糟糕的原生家庭,它对我的影响已经成为烙印,去不掉躲不开。
在原生家庭伤害论的影响下,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伤害上,而忽略了个人意志的作用。
事实上,不管原生家庭怎么糟糕,我们都还有翻盘的余地。
如果你不幸摊上了某个因素的负面,如不良的基因、有毒的家庭环境、不称职不负责的父母……想翻盘,你可以做的是:认清它,摆脱它。
波叔,你说得轻巧。
确实,这事说着容易,做起来非常难,但不代表做不到,因为很多人验证过。
基因这玩意儿,受之于父母,想改变只能靠突变。但你若把自己的不幸都归结于基因,归结于家庭,因此走向放纵和沉沦,那才是你人生不幸真正的原因。
张韶涵那对有毒的父母,想必很多小菠菜都知道。
15岁开始打零工赚钱养家,一边打工一边参加歌唱比赛,跌跌撞撞,好不容易火了,家里几个坑娃的家长就开始出来搅局。
她因心脏病暂停工作,做手术时,妈妈把她的薪酬全部转走(这事张韶涵所在的公司证实过),还爆料女儿吸毒、同性恋,逼得她只能验尿自证清白。
之后张韶涵舅舅和爸爸也联手向媒体控诉女儿弃养,一时间舆论哗然,大家纷纷指责张韶涵不孝。
记者会上,张韶涵承认自己和妈妈之间确实因为金钱存在矛盾,但她绝对没有不养父母。
张韶涵再红也经不起家人这种轮翻的指控,事业正处颠峰的她被公司雪藏了。
对于有毒的家长,电视剧里的樊胜美是认命的:
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但是张韶涵没有。
她选择了切断联系,完全剥离原生家庭,让自己重生。她顶着巨大的压力,自己成立公司,继续专心做音乐。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今年,张韶涵在《歌手》中回归,厚积薄发,再次引爆小宇宙。
时隔10年,张韶涵再次走红,而这时,张爸爸与舅舅又出来旧事重提,指责张韶涵没有兑现承诺;舅舅更是扬言,就算死也要写封遗书遣责张韶涵。
叫她在爸爸妈妈面前跪下,磕头认错,怀胎你10个月,好不容易培养你当歌星,你这样对父母亲,没买房说买房,没汇款说有汇钱,有的话我跪,没有就是你跪。
对此,她并没有理会,一心投入自己的事业。
如今的张涵韶已不是当年那个容易受伤的女人,切断血浓于水的亲情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她别无选择。
从有毒的原生家庭里抽身出来,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天空。
当然,改变和剥离,字字重千斤。
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提供了直面原生家庭影响的方法,如果你此刻正迷茫,可以参考:
1、释放愤怒,做好改变的准备。
要祛除过去和现在的妖魔鬼怪,正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要切忌,永远不要在盛怒之下审视。
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和缺陷,父母等家庭成员固然有一定责任。可以找他们直接面谈问题,也可以找朋友或心理咨询师倾诉,将心中的愤怒和指责情绪合理宣泄出来。
情绪清空,才能理性正视家庭伤害的来源,做好改变的准备。
2、注意「不好的影响」出现的时机,获取准确正面的自我认知。
生活中,当你意识到原生家庭的不好影响又在作祟时,比如没有安全感,感到焦虑了,脾气一下忍不住又要上来了,不自信或自卑了。
当这些情绪出来的时候,抓住它们,弄清楚这些感受的具体来源,和哪些具体行为有关,避免下次再出现。
3、在情感方面做到自我满足。
过去在原生家庭中你缺了什么?是爱,是关心,还是安全感?摒弃对原生家庭的情感依赖,通过与生活中其他人搭建良好的关系,获得这些情感的满足。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十全十美的少之又少。
记住,原生家庭并不一个负面的概念,既然你无法选择,怨也没用。
不管原生家庭发给你什么样的牌,请尽量打好它。
今日心情 别甩锅
来路不由己,但前路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