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10篇

2018-07-20 05: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10篇

  《妈妈唠叨,教出棒男孩》是一本由陈彧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4页,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一):做好自己,教好孩子

  家里小儿三岁,调皮捣蛋的程度要达到上房揭瓦了,因为一直自己看育儿方面书籍,所以对于他的教育还是很有自信的,但是也有让我抓狂的时候,不免唠叨几句,结果孩子越说越来劲,还不如之前一直采取的不唠叨措施

  都说妈妈爱唠叨,相信很多做了妈妈的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感受,以致于长大的今天,也能回忆小时父母一遍遍的唠叨,让自己不胜其烦,而我们曾经是孩子,现在变成了孩儿他妈,也变得像自己的妈妈那样爱唠叨。其实作为女孩,我还是比较听话,一般很少和唠叨的父母反抗,对父母言听计从,只不过心理抱怨嘴上不说而已,而我弟弟和我相反,经常和父母发生正面冲突可能这就是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吧,我弟弟听不进妈妈的唠叨,表现得很叛逆,以致于今天的性格发育的也不是很好。

  这本《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真是需要母亲的好好读一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相信大部分妈妈还是有这个毛病的,虽然毛病看似不大,但因为和孩子长期朝夕相处,对孩子的影响尤其是男孩子是非明显的。作者在第一章中就揭示为什么男孩比女孩更不听话、更不守规矩,读了之后当妈妈的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都是和男孩子的生理特点相关,妈妈们就不要因为爱闯祸、不听话而狠狠批评甚至唠叨了,作者针对男孩的特点为妈妈们设计了“男孩教养妙招”。

  经常碰见小区的孩子被妈妈一遍遍催着回家吃饭,小孩往往不厌其烦,这样的屡屡发生,我就想我要是教育孩子绝不这么唠叨,呵呵。不过我家男孩还小,没有逼迫我达到“唠叨”的程度,不过提前学习一下防止“唠叨”的知识必备的,作者在接下来的几章里详细论述了唠叨的危害,为什么妈妈忍不住唠叨,如何听男孩的心声等待非常实用问题

  其实说到底,妈妈爱唠叨和自身有很大关系,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男人口中的“怨妇”,因为不满足不满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怨气撒到了孩子身上,这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对孩子的性格等方面都有不良影响,尤其是男孩子。男孩更需要正能量引领,希望妈妈们都读一点育儿书,别让自己的孩子再饱受“唠叨”之苦。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二):造就小小男子汉

  说道孩子教育,每个妈妈都有着丰富的育儿心得和说不完的抱怨。一边看看孩子慢慢长大而高兴,一边看着孩子越长大越淘气头疼。看着孩子,妈妈们的心里苦乐参半。心里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越来越好,行动上却是看不住孩子的淘气,尤其的男孩,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不淘气的。有的丢三落四,有的调皮捣蛋,有的不爱学习、人来疯。妈妈们越是唠叨,孩子越是不爱听,以至于常常是妈妈被自己的娃娃气到 了。那么如何的才能不唠叨就教出棒男孩呢,这本书中中就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育儿方法

  有人说,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永远存在于孩子本身。那么教育孩子就不是监督限制孩子,而是应该观察孩子,顺从成长的动力,并据此予以指导。夸大父母的教导学校的教育作用会忽视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潜能,这样就会出现孩子的抵抗情绪,会出现了孩子和父母唱反调的情况。而如果妈妈运用正向刺激,就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成本能,绕挖掘孩子各方面独到天赋让,为妈妈们提供了不唠叨,教出勇敢独立、自律、富有同理心的孩子。

  为什么妈妈总是忍不住唠叨呢?可以说唠叨是妈妈的显著特征,大多数妈妈是想让孩子听话,表达对孩子的期望,但是往往孩子却在唠叨中呈现免疫功能,或者是越说越错。尤其是男孩,喜欢通过动手动脚获得知识和经验,所以单纯语言刺激和正襟危坐都是一种折磨。其实孩子没有谁愿意做坏孩子的,做事情的出发点一般只有两个,一个事为了满足好奇心,一个事出于善心,而事情的结果往往与初衷背道而驰。孩子出了问题,家长理解他,同时也要寻找自身愿意,引导孩子冲动原因肯定孩子的想法,引导他消除错误的想法,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才是教育之道。

  看到有故事说,一个小男孩奶奶最爱的花给折断了,于是家里人都非常生气,纷纷责怪。后来小姨问孩子为什么折花,孩子说因为他看到花很美,而他想知道这种美食怎么来的……生活中,错误是成长,反抗也是成长。打骂孩子往往会忽视孩子做这样事情的动机,掩盖事情的真相,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了暴力的影响。而有效的沟通,确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中,通过上百个典型案例生动呈现了亲子互动中唠叨的情景,并指出的背后的原因。通过问题、解答、举例,然后呈现了男孩教养妙招并且奉献出好妈妈教养手记全面解读孩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方法,让妈妈们省心省力的造就出小小男子汉。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三):莫让爱付之东流

  一把年纪了,想想自己的成长,发现想起最多的竟然不是父母曾对自己好过细节,反而想起更多的是他们曾有过的唠叨,虽然唠叨的内容是什么已然想不起,但是在自己的印象里,自己的过去就是伴着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成长起来的。

  有时我会想莫非是自己太没良心,有时内心产生无数的罪责感。

  所以当我自己有了孩子,我很怕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可是我看到许多人在提醒着我们,我们越是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最终会悲哀发现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好吧,我承认,当我倾尽全力地去爱孩子时,我还是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最终也沦为了和父母很相似的人。

  有一天我让儿子做一件事,他却充耳不闻,直到最后我吼了一声,他才终于不情不愿地去做了。

  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这个例子,当妈妈的最终总会成为那个让孩子什么也听不到,只有靠吼才能听到的妈妈。

  儿子四五岁之前一直和我特别要好,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有一天坐公交,他非要和爸爸在一起,他悄悄说,我妈妈可唠叨呢。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归到唠叨的行列,也时时警醒着自己不要成为那种让孩子厌烦的父母,可是即便我们努力成为优秀的父母,我们最终还是成为了最普通的父母。

  我在想,是不是无论成人怎么做,最终与孩子之间也总会产生一些摩擦,而这种分寸把握极其微妙,是你毕生要来修行的功课

  其实我已经很努力地要成为一个孩子眼中好的妈妈,但是生活的琐碎最终淡化了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不经意间又重复着旧有的生活模式

  所以我想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当我们不知不觉中滑向那个不肯成长的自我时,一本好书会提醒你的懒惰

  男孩子看似好养,其实也不易,我们当妈妈的因为自身女性的成长经历,所以难免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一些不符合孩子成长需求的示例,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男孩子。

  但我想无论这男孩女孩的差异有多么明显,其实我们最重要的面对的还是一个孩子,我们本身的成长中有许多错误的经验,我们也有许多不合适行为规范,在读这本书时,我发现了自己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喜欢抱怨,当我看到故事中孩子和母亲的对话时,我发现那就是自己的影子。所以我想,这抱怨是一定要改变的。

  这本书中100个生活场景,有许多其实已经我们自身的写照。走着走着就忘了目标,走着走着就忘记方向,看看这本书,你是不是和里面的许多妈妈一样,用不正确态度对待孩子呢?我们总是觉得说每一句话都是出于爱,都是出于关心,但是我们是不是真正地了解了孩子的内心呢?莫让关心成为害,莫让爱成为“唠叨”啊。莫让孩子长大后想起的,全是你的不堪。莫让一腔爱付之东流。那么,就去做一个不唠叨的妈妈吧,我们的爱,应该有爱的正确方式

  有些书,早一天读到你就会早一天清醒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多少唠叨是在假爱之名

  不久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自认为受过高等教育,又多少带点儿洋派的作风,是一个不啰嗦干脆利落的人。

  直到某天,一个朋友对我说,你的文字不简练干净一行里能删掉的东西太多,你要学会藏锋。

  我顿时惊呆。

  旁观者清。而我一直看不清自己啰嗦的毛病。无论是因为怀疑自己说得不够透彻清晰还是担心别人不能理解我的意思,总之,我是个啰嗦的女人

  由此及彼。

  我深深地怀疑,是否,我对我儿子,在和他沟通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罗里吧嗦的最最古板最最无聊最最烦人的庸俗的老娘?

  事实上,很多人都有啰嗦的毛病。

  其实,就连《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这本书的作者本人也难逃这个缺点。这本书的内容多有重复,显得啰嗦、冗长杂乱

  连精明的作者都能犯下这样的错,又何况或许从不曾意识到啰嗦的危害性的你我?

  现在想来,我们的成长轨迹上印刻下多少父母唠唠叨叨的印痕?而日常的生活之中,朋友同事同学,也许也正在你的耳畔唠唠叨叨,让你烦不胜烦。

  倘若你稍微表示一下厌恶,又往往引发起这样的抱怨——我这是爱你、为你好,你怎么还这样?我难道自己不知道这样会招人烦吗?我是爱你、为你好,我才啰嗦地反复地跟你强调啊……(其实,这个句子本身就很啰嗦。)

  也许,我知道你是为我好。

  可是,抱歉,我也是有自尊心的好么。如果说来说去,全是揭开旧疮疤的腌臜事情,你让我颜面何存?如果啰嗦来啰嗦去,说的都是我曾经犯过的错,难道你真的以为我的智商情商就那么低,以至于会一错再错?

  抵触心因此而生。

  推己及人。

  别以为小孩子就没有自尊心了,别以为小孩子是一个弱势群体,可以任由大人随意批判

  成年人的抵触尚有理性可循。孩子一旦抵触起来,严重的会导致叛逆、破罐子破摔。有时候明明是一个很好很乖的孩子,偏偏被家长的啰嗦逼成了反面典型。

  这一切到底是谁之过?

  也许家长依然在那儿唠叨——就是因为我管你管得少,说你说得少,你才成了这样!

  请问:您到底还有唠叨多久、啰嗦多少?

  如作者所说:“唠叨不是沟通,是倾倒,是一厢情愿地沟通。”

  有些事情,真的需要点到为止,将反思领悟时间交给孩子自己。

  面对孩子时,尤其是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更应该时刻警醒自己——就事论事、切忌唠叨啰嗦。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很容易引起人们极度烦躁或逆反的心理。”

  你不愿意别人揭你的旧疮疤,你厌恶别人总是将你当成弱智一般反反复复地跟你说同一件事情,那么,请你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用你自己去复制你所厌恶的那类人。

  “唠叨是正向心,但没有多少正能量。”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五):理解,才是教育的根本

  在我的记忆中,老妈非常喜欢唠叨。且不说小时候她对我唠叨过什么,只说在我参加工作之后因为找对象的事情,她都可以在早晨五点钟坐到我的床头,絮絮叨叨的给我讲某个女孩儿的情况,详细剖析与我是否合适,直到我上班出门为止。而今,我已早为人父,但她仍然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咛我要喝粥、要多加衣服等等,甚至把碗端到我面前来盯着我喝下才会善罢甘休。

  估计很多人都象我一样,是伴随着自己老妈的唠叨长大的,对其深感畏惧,又烦不胜烦。当然,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对于母亲的唠叨更多的是一种理解,甚至有时候还很享受——周末回家坐在她身边听她说话,看她满足的样子,自己也会觉得幸福——我知道,那是她爱的表达,满满的全是爱,也不乏生活的智慧。但客观的说,老妈的唠叨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的确没有多少积极意义,至少没有达到她们所想要的那种效果

  对此,陈彧深有感触。她认为,妈妈的唠叨虽然代表着对孩子行为和性格进行塑造期许,以及对孩子更好生活的指导,但其中确实多是同义反复的话语,含有很多无用的信息,或者夹杂着批评、指责、抱怨等负面的表达,甚至有些还是假借母爱之名的个人情绪的一种宣泄。这对于更多依赖触觉、更喜欢动手动脚、喜欢探索的男孩子来说,要么是“听不到”,要么就选择故意逃避。可以说,唠叨在对孩子,特别是对男孩子的教育中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有时候是一种任务,会在孩子的教育中形中一种负激励

  作为一个十岁孩子的母亲,她充分理解家长在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所面临的这种困境,对此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总结出了很多实际操作技巧。她通过对自己孩子的观察和对身边父母的走访结合对男孩生理情绪特性科学分析,用上百个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其实孩子自身就有一种内在激励机制,如果家长能少一些唠叨,多一些观察,真正的从孩子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就能够理解孩子,进而发现孩子的自我激励方式,就能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大可能地挖掘孩子的潜能。

  其实,她在书中所表达的一个核心的教育思想就是,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不能只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家长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与孩子进行友好、平等的沟通,才能充分的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因材施教。就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样,你的唠叨再多,如果没有理解他的所思所想,没有说到孩子的心坎上,没有打动他的内心,又怎么能指望他听得进去,并照着来做呢?大概只会收获孩子的烦感吧。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必须尊重他,理解他的生理的、情绪的特点,理解他的想法和需求,这才是一切的根本。也只有这样,才能解放孩子的耳朵,才能打动他的心窝,从而不费神、不操心的教出小小男子汉。

  现如今,当初老妈对我不停唠叨的一幕,现在又一次在妻子与儿子之间重演。儿子刚刚两岁零三个月,天天在家“为非作歹、无恶不作”,每天一回家,满耳朵听到的都是妻子对儿子念下的紧箍咒,而儿子往往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我行我素。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真的期待陈彧这本书能够让妻子有所转变——不再唠叨,教出棒男孩!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六):收起唠叨的紧箍咒

  小时候,妈妈的唠叨就是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咒语一旦开启,就会头痛愈烈,食不知味。长到后,妈妈的唠叨是家里最爱吃的那道菜,长时间不吃总会倍加想念。在这个年龄阶段,还感受到妈妈的宠溺,也会觉得是不是岁月让妈妈的唠叨越发的严重,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要怎么做好妈妈,让自己的孩子既快乐又轻松的成长。

  解放男孩的耳朵,打动他的心窝,这本书将生活中的案例加以讲解,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如何真正的和男孩沟通,培养出真正的男子汉。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极大的影响了孩子的思维,在我脑海深处那些原以为是的方法在这本书里都一一罗列,而我的思维正是深受父母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思考和反思,极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去教育下一代。

  因为爱,所以很多妈妈不愿意放手,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去处理事情,怕孩子做不好,正是这样的想法让妈妈们无时无刻不关心不关注孩子到底做了什么,做的对不对。男孩的思维是专一的,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如果你像是一只蜜蜂一样嗡嗡嗡,带来的只能是心烦,而不是真正的思考和改变。

  最简单的方法,我们长时间在外工作,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每当到家后妈妈就开始唠叨:有没有男友,为什么没有找男友,工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你躺在沙发一边吃水果一边看电视,而且不顾形象的哈哈大笑时,妈妈会冲出来让你注意形象,女孩子这样有多不好,如果未来在婆婆家这样会影响不好,果汁弄的哪里都是。种种问题接踵而来的时候,我们习惯的说一句:更年期,不然怎么会这样唠叨。现在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小时候妈妈的唠叨是无处可逃的,因为自始自终你在他们眼里都是孩子,孩子就该这样被宠爱,被提醒,被追问。

  男孩更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前后原因,粗放式放养更适合培养男孩坚强、稳重的性格。遇到问题时,如果需要帮助,妈妈一定只是给予一些必要的解答,切不可以长篇大论,鼓励为主,避免过早的展现出生活劳苦的一面,这样会打击男孩的信心,对未来产生失望感。

  每个男孩身体都有着无比强大的破坏因子,每到节假日回到哥哥家里,两个小侄子就开始了真正的大作战,从这屋子的沙发开始扔玩具,到卧室的墙纸要用手指抠掉,卫生间的水龙头看不住就哗哗的放水玩,这种巨大的破坏欲让人身心疲惫。原来,如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玩耍,释放身体内这些捣蛋因子,他们就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大人的注意,释放心中的不满,多陪伴孩子,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好朋友。

  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比唠叨强一百倍,书中以看电视为例子,讲述了大人如果想要真正的教育好孩子,就要以身作则。回家的那一段时间,每晚我都会在房间里看书,侄子每当这个时候就会跑来好奇的问我看什么,书中讲了什么故事,为什么要看这本书。他就像是十万个为什么,问个不停,当我说因为我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时候,他也跑去找到自己的书在我旁边安安静静的看起来,这种习惯和潜移默化,是一种存在感,以至于每当到了那个时间他都会拿着我们俩个人的书对我说:姑姑,到看书的时间了,我们一起看书吧。

  这本书最大的益处在于能够以身边的事例加以讲解,让你感到亲切,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对于还没有孩子的人来说,这无非是一本关于教育极好的书,让你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发生哪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解决。

  小时候,我羡慕所有像朋友一样的家长,她们看起来总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不会唠叨、会温柔的笑笑摸着你的头鼓励你。长大后,我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应该改变心态,从现在开始学起,收起唠叨的紧箍咒,做一个朋友一样的妈妈。那么,期望有那样一天,当我拥有孩子的时候他会因为拥有我这样的妈妈而骄傲。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七):培养男孩的书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是一本关于培养男孩的书,作者是一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知名家教作家,资深家教图书编辑,一位资深美女陈彧,这个字很生僻,我真的不认识,于是查了一下,原来如此:彧 ,yù。基本字意:(1) 有文采 ;(2) 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文采,有教养;(3) 茂盛;(4)用于人名。看来是很讲究的一个字,人名很特殊,正所谓人如其名,翻开书,就可以看出此书内容的不同。此书基本是以案例的形式展现的,通过近百个预设的案例,营造了不同妈妈和孩子交流的环境,深入浅出地分析妈妈唠叨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不足和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一些不良的影响。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通过理性的分析,找出来孩子存在的问题,分析还在问题出在哪?是孩子本身还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还是和父母家人同学等沟通出现的问题?是孩子的想法和父母存在的代沟,还是父母对孩子了解的太少,要求的太多?……针对不同的问题,通过作者本身经验的积累,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劝告,该年轻的妈妈一些奇招妙招,或者是心理方面的辅导,基本上是夹叙夹议,就事论事,一个事件给出几种解决的方法。男孩不同于女孩,需要培养男子汉风格,培养勇敢、独立、自律的小男子汉,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很多妈妈习惯于说教,习惯于喋喋不休地说教,一遍一遍的重复,对于有些孩子这种说教方式有点像蚊子的轰炸,很多孩子很反感,基本是左耳进右耳出,心里烦有时候甚至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嫌妈妈太唠叨。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很多妈妈也知道,但是总忍不住唠叨几句。这也许是女人的天性,但不是一个好的品质,事实上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不喜欢唠叨。但是如何停止唠叨就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就是和孩子有效沟通,如何让孩子能听进你说的话,能按着你的要求做,这就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力。正所谓好妈妈不唠叨,照样教出棒男孩。要看书,尤其是看类似《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类的书,脑袋里有东西,用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这就是素质,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好的方法,都是可行的,很少有太难的做法。和孩子交流首先要信任孩子,相信他他才会和你说实话,你才能了解他,才能帮他形成好的习惯,培养好的品质。第二要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说到孩子心里去,才能和孩子思想产生共鸣,让他认为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和他有效沟通。第三就是要让孩子能听进你说的话,能按你的要求改进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自我的个人品质的培养,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八):好妈妈要学会聪明的沟通

  虽然现在回想起妈妈当年的唠叨是无比的温馨,可再让我经历一次怕是不成了,心里还是那么的讨厌。

  而我成为母亲之后也不自觉的变成了爱唠叨的人,不停地唧唧歪歪,不停地抱怨催促。这种情绪发泄式的重复的语言事实上是百害无益的。

  这本书里作者所述的“唠叨”其实含义更多,除了那些重复的话,还有对孩子的要求、指责、制订规矩、批评和表扬等等内容。这些行为的背后又反映了做为妈妈对培养孩子的目标的定位、妈妈的价值观和妈妈自身的修养,而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大多时侯父母总是在处理问题,却忽略了孩子的情绪。

  书的内容很好,从案例引出问题,从妈妈和儿子的二个角度进行剖析,并指出问题所在,给出解决的措施,对男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了说明,这些案例也真实多见,可以看出作者还是有丰富的经验,对年轻的妈妈们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只是内容有点散乱,也多有重复,所以我只能从三个方面来梳理一下:

  一、做为父母要明确培养孩子的目标——是想让孩子成名成家,还是健康快乐,不同的目标导致不同的对待孩子的方式。我们70、80年代的人承担了太多生活的压力,大多还是希望孩子能过的轻松自然一些,能享受生活,不被虚名和金钱所累。如果是这样的目标, 那么看待孩子的成绩、不足都会更加平和一些,不再强求,也能理解孩子对某些自己看来不务正业的爱好;

  二、在给孩子提出要求,制订规则、指责和批评他时,大多是成人想要向孩子灌输自己的价值观,而孩子的反应只是天性和本能。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天性和本能,不轻易地贴标签,先理解孩子的情绪,处理孩子的怀绪,逐渐让孩子理解成人的规则,沟通应该变的容易;

  三、父母要关注自己的成长,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家庭中的影响,大人没有计划、散漫消极是无法培养出一个有条理积极热情的孩子的。

  在书里作者提到卢梭的“自然惩罚法”,让错误行为的自然结果给孩子教育,理论上认为是对的,可是控制安全和防止带来其他方面对孩子的伤害仍让我心有疑虑。

  《妈妈不唠叨,教出棒男孩》读后感(九):沟通不等于唠叨

  没有孩子的时候,我相信很多准妈妈们都会坚信自己不会成为唠叨的妈妈,在阅读了大量的育儿书籍后,妈妈们都励志成为理解宽容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好妈妈,但自从孩子们慢慢长大,唠叨成为了妈妈们的每日功课。从孩子们起床到穿衣,从孩子们吃饭到学习,似乎书中那个可爱乖巧善解人意乐观向上的孩子永远都会出现在别人家。其实所谓的唠叨是妈妈们的一种沟通方式,沟通就是在理解得基础上进行双向的交流才能称之为沟通,所以妈妈们的唠叨为单方面的无效沟通,结论就是适得其反。

  本书没有大谈特谈有效沟通的问题,而是直接点题到妈妈们的唠叨,不但吸引眼球还更加有效。作者的两本书一本针对女孩子一本针对男孩子,已经做到了内容的有针对性,书本的内容也不是理论的讲述沟通技巧,而是直接引入各种案例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妈妈们唠叨的内容,针对案例,不但介绍了男孩子面对问题的想法和反映,也推荐了具体的沟通技巧,虽然不会细致到话要怎么说,但总会劝诫妈妈们要放宽心态正面沟通。即使我这种觉得平时没有唠叨的妈妈,看完本书后也会发现无意间形成的唠叨经和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总之,大人与孩子沟通就像男人与女人沟通一样,由于思想的落差和思维方式的区别,造成了很多的无效沟通,让孩子们接受一些大人的观点并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需要极大的耐心并在适合的时间地点有针对性地沟通。比如,很多家长都会提醒孩子不要踩井盖,但大多数的孩子不会听,家长们就会反复说,并强调井盖的危险性,而事实是孩子可能不懂危险的定义是什么,不懂为什么危险,而在踩了多次都平安无事后降低了对井盖的戒备,这还可能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唠叨中产生了踩井盖的欲望,又或者孩子们凭经验办事而从没有把家长的话听进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