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摘抄

2020-01-10 23:5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摘抄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是一本由汪曾祺 / (编辑 )季红真、刘伟 等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0元,页数:488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一):首印6000套,莫待无花空折枝

  《汪曾祺全集》是我期待已久的书,各大网店低价860元,买吧,太贵。想等活动,又怕断货。思量再三,还是买了。值。作为汪迷,以往的选本都不太解渴。就是原来那套《全集》也是遗憾多多,更不要说其本子了。不过,汪老的《自选集不错,就是成书太早,很多晚年的作品没有收进去。另外,我比较喜欢他的戏剧作品,不好找,所以说《全集》必须买。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二):扣的一星是给书的校对

  期待多时的汪老的这套全集终于狠收藏(主要是价格高的离谱,比鲁迅全集的定价都高的多,幸亏有书香节,在当当终于下单)了,书的内容没的说。但是号称“历时八年,精编精校",定价超高的这套书,错别字竟然时有发现!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这对于书籍洁癖的我来说,无疑是在一碗好饭中不时吃出石子甚至苍蝇来。

  人民文学确实不是原来的人民文学了!!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三):愿悲悯总可被现世化解为舌齿余香

  汪曾祺的东西,初看是圆润温软,再看是叹惋苍凉,最后是宽容饶恕。

  饿死的老人,偏要从小孩子眼睛里去写,卖女儿生意人,偏要要和画画文人做朋友,被侮辱穷苦的小情侣,偏要留个一线生机

  他们所有人都好不了,他们是没有快乐结局的,但汪曾祺偏要留一点光。他几乎总是用温柔的、怜的、不忍的方式,为这些人物轻轻地晕染上一点生的希望。

  我猜他未必相这点希望,但这也许是某种创作源头。悲悯。

  汪活成了个吃痴,真好。

  愿悲悯总可被现世化解为舌齿余香。

  这也是救赎的一种吧。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四):可可爱爱,汪曾祺。

  这套全集真的很好,根据品类以及年限编入。

  随着时间顺序也可以发现汪老的变化,早期的小说相当隐晦,依旧是淡淡的叙述,让人有一种看了好像什么都没看的感觉,但是后来的小说都很可爱散文是淡,但也美。

  本以为戏剧那册会不喜欢,但是看了才发现精精彩彩,相当喜欢。随着文字,仿佛有一出戏剧在眼前上演的幻觉

  信件的那册读起来内心奇怪,像在偷窥他人的私人信件(汪在美国的那段时间几乎隔一两天就给夫人写信,很可爱)

  喜欢汪曾祺的人一定会喜欢这套全集,但是唯一的遗憾是竟然连诗集信件都收集了,出版社是否可以考虑收集汪老的字画?哈哈。

  “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勤快人间送小温。”

  实在是,可可爱爱,汪曾祺。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五):古风爱情说说: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若我白发苍苍容颜迟暮会不会,依旧如此,牵我双手,倾世温柔。

  2、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

  3、酌酒独饮空凭祭,一盏相思人入画。凭栏望江听流水,何人伴我数落花?

  4、黄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桥上,我可曾见过你

  5、缤纷且浮华,不过情非得已。

  6、破冢蝶飞不过瞬间,惬中红颜浮生却变。

  7、我要怎样才能躲掉,命运心血来潮

  8、握住苍老禁锢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9、无人处,暗弹相思泪。

  10、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11、烟花易冷,人事易分,而你再问我是否还在等。

  12、也许是前世的姻也许是来生的缘错在今生相见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六):《汪曾祺全集》第十卷

  《汪曾祺全集》第10卷里的文章大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序言,二是读后感,三是讲稿。他写序言,不凭空赞美,不说没根据的话,而喜欢言之有物,不溢美,不隐恶,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他写读后感,多是读经典,偶尔也谈及自己的文字,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文字是满意的,有一丝自得隐藏在这些读后感里。比如他说自己的小说,一般人认为最好的是《受戒》《异秉》,但他却认为是一篇只一千多字的《职业》。他的讲稿,既只讲自己所知,却又旁征博引,广采众收,信手拈来皆成文章,看似“宕”得颇远,但认真思索,却有内在的线彼此牵连,“老幼相携,顾盼生情”,读得越慢,越能体会深意。这,也是汪曾祺文字平淡里寓典雅整体显得很书卷重要原因。这些文章的文字风格与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一样,平淡随意。每文都有他自己的见解主张,而这些见解与主张却又差不多一致的:人与人性人道。他总是能从平淡的文字里发现闪光地方,在随意的地方总结出有启示意义的内容。这,既因为他本人是作家,也因为他经历丰富对人世人性颇有心得,还因为他一贯的“人道主义精神。随便读一篇,多多少少都有点收获,而且是“汪式”的收获。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七):《汪曾祺全集》第八卷

  《大劈棺》创作于1989年,应该是汪曾祺独立完成的作品。《大劈棺》与旧剧《劈棺惊梦》的内容多有相同,应该是在些基础改编的作品。《劈棺惊梦》别名庄周试妻》,源于冯梦龙警世通言》里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大劈棺》的内容比《劈棺惊梦》更简略,也更精干,更集中于“试妻”这个主题。共八场:扇坟、撕扇、幻化、吊孝、怀春、成亲、劈棺、尾声。《大劈棺》的故事简单:庄周看到扇坟少妇急于再嫁,便想试一试自己的妻子田氏对自己是否忠诚,于是假死,并幻化出一个风流倜傥楚王孙前来吊孝;田氏对楚王孙一见钟情,怀春不已,自己做媒将自己嫁与楚王孙民;成亲之时,楚王孙突然重病仆人说需要人脑才能救活,田氏劈棺欲取脑,庄周复活,故事结束。在第一声扇坟故事开始前,有三段观音唱词:“开辟鸿濛,万物滋生,或为圣贤,或为蝼蚁受气成形,偶然而已,你是谁?谁是你?人应该认识自己。”“霎时间九烈三贞,霎时间七情六欲。暮楚朝秦,人各有志。你是谁?谁是你?人应该认识自己。”“蝴蝶梦为庄生,庄生梦为蝴蝶。是梦是真,疑非疑是。你是谁?谁是你?人应该认识自己。”结束处,亦有合唱与观音的唱词相应相和:“宇宙洪荒开天辟地,或为圣贤,或为蝼蚁,赋气成形,偶然而已,谁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是谁,谁是你,人应该认识自己。”与《劈棺惊梦》庄周复活、田氏羞愧自杀不同,《大劈棺》里,庄周复活,田氏亦获得自由。在汪曾祺笔下,庄周之“试”,试出了田氏对世俗生活夫妻恩爱渴望,试出了庄周理论的空茫与虚无。庄周,再也不是《劈棺惊梦》里的智者达人,而是自找没趣却又幡然醒悟常人。应该说,汪曾祺的《大劈棺》跳出了《劈棺惊梦》的封建伦理,有对生活、生命、人性更深入揭示视野更为宽阔意境更为深远。对于“试”,记不清是谁说过(大意):用虚假信息测试人性的忠诚度等等,是不道德行为;也无法得到准确、正确答案。所以,汪曾祺会在《大劈棺》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你是谁,谁是你,人应该认识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认识别人,认识社会,才能找到自己在环境里的位置,准确地进行人生定位,成为自在自如、不为世俗利碌等等控制的人。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八):《汪曾祺全集》第九卷

  听汪曾祺“谈艺”,有几点感触特别深。一是关于“写旧社会的多”。汪曾祺在《道是无情却有情》一文里,详细解释了他的作品为什么写旧社会的多,写新社会的少。“这是不得已。我对旧社会比较熟悉,对新社会不那么熟悉。我今年六十二岁,前三十年生活在旧社会,后三十年生活在新社会,按说熟悉的程度应该差不多,可是我就是对旧社会还是比较熟悉,吃得透一些。对新社会的生活,我还没有熟悉到可以从心所欲,挥洒自如。”“我在剧团生活了二十年,应该是比较熟悉的。有的同志建议我写写剧团演员,写写他们的心灵美。我是想写的,但一直还没有写,因为我还没有找到美的心灵。”这两段话连起来读,别有意味。这意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但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二是关于沈从文和归有光。《汪曾祺全集》第9卷里,专题写沈从文的文有《沈从文和他的〈边城〉》《与友人谈沈从文——给一个中年作的信》《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一个爱国的作家——怀念沈从文老师》4篇,文中提到沈从文的就不知有多少篇了。只要谈小说创作,汪曾祺就一定会谈到沈从文的“要贴到人物来写”这句“使我终身受用”的话。一句话影响人一生,影响人一生的创作,或许只有沈从文才有这样的功力。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沈从文教过他“三门课,一门是《各体文习作》,一门是《创作实习》,还有一门《中国小说史》。”《汪曾祺全集》第9卷里,没有专文写到归有光,但只要说到作家对自己的影响,汪曾祺多要提到归有光。比如在《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里,汪曾祺说:“我的小说受了明代散文的作家归有光颇深的影响。……他的散文写得很平淡,很亲切,好像只是说一些家常话。”比如在《关于作家和创作》里,汪曾祺说:“中国明朝散文家归有光对我影响极大,我并未读过他的全部作品。这是个矛盾的人,一方面正统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又有很醇厚人情味,他写人事写得很平淡。他的散文自成一格。……我认为归有光是中国的契诃夫平平淡淡的叙述,平平淡淡的人事,在他笔下很有味儿。”其他的,大意多若此。三是关于语言。《汪曾祺全集》第9卷里,专门谈文学创作语言的有《揉面——谈语言运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在大足县业余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语言是艺术》《关于小说语言(札记)》《中国作家的语言意识》《文学语杂谈》6篇。汪曾祺认为,语言,是文学作品包括小说的灵魂,与作品是一体的。“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说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小说笔谈》)“语言是文学的手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或者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语言不只是技巧,不只是形式。小说的语言不是纯粹外部的东西。语言和内容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关于小说的语言》)“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我们不说能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线条差一点。”(《中国作家的语言意识》)“若干年前,闻一多先生写了篇文章叫《庄子》,其中说:‘庄子的文字不单是表现思想的工具,似乎也是一种目的。’我觉得很对,文字就是目的。”(《关于作家和创作》)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汪曾祺对于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认识,也有一个递进过程:越后,越觉其重要,越后,语言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越高。四是关于原型背景。在《〈汪曾祺自选集〉自序》里,汪曾祺说:“我的小说的背景是:我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京、张家口。因为我在这几个地方住过。”“我写的人物大都有原型。移花接木,把一个人特点安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汪曾祺的作品之所以不很多,就是因为他要求言之有物,要求自己的创作有原型。读汪曾祺的作品,很多时候模糊“创作”与“实录”的界限,觉得他的小说、散文都是他身边的真人真事计划写一篇《汪曾祺散文题材一瞥》,就是想写写这件事。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九):等了八年的一套书

  今日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就是一年中越来越暖和的时候咯。

  虽然今天发生了挺多无语无力的事儿,但有个开心的事:收到了十二卷本《汪曾祺全集》!

  哈哈,我等了八年了!

腊梅,才觉得是冬天

  本科那会儿减肥,一天只吃一根黄瓜两颗大枣,饿得前胸贴脊梁骨,只想一天一天熬过去。偏偏室友晚上还要去点午夜场炒粉干,鸡蛋爆炒加醋的香味不时床头,越闻越馋,真是气死了。

  我只好捧着山画版的《五味》看,权当自己看过了就是吃过了,吃过了就不饿了。室友每每嘲笑我:何必呢?不会越看越饿吗?不会,我最擅长用精神胜利法了。哈哈,翻了《五味》《寒夜客来》《天下吃》十几遍后,终于减了15斤。

  等到了研究生时一直碎碎念,为什么98年的北师大版汪曾祺全集只印8000套不多来点,印完第一版后不再刷几次?今天收到了才发现,这个十二卷本初版初印就6000册,更少。

  那会在孔夫子上搜集98版,试图攒成一套。第8卷戏剧特别好买,书本多而且便宜,15元左右搞定,小说卷价格就贵多了,300一本的也有,也好说。但就是没碰到一本2,始终凑不齐一套。

  夏天时在毕业生跳蚤市场上,遇到师姐卖汪曾祺全集的1、2、3、4、7、8,有二了!结果傻子如我,还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呢,就乐哈哈美滋滋地告诉师姐这套书有多好多难买了多有趣。转眼间,师姐不卖了!“这么好啊,那我自己留着吧”。啊,悔!

  隔年,听到了人民社准备出全集。开心!一年等一年,再等一年,又一年。终于在12月官宣了,可以在亚马逊预购。缓过了两天,发现还有钤印本!立即下单,谁知道哪天发货,就慢慢等呗,也不差这几天了。

  今早上和猫咪一起哼哧哼哧地抱上来,总算收入囊中了!

累死喵了,搬上七楼容易么

  包装很精美,齐齐整整:

  第一册最隆重,有藏书票:

  还有“钤印”,如下。不过仅此一本有,其他本都无。

  不过这枚印,似是复刻,对比之前看到的“汪曾祺印”,无刀锋:

  另钤印本套装送了宣纸画:

  还有帆布包。等夏天了可以用起来。

  15年春天在嘉业堂时,看着院子里濛濛春雨,乱诹过一句“一庭细雨风儿轻,满目青葱樟味新。”

  三四年过去了,不知自己会怎样看这一路来的选择?毕竟八年过去,会有一套书留下。

  《汪曾祺全集(全十二卷)》读后感(十):春三月,我们怀念汪曾祺(简评+书摘)

  三月都快过完了,所以我感觉我再不写这个题目就不能用了。

  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的一场活动,有关汪曾祺先生的一场讲座,主讲人是汪老的大儿子汪朗,那篇推送也是这个题目,我觉得特别好,就小小地借用了一下(谢谢人民文学!)。

  三月,暖暖的阳光洒在身上、脸上和心上,不像六月时那么滚烫,也不像腊月时那么冰凉,就像汪老的文字一样。

  初识汪老,当然是他最负盛名的《大淖记事》、《受戒》,我还记得当时看《受戒》的时候,看到明海和小英子在芦苇荡里的对话,嘴角的笑怎么都压不住。为她们的那份明亮,为他们那份太阳底下的热诚与健康。

  每每去看汪老的书,我都很放心,不用去勾心斗角,不用阴郁诡谲,不用担心作家炫技我看不懂,也不用绞尽脑汁地想我怎么去分析他的作品。

  他的文字,简单,易懂,温暖,贴心,他不想说啥大道理,不想将人心撕裂给我们看,他就想在字里行间给我们一点滋和安慰。

  就像一个老爷爷端着茶碗,在暖洋洋的午后,坐在自家的门槛上翘着腿,陪我们唠唠嗑。

  我常以为,文学是要给人向上的力量的,于是在汪老的书里看到他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之后,整个人都特别激动。他说:“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我自觉地想要对读者产生一点影响的,也正是这点朴素的信念。”也说,“作为作家,我们有责任给予读者一份乐观与期待”在遇到他之前,我有些害怕文学作品,我怕鲁迅那样的犀利与尖锐,我怕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罪恶与复杂,我怕卡夫卡那样的孤独与悖谬,我怕张爱玲那样的变态与情欲。我害怕在读完一些书之后堵在心里的恐惧与阴霾:我们的世界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人心竟然这么复杂和险恶?

  现实生活已经不那么友善,为什么还有一大堆口诛笔伐式的文字来告诉我这个世界有多么多么黑暗呢?以前看到阎连科说,文学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苦难,我极不认同,翻看他的书之后,其文风与内容果然与他的说法差不多。那么苦,那么难。

  我心里的文学,绝不是这样的,绝不是看完之后的摇头与叹气,绝不是看完之后将心里的一点点希望蒸发殆尽。

  诚然,我们需要那样痛苦的文学作品,我们需要有自我鞭策式的、战斗式的作家将自己撕扯给人看,可是那也只是某一种文学。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平日里我的自我撕扯已经足够多,即便我并没有什么大悲大难,也没有伤春悲秋的资格,但是,日常的磕磕绊绊,朴素又遥远的理想,敏感又多疑的性格,小如针尖的事情也足以让我有毁天灭地之感的细密情绪,它们虽然只能归于日常生活的范畴,谈不上大题材大叙事,但是也足以让我为之忧愁烦恼和痛苦。

  这是我一点小人物的悲哀,也是一点幸运。汪老先生的笔下,大多都是小人物,他没有怀着知识分子的启蒙教化众人的想法,也没有鞭策、批判的意图,只是坐在他们身边,走进人群,去听他们吆三喝四,吵吵嚷嚷,去看他们膝盖挨着膝盖挤在小小的天地里“大杀四方”。

  他也写美食,写很多地方的美食,写美食之后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生,人生背后的小情小爱和起起伏伏。明明知道文学最大的特点是虚构,我却愿意相信他笔下一份鲜活的真实。

  我记得他在一篇散文里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会更加平淡了”,我看完就乐了。他的这份乐观和旷达,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无论我读哪一篇,都能给我些许的感染。我常自诩为悲观主义者,看任何问题都是先想到最坏的结果来吓自己,生活中也是战战兢兢,一点小事都能惊起我的忧惧。但是在他那里,我寻到了一隅安定。即便他笔下的故事并不都是安定的生活,有的是战火纷飞里的,有的是饥荒灾害里的,有的是政治迫害里的,但是,我总能读到一份随遇而安的从容。正如他所说:“生活是很好玩的”。

  还有一点我必须要提的,是我“又爱又恨”的一点。汪老是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说自己的气质只适合写小品文、短篇小说,他就真的没写过长篇,他说自己追求的是“和谐”,他就真的没写过“深刻”、“悲壮”。他说一个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做到“心平气和”。在人才济济的文学史上,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若即若离,却又独一无二,他无法被归入任何一个流派,无法用一二三四的条陈概括他的美学风格。但是你一读,就知道这是他。

  最初我深深地被这种“自知”所折服,也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份清醒的自知之明,但是后来,我再一次读的时候,却觉得,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点,会不会过早的给自己设限?会不会因为这一份清醒而阻隔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会不会因为这一份“保守”而错过很多新鲜?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也许因了这一份自知之明,他活得更快乐、洒脱。

  沈从文是不得不提的人。他们师徒俩的关系几乎是我最羡慕的。亦师亦友,如兄如父。每每看见他写沈从文,那种朴素的怀念和满溢的亲切,都让我离那个一生波折的天才更近一点。他写,晚年的沈从文,“像一个孩子”一样畅快大笑摆动双手,他写,在葬礼上,那么好的人,“就这么离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行走至今,我凭了诸多幸运,不知道是哪里修来的好福气,遇上了待我如子的老师,故而每每读到此类章节,我都情不自禁地掩面微泣。我由衷地喜欢他们俩,爱上了这两个老顽童。

  很多人曾经问我公众号的名字来源,其实就是来自于汪老的《黄油烙饼》,我没有吃过,但是一想到文中的“黄油”、“糖”、“烙饼”“热气”,啧啧,脑海中立刻就显现出金灿灿黄澄澄的圆面饼了,还本能地咽了咽口水。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没有多想,只是觉得,如果我的文字,能够和黄油烙饼一样,平平常常的,真真切切的,看起来没什么大场面大名头,但是咬上一口,闻上一闻,却是那么的香,那么的好吃,那么的令人留念。

  最重要的是,那么的给人力量。

  如果你总是烦忧困扰,总是急躁冒进,总是昏昏沉沉,总是愁云惨淡,那就翻开他的书吧,最好是寻一个午后,泡一杯清茶,在袅袅茶香里,品一品他的平淡人生。

  只有一点要注意的:切记,不要在晚上或者深夜的时候看,减肥的同学也尽量少看,真的会饿,很饿,特别饿。

  一些书摘:

  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许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退色的小城的人事。

  我希望政通人和,使大家能安安静静坐下来,想一点事,读一点书,写一点文章。——《无事此静坐》

  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的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个人和自己混了一辈子,总应该能说出个幺二三,然而,人贵有自知之明亦难得有自知之明。

  他平平静静,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亦无追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天真的眼睛。——《闹市闲民》

  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食道旧寻——学人谈吃序》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人已足,多了更好

  丁玲同志曾说她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是“逆来顺受”。我觉得这太苦涩了,“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遇”,当然是不顺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着呢?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如北京人所说:“哄自己玩儿”。当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随遇而安》

  当他写出了一个作品,自己觉得:嘿,这正是我希望写成的那样,他就可以觉得无憾。一个作家能得到的最大的快感,无非是这点无憾,如庄子所说:“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否则,一个作家当作家,当个什么劲儿呢?

  一个人有祖国,有自己的民族,有文化传统,不觉得这有什么。一旦没有这些,你才会觉得这有多么重要,多么珍贵。——《悬空的人》

  我觉得你们应该走出小十字路口和蚂蚁湾,到处去看看。五岳归来,再来观察自己的生身故土,也许能看得更真切、更深刻一些。——《无事此静坐》

  作家认识自己,有几宗好处。一是可以增加自信,我还是写了一点东西的。二是可以比较清醒,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可以心平气和,安分守己,不去和人抢行情,争座位。更重要的,认识自己是为了超越自己,开拓自己,突破自己。我应该还能搞出一点新东西,不能就是这样,磨道里的驴,老围着一个圈子转。认识自己,是为了寻找还没有认识到的自己。——《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

  以上摘抄全部来自于《汪曾祺全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