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10篇

2019-10-10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10篇

  《种子用户方法论》是一本由唐兴通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3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一):种子用户画像 模型框架

  种子用户从名词角度了,它是创新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群体,扮演着承上启下关键性作用但是我们在解读种子用户思维时候,他就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综合性维度分析组织个人在创新时,种子用户与创新扩散的关系。种子用户分析模型从创新的信息人格需求风险收益五个角度来分析。

  种子用户的分析模型,是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在系统处理创新环境变化的众多可能性情境,将这些情境元素归纳为五个因素。在框架模型指导,通过分析创新及种子用户,在不同情境下针对性找出模型,作决策以及给出方案

  种子用户的核心问题有关风险和收益的问题。多年经验,我发现不论是说创新也好,改革也好,新的观念也好,在原有的系统能够接受这些新东西,过程中背后总有一个隐形的东西就是风险。因为人本性,对于风险的他是天生排斥的。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改革、创新、新产品、新观念能够在系统里得以扩散的话,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风险和收益的问题。

  风险更多是一个主观感知的风险,当然也有客观存在现实一面。当创新涉及到一个人,或者这一群人,对于新的事物,各自感知到的风险不同,将做出主观判断作为做局的创新推动者,思考路径相同的风险场景下,在给定的用户群体里找出种子用户。种子用户不是追求风险,更多是着眼于未来的收益。相对于主流用户他们更能够容忍创新的不完美和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说,对种子用户而言,你同样需要降低他们的感知风险,也需要努力扩大他们的感知收益,以平衡说服他们,从而加速创新更为有效的扩散。

  减少感知风险的策略:一是利用信息的沟通增加选择创新的确定性,另一个是降低种子用户的期望水准研究种子用户的感知风险,是创新制订早期营销策略、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从种子用户的视角出发,来看创新、产品自身的优势不足,进而更有效和针对性地设计实施营销策略,避免不必要资源浪费同时了种子用户的感知风险也是发掘商机开拓市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创新和新产品被种子用户采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种子用户的人格、创新产品的优点、用户需求的强烈程度、以及与用户之间沟通的方式传递的信息哦,但不论怎么样,种子用户采用决策中绕不开的是风险和收益决策模型。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二):书中有几张图,可视化角度不错

  在中美互联网圈近几年得以成为主流,一种新的现象:就是当从0到1被验证完毕以后,也就是从种子用户得以验证以后通过资本力量疯狂补贴的力量、大规模营销的力量,迅速拉升新产品在人群中的扩散的速度,所以就出现上面鱼鳍型曲线,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稳定的正态分布。

  当我们在进行新产品的假设、验证过程中,如果能够迅速测试和验证,通过种子用户方法论,低调获得100万的早期用户,初步构建自己的势能,跑通商业模型,就需要资本力量来推动加速。但不管如何做,从0到1,从第一个用户到100万个用户,这样相对早期的过程,用户结构以及种子用户的参与,它是无法被代替的。如果简单的以资本市场的介入和推动,很有可能方向强行拉错,直接从0到0的节奏,也就是用资本活生生的硬将产品拉向了另外一个维度,可想而知结局往往是悲剧。我们所理解的阿里巴巴的来往APP就是这样一个思路,通过简单的给每个员工下达发展注册用户指标,通过资本及公关和大规模传播的方式,直接拉动用户增长。让产品的用户发展的结构、文化、节奏被扰乱。

  随着互联网以及新科技的发展,产品被重新定义,从物质的产品向信息产品向服务产品等转型过程中,产品的生命周期极大压缩,产品的生命周期从之前的几年几十年甚至降低到现在的几个月或者几天。传统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有产品的引入、产品推广、产品增长、产品的衰退、产品的收割,但是我们发现产品的生命周期正在被压缩。更多的产品根本没有机会引爆和灿烂,它就静悄悄的死掉。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种子用户思维的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

  高举高打发射型的产品推广以及研发,正在被精益创业、MVP、种子用户思维的开发模式替代。产品的生命周期短暂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新产品的投入评估、新产品收益之间的博弈投资人是不见兔子不撒网的主,在众多现实情况下,不管是大公司小公司,还是我们的公益组织,在推出新产品的时候,未来必备种子用户思维。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三):读了《种子用户方法论》,所理解的种子用户逻辑

  种子用户的逻辑线条: 源于承认世界是变化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在原有系统上,或打补丁或大规模的改变,以此向前发展。人性是解决改变的,在整个变革以及变化的过程中,相关的人都会感知到风险,有意无意拒绝改变。

  人的本性使然,每一次变化都会产生不确定性、风险感知等很多问题。在没有种子用户思维的情况下,更多的改变常常是在满足小众群体的需求,或者耦合在特定的场景下,改变的速度是非缓慢的。互联网及新的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效率提高以及用户互动方式的变化,极大的加速了新观念、新产品、甚至宗教新思维等创新扩散的速度和周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做局的创新推动者希望推动创新或者新产品,以能够达成更好的帮助,或者改变世界。如果没有找到创新扩散底层的道法术,更多单纯依赖自己的信念蛮力,常常是碰得灰头土脸

  创新扩散有其自己的规律和节奏,如果我们想有效推动创新或者新产品镶嵌的老的系统或者改变这个世界的话,就需要按照创新扩散的规律。针对每一次给定的领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针对性的给出方法和路径,通过适度的努力,就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个地方也需要补充一点是:一个方法论、一个工具,就像一把锋刃的刀,拥有良好价值观的人可以用它来改善这个世界,但是如果不怀好意,他们可以通过它来加速邪恶理念扩散,或者轻松让坏产品在人群中得以扩散。

  创新都有风险和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加速创新和被接受的速度和方法?目的是能够有效的合理的降低交易成本,降低系统的阻尼系数,能够找到那个上帝之手,只需轻轻一推就能够加速创新。这个发力点、落脚点就是种子用户。个人对创新做出决策并不是一个瞬间的行为。相反,它是在一段时间发生的一系列的行为和动作。在《创新的扩散》中罗杰斯先生研究发现:创新的早期采用者与主流用户在接收创新的消息上并不存在极大的差异,更多源于从知晓信息后到最终决策的间隔问题。早期采用者知晓信息后,决策周期比较短,而主流用户决策周期较长,是在等待周围人使用过后的反馈情况,并以此作为其决策的关键参考

  种子用户思维利用的是群体对创新感知的风险和收益差异,以及人格上的差异。在同等的风险情况下,不必对主流用户下手,更多的努力集中在如何在人海之中识别出种子用户、筛选出种子用户、使用好种子用户。针对种子用户人格的特质,给出说服他们的信息,能够尽可能的从他们人格的特性管理感知风险和收益问题。通过满足了种子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将创新找到合适土壤进行测试。种子用户在一个相对无摩擦的时空下,更容易采纳创新,换而言之可加速创新。种子用户就是一系列的有效管理风险,推动创新扩散的努力和行为。

  科技是经常在变化,而人性是相对稳定的。通过种子用户对于创新的采用,或者说把创新的种子带入到社会网络系统中来,通过他们的试用迭代,感知和处理,能够有效的体验到创新的优点缺点。在这样情况下,如果说创新是一个真正的有价值,风险又是相对可容忍的,创新的推动者可以通过创造创新展示的机会,通过种子用户口碑和自然的示范效应就可以极大加速创新在人群网络被扩散和被采纳的速度。这就是种子用户的逻辑主线

  简而言之。种子用户的历史使命价值感就是用来解决创新的不确定性,改革的风险性以及新产品的风险收益不确定性等很多新鲜事物如何能够更为有效的成为流行。通过种子用户思维这样的方式,能够批量有效的摸清楚创新扩散它本身的道,游戏规则,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掌握种子用户思维也让那些企图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骚扰影响用户行为终结,选择让创新静悄悄的,一次又一次平和舒坦地改变世界,这就是种子用户的价值所在和逻辑线条。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四):筛选种子用户画像的6个方法

  什么是种子用户?

  如何进行种子用户筛选?

  种子用户画像很重要,它的界定成败决定了此后新品用户经营的方向和起点

  对种子用户画像来说,实践中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尤其是过于依赖直觉假设而影响了对种子用户画像清晰判断和筛选。

  过往的经验来看,新产品启动在识别、筛选种子用户画像可分为三个类型

  (1)眉毛胡子一把抓,根本就不区别对待,直接靠碰运气!(占大多数)

  (2)有点隐隐约约的,但不清晰;稀里糊涂,靠反省能力!(小部分

  (3)脑袋清晰,拥有种子方法论!(少数派)

  滴滴在早期开拓出租车供应商特别困难,整个团队工作接近40天没有谈下一家

  拜访出租车公司,碍于政策以及这种形式创新,没有一家答应试一下,团队情绪低落,以至于都开始怀疑新产品是否靠谱

  你可以看出滴滴团队没有区分种子用户画像,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够碰运气。

  转机出现在北京北,一家很小的出租车公司答应试一试,最终才让滴滴产品得以破局,不然后果可想而知。

  让我们开启识别和筛选种子用户之旅。

  识别种子用户对应的是寻找种子用户;筛选种子用户,对应的是洗用户;不论如何都必须针对创新给出种子用户画像。

  识别种子用户常常用来拿着种子用户画像去寻找,而筛选用户常常用在通过营销及活动策划后,从相对多用户中筛选出更为精准的种子用户来。

  寻找种子用户常常指的是一对一的方式来开展,开展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拿着种子用户的画像去识别,我们最应该,交流接触的人。

  筛选种子用户更多的是有一群用户报名,为了更有效的将支援对接到给定的客户,我们需要从其中筛选出来满足种子用户定义的用户。

  例如通过大众媒体发布消息,希望征集200名种子用户赠送他们电动汽车一年的使用权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很多用户来报名,那么我们如何将200名用户从人海里面筛选出来?

  你就需要识别种子用户,识别的同时,还需要用有效的制度,或者方式,来筛选种子用户以加速效率和速度。

  寻找种子用户和现实之间有一个平衡,也就是现实的情况,可能没有办法更有效的去寻找,在利用特定的资源和基础的情况下,会做出一定的概率和平衡。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争取以种子用户的思维和方向来寻找大概率群体。

  虽然在实际案例执行中,我们经常看到并不是完全满足种子用户的定义,但是碍于竞争格局、市场环境等综合因素,其更多是一种融合的适度混沌状态

  《种子用户方法论》中,结合过往担任新产品上市顾问及实践总结梳理了常用的筛选种子用户6个工具与适用场景。

  一、调查问卷

  这个方法会询问用户面对一项创新时,他们会向“谁”寻求有关的信息。而种子用户就是选票最高的那群人。

  调查问卷是评估种子用户的有效方法,因为它是通过搜集跟随者意见完成的。

  但是,为了确定少数种子用户的名单,必须访问数量不少的受访者

  调查问卷法只有在社会网络全体(或大部分成员都能提供资料时,才比较可行;如果只接触到小部分的抽样民众,这项调查问卷就无法进行。

  在人工智能、区块链方面,你会找那几位朋友讨论VR/AR,以获得新产品决策方面的支持

  “花名册法”,就是提供每一个用户体系中所有其他成员的名单,然后再询问对方,跟其中的哪些人会探讨新产品或者讨教新产品。

  调查问卷的花名册法的好处是,对人际关系的强连接和弱连接都可以衡量

  二、田野考察

  田野考察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主要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传统的田野考察法要求调查人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认识他们细节,互联网社群时代,田野考察法除去线下浸入式观察,也延伸到网络空间的田野考察。

  田野考察的挑战在于,如果你始终对上述问题一无所知,那么怎么可能把创新的产品推销出去呢?

  在钉钉产品打磨MVP及寻找种子用户阶段,团队积极拥抱田野考察法,创始团队领导陈航为了获得企业级用户配合,经常要陪客户撸串、打牌等活动以获得常驻企业来做田野考察的机会。

  前后调研近千家企业,陈航在接受采访时候讲出其心得:就是你能够非常安静地坐在那边,看着这家公司每天发生的事情。

  但是所有人一开始跟你聊天的时候,一般来说是带着戒心的,只跟你聊很表面的东西,这个时候你要跟他们吃在一起喝在一起,只有这家公司跟你关系足够好,你才有可能在那里坐一天,什么事都不用干,就盯他们全公司人在干嘛,然后从这点上逐渐感知到企业做的事情,发现他们的需求。

  种子用户可以通过田野考察法来测量。田野考察法的一大优点是搜集的数据通常都很有效。

  如果对人际传播网络观察方法得体,传播行为的发生会很明确。而且田野考察法特别适合应用于较小的体系,当人际传播发生时,观察者很容易实际观察和记录。

  然而,小体系里的田野考察法,田野观察的动作常常是侵入式的,因为体系成员知道自己在被观察中,他们可能采取不一样的行动。

  互联网重回部落化,种子用户的田野考察法可以将考察的场地拓展到网络空间。

  例如MIUI系统在种子用户期间,团队主要通过潜伏在安卓的论坛、微博等互联网空间,通过用户聊天话题、投诉抱怨的留言等渠道来开展种子用户群体的洞察和田野考察法。

  最终小米的MIUI团队通过田野考察后,点对对邀请相关意见领袖和具有刷机需求的用户成为第一波种子用户。

  三、大五人格测试

  在种子用户分析模型中讲到大五人格中高开放性(openness)人格特质与创新种子用户吻合度高,随后的人格群体是高外倾性(extraversion)。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高开放性(openness)人格特质和种子用户不可以划上等号,两者概念是在站在不同角度解析各自问题,确实有其适度的交集。

  我们可以借鉴大五人格测试工具及研究成果,开发出筛选种子用户的工具及方法路径。

  大五人格种子用户识别和筛选过程中现实应用。

  在一线执行过程中,我们从人格角度出发来筛选种子用户,但是还需要加上给定产品关联行业属性。

  大五人格测试实践中存在一个问题,例如在50亿人中很难让目标用户在一定时间内都积极参加测试,变通的办法是将人格测试封装成为游戏化趣味型测试,或者在给定小范围内通过这样简短的测试以验证。

  四、过往行为反向推导法

  在一定品类中,基于人格及行业知识背景下,种子用户行为也会呈现一定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即采用A产品的种子用户,有很大的概率就是相近产品B的种子用户。

  这个方法是我在一线咨询服务过程中原创的方法路径。

  例如在中国移动发展移动4G终端及业务时,指导通过筛选城市里当年第一波从2G转到3G的用户,还是那些积极尝试中国移动创新新业务的用户。

  筛选种子用户理论支撑就是过往行为反向推导法。

  网易云音乐在招募种子用户时,为了判断他们是否是种子用户,会查看用户之前使用的音乐App的情况,例如听歌记录、收藏的音乐类型、帐号注册时间。

  团队也曾碰到声称是资深欧美音乐发烧友的用户,但在查看他的手机中的听歌记录时,发现不过听了100多首,而且更多的是华语流行歌曲。

  过往行为反向推导法能够大概率成立且具有相当的实践可行性,基于种子用户的人格相对稳定,在特定领域的创新行为往往不只是一次而是习惯和对待创新的方式。例如:

  (1)杂交水稻筛选种子用户,向村子里最早采用机械耕种,最早采用新式灌溉的农民;

  (2)Paypal向最早一波Ebay的创新卖家推荐产品;

  (3)数字化转型中,首先选择过往积极拥抱创新的员工来推动新的职业技能培训;

  (4)B2B产品,在行业中应该优先寻找接触那些积极寻求变化,在行业中以创新者或颠覆者角色著称的企业;

  (5)在网络效应的产品中,类似滴滴司机,我们应该第一波拥抱司机中过往积极拥抱新鲜玩法的那些人。

  过往行为反向推导法过程中需要注意:

  (1)懂过往用户的创新行为以及在人群中所处于的位置是领潮流之先,还是跟随者;

  (2)筛选,征集;在实践执行过程中,我常常会让企业从过往行为反向推导法的思路,通过一定的优惠或者活动来征集那些过往的创新者,过程中他们需要向我们提供证明材料。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筛选出种子用户,也可以激发种子用户群体认同感和参与感。

  五、自我认定法

  自我认定法是指询问受访者认为体系中其他成员会怎样看待他的影响力。

  在自我认定法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是:你个人认为一般人倾向于向你请教有关创新的信息和建议,还是更倾向于向其他人请教?

  自我认定法非常依赖受访者本身能准确判断和陈述自己的形象。这项评估种子用户的方法,对于随机抽样的调查受访者特别有效。

  例如在自我认定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助消费者创新意识测量工具来佐证。

  国外消费者行为研究者开发出测量工具来度量消费者的自我创新性,这种个性特质测量工具对于了解创新意愿的本质和界限非常有用。

  下面是两种常用的衡量用户创新意识的量表,第一个量表测量一般的创新意识,一般创新意识(独立于外在环境的创新特质);而第二个量表测量在专业领域的创新意识(关注某个具体领域或产品类别的创新)。

  一般创新意识测量:

  我宁愿坚持一个我经常购买的品牌也不愿意买一些我不太确定的东西。

  当我去一家餐厅时,我认为选择我熟悉的菜单会感觉更安全。

  如果我喜欢一个品牌,我很少会为了尝试新鲜感而选择其他品牌。

  我喜欢为了在购买中寻求多样化而购买不熟悉的品牌。

  当我在货架上看到了一个新品牌,我并不害怕去尝试购买。

  专业领域创新测量:

  与我的朋友相比,我拥有极少的摇滚专辑。

  一般来说,我是朋友圈子中最后知道最新一张摇滚专辑名字的人。

  一般来说,我是朋友圈子中最先开始购买新发行的摇滚专辑的人。

  如果我听闻商店里有新的摇滚专辑,我会很有兴趣去购买。

  我会去购买一张新的摇滚专辑,尽管我还没听说过。

  我会比其他人都先知道新的摇滚乐队的名字。

  六、系统测评法

  系统测评法,是我在一线执行过程中,结合种子用户,以及给定的创新相关的属性作出的一个针对性的方案。

  在这个方法中的我们就需要把,种子用户定义的不同的维度,以及给定创新它的卖点特色,以及假定的种子用户群体,来做一个综合的处理。

  这样的系统测评方法,是唯一的,针对性给出筛选种子用户的。

  你是电动汽车市场负责人,新产品上市面临充电桩、续航能力差、更换电池等问题,而且新产品是品类里面第一款,那么你将如何筛选种子用户?

  通过大众媒体等方式,你想送出去100台电动车6个月的试乘试驾,结果报名的人有30000人,请问如何筛选出种子用户?目的是能够将有效的资源对接到合适的用户群,能够加速新产品有效的扩散。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系统测评法的角度来设计筛选的考卷,考卷设置可以分为四个维度:

  (1)需要具备一定行业及专业基础。出题方向有:驾龄、经济收入、居住的小区等。

  (2)需求或者潜在需求的角度。选择电动汽车的用途是什么?如何看待电动汽车不便与价值点?

  (3)创新性及拥抱新鲜产品的特质。

  围绕电动汽车参数、续航里程、充电技术等角度设计考试题目,以测试是否主动研究或者搜索信息;看到新产品什么样的心情,用文本描述下(我们可以从文本中解析其对新鲜事物的情感);询问以前参与那些汽车创新的产品或者新玩法?购车时间、现在的车牌号,许多地区的车牌号可以看出是不是最早一拨买车的,但是这个方面也要跟年纪之间做一个平衡。

  (4)传播力及影响力方面。

  是不是开通了微博或者是微信?好友有多少个?论坛的积分是多少?是否有专栏?或者其他能够证明影响力以截图上传。

  例如小米征集筛选出种子用户,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反馈问题。小米盒子在小米论坛中筛选种子用户群体,预约资格中明确规定MIUI论坛的积分必须大于200。

  一线执行中,我们很难见到筛选种子用户设计的时候脑袋清晰,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案例。

  你通过接下来通用电动汽车上市的案子,感知到其隐隐约约摸到规律:

  美国加州和亚利桑那州政府强制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中至少有10%是无污染的,这意味着汽车公司必须生产电力驱动或者混合动力的汽车。

  此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大城市的雾霾程度。通用公司投资了20亿美元进行电动汽车的设计、生产和营销,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让美国公众改变观念,让民众认为通用公司成为创新型的企业。

  通用汽车的研发部门的自动化工程师制造出了完全以电池的电力驱动的汽车。

  由于当时电池技术的限制,IMPACT(电动车雏形的名字)只能续航100英里,然后必须通过220伏的电进行3-4小时的充电才能继续。IMPACT其大部分材料是铝,非常轻便,也非常的安静。

  通过题目直接筛选出潜在种子用户:150台IMPACT投放市场的时候,通用公司的新产品团队在咨询顾问帮助下,对加州和亚利桑那州18个城市进行了宣传。

  通用公司和当地电力部门一起,在报纸上刊登了广告,邀请公众申请试驾机会,公众反应非常强烈。

  在加州首府就有7000人申请试驾!通用汽车团队让每个申请者需要填写一份问卷,以便判断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及是否满足种子用户条件。

  通用团队从人格测试、创新性测试、IMPACT的性能,包括:提速到90英里/小时需要多长时间;一台IMPACT有多重;轴距多少;动力如何;价格怎么样;电池在冬天的表现如何等等问题来筛选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方法论》读后感(五):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豆瓣,这个有追忆的地方。

  在这里,曾经,第一个账号注销了,从此再也找不回来了。

  那时候我与唐兴通老师已经是好友了,看到他的未来计划觉得非常震撼,因为严谨和认真。

  后来在微博我也和唐老师称为好友了,我读过他的《引爆社群》,写得很不错。看到要出新书,就特别关注了,看到能够购买,就第一时间购买了。

  作为创新教练及增长教练的书,我必须阅读,因为我进乎道的项目需要学习各种方法,不能错过细枝末节。

  对了,之前账号名字就是学习者。

  我在京东读书app上购买了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精彩图片,放在这里不方便就没有放上来。下面是书中的一些精彩内容:

  如果是采用种子用户思维方法,应该尝试:

  1)梳理产品的特性、卖点。

  2)清晰刻画种子用户画像。

  3)通过人际关系网络,筛选、接触第一波种子用户。

  4)通过关键词形式检索有需求的种子用户,私信告知产品信息。

  5)通过内容营销,针对种子用户群体做出爆款内容,吸引种子用户。

  6)将种子用户拉入社群,进行交流互动。

  7)开展线上线下种子用户群体的活动、见面会。

  8)激发种子用户的病毒传播、连接行为,获得用户增长。

  根据研究发现,有关艺术家,特别是那些新锐的艺术家,在很多创新方面往往是领时代之先河者。在这样的群体中,种子用户出现的概率高一些,但是种子用户并不能够跟这样的群体画等号。种子用户有时更多的是指一种人格,一种特定状态。

  种子用户更多是从人格层面对于一个群体的描述,他们常常拥有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鲜的事物,拥有创新精神。另外他们有意识关注获得创新的信息渠道,主动检索相关方面新的消息来尝试拥抱新的趋势,也会积极跟行业创新人员打交道。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种子用户不仅在一个产品或者一个点上引领潮流,在关联大类的产品上(例如3C)或者即使不是有很大关联的领域,他们也担任人群中引领潮流人的角色。为此我们看到的种子用户更多的是一种性格上的表现,而不是通过简单的信息曝光、广告轰炸就可以实现对创新的自然接受。也就是说你的品牌和市场营销的信息,即使是大范围、重复传播,主流用户群接收也需要一个时间维度,需要通过群体的社会影响才会最终接受创新。

  种子用户,正如它的名字,是一颗用户中的种子,可以成长,生命力旺盛,充满挑战精神。种子用户,首先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者一些产品/行业的经验基础,因为在我们推动创新事物时,他们需要这些基础的能力来支撑。如果他们缺乏经验基础或者缺乏对特定行业新事物的认知,那么就很难成为新产品的种子用户。比如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吃住穿行”这样的行业,对于专业知识要求相对会少一点,更多是需要具备一定的购买力基础。从之前接触的种子用户经验来看,在同行业或者整个用户群中,种子用户的经济水平和专业水平都相对较高。

  种子用户一般都具有开放冒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他们拥抱变化,积极尝试新鲜产品或者事物,还能容忍新产品的不完美。种子用户对待创新事物时存在着领先于主流大众的倾向。对于特定的新产品,要结合他们的需求,如果是跟他们没有关联的新产品,他们也是不会试用的,毕竟未知风险过大。

  种子用户不是盲目的,他们已经有需求、有潜在需求,或者已经感觉到痛点,正在积极寻找需求解决方案。对于给定的新产品,我们在识别和筛选种子用户的过程中,其实还隐藏着一个前提,即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不能只是货物,还要能满足用户特定的需求。通过种子用户,可以在面向主流用户之前,更好地了解市场,挖掘出痛点,打磨、完善我们的新产品,为社会、为用户创造价值。需求简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明确的需求,即客户已经表达出对产品或者解决方案的渴望;另外一种是不确定的需求,如新产品的开发需求,是变化的需求。但不管怎么说,种子用户的前提是我们要找到新产品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和谐匹配。

  aypal新产品推出,发现其目标人群并不是原先假设的目标人群(经济富裕,喜欢尝试新兴技术的年轻人),而是为了收集像豆娃娃、复古版特百惠这些廉价小玩意而拥堵在Ebay上的中年竞拍者。这个案例一方面说明我们需要互联网迭代思维,拥抱不确定性,另外一方面说明强烈的需求可以诱导批量种子用户使用创新产品。种子用户呈现一定的参与性,他们积极主动向身边的人推荐新产品,参与新产品的迭代,帮助完善新产品。其中,积极向身边人推荐和传播新产品,比用户参与到产品的研发或者协助产品进行技术迭代和完善要更为广泛一些,毕竟推荐更为简单。

  种子用户表现出的参与性,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互动性,当新产品满足需求,或者刺激出潜在的需求,那么种子用户在评估新产品的收益和风险后会做出一些表达。这个过程中的互动,就可以理解为参与,只不过不同的互动强弱程度,会存在特定的差异、涉及因素有:产品是不是极大地击中了他的痛点?是否解决了他的需求?或者说产品的经营者是不是创造来极为简单的参与工具或者体验,另外也有可能受种子用户自己本身的性格和能力所限,导致参与性的不一样。种子用户的参与性,其实是产品、用户及经营者之间交互的过程反馈。当年,猫扑团队最初招聘的员工均来自社区的种子用户,团队相信种子用户可以触发自发的互动并提供中肯建议。对于种子用户是否需要具有意见领袖或者中心节点这样的属性,我的观点是不硬性要求,如果有则更好!具有处于关键社会网络的中心节点或者特定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这样的属性,又同时具备种子用户的基础条件,再加上一些影响力和传播力,那么这样的用户就是最有价值的种子用户中(MVP)。从我这么多年的种子用户的顾问经验来看,在创新产品的种子用户中出现人群中心节点、意见领袖这样具有广泛传播力的用户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实际上,我们一直尝试解决的是一个概率问题,种子用户的推出就是不希望面向主流用户推广新产品,以从概率上节约成本。种子用户群体存在一定的概率分布,如果你的经费和资源配备不足时,直接筛选出种子用户里面的优质客户将更为有效,当然这会损失部分网络效应用户。在具备常规条件的情况下,这些种子用户如果可以具有一些大的传播力或者影响力,那是最好不过的,但是我们也要关注那些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种子用户,因为他们在创新性、需求表达、试用上也会给出有价值的反馈。

  aypal获得最早一批种子用户后,并非通过大V,而是通过种子用户病毒扩散机制获得的网络效应。只要注册账户,提供一个信用卡号码,用户就能在自己Paypal账户内获得10美元的奖励,此后每介绍一位新用户就会再获得10美元。Paypal团队积极开拓种子型店铺,将Paypal做成组件镶嵌到各店铺主页,每获得一个客户,店铺也可获得10美元。通过种子用户群体病毒扩散机制,最终迅速获得100万个高价值客户。种子用户指的是当创新还不为公众所知的情况下,积极主动拥抱并采用的用户。他们更为关注创新的感知收益,宽容创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更有甚者会帮忙完善创新。简而言之,种子用户特指创新初期主动采纳产品,更多是出于兴趣、热爱和预期价值,而不是出于利益或者折扣的第一波用户。

  创新的采纳过程中,碍于大家对于风险及收益的不同认知,会导致采纳创新的差异。针对一个给定的目标群体,推动创新有效实施的方式就是:初期聚焦拿下种子用户,通过种子用户测试、迭代创新的价值,再加上种子用户的口碑、示范作用,最终完成创新在目标群体中扩散的过程。这是一个完美的创新扩散的过程。

  有研究者发现,贝多芬在书信中评价过自己的70部作品,有15部他自己认为能够成为经典,但最终却并不出名;有8部他并不满意,但却收获了极高评价。如果连创新者都不知道哪一件作品或者创新会最终成功,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创造出杰作的概率呢?答案是:想出大量创意,在发现“王子”前,你得亲吻无数只“青蛙”。心理学家迪恩·西蒙顿(Dean Simonton)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创意天才在他们所在领域的作品并不比同行的作品质量更好,但是他们拥有更多的想法,他们更多变,因此也有更高概率获得独创性的机会,“一个人能想出有影响力的成功创意的概率,同他想出的创意总数成正比”。

  新产品采纳曲线表述的是产品被人群采用的情况,虽然种子用户的概念与罗杰斯先生的理论存在些许差别,但是新产品被采纳的曲线是类似的。在强悍资本助推、渴求压缩新产品获客时间的竞争常态下,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当你在新产品的假设、验证过程中,如果通过种子用户思维能低调获得100万的基本用户,初步构建起自己的势能,在跑通商业模型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来加速产品上市并获取成功。但不管如何做,从0到1,从第一个用户到100万个用户,这样相对早期的过程,用户结构以及种子用户的参与是无法代替的。如果此时资本市场介入并推动,很有可能选错方向,也就是用资本强制将产品拉向另外一个维度,这样的产品往往会失败。

  感知风险是用户在采纳创新、购买产品过程中对遇到的各种风险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认识,它是消费者因为无法预料购买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最初是由哈佛大学的Bauer(1960)从心理学延伸出来的。感知风险包含两个因素:

  1)用户在购买、决策前,所感知到的产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

  2)当创新采纳、产品购买的结果不利时,用户个人主观上所感知的损失的大小。

  用户在做出创新采纳决策时倾向于减少其感知风险而不是最大化感知价值。用户改变、推迟或取消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感知风险的影响。

  感知风险对应的是感知收益(Perievede return)。用户在采纳创新、购买新产品时往往倾向净感知收益最大化(感知收益减去感知风险)。进行创新决策时有三种策略:

  1)选择可使预期损失最小的创新(感知风险)。

  2)选择可使预期收益最大的创新(感知收益)。

  3)选择可使净预期收益最大的创新(净感知收益)。

  创新采纳决策与感知风险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确认需求、收集信息、评价方案、购买决策和购买后行为。有时并不是完全如此,尤其是参与程度较低的购买,用户可能会跳过某些阶段。

  感知风险和收益视角对我们的启示:研究种子用户的感知风险,是企业制订新产品营销策略、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从用户视角出发,了解新产品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更有效和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沟通策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新产品的沟通要符合实际,要对种子用户充分展示产品的优点和缺点,不必隐藏其缺陷。如果一味地追求完美,可能会适得其反,从而加重种子用户的感知风险。通过客观介绍,使种子用户的自我表现意识在采用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经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种子用户对产品的有用性才会更加确信,增加其对产品的采用可能性。

  获得种子用户的一个主要路径就是通过创新的奇特等感知收益来吸引、激发人群中潜在的用户。我在一线咨询中发现,有些感知收益对于种子用户来说是收益和价值点,而被主流用户看成是风险成分。

  种子用户往往比主流用户的社会地位高。社会地位通常表现为收入、生活水平、拥有的财富、职业声望等。研究表明,社会地位与创新性呈正相关。相对于主流用户而言,种子用户具有更强的向上的社会流动性。事实上,接受创新往往也是他们实现向上流动的方式之一。设定用户群体中那些富有的个体有足够的财力或物力来接受创新。最大的利润往往归于最先接受创新的人,所以种子用户较早地接受创新,赢得竞争优势。创新刚被引入一个系统时,往往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主流用户习惯性规避风险,而作为率先接受的种子用户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创新方案付诸实施时,很可能以失败告终,种子用户必须拥有一定的财富来弥补这种可能的损失,虽然富裕程度与创新性紧密相关,但是经济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创新行为。

  在行业经验方面,种子用户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这是种子用户对创新做出决策的一个支撑,如果没有专业领域的经验和积累,很难在创新初期就给出判断。需要说明一点,知识和经验再多,如果习惯性看到创新的风险,那么也称不上是该创新的种子用户。例如在区块链领域,当创新推动者向你解读Token、共识、社区运营等创新点时,你虽然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但是认为其风险极大,也会很难立刻就决策采用区块链技术。相对于主流用户而言,种子用户对创新抱有更积极的态度。种子用户比主流用户更能承担不确定性和风险。种子用户比主流用户更相信科技,毕竟许多创新都来源于科研成果。与主流用户相比,种子用户的抱负更高。他们渴望拥抱未来,并且对未来也有更高的期望。种子用户会更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其具备比主流用户更高的互联性,互联性用于一种衡量个体与他人联系的程度。种子用户更多放眼外界,而主流用户多将眼光局限于系统内。种子用户多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喜欢积极参与系统外的活动。例如热爱人工智能系列创新产品的种子用户,常常频繁参加人工智能跨行业的峰会,不只关注算法和技术,还常常参加类似工业4.0、智能家居、区块链等关联行业研究发展的发布会。

  相对于主流用户,种子用户乐于和创新的推动者、发明者来取得联系和接触。种子用户比主流用户拥有更多的渠道来接触创新一线信息和案例。例如生命科学产品领域的种子用户常常会关注标杆企业基因泰克、华大基因等,在信息获取中会积极搜索大数据医疗、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内容。

  识别种子用户对应的是寻找种子用户;筛选种子用户,对应的是洗用户;不论如何都必须针对创新给出种子用户画像。识别种子用户常常需要拿着种子用户画像去寻找,而筛选用户常常用在通过营销及活动策划后,从相对多的用户中筛选出更为精准的种子用户来。寻找种子用户常常用一对一的方式来开展,开展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拿着种子用户的画像去识别那些我们最应该交流和接触的人。筛选种子用户的前提是有一群用户报名,为了更有效地将支援对接到给定的客户,我们需要从中筛选出满足种子用户定义的用户。例如通过大众媒体发布消息,希望征集200名种子用户赠送他们电动汽车一年的使用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很多用户来报名,那么我们如何从人海中筛选出这200名目标用户呢?此时就需要识别种子用户,在识别的同时,还需要用有效的制度或方式,来筛选种子用户以加速得出结果。

  描绘种子用户画像需要遵循如下要求。

  1)拥有一定的社会和行业基础。针对给定的创新,我们需要界定什么样的条件才算满足。这时候就需要种子用户顾问和创新者一起给出独特的条款。例如在担任小米枪战种子用户项目顾问时,针对新产品迭代出来的二次元画风以及玩家可以自己做地图等特性,我们明确界定种子用户必须是FPS游戏的老用户,熟悉传统PFS游戏玩法。

  2)拥有明确或潜在的对创新的需求。需求有时需要表达出来的(例如在微博、论坛等渠道表露心声,寻找解决方案)。对于没有表达出来的潜在需求,我们可以通过点对点接触那些需求表达的种子用户,通过交流刻画出种子用户画像雏形,然后通过内容来吸引潜在需求的种子用户向组织靠拢,进而验证可行性。

  3)拥有开放精神,积极拥抱创新,乐于尝试新鲜事物。这个维度的人物画像需要通过人格测试、过往行为推导等方式,在给定产品的情况下,寻找关联品类在创新前的第一波种子用户。例如PayPal通过数据分析发现,Ebay上有商家正尝试使用它们作为交易凭证,进而界定种子用户商家画像,通过购买最早注册并使用Ebay的商家邮箱地址,发送邮件来说服种子用户商家尝试其使用PayPal,效果斐然。

  4)拥有一定的传播力。在给定创新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找到各领域满足前3个条件的又具有一定传播力的用户。传播力画像特征的体现可以通过微博粉丝、微信公众号粉丝、积分排行榜等截图,或者通过行业用户承认度来界定的。

  他按照种子用户画像思维调整了方法,提高了用户的识别度,把时间花在那些对智能家居感兴趣并想购买的人身上,这样提高了拉到客户的成功率。他还注意到,总有些人会在那些大的知名展位前,尤其是奇特新品区停留较长时间,且和展商服务人员有一定交流,锁定这样的客户肯定没错。等他一离开展位,找到合适的机会,走上前去跟他聊一聊便会收获很多个这样的种子用户型客户。

  在具有平台网络效应的产品中,种子用户画像需要单边给出,让双边种子用户协同。优步进入上海的时候,通过种子用户的定义给出了相应的种子用户画像。

  1)那些已经是优步用户的外国人或中国旅行达人;这个画像维度是站在具备一定的行业和产品基础方面来思考的。

  2)从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角度思考,优步团队寻找那些科技媒体博主尤其是那些乐于将硅谷的新产品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人。因为这些人已经不需要新产品教育,他们乐于被邀请试用创新性产品。优步通过跟科技博主合作来发放优惠券,通过他们的推荐连接到更多的潜在的种子用户。这群人也满足了传播力以及影响力相关维度的要求。

  3)从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的角度来接触和刻画种子用户。优步团队发现,在上海时尚圈以及派对应用场景大多需要场面工程和接待服务,为此他们将早期种子用户画像人群拓展到时尚、派对达人等用户群体。通过清晰的种子用户画像,优步上海团队迅速打开市场,推动创新产品在上海的流行。

  拉力法,更多聚焦于种子用户间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利用他们的口碑传播来帮助我们完成种子用户的一个过程。应该说拉力法的策略,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优秀思维。我们的创新者通过一定的机制设置和方法引导来积聚和沉淀种子用户。但是拉力法在发展种子用户的速度以及时间窗口期上,要比推动法略显滞后一定的时间维度。随着移动互联网o2o、社群等形态的发展,了解如何相对精准地引爆种子用户社群是符合趋势的。拉力法缺乏特定体系,苦苦追寻后发现,引爆社群法跃然于纸上。

  结合一线咨询实践的检验,发现《引爆社群:移动互联网时代新4C法则》中引爆社群的方法论非常适合获取种子用户体系。只不过结合种子用户这类群的特性,需要有针对性地给出内容以影响种子用户,包括认知、决策到最终的采用,以及后期指数级裂变。

  引爆社群4C法则就是在适合的场景(Context)下,针对特定的社群(Community),通过有传播力的内容(Content)或话题,随着社群网络结构进行人与人连接快速地扩散与传播(Connection),获得有效的传播与价值。

  获取种子用户的4C法则就是:创新、新产品推动者,在适合的场景(Context)下,针对种子用户群体(Community),通过针对种子用户发布有传播力的内容(Content)或话题,随着种子用户群体的网络结构进行病毒传播与裂变(Connection),影响种子用户对创新、新产品的认知和态度,以及最终采纳的过程。

  极致的场景体验实质上是在用户有需求或欲望时,向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信息与服务。针对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动机、需求以及所驱使的行为进行搜集和分析,找到产品与服务在其中的嵌入点,通过嵌入场景的服务和产品满足用户。

  通过内容沉淀用户,将垂直用户群培育成社群或平台,然后兜售用户给那些想和用户产生联系的企业。豆瓣网、译言网、铁血论坛、罗辑思维、小红书、一条、石榴婆的报告、金属加工、水木文摘等商业网站的本质就是社群商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