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烁教育儿子引争议:多少人想到了童年阴影?
图片来源:网络;《一起出发吧》
作者丨山野
01
最近,杨烁和儿子参加了一档亲子节目,随即引发网友热议。
这是一位严父对孩子的「打击式教育」,不可思议的同时,也让许多人联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阴影。
点击下方视频
或许你也会感同身受?
视频:腾讯视频 @大娱乐家NanKING
《一起出发吧》
看完视频,大家都很心疼杨雨辰,甚至有人直呼「有这么当爹的吗?」。
一开始,杨雨辰没有按照父亲的要求,走路走错了方向。
本来是件无伤大雅的事儿,杨烁却要求儿子重新回到上坡重新走,“走回去”。
因为地处高原地带,小孩子可能还不太适应。于是杨雨辰上坡速度有些慢了,杨烁便朝儿子低吼:“所有人都在等着你啊,快点!”
截图来源:《一起出发吧》
「所有人都在等你」这句话是那样熟悉,这也让杨雨辰觉得很抱歉。或许他不想因为自己而耽误到大家,所以只能顺着下坡小跑起来。可杨雨辰天生有些内八,他的走路姿势并不标准。
这时杨烁再次训斥儿子:“走路不会走吗?”,然后又让杨雨辰爬回到上坡,继续重新走一次。
截图来源:《一起出发吧》
看到这,很多人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因为「你连xxxx都不会吗?都是因为你才xxxx,给我重新做」......类似的话术也曾伴随许多人长大。
到了选房子环节,杨雨辰选择了5号,但杨烁想选1号。当时雨辰是很开心很憧憬的,还笑着对爸爸说:
“5号是我的幸运数字”。
结果杨烁马上泼了冷水,“5号不是我的幸运数字啊。”
本以为这是一句玩笑话,结果发现5号房在最远处,需要走很远才能到达。于是杨烁开启了讽刺模式:
“你不是说5是你的幸运数字吗?太棒了。”
截图来源:《一起出发吧》
摄影师善意提醒杨烁海拔有些高,雨辰可能会缺氧,他可以抱着孩子走。
结果杨烁直截了当地说:“我不管,他自己选的,自己承担。”
截图来源:《一起出发吧》
一路上杨雨辰一直在喘,看的出有些不适应。但杨烁却在不断施加压力,感受一下父子间对话的窒息。?
“你能不能快点?”
“能。”
“不能我再让你跑到村口再走回来。
如果先让我跨进门槛,就从头再走一遍。”
截图来源:《一起出发吧》
懂事的雨辰只能默默加快步伐,好不容易到了5号房,他才止不住地大喘气。能看出孩子已经很累了,也该好好休息了。
结果杨烁开始质问儿子:
“下次你选几号?”
“一号。”
“下次一号在最远。”
截图来源:《一起出发吧》
很多人受不了这种教育方式,是因为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杨雨辰的压抑和无助。
其实从细节上来看,杨烁是关心儿子的。比如会在儿子睡熟后给他洗脚,比如儿子爬楼梯时,他会用手在背后护着,防止他摔下来。
虽然杨烁一再强调自己的立场:希望通过一种严苛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遇事处理能力。
可这像极了中国式父母: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无所不用其极地鞭策、打击自己的孩子。
02
杨烁和以他为代表的父母们,在子女教育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他对杨雨辰的要求很高。
只要杨雨辰做错了事,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他就会立刻用语言施加压力,同时借助情绪上的愤怒,让孩子在一种对恐吓的应激状态下,迅速修正自己的行为。
所以仔细看节目,你会发现杨雨辰其实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
正该是调皮的年纪,他却出奇得懂事。从不和爸爸顶嘴,有错误立即就改,甚至有些唯唯诺诺。
其次,杨烁不断强调儿子的错误行为,让杨雨辰很有挫败感。
走路不对,那就退回去从新走。房间选的不好,在路上就极尽所能的讽刺。和许多父母一样,习惯了以「父母的权威」,训诫孩子「你错了」。并不断强调这种错误带来了如何恶劣的影响,进而让孩子产生一种「自责」情绪。
我理解父母是想给孩子一个警示,避免其再次犯错。可在杨雨辰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反噬。
杨雨辰是个自尊心和自觉性很强的孩子。你几乎看不到他身上有叛逆和顽劣的一面,或许他知道爸爸想让自己做一个「好孩子」。
可这么小的年纪,怎么可能如此天然地懂事?
于是他只能小心翼翼地收起自己不乖的一面,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好哥哥,在家长面前当一个小大人。
我最心疼的,其实是杨雨辰的眼神。
这么小的孩子,哪怕下一秒想哭,也会很懂事地憋着眼泪,任由其在眼圈里打转。
他懂得在不快乐的时候保持沉默,低着头接受爸爸的训导。他很少袒露自己的内心,唯一一次对爸爸哭着说「我想你了」。
却还是收到了杨烁的一句「不哭好不好,你哭起来好难看。」
我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了幽默效果,还是这就是他们父子间的相处方式。
但在那一刻,如果我是杨雨辰,我应该挺失望的。
「对不起爸爸,对不起大家,我不该哭,丑到你们了。」
很多人在杨雨辰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父母类似「pua」的精神打击式教育下,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察言观色的习惯,做一件事之前,会在脑子里事先做一个预设:
“我这么做对不对?会不会惹爸妈生气?会不会让别人不开心?会不会麻烦到别人?”
沙盘演练结束,输出的行为便是正确的,也是大人期待的。于是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仿佛成了靠指令活着的机器人。
渐渐地,他们为人处世周到细致,做事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拥有极强的共情力和同理心。
他们是外人眼中情商很高的孩子。
却也是没办法开心的孩子。
03
在虎爸虎妈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或许是优秀的。
当然,这是从世俗的标准来判断的。比如成绩、奖状、学历、工作等等。
但很少有人问他们这一路走来,辛不辛苦,开不开心。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文章《北大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12年春节不归》。
事件的主人公叫王猛(化名),是别人家的孩子。理科状元,北大最好专业......这些都是他身上的标签。
可他小时候经历了什么呢?
他喜欢奥数,可母亲却反对。一次参加完考试发现文件夹被人划坏了,母亲没有安慰他,反而加以讽刺“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儿时不会剥鸡蛋,被亲戚嘲笑。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并没有站出来帮自己。哪怕为自己说一句话。
有一次班级调座位,王猛的位置环境不好,当他向父母求助时,换来的却是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你成绩好?你必须学会和任何人相处。”
哪怕他考上了北大最好的专业,成了人人称羡的名校毕业生。可父母依旧在找这种机会,挖苦讽刺他。
你很难相信,一个有着TOP3教育背景的高材生,内心是多么自卑、痛苦、无助。
哪怕他求助了心理医生,哪怕医生说他「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他以为父母得知后会反思自己,然而并没有。
痛苦积压了太多年,王猛终于受不了了。
积怨已久的他断了父母的联系方式,企图攻读心理学博士,只能展开自救。
图片:@红星新闻
看完无尽唏嘘。
王猛虽然成了父母期待的人,却彻底失去了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本应充满爱和关怀、包容和理解的童年。
或许很少有王猛这样极端的案例。
可杨烁和王猛父母的教育方式,又是何其相似?
04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年轻人开始反抗这种教育?
因为后来我们才知道:父母一直在告诉我们错了,却很少引导我们——如何解决错误,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进步?
其实,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很多错是人一生中必须经历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应该站在道德和权力制高点上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知乎用户@blue是一名小学教师,分享了自己学生的故事。
一名家长向老师求助,说自己的孩子太差了,汉字试卷才考了72分。家长恨铁不成钢地说:“我欲哭无泪,没想到她(孩子)这么差。”
图片:@blue
这位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
首先: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他也是很要强的。作为家长,不要骂她不要吼她。
其次父母此刻该做的,就是安慰。因为「该改的错她已经改了,明天还要考试,你应该鼓励她好好复习。」
图片:@blue
担心父母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老师甚至写了一段话让这位家长照着给孩子读:
“我在群里看到你的分数了,你肯定也很难过吧。
今天改错改累没有?手痛不痛,这段时间复习任务重,你如果累了就跟我说,看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我相信你明天一定能够进步的,但我希望你不要有什么压力,哪怕还是错的多我也不会责怪你,只要你尽力就可以了。”
图片:@blue
结果你猜怎么着?
保持良好心态复习的孩子,第二天考试考了98分。
图片:@blue
人言可畏,父母的语言可以让孩子变坏,但同样可以安抚人心,给予正向的情绪支持。
这位老师一直在强调的,其实就是:
“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拿孩子和同龄人比,不要和年轻时的自己比。当他们遇到困难,不应一味指责,而应该帮助他。”
图片:@blue
05
人们常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你永远不知道身边那个情绪稳定的朋友,童年经历过哪些伤痛。你永远无法从他们双商很高的为人处世中,看到他们曾为此付出过多少代价。
@开心写作业:仿佛看到小时候的自己,永远都是一点面子都不给的指责打骂。这种教育真的会让小孩子唯唯诺诺胆小又怂又内向的。
@勘破三春景不长:不是单纯的凶,一直在对孩子冷嘲热讽。不管你说什么都是错,所以小心翼翼地啥都不敢说,然后他又会骂你闷葫芦没用。
@深迷-tututu:我妈就跟这个差不多,人越多越喜欢这样,好像这样她很有面子一样。导致我又敏感又自卑,人多的时候从来不说话,害怕说错什么让人家不高兴,也不知道怎么跟长辈相处,任何人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会很敏感,是不是自己哪里不好了得罪人家了,说句实话:我虽然会孝顺她对她好,但是心里特别怨恨。
许多孩子长大了,释然了,告诉自己「算了」。却依旧能在杨烁的教育方式中,看到童年那个无助的自己。
因为那道坎太难跨过去。那些不幸运的孩子,只能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可杨雨辰呢?
他还小,尚且处在童年的阶段。
他和那些无忧无虑、任性天真、童言无忌的孩子们一样。有犯错的机会,并且不应被过度苛责。
我希望杨雨辰会成为那个幸运的孩子,能在童年收获积极向上的能量,给予未来的自己更多力量。
也希望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可以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其实并非一定要打击、控制、恐吓,孩子才会听话。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循循善诱,更需要鼓励和关怀。
如果可以,请对他们说:
没关系的,慢慢来。
参考资料:红星新闻《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12年春节不归》/《一起出发吧》
看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关注
视 觉 志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