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急不吼做妈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不急不吼做妈妈》读后感摘抄

2019-12-19 23: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急不吼做妈妈》读后感摘抄

  《不急不吼做妈妈》是一本由[日]山崎房一著作,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3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急不吼做妈妈》读后感(一):《不急不吼做妈妈》|这8个字,改变你的亲子关系

  有多少孩子都是这样被父母耳提面命”着长大的:“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笨死了。”“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在父母怒气冲天的骂声中,这些孩子似乎也渐渐认定自己是个不争气的笨孩子。做什么事都要自我否定怀疑我行吗?

  日本著名教育家山崎房一说,教育完全需要威胁和恐吓,如果我们面对的是老成世故大人严厉责骂也许会是一剂良药,但是对于还在读小学初中的孩子,谩骂只会起到破坏作用

  有本关于美国哈佛教育专家中国家长忠告书籍上说,父母和老师都是孩子最爱的人,也是最信赖的人,父母的赞许会使他们受到鼓舞,从而倍加努力,这方面毅力,常常超出大人的想象

  山崎房一曾创立新家庭教育协会,开设了爸爸心理学讲座和妈妈心理学讲座,其中妈妈心理学讲座,还被东京电视台朝日电视台等日本知名电视台报道,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他的这本《不急不吼做妈妈》讲了几个重要家庭教育理念实用育儿方法

赏识自信鼓励认同

  这几个重要的家庭理念,浓缩起来就8个字:赏识、自信、鼓励、认同

  赏识;多看看孩子的优点。尽管你心里知道孩子的缺点是什么,但是不要对着孩子说出来,总用孩子的缺点去打压TA,孩子就会慢慢丧失自信,而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多鼓励、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干劲十足,蓬勃向上

  自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点也没错,经常对孩子说你很聪明,只不过你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如果再努力些,就更好了,或者说对他的一些优点,大力表扬还是会更喜欢自己做事情更有信心

  鼓励:在孩子做事的时候,要去给他以帮助和很好的期待言语上的鼓励也很重要,即使不成也去试一试。而不是用我看你就不行、算了吧,咱们没有那个天分等负面语言。

  认同:得到家长的高度认同,才会有做事情信心积极性,也会感到自己被父母亲接纳和爱。得到认同多的孩子,他的自信心也越足。

避免成为一个“喋喋不休”的妈妈

  妈妈们不认可自己时对孩子也会不停地喋喋不休。她们一边希望让孩子变好,一边让孩子感觉很不好,当孩子没有按家长的要求做,有些妈妈就会被激怒,对孩子责备打骂乃至赶出家门,明明是亲生的,弄得像是后妈,孩子受到这样的对待,也会对妈妈产生抵触情绪,慢慢就会和妈妈产生心灵距离

  对孩子的唠叨和吼骂更根本原因是自己难以抚平的情绪。想要做一个情绪平和的妈妈,就要接受自己,不苛责自己,这样才会有一个好心情面对孩子。

  其实不用妈妈不停地叨叨,孩子自然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方向成长。也许有的妈妈会说,不停地说还怕孩子长歪了呢,不说孩子岂不是放弃了吗?那么,请换位思考一下: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非常形象比喻书店。假如家是一个书店的话,你会对进入书店的人喋喋不休地说:“你喜欢读哪本呢?这本书怎么样?就这本吧!”或者强制来店里的顾客:“来吧,今天你读这本。”那么任何一个人都会逃离家书店。父母就像书店,任何一个来书店的孩子都会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去如饥似渴地读,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相应的营养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吼骂与唠叨,真正有用的教育是潜移默化影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一个从情感上远离妈妈的孩子怎么会听妈妈的话?安定忍耐是妈妈停止喋喋不休的良药。

  《不吼不叫做妈妈》这本书推崇妈妈少唠叨、不指责、多鼓励的家教理念。通过一系列事例剖析妈妈暴躁发怒的真实原因,告诉我们如何从育儿中感受快乐,如何用足够的鼓励培养出自信而快乐的孩子。改变面对孩子的情绪和方法,就会得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不急不吼做妈妈》读后感(二):什么让妈妈变得唠叨易怒,找到原因,重新做回温柔的妈妈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声音,那便是母亲呼唤。 ——但丁母爱是世界最伟大力量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们,开始变得焦虑不安。面对日益长大的孩子,妈妈的话语不再温柔,妈妈的面庞没有了微笑

  是什么让妈妈变成这样,我们还能变回那个温柔的妈妈吗?

  《不急不吼做妈妈》这本书给现在的妈妈们重新指出了,妈妈本来该是什么样子

  日本著名的教育专家山崎房一的这本《不急不吼做妈妈》24年重印多达137次!是日本超人畅销书。书里深度剖析妈妈焦虑易怒的深层原因,并教你如何扭转情绪失控,做一个温柔美丽的妈妈。

为什么妈妈会喋喋不休?

  1.妈妈的母性本

  母亲的伟大在于有了孩子以后,就会全身心照顾小宝宝,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这是母爱的伟大之处。但是,如果孩子已经慢慢长大,妈妈就要学会适时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如果这时,妈妈的母爱本能还在发挥作用,就很容易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个分身,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妈妈还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长大的孩子,就会让孩子感觉唠叨、麻烦。孩子感觉像是在身上捆了一个无形枷锁。所以即便是好意的唠叨,也会令孩子感到厌烦

  2.妈妈没有认清真实 的自己

  有的妈妈表面上看起来比较斯文理智、不太爱说话。但是生活中却总是有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这些妈妈受到外在很多压力,没地方诉说发泄。这些不满堆积在心里,孩子就成了她的出气筒

  3.妈妈唠叨的根源在于她们的欲望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妈妈的焦虑就会延伸到孩子的各方面。就会有“别人家的孩子”这种评判标准。对自己的孩子各种不满和要求。这也是妈妈容易唠叨的原因。

说了这么多原因,那么怎么才能停止这样的唠叨呢,做回温柔的妈妈?

  1.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充分认识孩子的真实自我。

  有的孩子喜欢安静,有的活泼。有的孩子善于动手,有的孩子成绩好,有的孩子很有艺术天赋

  一个小男孩上小学时,对许多事物都好奇,看到气球能在充满气之后飞上天,就找来一些发酵粉,动员想上天的同学来吃。不幸的是,吃了发酵粉的同学疼得在地上打滚。校长知道后,非常生气:“又是你这个捣蛋大王,我把你开除了!”

  母亲知道后常非气愤表示学校不懂教育。并将孩子接回家,亲自给他上课,鼓励他搞实验。这个男孩就是爱迪生,一生发明项目,高达1628项。

  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像一个猎人一样寻找孩子的缺点。不要给孩子一个目标强迫完成。而是发现并提升孩子的良好素质,最终让孩子拥有完成任何目标的强大力量。

  接受孩子的缺点。你的孩子也许不够聪明,有很多缺点,但父母不能因此嘲笑嫌弃他,宽容弱点,才能战胜自卑,用优点掩盖瑕疵

  “你有点口吃,正说明了你聪明爱动脑,想的比说的快些罢了。”

  儿子从小就口吃,可母亲说这算不了什么缺陷,甚至还表扬他。她要求儿子一切从自信开始,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口吃的男孩就是杰克.韦尔其,他长大成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被称为世界第一经理人

  2.妈妈要找到自己合理地发泄点,不要在心里留下这些积怨

  全盘接纳真实的自己,学做一个敢说敢做的人。学着说“不”。不要总是期望别人给自己很高的评价。接纳真实的自己和接纳孩子的真实自我。就会抛掉一些过高的要求。

  不必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不必苛求自己事事完美。不去否定自己的缺点,放下它才是最好的方法,

  3.通过温柔的态度行动传递对孩子的爱。

  孩子需要的不是妈妈的喋喋不休,而是妈妈的鼓励和信任。孩子如果没有从妈妈的言语和行动中感受到爱,他就会感到不安和怀疑自己。

  经常对孩子讲“你真棒”,“妈妈爱你”,"妈妈支持你“

  不要在家里扮演”警察“和”法官‘。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掌握孩子的感受。

  还有,就是不要到处去说孩子的一些小缺点,尤其不要对孩子重视的人说。孩子虽然小,但是也有自尊,做妈妈的不要把孩子努力建立的自尊随意践踏

  《不急不吼做妈妈》告诉我们,养育孩子是一种爱的关系,那才是根本。教育和管教是在爱的基础上结出的果实。所以,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停止喋喋不休,做一个温柔的妈妈。

  《不急不吼做妈妈》读后感(三):孩子其实并不知道你爱他,除非你这样做!--《不急不吼做妈妈》书评

  一、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竟是100分!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两部目录。你会有什么感觉?

  左边的有点严肃,好像教科书;而右边的目录貌似轻松点,有点像本散文书。

  到底哪一本好呢?

  每个专家都有不同理论体系实践方法。到底哪个是最对的? 读者挑来挑去,其实也就是选择封面和目录最顺眼的那一本。

  上面这张图左面的目录,来自中国育儿专家集体写成的《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这些专家里,有的是“俩娃以后,精彩依旧”的神气辣妈;有的是实战派亲子教育讲师;也有儿童时间管理专家等等。总之看看封面,就有好多厉害角色

  右边的目录是来自一本日本育儿专家写的《不急不吼,做妈妈》。看看目录似乎也很牛逼介绍说日本超人气畅销书,24年内重印多达137次。

  但最终选择了右边这本书,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一行介绍:小开本,薄厚适中方便随身携带,适合随时随地阅读

  另外,我不选《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只是因为我绝对不能相信,养育一个孩子而不生气,会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

  二、 《不急不吼做妈妈》教你的不是不焦虑,而是承认自己的焦虑

  很多妈妈说,每天如果不吼一吼,孩子心里都犯嘀咕

  “不要爬桌子”“好好吃饭”“不要欺负狗”“放下妈妈的耳环”“作业怎么还没有做好!”让妈妈每天吼出的理由,简直张口就来。

  让妈妈不急又不吼,谈何容易

  我甚至觉得让妈妈不焦虑,简直就是一种泯灭人性的犯罪,实在是太难了!分分秒秒要失控的场合,而在旁边只诈尸的蠢猪老公,这一切的一切,终于让妈妈失去了温柔的样子,她们真的也只是一个弱女子而已!

  有一次,带女儿和朋友一起吃小火锅,女儿不顾嘟嘟冒气的火锅,执意推了一把桌子,非要从座位上移到地上玩。这时看着火锅里晃荡晃荡的汤水,只听到“嘭”的一声,小朋友在下桌时,头部狠狠的磕到了桌子边。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晃荡的汤水,和女儿推桌子的手,撞到的额头,和老公不作为的脸,我不仅没有安慰女儿,而是狠狠的把她按回到椅子上,力气之大,连她之前含在嘴里的一口水,都全部喷了出来。这时女儿放出了嘶声力竭的哭声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我相信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妈妈的世界里,简直是太常见了。

  我也想要对女儿温柔规劝,淳淳教导。但是梦想丰满,现实总是残酷。有时我真的是害怕一个忧郁就让事态失控到出轨,所以最后总是要以最简单粗暴方式来收场。

  有的时候我甚至在想,妈妈不焦虑是万万不可能的。不要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而《不急不吼,做妈妈》则告诉我,重要的是要看到自己的焦虑,承认它才能真正改变它!

  三、 《不急不吼做妈妈》告诉我,妈妈最重要的任务给予自信

  “孩子如果无法从妈妈的言语中感受到爱,精神就会被恐怖绝望摧毁。”--------来自《不急不吼做妈妈》

  难以想象,有哪个正常的妈妈,会故意让孩子被恐怖和绝望摧毁,但是毫无疑问,很多妈妈焦虑的妈妈的确就是在那么做着。

  “你为什么动作那么慢,你简直一塌糊涂!”

  “你看看隔壁的妹妹,比你小两岁,却样样比你好!“

  “你讨厌学习,你简直就是个差生胚子!“

  更可怕的是,这些罪恶的话,却还披着妈妈是因为爱你的谎言大行其道!《不急不吼做妈妈》严肃的说,只要妈妈说出过一次这样的话,那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

  所以《不急不吼做妈妈》不断强调,什么是妈妈焦虑的表现,不断强调让我们真正看到自己的焦虑的重要性,只有意识到才能去改变!不要再用爱作为焦虑的外衣,妈妈最重要的任务,除了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之外,还要不顾一切想尽办法的给予孩子自信的能力

  而如何给予一个孩子自信呢?挖苦和责骂永远不能带来你预想的结果

  四、 《不急不吼做妈妈》告诉我,缺点也是人格的一部分

  “让一个孩子在高压下,去克服连成人都无法改掉的缺点,这对他而言是及其痛苦的。这会让他感觉自己的人格被全盘否定,痛苦不堪,最终会丧失自己的性格,即整个人格基础!“---《不急不吼做妈妈》

  因此,妈妈再次斥责孩子缺点时,务必要很小心。

  的确,改掉缺点,说说容易,其实非常难。越是核心的缺点,越是难以改变。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一个孩子就算心无旁骛,也未必可以成功,除非他同时拥有很多很多的心理能量,才能改变一二。

  而什么是心理能量的源泉?那就是妈妈的爱。什么爱最能让孩子看到?《不急不吼做妈妈》告诉我们,那就是妈妈鼓励孩子的话!对孩子的养育重要的是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利用优点带来的自信推动改变缺点的训练。

  因为缺点有时并无过错。而且很多时候还与优点共存,成为了人格的一部分。但很遗憾,有时生存的课题,会让有些特质变成缺点,因为它会影响考学,影响就业,影响谋职。

  但是《不急不吼做妈妈》说,既然优点和缺点是相连的,那么最大程度的发掘和开发优点,会让缺点更容易得到理想的改善。

  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朋友或者恋人常常对你的缺点发火,那你要马上离开他,因为他根本没有尊重你的人格。可作为父母,孩子却无法离开或者抛弃父母!

  一个一直被骂蠢货的孩子,不可能长成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因为孩子一旦被斥责被挖苦,就会怀疑爱的存在,而且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会深深的相信妈妈说出的话,一方面觉得自己是个差生,一方面又想讨好妈妈做一个好学生。

  但是没有妈妈的鼓励,哪个孩子还有抵御困难的心理力量,每每努力的时候,或者前进的道路遇到困难时,妈妈的挖苦就源源不断的轰击着心灵,一个在挖苦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会养成不断否定自己,责备自己的习惯,这简直会像地狱一样,吸走所有他该有的勇气。

  如果你养成了这样一个孩子,那么在他身上投入再豪华的教育物力,也已经收效甚微了。

  五、 《不急不吼做妈妈》告诉我,爱不是光脑子里想想而已

  没有行动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来自《不急不吼做妈妈》

  往往我们年轻的时候很直率,会得罪很多人,经过生命的锤炼后,往往我们变得内敛了起来,很多人都会说,他们终于也成为那些虚伪的大人。

  但其实无论是人类或者是金鱼,生存都是最大的课题。人本来就是群居生物,这是千百年以来老祖宗就定下的规矩,有的时候虚伪其实是一种人类的默契。人要真是把心里想说的话全都和盘托出,那人类的社会绝无可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因为心里想是心理活动,说出来后就变成了切实的行为。

  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其实并非是通过心理活动来判断,而仅仅是通过行动来产生相互关系的。-----来自《不急不吼做妈妈》

  所以会有一句话叫远朋不如近邻。因为邻居更有机会和你产生行为的互动,增加社会的关系。心里怎么想,有的时候除了自己,可能谁也不能知道。“因为人的内心是一篇不可侵犯的禁地,谁都不能擅自闯入!两个人的关系只能有他们之间的采取的行动来决定。

  孩子判断妈妈究竟爱不爱他,并不是依靠妈妈的想法,而是依靠妈妈爱的行为。妈妈的语言,妈妈的眼神,妈妈的体温!翻译过来就是妈妈的温柔关心,鼓励和拥抱!如果你没有做到这些,而天天都说打骂孩子是为他好,是因为爱他,那我只能说,你可能已经大错特错了!

  养育孩子,就是要不断做着和爱有关的事情

  《不急不吼做妈妈》做到了用充满爱的语言,告诉了妈妈什么是最直接的爱孩子,这是我爱上这本书的最大的原因。

  六、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没有的爱的能力

  爱,尤其是母爱,其实在生物界并不稀奇。

  屡屡听到保护动物,比如黑熊,穿山甲等因为保护幼崽而拼死不让的故事。但是有一点,我却觉得是我们独有的。那就是残疾的人类照样也可以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

  也就是说,人类的父母,当看到孩子有明显的缺陷,或者并不足以靠自己存活的时候,仍然有能力去救他,去爱他,去保护他,而不是按照丛林法则,优胜劣汰的原则,将其抛弃或者杀死,这说明人类拥有独一无二的爱的能力。

  而我真的认为,人类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在必然中,抓住了偶然的那一点火花,跨出了命运的安排,正是因为发展出了图腾和信仰,紧接着得到艺术和人文,它们反过来滋了人们的认知和思想,之后才反哺了科学和技术。而图腾和信仰,则正好是最强烈的感情,我觉得那就是爱!

  既然人类天生就有这样超越其他物种的能力,那我们就在今生今世好好的将这种爱的能力,完整的传给我们的孩子吧!

  《不急不吼做妈妈》读后感(四):唠叨是种病,放弃了喋喋不休,育儿就会是件很快乐的事

  “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你怎么那么笨?”“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你为什么就是不听?”“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气死我了”“你看看你同学成绩又好,又听妈妈话,你再看看你……”“滚滚滚,你给我滚出去”有没有觉得这些情形很熟悉呢?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孩子不听话,总是忍不住要冲孩子发火甚至打骂孩子的情形,而事后他们又会后悔自己不该那么对孩子,还发誓一定要跟孩子和平相处,可孩子们却好像始终要跟我们对着干。很多父母也会觉得“自己现在唠叨得多,管的严都是为了孩子”,我们大多数人却错了。 父母的唠唠叨叨就像给正在成长的小树苗绑上了绳子,绑了绳子的小树确实能长出我们想要的造型,很多人还乐于欣赏这种病态美,真是可笑。多少父母正进行着以爱为名的病态教育呢? 有人会说:“我也不想吼不想骂,可孩子太气人了,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啊……”生而为人是一场修行,尤其做父母,更是修行中最苦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想成为好妈妈、好爸爸,可是你都不愿意学习怎么做父母,你怎么可能成为好父母? 《不急不吼做妈妈》是是日本著名教育专家山崎房一的超人气畅销书,24年内重印达到了137次,书中深层剖析了妈妈焦虑易怒的原因,用很多案例教我们如何不急不吼做妈妈,还有训练不急不吼的5周实践指导,这是一本妈妈们不可错过的好书。 一,妈妈喋喋不休是种病,得治 女人好像天生就爱唠叨,尤其是结了婚,有了孩子的女人,尤其是有了孩子的女人,如果再有一个不争气的丈夫,那么女人的唠叨就变得更多。女人们的唠叨不外乎两个方面:孩子不听话,老公不理解。也有人会认为,女人嘴没事干的时候,就要唠叨,其实,都误会女人了,唠叨是女人的一种病。 妈妈们唠叨或者说喋喋不休的第一个根源,来源于妈妈们的欲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在爷爷奶奶们那个年代,每家每户基本都有四五个孩子,而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又都不一样,但父母们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征来进行培养。 比如老大可能体格好,就会朝着运动员的方向努力;老二擅长与人打交道,他就可能选择经商;老三可能更喜欢翻医书,选择做一名医生;老四可能忠厚老实,不想出去,就选择踏踏实实做个农民;老五呢,则可能天生一副好嗓子最终做了歌唱歌。总之孩子们就按照自己擅长的项目来选择自己的职业。 而从8090年代的开始,家家户户又都变成了一个孩子,最多两个孩子的情况。这时候,父母们的观念也就转变了,他们坚持着“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能型的人才”的信念。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再加上一些培训机构或者伪专家的宣传,他们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就造成了如今的一个孩子,可能同时要养成过去五个孩子的能力,而妈妈们在心里也都知道,自己的孩子没有优秀。所以就是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才让妈妈们觉得无能而力,觉得总要唠叨一下才能对得起孩子。 另一个导致妈妈们喋喋不休的根源是,妈妈们仍在用母性本能的方式看待孩子。当你的孩子出生,当他(她)在你的身边大哭,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宝宝是不是饿了?尿了?还是哪里不舒服?”我们的整个哺乳阶段都可以说是母性本能在起作用,这个阶段我们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关注的非常少。 哺乳期结束后,妈妈们就该从“母性”中脱离,用更加人性化、平等化的方式对待孩子。可是妈妈们始终觉得孩子太小,离开了自己孩子什么也做不了,仍然处处替孩子决定。更有一些妈妈,就算孩子长大成家了,还是处处要管一下。可,孩子离不开妈妈吗?妈妈们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离不开孩子,不想放手而已。 二,喋喋不休的妈妈是“有毒的”妈妈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苏珊·福沃德博士提出了“有毒的父母”这一概念。凡是伤害型的父母都是有毒的父母。你小时候,有没有被父母唠叨的经历呢?还记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喋喋不休,是亲子关系疏远的一大祸首,是孩子失去自信的根源。孩子们在小时候,尤其是还没有上学前是非常依赖父母的,尤其是妈妈。按理说,妈妈怀胎十月,又辛苦地哺育孩子,孩子哭时最先想到的也是妈妈,又是妈妈跟孩子待的时间最长,为什么母子(母女)还会走向疏远呢? 在唠叨时,我们传达出来的都是负面的语言和情绪,长期下去孩子就会觉得妈妈眼里的自己全是缺点。对于孩子而言,原本自己最尊重的妈妈却总是批评看不起自己,他们会觉得很“失败”,自然也不愿意再和妈妈亲近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妈妈也是他们在天上精挑细选了很久才挑出来的。当孩子们在妈妈子宫里时,妈妈给孩子们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全方位地给予孩子安全感。 当孩子来到世界上,他们本应该受到和妈妈子宫里一样的保护,但妈妈们却用一些刻薄的话,把孩子们推远。经常受到打击,孩子们不仅会对妈妈满怀怨气,还会失去自信。 喋喋不休,只会让孩子们失去自己的个性。每个孩子生来都不一样,即使是双胞胎都会有不同之处,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而不是培养一群一模一样的聪明的傻孩子。 在父母眼里,好孩子就是成绩好,有礼貌,听话的孩子,可这样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吗?所谓的听话的孩子,本质上就是妈妈们想预见孩子未来的状态,希望他们能安定在某个职位,某种状态,孩子有任何不符合的情形,便马上斩断。总之,凡事都是在妈妈的监督和严格控制下进行的,长期处于控制下的孩子长大会很少能有冒险精神,也很少敢于创新。 三,如何不急不吼做妈妈? 温柔而坚定。不急不吼做妈妈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温柔而坚定。温柔的妈妈才能养出温柔的孩子。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抓狂,好像必须要靠吼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比如,逛商场时,孩子大哭大闹,非要买一个玩具。面对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受不了孩子哭叫的而妥协的妈妈,另一种是哭也没用坚决不给买,还可能生气发火揍孩子的妈妈。 这两种类型的妈妈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不好,妥协的妈妈只会让孩子看到会哭就会得到某样东西,而揍孩子的妈妈可能就更难了,打了孩子自己和家人都不会高兴,而到了下次孩子还是会要,情况不仅没好转,还会更糟。 面对这种公共场合哭闹的孩子,妈妈们首先应该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这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过程,作为妈妈我们始终应该以温柔的态度对待孩子。比如,我们可以把孩子抱到一个人稍微少点的地方,孩子既然已经哭了,就让他(她)再哭一会儿,等孩子情绪缓和了。再告诉孩子“出门前,宝宝已经跟妈妈约定了今天不买玩具,妈妈答应了给你买鸡腿,回家做大鸡腿呀”,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也不要以为孩子就是不讲道理的小霸王,只要跟孩子说清楚了,孩子可比我们以前要聪明得多,孩子也是很通情达理的。 总之,孩子哭闹要玩具,作为过来人的妈妈们应该都能理解,只要妈妈们保持温柔坚定态度就能好好处理好类似的很多问题,并且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地延迟孩子的满足欲。 舍弃否定的批评,选择肯定的表扬。有的妈妈会担心,经常听好话的孩子长大了受不了打击,而且老是表扬会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真相并不是这样。 如果你老是当着孩子面批评孩子,说孩子笨,爱欺负人,不听话,那么孩子缺点就会无限放大,也会朝着你给孩子断定的坏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你经常表扬孩子,孩子的优点就会一个一个地放大,孩子就会集中注意力发展自己的优点,而优点放大后缺点自然就会缩小。 经常听肯定的表扬,孩子们也会更加充满自信,也能以更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磨难与打击,孩子们也能学会以更加热情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别人。 适当地放手,给孩子空间,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虽然是妈妈生下了孩子,但从孩子下地那一刻起,妈妈就不应该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物品,对孩子的一切拥有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如果妈妈们永远不把孩子当大人,那么孩子们永远也不能长成大人。 朋友圈经常能看到妈妈们陪孩子写作业的各种“吐血”情况,好像只要一写作业,家里都会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很多妈妈都会纳闷为什么孩子就是不能自己在家写作业呢?其实并不是孩子不会写,而是在妈妈的“逼迫”下孩子写不出来作业。 只要孩子听懂了老师课堂上的内容,那么孩子就会写作业,只是妈妈的皮鞭一直敲着,孩子不愿意写, 妈妈越催孩子就会越磨蹭,孩子越磨蹭妈妈也就越生气,对于很多妈妈来说陪孩子写作业太苦了。 为什么不把独自写作业的权利下放给孩子呢?妈妈们只要跟孩子们讲“妈妈相信你已经掌握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了,做作业是为了帮你再巩固一次,妈妈不会再打扰你,但如果你有不懂的地方,妈妈也非常乐意帮忙”相信这样沟通后,孩子会更愿意写作业的。 真诚勇敢地说一句“妈妈错了”。我们可能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天下无不是父母”,很多妈妈也会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天天在孩子耳边唠叨,说些难听的话,还永远不觉得自己错了。这句话就是蒙蔽了多少父母,又坑害了多少孩子呀? 想起了那个跳江的17岁男孩,逼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就是她的妈妈吗?我不知道那位妈妈当时是说了多么可怕的话,才让那个17的孩子放弃一切,纵身跳入江中,我也不知道如果给那位妈妈一次机会她还会那么责骂孩子吗? 或许你会觉得你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她)一定不会做出那样的事,可,谁说得准呢?想一想,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妈妈,你有没有用言语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有没有经历你的批评,孩子不愿理你,不愿说话,不愿吃饭的情况?如果有,你已经深深伤害到了自己的孩子。 妈妈们不要觉得道歉可耻,要放下自己作为妈妈的身份,真诚地告诉孩子,“对不起,宝贝,妈妈错了。妈妈的话伤害到了你,请你原谅妈妈。妈妈一直是爱你的,只是妈妈用错了方式”。孩子不会对你的道歉无动于衷,也不会看不起你,反而会更加尊重你,更加觉得他(她)受到了妈妈的重视,孩子也是非常乐意跟你消除隔阂的。 “谢谢宝贝”也是妈妈应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妈妈们可能觉得“谢谢”跟“对不起”一样很难说出口,可是这却是最有力量的两句话。说“谢谢”和“对不起”时,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真诚。对孩子的具体行为和细节表示感谢,就是真诚;对自己说了哪句不中听的话对孩子道歉,就是真诚。 写在最后 很多妈妈都会觉得带孩子太累,育儿的过程太辛苦,可是当妈妈们看到孩子的笑脸,听到孩子一句温暖的问候时,都会觉得自己的疲劳和所有的坏心情都一消而散。 当妈妈们学会正确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作为自己“分身”孩子的孩子,保持温柔的态度,及时向孩子表达“谢谢”“对不起”,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把用在唠叨上的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妈妈们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好,育儿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天下所有的妈妈都能美丽开心。

  《不急不吼做妈妈》读后感(五):妈妈唠叨是因为爱你?清楚了唠叨的来龙去脉,你就不敢再这么说了

  还有人记得20年前的那首《常回家看看》吗?里边有两句歌词是这样写的: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两句很有生活气息的歌词,写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心里最牵挂的两样东西:妈妈的唠叨和美味的家乡菜。

  回想年少时,面对妈妈无休止的唠叨,大概只想逃离吧。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年少的你也当了妈妈,明白了妈妈唠叨的良苦用心,也开始用当年妈妈的口吻来教育你的孩子,唠叨成了一代又一代妈妈的标配。做妈妈一定要唠叨吗?

  日本教育专家山崎房一用多年的教育实践经历证明,妈妈少唠叨,孩子更优秀。山崎房一出生于1926年,在伦敦留过学,开设的“妈妈心理学讲座”帮数以万计爱唠叨、拿孩子无能为力的妈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山崎房一推崇“少唠叨、不指责、多鼓励”的家庭理念,在《不急不吼做妈妈》这本书里,她用参加“妈妈讲座”学员的真实案例,深刻剖析了妈妈爱唠叨爱暴躁的真实原因,告诉家长如何更好地改变自己,不唠叨、不吼叫、情绪平和稳定的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

唠叨是一种矛盾的存在

  妈妈们的标配-唠叨,其实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它的出发点是爱,带来的却是伤害。

  唠叨的出发点是爱

  天冷了,关心孩子没穿秋裤,天热了,担心孩子贪凉生病,天气干燥,担心孩子喝水太少,下雨了,担心孩子挨雨淋,这是关心的唠叨。孩子上课不专心,一次次告诉孩子要认真听讲,孩子写字歪歪扭扭,提醒孩子要横平竖直,这是提醒的唠叨。孩子考试不及格,不好好写作业,严厉地说不好好学习将一事无成,这是恨铁不成钢,警告的唠叨。不能否认,唠叨的出发点都是爱,为了让孩子身体健康,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大部分妈妈选择用唠叨来传达这份爱。

  唠叨出自妈妈的嘴,经过孩子的大脑处理,会成为他们收到的讯号。

变味的唠叨

  关心的唠叨,听多了耳朵长茧子,秋裤依然不爱穿。提醒的唠叨,让孩子形成依赖,我该干啥,妈妈会告诉我。批评的唠叨,听多了就听腻了,你说你的,我玩我的。妈妈嘴里出发点是爱的唠叨,到孩子那会变成什么呢?、伤害孩子的自信妈妈唠叨是担心孩子不听话,没有按照妈妈说的做,唠叨的多了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因为妈妈的唠叨时刻在提醒孩子,你这儿做得不好,那儿也做得不好。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孩子不会自己判断自己,他以别人对他的态度来判断自己。妈妈日复一日的唠叨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妈妈觉得我不行,所以我不行。让孩子失去主动性该写作业了,该洗澡睡觉了,该去上学了,妈妈的唠叨会让孩子像提线木偶一样,跟随妈妈的指示行动,失去学习生活的主动性。失去主动性,容易让孩子患上“空心病”。

北京大学的徐凯文教授在《时代空心病和焦虑经济学》的讲座中指出,现在社会很多人都有“空心病”,严重缺乏意义感和存在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

  徐凯文教授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总督导,很多大学生跟他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的生活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有极端的人甚至会放弃自己。试想一下,说什么做什么,都要按照别人的意愿行动,又怎么能指望他明白活着的意义呢?

  过度的唠叨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失去主动性,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很多妈妈也意识到这一点,但就是忍不住的唠叨。一唠叨就发火,一发火就后悔,五分钟之后再继续唠叨。为什么妈妈会忍不住用唠叨来表达自己的关怀呢?如果唠叨是一种病,那病因就在妈妈自己身上。

唠叨的病因在妈妈自己身上

  在《不急不吼做妈妈》中,山崎房一指出,妈妈喋喋不休是因为理想和期望的落差,有来自自己的,也有来自孩子的。

理想和期望的落差

  有的妈妈曾经想过做音乐家,做舞蹈家,但现实当中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她把自己希望和现实的落差投射到孩子身上,她希望孩子不仅延续她的血脉,更延续她的梦想。性格懦弱的妈妈更希望孩子变得强势,不像自己一样软弱被人欺负;曾经因为五音不全被人嘲笑,没有任何才艺的妈妈,会更想让孩子多才多艺,自己受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受第2遍。

  所以妈妈理想和期望的落差会让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一旦孩子达不到,妈妈心中的失望、不甘心就会转化成喋喋不休的唠叨。

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不管是我们的妈妈,还是我们成了妈妈,我们都喜欢唠叨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英国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提出来的,奥利弗认为,子女和孩子的关系就像人质和绑匪,在斯德哥尔摩绑架案中,人质同情依赖认同绑匪,在亲子关系中,孩子会对父母的行为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

曾经参加过“妈妈讲座”的一位妈妈说,她在结婚前曾痛下决心,绝不像妈妈一样唠叨。可生完孩子之后她发现,她和妈妈变得一模一样。情绪不稳定的妈妈养育出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又成了妈妈。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一代一代地传递,唠叨成了妈妈的代名词。

做出些许改变,变成“不唠叨”的妈妈

  唠叨并不是一种遗传疾病,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只要做出一些改变,我们就能戒掉唠叨。

喜欢并承认真实的自己

  在《不急不吼做妈妈》中,山崎房一强调,孩子不应该成为妈妈的“分身”。妈妈理想和现实的偏差,妈妈没有完成的心愿,不是孩子背负起来的责任。

  要戒掉唠叨,妈妈首先要喜欢并承认真实的自己。只有对自己的生活满意,才不会把期望附加在孩子的身上。怎样喜欢和接受自己?凡事都有两面性,妈妈要善于找到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不做“缺点放大器”。性格懦弱是缺点,但温柔就是优点;强势是缺点,有主见就是优点。人无完人,不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接受自己,适当做出改变,是戒掉唠叨的前提条件。

用“肯定和认可”代替唠叨山崎房一认为,孩子是慢慢变强的,孩子需要妈妈的帮助。他会从妈妈的言语中获得自信,慢慢成长,妈妈的作用就在于赋予孩子自信。

  经常被唠叨“你不行”的孩子,就会真的不行。在鼓励和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真的能行。就像蒙台梭利说的,孩子对自己的认可来源于周围人的态度,妈妈就是孩子周围最重要的人。

  设想一种场景,孩子很沮丧地回家,手里握着一张50分的试卷,你会怎么办?看到50分火冒三丈,“告诉过你要细心,要好好学习,你都不听,这下好了,考试不及格……”这样的唠叨和指责会让孩子更沮丧。

  换一种方法,“这张试卷你会做的题目有50分,而且你答对的题目都是最重要的知识点。现在我们一起把做错的题目再重新做一遍,这些题目都会了,你这张卷子就可以得100分了”。你可以接受自己,你同样也能接受孩子。用优点鼓励孩子,让孩子保持动力,缺点也可能会变成优点。

  用肯定和认可孩子代替无休止的唠叨,会极大地增进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妈妈的肯定和认可才会换来孩子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同。肯定自己的价值,积极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孩子就能远离“空心病”,健康成长。

做孩子的咨询顾问

  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妈妈不应该是控制者,而是应该作为孩子的咨询顾问。用咨询顾问的角色跟孩子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尊重。尊重孩子,才不会在孩子和我们的意见不一致时,用无休止的唠叨强迫孩子听话。尊重孩子不是口号,是可以落实到行动上的。

  经常在玩具店听到家长苦口婆心劝孩子,这个玩具咱们家里已经有一个类似的了,咱们买这个吧,这个性价比更高。孩子想买什么东西,想穿什么想玩什么,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这就是尊重。

  童言无忌,孩子经常会说一些稀奇古怪的话。比如,孩子说以后要做清洁工,做司机,有的家长就会嘲笑孩子的梦想,你也太没出息了。尊重孩子,就是不管孩子说什么,都不嘲笑他,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句话。

  咨询顾问应该做的是,在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时候给孩子出谋划策,和孩子一起商讨切实可行的方案。只有孩子提出的每一个想法都被尊重,他才会源源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才会有所创新,有所成就。

山崎房一说,当孩子尚在襁褓时,神圣的母性发挥其堪称“上帝之手”的积极作用,但是一旦到了孩子慢慢懂事渴望自立的时候,过度的母性就可能让孩子感到厌烦。

  妈妈要学会割舍母性,停止喋喋不休的唠叨,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人格,真正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孩子才会真正成长。用肯定和认可代替唠叨,做好孩子的咨询顾问,一旦你开始改变,孩子也会变得更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