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君紫檀》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君紫檀》经典影评10篇

2019-10-29 23: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君紫檀》经典影评10篇

  《君紫檀》是一部由张以庆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君紫檀》影评(一):英雄挽歌

  片子导演的一次真诚交流

  导演在片子里是撕裂的,他以为自己要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美学和气节,但越往后推进,他的存在感越强。

  导演并没有他的拍摄对象纯粹。他有些乱,有些着急,到了这个年龄段怕自己像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遗忘。他越想表达,越是挣扎。这种挣扎在后面越来越明显镜头下的情绪流动说不了谎,可能就是他在镜头前过于亢奋过于用力的表达,“暴露”了他的潜意识,也暴露了他的挣扎…

  我甚至觉得整个结构就是自己做这个片子的心路历程,前半段和后半段是撕裂的。可能他自己都没意识到。

  我被打动的是他在这个年纪勇敢无奈,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不是他真正想表达的,这只是他借力的方式。可能也是陳丹青的那句话刺痛了他,“他(顾)的東西裏有一股氣,但不是沒落之氣,他竟然是想爭一口氣,我cao。” 片子里,顾可能是他,油漆工可能是他,中国传统文化也可能是他… 一切都变成了符号,一切都成了他内心投射

  从类型上来说有点偏实验纪录片,导演作者性比技术上的“完成度”更重要。在这个维度下,瑕疵也是美。

  不要放弃实验的机会,纪录片名声全然由实验中取得。没有实验,纪录片便失掉它的价值,没有实验,纪录片便不存在

  为张以庆老师打call!

  《君紫檀》影评(二):写在观影后,没有题目

  若真如猜测这是张以庆的最后一部纪录片,随着他的对象——顾永琦的叙述,这个,在紫檀届、中国家具史上的王者,也一同达成了一身成就,或者说给外部世界的一个交代影片结束时,不乏“信息太多”的回声,拍摄者回答,当你内心有见解时便也不多,这与年龄无关,这与阅历无关,十多岁的高中生亦不觉得多,这也许与灵气有关。影片结束后,前几个发言还有些技术、情感讨论意味,后期几乎沦为后辈传媒的吹捧,这相同声音不免乏味 ,讨论明显走入任务解答。文中顾永琦说到孤独,此刻张以庆也应该是,这乏味地又一样的声音。

  讨论的开始,拍摄者的疑问,是否能上院线?第一感受这是个什么教学片?除了陈丹青、张永和这些人物参与式的解释,我认为整个讨论像是家具或传统艺术展示。当然画面时美的,只是过度有些生硬,如果说顾永琦雕刻用的几十上百把与木器外形相契的小刀,那么张以庆大概用的是绑着红绳的大刀,生是要把中国千年艺术史砍后装进一小时里。当然,它在我这儿是成功的,拍摄者传递出了这个顾永琦,他未在政治实现野心,仅留于紫檀届泰斗遗憾,他的狂妄,他的愤怒。这无疑成功。另外,非事件性地堆砌,张以庆本身就放弃了一定的观众。

  另外,对于外界一点小小的非议,他不过是用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镜头选择了他的一个理想世界吧。

  《君紫檀》影评(三):老一辈纪录片导演的陨落

  张以庆导演在我心中始终是中国纪录片的标杆,甚至领军人物,然在君紫檀我在看前半程的时候心里想的都是张以庆的陨落。

  这部他所谓的大制作,他们都引以为豪的大制作,运用了太多所谓高级的拍摄技术,疯狂抄袭《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纪录片的表现手段展现君紫檀这样一个作为商业作品质感。在讲堂上所有的学者专家教授都还一致吹的张导演怎么样地用视觉塑造触觉,拜托,这样的表现形式早就不出彩了,德芙丝滑巧克力广告了解一下?

  所有的这些在形式上的创造,都是张以庆在放弃他的优势。他是一个惯常与用精神性隐喻思想意味表现的人,他的作品正是以精神性为支撑的,那么在这部片里,他让我感觉到失望的一点就是在于——受了大制作的牵扯而更加去追求形式,就如同近期看的张艺谋的《影》一样。水墨穿在身上不代表东方哲学,阴阳铺在地上也不代表中国意境,所有的这些符号性的东西都并不能简单地就代表了中国文化,君紫檀这部作品当中到处穿插南腔北调评书这样的东西,由于本身和君紫檀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说会让人感觉到这个形式的展现其实是不那么流畅的,给整个电影造成的一种割裂的感觉。所以说为什么大家批判张以庆的主观呢?因为这部影片当中他主观地很不高级。

  不同于前几部作品的塑造,这部电影真正打动人地方就是在于那种英雄无路的困境。然后就在整个篇幅中占的太少了,虽然说在最后他搬回了我的印象分,让我觉得这还是原来的那个张以庆,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宝刀已老60多岁了作为封笔之作可以了,尽管他没能延续辉煌

  《君紫檀》影评(四):君之紫檀

  短评写不下。

  笔者以为,“君紫檀”的“君”,不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的“君”,而是舍我其谁的“君临天下”的“君”。

  君王是紫檀的君王。

  纪录片,客观记录事实,跟拍对象的生活境遇剪辑成不同主题段落,从不同角度建构人物的完整形象成见已然。

  这部影片在表达方式上,看似全片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事实上,通过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和简单对话交替呈现,顾先生的故事都蕴含其中了。顾先生的人物形象,并没有因为散落的诗词戏曲评弹,而产生支离破碎之感,反而随着词曲舞的丰富展现,有种愈见鲜活饱满趋势

  有人认为,全片弥漫着一种狂气,而笔者以为,片中的人物并不是张狂,与其说是狂,倒不如是傲,源于发自心底的笃定和自信

  艺术家追求极致情怀不正在于此么,就如同紫檀家具的细腻触感,乃是不计其数的钻研磨砺而成。

  紫檀是君王的紫檀。

  如果纯粹说影片表达工匠精神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张以庆导演在这部片子里倾注了太多个人情感,乃至于冲破纪录片的常规藩篱,影片作者本人直接出现在镜头中,同被采访者对话,是“对话”而并非单纯的“采访”,他的观点,他的念想,那么直白赤诚

  他和顾先生一样,是有“野心”的,就像他自己所说,眼前一扇门,一边是五千年,一边是十四亿,他要用顾先生和他的紫檀家具为楔子,哪怕撬开一道小口子,能够看得更宽广、更深远,足矣。

  不甘心艺术就归艺术,艺术要对社会产生影响,他想留点东西,哪怕改变社会一点点都好。

  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我们不用再自我沉醉于几千年前的历史瑰宝,就在当代,我们的时代,也有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珍宝,这种立志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志趣霸气而动人。

  《君紫檀》影评(五):我只想吃鸡蛋,不想认识下蛋的母鸡

  先前没有接触过张以庆导演的作品。我对纪录片的理解仍停留在客观与真实二者上,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作者应该完全隐藏在自己的作品背后”,因从一部穿杂了太多个人感情的纪录片,于我而言并不能有太大的共鸣。毕竟我只想吃鸡蛋,不愿管那只下蛋的母鸡是的怎么想的。 但这枚鸡蛋显然有些华而不实。诚然,我们可以看到戏曲、评书、舞蹈绘画、雕刻等等一系列的传统元素汇聚在这部纪录片里,但对于每一种文化都是点到即止。你就好像看到一部大杂烩式的MV,豪华演出整容、华丽布景高超的拍摄手法,但影片的主题却稀薄可怜高中时老师教我作文,常常提醒我不要犯堆砌的毛病,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问题所在了。 而在这部纪录片的思想性上,我认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刻。穿凿附会地理解,也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匠人匠心之间的碰撞。这类题材早就烂大街了,而张导显然也没把它拍出花来。大国巧匠的题材固然可贵,拍好也实属不易,但一个满口政论的商人形象就实在让人出戏了。私以为张导想从另一种角度结构匠人的内心世界,但对于“匠人”本身的形象却没有着墨,使得观众通篇都像在听一个商人讲空话大话,但这个商人安身立命的东西——自身的手艺却不见了。 而更为致命的是,即使张导为了使主题看似更加丰满,择取的意象却和纪录片的主人公是相悖的。顾永琦张口即来的雨果雪莱,闭口挥去的拿破仑丘吉尔,这个主人公的思想是偏西化的。也就是从文艺复兴以来的那一套人权自由。这一点和影片从头至尾的中式文化符号是相背离的。 对于纪录片的主人公——顾永琦的形象,用“叶公好龙”来概括是最好不过的了。中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自古以来,商人都是社会阶级底层。而“商而优则仕”,顾永琦本人对于自己“君紫檀”的手艺是轻贱的、瞧不上的,而他最想要的无非通过从政而跨越阶层差距。这本是一件非常令人悲哀事情。导演大张旗鼓想要表现的紫檀家具,却是顾永琦本人看不上的东西,这就十分有趣了。 如此鲜明矛盾点本该是纪录片最好的素材,但导演却将自己的思想与理解强加在这部纪录片上,脱离了客观与真实不说,更穿凿附会地拉上了其他的一系列传统文化。就好像一个女人知道自己说的话是没道理的,拉上三姑六婆,人多了,说的道理也就对了

  《君紫檀》影评(六):记一点不好看法

  今天晚上在国家图书馆的学津堂放映。导演也有到场。 可能是期望太高,难免有些失望。 影片没开始之前导演放了三段评书说热热场。说起他对京剧、过去文化的喜欢。但这部纪录片确实没将他想的表达出来。 从拍摄上来说,首先,片中有很多基本的剪辑跳帧,拍摄越轴,音乐强硬切换,镜头失焦...影响观感。 其次,影片开头有很多隔景,想透过紫檀的家具拍摄匠人,但是焦距转变并没有形成很好的场面调度,反而使人物双方都有些失焦,视点无处安放。 并且当顾永琦讲述到了他的妻子,68分钟的影片中便开始了长达5、6分钟的美食记录——拍摄了顾妻从洗菜切菜做饭到顾永琦和众人吃饭的场面,偏离主题。但看完快前一小时,发现这个片段甚至是本片的高光时刻! 访谈时刻使用大量特写镜头,突出紫檀家具的构造精美时使用远景...而且导演有特别强调他想拍出一种触感,拍出他摸到紫檀家具时那种翻江倒海的感受,影片中也毫无体现。展现紫檀家具的光滑则用一支修长的手触摸物体,像一段德芙广告。还特意拍光着身子小孩在家具上爬,给几处篇幅,着实不懂导演的用意! 影片中利用紫檀家具本身的光亮特点镜面式拍摄人物这一点很有趣,但把控不足缺乏美感。 导演运用了很多音乐元素,如评书、昆曲古琴...甚至还有外国歌剧,想和紫檀家具的故事做个应和,但野心太大便显得混乱了。在场有个老师说觉得这种运用特别好,激昂的地方用西方音乐,柔和的地方坚持中国声音,别的国家的也可以用成是中国的。我觉得这种说法特别好,但中国也有感染力十足的音乐,也有激昂的乐器之声,使用起来效果更佳!且中国的音乐元素都是有声源音乐,录制剪辑了许多优秀演奏者、歌唱者,确实可以给中国乐曲多一点儿篇幅,没控制好则有那么点喧宾夺主,突出不了紫檀和匠人精神了。导演这次的剪辑则是操作失误。 从表达思想上来说,导演说觉得纪录片并不一定是非要讲故事的。但纪录片是不是应该传输一个主题呢? 影片里的顾永琦非常敢说。谈到了政治抱负,谈到了军事思想,谈到了中国现状,谈到了要改革,谈到了他博古通今的文化水平,谈到了他思想不深入妻子...其他的匠人则谈到了自己在这个领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导演则非常敢剪。顾永琦列出自己长串书单的镜头不下5个,大谈政治的镜头不下10个,顾永琦以及其他匠人夸耀自己手艺第一的镜头不下20个...只是一个大型夸耀现场,众多访谈镜头甚至没有什么深度思想。 再说说其他关于音乐人的镜头,没有着重体现出音乐的美感,且拍摄混乱。闭上眼还是能感觉到陶醉,但这种魅力来自中国音乐本身,而不是导演赋予。 导演说要表达中国匠人的精神、记录中国工艺推广中国古典音乐形式...但都没有运用影片表现。如果这是导演对于纪录片新形式的尝试,那我觉得是失败的。不如从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