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文自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文自传读后感10篇

2018-02-20 20: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文自传读后感10篇

  《从文自传》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8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文自传》读后感(一):从文先生

  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从文自传》,初读实在令人惊喜,讲他小时候逃学,读来很有趣,仿佛自己成了六七岁的孩童,也身在其中。从文先生的真真切切,透彻舒服。写出这样文字的从文先生,真童心。之后笔锋一转,对时事的看法语言犀利。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从文先生的文字,很难想到这和《边城》出自同一人笔下吧。之后是从文先生与妻子亲朋好友书信,通过这是书信也是了解从文先生的一种方式。后面的半本书是对从文先生题记与及作品序言的收录,也是从文先生的笔墨,但我不大喜欢这种,让我没了自传的逻辑关联。也是第一次自传书,有半本内容都只是做了收录,零零散散,没有整合。所以后半部分,有些失望

  《从文自传》读后感(二):我读《从文自传》

  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

  ——《我所生长的地方》

  读沈从文最初的印象,仍是来自《边城》,前后读了三遍,每一次都怀着竟似初读的感动心情读完。记不错的话,大概是小学年级时候,那时正是刚识了字懂点事的年岁,于是开始致力于将家中的两大书柜里的书全看一遍,便是那时读了沈从文的小说集子,当时似乎还是和苏童的集子一并看的,以至于后来还常把两人写的故事弄混,过了许多年后才明白这两个人风格相差到哪里去了。不过当然,那时是不大能看懂的,只记得他写洪水来时,人们站在高处看大水冲没了房子场景,又记得他写小河灯火通明的热闹夜晚里,间或似乎出现了几只大鹅,还有,还记得翠翠梦里的虎耳草,想那应是长得怎样可爱的一种小草,竟似虎的耳朵么?

  再后来就是初中高中的那个暑假,住在湖南的奶奶家里,我至今仍最喜欢那个简陋的小小的家,背后是几株遮天的大树,夏日里蝉鸣鸟叫,和着风扇吱吱呀呀的响声,每个日子缓慢而悠长地来去。闲时我便捧了沈从文的小说,坐在阳台边上的小凳子上看,那时间在夏日的阳光和绿荫中而格外宁静。我便仿佛倾尽了全部的心情去读那美丽的故事,时时盈着满眶的泪水。也不是情节有多感人,也不是语言多凄哀,只觉得太美太美,从未有什么文字曾带给我这样清澈动人感受,是连梦都包裹不住的温柔的光,让人禁不住流泪。

  近来因上张新颖老师的精读课,方才读了《从文自传》和《湘行书简》连同沈从文经由《湘行书简》改写而成的《湘行散记》一并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幸而是今日才读,若是以过去的幼稚心性,早先读了也许未必觉得很好。那日读着《湘行书简》,忍不住发信息好友说:“读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书信,竟比边城写得还好。甚是温暖。”

  那么,且听我一个一个道来吧。

  与《边城》那种温柔清新,美得让人连呼吸都要轻轻的唯恐惊醒梦中人的感受不同,《从文自传》是很有意思的一部作品,写沈从文从出生到二十岁的种种奇异经历,用沈先生自己的话说是一本“顽童自传”。语言上不似《边城》那样晶莹,只是平淡却有深意的叙事。

  我一面阅读一面惊喜地发现,他的言语想法他的朋友和他走过的路,以及他用目光所触及的世间万物,都极能引起我心中强烈共鸣——这就是我所喜欢的人和世界呀。浑然天成,质地清新,与时间的长河岁月的消长融化在一块儿,那样真切,那样自由,那样无拘无束异想天开,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温和快乐心境,而没有一丝一毫虚伪陈腐之气。他的经历,他的心灵,他的笔,让我觉得这仿佛是奉了上天旨意的一个人,他写的全是这平凡的世界之中最美丽的秘密

  读这本小书时,我忽而想起十五岁第一次进藏时,我一个人坐在车窗边看火车穿过辽阔的藏北大草原,那时心中强烈地希望自己是一个临风而歌的牧童,生在这个伸手便能触到云朵的土地上,日出时与老祖母一起诵经祈祷,日落时在草原上策马而行,唱着嘹亮的牧歌呼唤自家的牛羊,可遇见许多豪侠有趣的人,又可经历许多惊心动魄的险境。于是我便忽然觉得自己是多么可怜的人,生在虚浮的城市里,只能徒然抱着书本想象

  当然这份想法中,多少包含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不切实际痴人说梦的成分,然而那个十五岁的少年,却在五年后读着从文自传,惊喜地发觉那份渴望的心情一直被那场长长旅途中的美丽回忆小心地包裹着,丝毫不曾在热切的心中减退半分。

  沈从文在书中讲他还在当兵时,随一队人马从湖南边境的茶峒到贵州边境的松桃,又到四川边境的秀山,一共走了六天,晚上落店时因为人太多了一点,前站总无法分配众人的住处,各人便各自找寻住处,他有时同四人睡在屋外的稻草积上,半夜里还可看流星在蓝空中飞。“一切生活当时看来都并不使人难堪,这类情形直到如今还不会使我难堪。我最烦厌的就是每天睡在同样一张床上,这分平凡处真不容易忍受。到现在,我不能不躺在同一样床上睡觉了,但做梦却常常睡到各种新奇地方去,或回复到许多年以前曾经住过的地方去。”

  莫名其妙地,这段不起眼的记叙竟是我在整本书中印象最深的内容之一,大概既是因为这段描述给予我想象中的画面太美,且因为我正也是睡前枕着柔柔的夜里的灯读到的,便在我心里激起了太过强烈的相同感受。

  我又何尝不是如此。云游时跋山涉水,夜里躺在异乡的床上,什么认床的癖好都全消失了,就算是夜行的长途大巴里窄小逼仄的卧铺上也比睡在家中还要香甜。不愿被安放在秩序规则里,倒宁愿时时走在路上,看这神奇的世界里样样崭新的事物,看他乡的生活,看生命在日光下用力地呼吸,看那些世上比多少小说还精彩传奇人物,便觉得感动觉得满足,哪怕日子有再多艰险。

  如我最爱读的毛姆,在那本我最喜欢的《月亮与六便士》中说:“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步的海滩的。”

  我感觉读《从文自传》便如亲历一场奇异的旅途,那些新奇的人和事,那些日月星辰中的点点滴滴,在一副淡淡的笔墨中逐渐荡开去。他便仿佛是代替我去那个时间那个地方,看了那么多可爱人生,他写各地的种种住家商铺,讲河街上的小茶馆,讲来来往往的买卖人,讲坐在门前的妇女大哭乱骂,讲几个闲汉如何张了嘴看卖艺人在街头唱木头人戏,到收钱时又一哄而散。这琐琐碎碎的记叙,却不知为何让我十分感动。我读着但也仿佛不是在读着,而是用眼睛真真切切地看见了那条灯火灿烂的河边街市,那停满了渡船的码头,那敲着竹梆的卖糕人,和打着小锣鼓的卖糖人。在他平静语气中,含着深深感情,似乎不需要什么词语去抒发去惹人注意,便自然而然地流到人心里去了。

  他说:“我到这街上来来去去,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又如何忧愁,我也就仿佛同样得到了一点生活意义。”他又说:“我虽然已经好像一个读书人了,可是事实上一切精神却更近于一个兵士,到他们身边时,我们谈到的问题,实在比我到一个学生身边时可谈的更多。就现在说来,我同任何一个下等人就似乎有很多方面的话可谈,他们那点感想,那点希望,也大多数同我一样,皆从实生活取证来的。可是若同一个大学教授谈话,他除了说说书本上学来的那一套新的以外,就是说从报纸上得来的他那一份感想,对于个人生命的构成,总似乎缺少一点什么似的。可交换的意见,也就很少很少了。”

  于是,沈从文用他的生活在写,而他写的全是他在“大书”中学到见到想到的,他直接地从宇宙人生中得到了这许多传奇,这许多真实的感受,而不似许多只爱旁征博引掉书袋的读书人,因而他写的散文也好小说也好,都仿佛有一股奇异而真纯的清香,带着早春露水的味道。可那些只懂从各种书籍中摘些前人意见的学问人(当然大概也包括我)殊不知自己在“小书”中只看到了那样一方窄小的世界,而甚或还天真地以为这便是全部的宇宙和真实的人生了,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有这满脑子书本底子是多么了不起的事。那点迂阔狂妄的神态,叫人看了多可怜呢。

  沈从文如同一个永远的孩童,惊喜地张望这世界一切新奇,敏锐地感知着四时消长,怀了一份温柔的心情看在这人间来来去去的平凡人们,如何热热闹闹地活了一场,最后埋在土里腐了烂了,相续成历史的河中的一点流动的水纹。所有平凡世界的声响色彩,以及所有人努力得来的那份生活,都让他无尽地感动。

  这和查尔斯兰姆多么像,那个身世艰辛却最喜欢坐在街头看人潮来来往往,看世界如何运行不止,看人间剧目纷呈,而这些曾让他怎样感动得一次次热泪盈眶。他在命运中受尽摧折,然而只是怀着柔和的心情哭着笑着看淡了一切,丝毫没有怀疑自己对这世间众人的爱。

  我是多么喜欢这样的人。

  想来,《从文自传》中还有一段话格外打动我。那是沈从文已随了部队到了川东,那地方也有小河,他自然欢喜道那河边去,独自坐在河岸高崖上,看船只上滩。“那些船夫背了纤绳,身体贴在河滩石头下,那点颜色,那种声音,那派神气,总使我心跳。那光景实在美丽动人,永远使人同时得到快乐和忧愁。当那些船夫把船拉上滩后,各人伏身到河边去喝一口长流水,站起来再坐到一块石头上,把手拭去肩背各处的汗水时,照例总很厉害的感动我。”

  这一画面在我读过之后,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彼时彼刻生动的一幕幕,我是一样感动的。

  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青 于光华楼

  《从文自传》读后感(三):我要一个最熟的人,来同我讨论这些光景

  美丽总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乐,却用的是发愁字样。但事实上每每见到这种光景。我总默默地注视许久。我要人同我说一句话,我要一个最熟的人,来同我讨论这些光景。----《女难》

  对沈从文有除却他名字以外的印象,要从初中时语文老师说起,他是中文系,自然看过沈的作品。只听他对沈欲言又止,说文章不错,不过忽然封笔,与政治有关。他顺带提到林语堂。

  我虽然对这个语文老师不大认同,但他不喜欢郭沫若却着实影响了我,从此我见了郭的作品都大概涌上一股反感

  转入正题,此书里,沈多次提到自己是个乡下人,对儿时的回忆也相当具体,以地点或人物为题目,写了不少。他少时的叛逆让我吃了不小的一惊。比方这一段: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可是,由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的各种无固定性的流动的美,德性的愉快责任的愉快,在当时从别人看来,我也是毫无瑕疵的。我玩得厉害,职分上的事仍然做得极好。”

  他是自小逃课、赌钱、恶作剧不落的。跟他后来的学生汪曾祺写的童年往事不同,汪总会写到“他(她)是很喜欢我的。”沈似乎在小时候即不大受家人待见。他的叛逆并没有教他吃着什么亏。照理我是喜欢这样坚韧的人,但看了他小时候的事就让我对此人隔膜起来。仿佛与我印象中的他有一定距离。他不该是个乡土作家吗?总之后来的阅读里,我对沈,更多的是一种观望的好奇,而非认同。

  他有一些美的句子,“美得很,美得很。”

  “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即或任何东西没得吃,我们还是十分高兴,就为的是乡场中那一派空气,一阵声音,一分颜色,以及在每一处每一项生意人身上发出那一股臭味,就够使我们觉得满意。”

  “一切粗俗的话语,在一个直爽的人口中说来,却常常是妩媚的。”

  可知是南人了。如果找些南方的作家来写北平,怎么也洗脱不干净的。他用妩媚一词,句子顿时熠熠生辉。在湘有水,他提到雨天有一段我挺喜欢:“在这时节想到一切好处也必想到一切坏处。”人逢雨,要么尽哀,要么强打精神故作超脱(自然还有无感的一类,要么麻木,要么匆匆)。经他这么一说,我觉得他这个人是完整的。他又说,“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自己。”不错

  倒是后来他的精神状态遭人怀疑时的心态很值得一读。与张兆和的信件或者日记(既知道自己的书信和日记将来有一日要被后人读,当初又如何写得畅快?想起胡适当年的小心。)。看得出他在思考,像古今每一个哲人做过的那样。他得出一句话:“人不易知人。”我还年轻,看着也觉有些感慨。他说张兆和明白、理解,但明白理解的还只是一小部分,可不知更深意义。

  以上让我觉得坦然。就算被他人看到自己思想的轨迹,也不代表一定理解,私隐因此存在。即使是朋友,也只能有一部分的共鸣,局外人是更常见的状态,人为的趋近最多趋向一种无限,但永不能到达。

  因此我心中绝无一个“最熟的人”。从文说“失恋使你痛苦也是当然的事,就因为这是你自己选定的主人。”人何必自己囚禁、绑束自己。

  这本书,其实从文并不能做到绝对真实。他后来谈创作的时候,牵扯到中共、人民时,就相当谦虚,显然是“学习”过的。于是我略去不看。正如菲茨杰拉德当时写东西就相当有意思,先写出自己满意的东西,然后把它变得可以发表(海明威《流动的盛宴》中提到)。所以我不大会去看他修改过的文章。

  不过,沈从文的《废邮存底(—)一周间给五个人的信摘录》、《给一个写诗的》还是值得一看的。

  这算是一本精彩的书。然而还不够。手边有一本《湘行散记》后备。

  “此候安好。”

  后记

  今年清明,与朋友去了趟湘西。

  无论是去沈从文故居还是沈从文墓,所得其实不如与一个喜欢他的人讨论来得多。

  湘西还是在文人画家的笔下更美,时隔多年,亲见反落了下乘。

  末了附上三段录音,见笑了。

  《从文自传》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Om9FOQ_sCk/

  《湘行散记》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Dy78QkuGuU/

  《两地书》(与从文无关, 回复中提及了迅哥, 故而一并列上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1691GdK-ZA/

  2011年4月

  《从文自传》读后感(四):冷眼热心的悲悯

  套用个流行句式:我会告诉你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沈从文么?而且,此中的推动力并非自觉,还是源于我喜欢的导演侯孝贤对观众的反复力荐。否则,天知道我还要错过多久。

  此前关于沈从文其人,个人印象多半是来自对汪曾祺和黄永玉的阅读。比如汪文中多次提及的那句极具代表的沈氏慨叹“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又比如黄永玉讲到文革期间,沈从文被安排去扫厕所,背后还经常有人检举揭发他,黄永玉因此很有点替表叔抱不平,有次悄悄把其拉到一边告诉说,今天某某又在背后打你小报告了。哪知沈竟不以为恼,反而嗤嗤窃笑,连声附和说,他会,他会。沈的意思是,某某确是那种会打小报告的人。个中善良与淡定,由此可见一斑。而看完本书之后,似乎是为了印证检验这两个印象,我又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

  《从文自传》成于1932年,彼时沈从文刚届而立。三十岁的文字竟如深山枯井,老僧入定,如此静水流深,恐怕只有天赋可以解释。须知自传之难写,倒不在于记忆可能失真,抑或文字不够漂亮,关键还在于姿态难拿,再客观公正的人,在面对自身的时候,总不免偏颇失真,修饰美化。或矫情造作,流于自恋,或咬牙切齿,苦大仇深。冷静克制不做作,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委实太难了。

  以现今眼光看,这段个人自传虽则渺小私人,但与现世之平淡庸碌,甚或古惑仔板砖纹身式的“血色浪漫”相比,又堪称是一段传奇:幼童时期即经历辛亥革命,天天跑到城墙头上看砍头,忽尔官杀民,忽尔民杀官,逢人多杀不过来时,一个抓阉跌卦就是一段生死有命。而后小小年纪身入行伍,及至20岁本书结尾处决定去上个学校,期间这段经历即本书主要内容,正是一个从文从戎记。彼时军阀割据,连年混战,随军清乡,更是血流成河,但作者却三言两语,轻描淡写:我们部队到那地方除了杀人似乎无事可做。我们兵士除了看杀人,似乎也是没有什么可做的。又或者笔锋一转,讲两个村民之间因仇决斗,遵循着古风习俗,用同一分量同一形色的刀互砍,直到一人躺下为止;一个打豆腐的青年跑到山上去奸尸,行刑前仍一劲回味“美得很”;做土匪的大王兄弟因为勾搭女犯又与当地民妇纠缠不清而为军纪不容,一番哀告无果转眼就又一个微笑从容赴死。而更多的同学、同僚,或泅水而亡,或乱枪打死,或葬身火海,或陈尸阴沟,或殁于战争,或不知所踪。其它诸如乱葬岗婴儿尸体遭野狗撕扯,寂静夜听野狼对月哀嚎,听后山虎豹来人家猪圈盗取小猪,更是不足为奇,不值一哂。斯时乱世,变乱迭生,人人自危,身不由己。这个出身军人世家的湘西乡下小子,用军人的豪气,男人的洒脱,乡下人见怪不怪的麻木坚韧,加上乱世人活一天算一天的豁达乐观,将乱世的风云诡谲与个人命运的抵死交缠,视作一场人事天命的豪赌,“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且因其这份冷眼看生死的姿态,一切生命历程中的人和事,终归于过眼烟云,一如江水之涟漪,微微波澜,却不挡大河的浩荡向前,一去不回头。

  残酷吗?应该是。可在沈从文这里,却又没有丝毫的猎奇与炫耀,更甚至,这份残酷也不与冷血挂钩。因为其心思并不在于此,其描述表达也不停留于此,纵观全书,他似乎更愿意将笔墨与兴趣倾注于于山水之间,走更多的路,遇见更多的人,看更多的风景。一如其个人自剖所言: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无论是幼时的上学途中,还是从军中的片刻闲暇,作者一个极大乐趣就是看和玩,在针铺前看人磨针,在伞铺前看人制伞,在皮靴店看人绱鞋,到剃头铺看师傅刮脸,到染坊看人制浆,到豆腐坊听苗妇哼歌,到冥器店看人扎花轿,到南门河滩看人杀牛,到簟子铺看人破篾,到铁匠铺看人拉风箱,又或者山中爬树,水中游泳,河中摆渡,洞中静坐,拿着火炬镰刀到小溪里去砍鱼,用鸡笼到田中去罩鱼,装套设阱到山上捕捉野狸同黄鼠狼……有时走十多里路,就为了看一座山洞,寻一种药草,完全的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并且,这种审视与体会只关乎美丑,而不涉及道德层面的是非(沈从文的悲剧也在于此,当然这是后话了)。又比如在辰州驻军时他写烟馆门前总坐着个少妇,但逢军队走过时常会弄出点声响,却又因人而异,“我同兵士走过身时,只看到她的背影,同营副走过时,就看到她的正面了。这点富于人性的姿态,我当时就很能欣赏它,注意到这些时,始终没有丑恶的感觉,只觉得这是人的事情。”

  全书涉及个人情感部分在我看来只有两处,一是忙中偷闲,在讲完这年的大事之后,突兀地提到比他大两岁的二姐于该年死去,“我特别伤心,埋葬时,悄悄带了一株山桃插在坟前土坎上。过了快二十年从北京第一次返回家乡上坟时,想不到那株山桃树已成了两丈多高一株大树。”二是讲自己犯错之后无法面对,选择开溜离开家人,等到安定之后写了些充满忏悔与自责的书信回去,请求母亲的原恕。“母亲知道我并不自杀,于是来信说:已经做过了的错事,没有不可原恕的道理。你自己好好地做事,我们就放心了。接到这些信时,我便悄悄到城墙上去哭。”这个悄悄的哭,虽然终于感情外露了一次,但因为点到为止,而显得相当动人。

  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沈从文印象上来,书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民国五年,年仅14岁的沈从文开始了自己的行伍生涯,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同行三百人却无一相识,及至旱路走尽部队该上船时,作者却不知自己该上哪艘船,怯怯借问一声,得到的也是硬梆梆的“已经坐满”的答复。文中写道:“天气看看渐渐的夜了下来,有些人已经在船头烧火煮饭,有些人已蹲着吃饭,我却坐在岸边大石上,发呆发愁,想不出什么办法。那时宽阔的江面,已布满了薄雾,有野鹜之类拍翅在水面向对河飞去,天边剩余一抹深紫。见到这些新奇光景,小小心中来了一分无言的哀戚。自己便微笑着,揉着为长途折磨坏了的两只脚。”

  不呐喊,不哭叫,只忍受,去经历,这份卑微怯懦,自嘲微哂,从容淡定,柔软苍凉,就是我所理解的冷眼热心,悲天悯人。

  《从文自传》读后感(五):一本足以影响你的人生观的好书

  很久之前听蒋勋的节目里面推荐《从文自传》,沈从文的笔下描写的尽是小人物,但是这些小人物却鲜动灵趣。他关注每一个小人物,从这点上来说与周星驰星爷极为相似,星爷的电影中刻画的都是小人物,但是这些小人物却让人印象深刻。还有他们的作品都给人带来趣味和欢乐,但是这种趣味和欢乐的背后,又让人体会到深深的悲哀和无奈。因为对蒋勋的喜爱和信任,于是也很想有机会看看《从文自传》,却一直未能遂愿。

  年前打包去泰国的时候,随手把这本《从文自传》塞进了行李箱。于是,在飞机上,在宾馆中,在清晨静谧的海边沙滩上,伴着晨光,细细品味。谁料,一打开,却再也放不下。

  初读,书中描写的尽是一个乡野顽童,如何不喜读书,如何逃学,如何受罚,如何浪荡在河边,如何驻足在街角和庙宇,读来真真是趣味盎然,一个真实灵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再读,从这些鲜活的趣事中渐渐品出一些人生的真谛。对于小小从文来说,首要的是真实的接触这个鲜活的世界,各处去看,各处去听,各处去嗅。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这些早已被成人忽略的味道,在一个孩童那里,每一种声音、每一种味道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孩童天性是好奇的,在看,在听,在嗅的时候,他会思考: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的整整齐齐?反思自己,还会看么?还会听么?还会真正的生活么?还是只是活着?这次带着老爸出来旅行却发现对他老人家有了更多的了解,一个60岁的老人,却什么都喜欢尝试,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到处看看,无论好吃不好吃,都喜欢尝尝,像个孩子一样爬椰子树,从渔船上纵身一跃潜入水中,还从泰国海底搬运了好几块珊瑚石回来。人应该永远保持孩子般的好奇心与勇敢尝试、不断接受挑战。但,又有几人能做到?

  作者在书中描写了很多杀人的场景,他从小就不断的看杀人,但是那些惊悚的画面却被他用稀松平常的笔墨带过,仿佛就像是杀鸡宰猪一般平常。他没有对任何人和任何事情做出自己的主观评判,他只是在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事实(这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国外很流行的一个活动“Don’t judge me”,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外人无权评判。如果每个国人都可以做到这点,那么大家所有人就都不用活的这么累了)。他对这个腐烂到底、毫无出路的旧社会没有表现出抱怨和挣扎,不是消极抵触,也不是同流合污,我们看到的是平淡接受,看到的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健康向上生活,看到的是他坚持自我,与周围人的和而不同。包括后来他遭受很多苦难和挫折时,他身上也表现出了一种朴素但是十分打动人的价值观:他认为个体是非常渺小的,应该做些对整个人类有价值的事情。他从内心最深处接受了整个社会所具有的阴暗面,认为这是正常的。但是他却不会同流合污,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坚持着什么,很认真、很用心的在生活,在创造自己的价值。

  从文说: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参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从不丧气,也不埋怨,因为晓得这个社会向来就是这样的。我唯一的一点儿好处,有个习惯,向前走了,就不回头。他在这本自传里面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他没有教给我们很多大道理,但是从字里行间,从他的生活轨迹中,那么多的小事中,却能体味出来太多太多,足够我们受用一生。最后的推荐语:这是一本很有趣味的书,这是一本令人相见恨晚的书,这是一本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书。

  《从文自传》读后感(六):真实的生命

  读《从文自传》的这段日子,也是我和我的朋友走到了人生路口的时候。无论未来的选择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沿着惯性依旧在校园里往来,似乎都让人摇头,不甚满意。每个人的经历早已千差万别,每个人的苦恼却依旧么啥两样。未来的路该如何走?走错路,成了悬在每个人头上的一把剑。未到30的我们,面对变幻的世界,都无奈地承认没有了不怕输的勇气与魄力。被莫名的、狂躁的东西裹在其中,不知道生命中还剩下什么是自己可以坚持的,不停地找啊找啊。彼此见面,低调得不行,不停地摇头,用故作谦虚的语气和失败丧气的词语掩饰着内心深处对成功强烈的渴望和脆弱不堪的自尊。

  每个人都在风浪中摇摆,不知道是停在陌生的小港湾里暂时歇个脚,还是继续迎着风浪扎进灰蒙蒙的天际?时代或有变迁,问题不曾走远。沈从文用他的生命,告诉我最糟糕的生命不过如此。跳出书本,跳出了校园,想象创造出的所有对生活的恐惧,慢慢变得真实而具体。只有想象中的鬼怪才最吓人,唯有真实的世界才最可爱。有时候我会突然想起久已无联系的小学、初中的同学,许多人没有迈过中考那根横杆,就直接走进社会,走进我离开多年的城市,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尽力拼杀。那在我们看来恐惧不已的分数线,在他们的生活中荡不起一丝涟漪。他们就那样地生活着,早我们许多年开始沿着工作、买房、娶妻、生子的轨迹生活。

  面对真实的生活,需要真实的生命。跟社会说“wait a moment”说了这么多年,我已经不习惯从感官去生活。每天的喜怒哀乐都依赖各种报纸、网页上的文字和图像·。我们不停地吞吐大至国际新闻小至家长里短的信息,也就是吃了就拉,一点没有消化和吸收。每个事情背后都有生命的意识在涌动,那些冠以高尚或罪恶的名词背后,是一个个不曾经历不曾知晓的生命。就那么在浪尖闪过,或被海浪吞没。真实的生命,才能激发足够的想象力和勇气,去感知每一条看似岔路的背后,不一样的人生阅历。

  “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呢?”——《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读后感(七):一个世纪以后,诗中的女子也老去了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现在,诗人诗中的小山城,渡船,河街,吊脚楼也都没有了。

  离作者一九三二年写下这本书,已经过了八十多年了,离作者小时玩耍的那一派清波,隔了一个世纪了,诗人去世很久了,我现在才看到这本书。沈从文先生说:“时代在进步,现在重发我的自传,我是颇有些犹豫的,我这本《自传》还能给青年人起些什么教育作用,实在令人怀疑。”是的,我们现在的青年人,如果不是课本反反复复的重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们或许会认为这是远古的咒语,用来求雨,或是治病。我们没有主动去了解美的眼睛了。

  十多年的应试教育,我们很难有机会逃课到野外,到山水之间,我们很难在上学路上卸下书包,驻足,去观赏看到的一切,然后思考。何其幸运,比起大部分同伴,我分享到了更多孩童的乐趣,在我成长路上,留下美好的回忆,后来带给我勇敢的,只是小从文的一小部分。所以,读沈从文先生的这本自传,勾起了我很多回忆。

  暴雨,我和堂哥,堂弟,弟弟,不走水泥路,绕山路去上学,踩水玩的日子,仿佛隔了几个世纪。

  《边城》我看了不下五遍,现在闭上眼睛,溪流如弓弦,山路如弓背,白塔,菜园,竹林,渡船,崖边路,河街,吊脚楼,码头,碾房。我都能想象出来,就好像在那生活过一样,抬头就能看到老船夫眯着眼,让人喝他葫芦里的酒,低头就能看到翠翠蹲在菜园里,掐着葱,想着心事。沈从文先生给我的影响太大了。

  有时我在想,我在沈从文先生书里看到的,要是能亲眼看到,那该有多好啊!我很长时间有这个梦想,想有一天,去沈从文的家乡凤凰,然后去茶侗。就在码头边看一看,在河街上走一走。三面青山夹着两线河水,晚霞中的山水,村落,渡船,炊烟,构成一幅难以言说的绝美图画,耳边仿佛沈从文先生在说:”早晚相对,令人想象其中必有帝子天神,驾螭乘,驰骤其间...“

  酉水现在变黄了,吊脚楼也没了,就像《边城》的最后,被一场暴雨,把白塔冲倒了,渡船冲走了,一切都没了。

  《从文自传》读后感(八):摘记:从文自传

  1.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2. 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3. 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4. 我有了外面的自由,对于家中的爱护反觉处处受了牵制,因此家中人疏忽了我的生活时,反而似乎使我方便了一些。

  5.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6. 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

  7. “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8. 我应感谢那种处罚,使我无法同自然接近时,给我一个练习想象的机会。

  9. 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检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10. 我的性格方面永远保持到一点坚实军人的风味,不管作什么总去作,不大关心成败,似乎也就是那将近一年的训练养成的。

  11. 体魄不甚健实的我,全得爸爸给我那份骄傲,使我在任何困难情形中总不气馁,任何得意生活中总不自骄,比给我任何树木的财产,也似乎更可贵重。

  12. 我们永远是枯燥的,把人弄呆板起来,对生命不流动的,他们却自始至终使人活泼而有趣味,学习本身同游戏就无法分开。

  13. 做人最美技能最多,使我觉得他富于人性十分可爱的,是这个老战兵。

  14. 不如打发我到世界上去学习生存。在各样机会上去做人,在各种生活上去得到知识与教训。

  15. 我又那么欢喜看一切新奇东西,听一切新奇声响,且那么渴慕自由,所以初初离开本乡时,深觉得无量快乐。

  16. 预备吃饭时,长潭中各把船只任意溜去,那分从容那分愉快处,实在感动了我。

  17. 我不愿向价钱上的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察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的一切。

  18.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19. 各种生活营养到我这个魂灵,使它触着任何一方面时皆若有一闪光焰。

  20. 我们不大关心钱的用处,为的是我们正在生活,有许多生活,本来只需我们用身心去接近,去经验,却不必用一笔钱或一本书来作居间介绍。

  21. 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分气力去好好作一个人的。

  22. 既多读了些书,把感情弄柔和了许多,接近自然时感觉也稍稍不同了。

  23. 知识同权利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利。

  24. 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作,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了。

  25. “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

  “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呢?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

  《从文自传》读后感(九):从《从文自传》看到的历史遗存

  《从文自传》这是晚辈第二次赏读。想想,距上一次已经有四五年的光景,但是,重拾笔头,竟不觉丝毫厌烦,可能因为印象中的文字已经模糊,也由于对沈先生久有的崇敬感。

  沈从文先生的文化地位,在近三十年来有了许多较为公正的评价,在此不用多言。对沈从文的文品和人品研究,是这些年我一直想要仔细学习和玩味的重点。但乏于能力所限,终究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得出与众不同的评价。

  今天,就试着闲谝出《从文自传》中所看到的有趣点。

  这是作者写作早期的作品,在《边城》之前,在和张兆和认识之间。文字朴实而精到,语言真切而不做作。作为一本自传来读也未尝不可。后学者金介甫、凌宇在为沈从文做传时,亦大都取材自本书。

  在本书中,读者浑然看见一位二十九岁的人在回望十四五岁的自己,情节如此真实,故事又没有市井气。人物纯然天成,事件真实可感。一个现代人看到的兵荒马乱的时代,在沈从文笔下倒不那么龌龊。各人皆有个人命,或从兵,或经济,或死亡,皆有他的定数,而作者只是在意料之外的生活中习得几笔好字,长得许多见识,见识了许多性格的人。这些人在作者的生活中,虽为过客,却可以或多或少的给予作者以生活的见识,乃至作者最后选择北上京城,都会有这些因素。生活的艰辛,战争的焦灼,在作者的记忆里呈现出淡而平常,却又不令人不寒而栗的感觉。那个时代也不见得多么不堪,人也不见得邪恶,世道也不见得恶劣,而更多的感觉是真实而且些许可爱。

  笔者回望自己的十四五岁时,现在依稀可以看见沈先生十四五岁的样子。虽不曾共度一省,未曾共居一室,未曾度过同时代,但透过先生的文字却有如此真实的体悟,实在不知是后生之幸还是先生之福?我忽然明白,人之本性,在现在如此、百年前如此、更古的早期,也未尝不是如此。但遗憾者,古人未尝作回忆青春。今日沈从文先生以《从文自传》录得时代的豹斑,实在是今人之福。

  白话文初始,能有鲁迅、胡适、沈从文公的出现并能不为名利的创作终于熬得白话文的妙粥,实在是中华文明之幸,后代百姓之福。

  偶闻贾平凹先生语:作品五十年后若有读者,则可谓传世。这点,沈从文先生活着就看到了,真乃万幸。而现在,后生研究者层出不穷,实在是国人之乐事。

  如今的读者,证明沈从文先生是大家中的大家,且将享受永远流传的荣耀。

  《从文自传》读后感(十):从文也曾是少年

  上小学初中时不爱读书,倒也没有怎么调皮捣蛋,只是经常逃课。逃课去干什么呢?看人事,看风景。这些就是他一生都在看都在学习的“大书”,小书到他成为一个青年后才有了很多兴趣去看。这些东西对他有什么影响呢?我以为让他知道了乡下的,各种职业的,各种人的事和经历,明显他更关注有趣的人事,而没有被道德束缚住,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逃完课,回到家被打一顿,但不认为有什么疼的,打完之后接着逃课,所谓“屡教不改”,很多乡下的孩子都这样吧。沈从文一生都和水有关,生在水边,长在水边,行船泅水,看河听风,他的性子也有一点水的特征,柔和,没有什么怨天尤人,只是在看,在欣赏玩味。后来的日子里当了一个预备兵,在操练中锻炼了身躯,性子里也带上了一点兵痞气。不过正如他说的粗话是说着玩的,并不是针对谁的一样,听见他说老子时感觉很有趣。他知道有太上老君这个人后就不称老子了,真是可爱。从沈从文的文笔里没看见多少的困难和不好的事,除了他被白脸孩子骗了的那件事,不知道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什么,不过小孩子总有一些虚荣心的嘛。听到有人钟意自己,就很开心啊。骗了点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孩子心里很不安,要去一个远远的地方。失业了有一段时间,他心里很失落,不过也有朋友,有消遣的事。在行伍里的日子,他写着字,并被领导夸奖了,想着一定要写好,并超过两个死去的和两个活着的书法大家,攒下工资买了好多临摹。后来,看到过一个人的辞海,着了迷,那人也当成宝贝,所以看这个的时间不多。他就看别的书,旧书。话说那时候的他和写这本书的他好像都从不管所谓的善恶啊,他所在的军队有事没事要杀点无辜的村民,他认识的人里面也有一个强盗山大王。他将生死写的轻描淡写,不管是什么人的生死都只是几笔带过,而更着墨在有趣的人和事上。就像那个山大王,他能给他带来更多不一样的事,他称这个为知识,和山大王成了朋友。还有那些一起的同学,当兵的青年们,在各自踏上了路之后,大多数是夭折的,而有些兵是堕落了的,他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 “他在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分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的兴味” “我总仿佛不知道应怎么办就更适当一点。我总觉得有一个目的,一件事业,让我去做,这事情是合于我的个性,且合于我的生活的,但我不明白这是什么事业,又不知用什么方法即可得来” 后来从文又经一个印刷工人的影响,开始看新书,新报了,这给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一个新思想,首先让他看到的是白话文与文言文,再来的就是当时青年们的争论与理想。他浓烈的好奇心让他对这一切新的东西充满的兴趣,这开阔了他的眼界,并且他的潜力和思想也初步表现出来了。 “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作,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了” 他还把他微薄的工资捐到了工读团,虽然不知最终去向。他觉得他想进一个学校,去学些以前不明白不知道的问题,去体验新事情,学习新知识。“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 他那时候没有金钱的概念,没有享福的概念,没有善恶的概念,一切都是有趣,一切都是新奇,他有勇气,有心劲,可以去往远方。这个少年,很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从文自传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