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控诉》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控诉》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0-01-22 22:50: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控诉》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我控诉》是一部由阿贝尔·冈斯执导,Romuald Joubé / Séverin-Mars / Maryse Dauvray主演的一部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控诉》观后感(一):#SIFF Day6#

  我以前经常说一句话:“看过那时的电影(默片长片),你就会感叹自己低估了一百年前人民的智慧。”《我控诉》绝对是今年电影节我看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尽管我的观影日程还有两天才结束。昨天散场的时候有个年轻的男生说,想说的太多,这电影太牛了。对这句话我也有共鸣,因此我也只能暂时把脑中片断的感受拼凑几句,更多的留待日后一点一点去回味。

  1910年代的电影长片,之前我看过的都是D.W.格里菲斯的作品,而且也是相似的战争题材(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1916年的《党同伐异》,后者是2016年电影节在大银幕看的),这次看过《我控诉》,第一时间就是感叹“美国佬绝对没有欧洲人民有文化”。喜爱战争大场面的美国人的电影,一下子就被这法国人的人情人性、家国恩仇给比了下去。

  不过听说D.W.格里菲斯本人很喜欢《我控诉》,好吧,冲着这一点我就“原谅”美国人这一次了。

  电影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一个小地方两户家庭三名中青年男女和战争的故事,通过有着人性弱点的普通人和战场的情景,把人性和战争的本质展示给人看,悲壮细腻和深邃至情交织在一起。说到这里我已经不知怎么表达下去了,为了不剧透干脆就不说了吧。

  影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男主角说(大意):“如果那些阵亡者的牺牲能使不义的人变好,那么他们所背的自己的十字架都会变得轻省。”昨天看完电影后第一个感受就是这样的作品真正在告诉人们什么叫“电影”。

  最后致敬影片的修复者,以及为影片重新配乐的作曲家和编曲者(听到了反复出现的马赛曲变奏、还有巴赫的“大无”)。而自从周一看了那部关于老电影修复的纪录片,我才懂得了“修复”二字的份量。

  影片的中文字幕翻译得也是特别好,感谢翻译者;还有播放字幕的志愿者,和平影都的志愿者都很棒,你们功不可没,为你们点赞(另外,和平atmos厅的大银幕体验年度最佳,没有之一)。

  《我控诉》观后感(二):控訴世界的愚蠢

  幾個月以前,我開始觀賞總共六集的Cinema Europe:The Other Hollywood,這是一套很棒的紀錄片。從第一集的序曲開始,有系統地介紹歐洲各國的電影發展史與電影公司的興起與衰敗。雖說仍帶有一般紀錄片的資料量與沉悶感,但每一部電影,配合旁白動人的解說,觀賞時乏味的時刻並不多見。同時,這套記錄片更讓我的待看清單飽滿了不少。

  這部J'accuse!,片名意為「我控訴」。此片出現在上述紀錄片中,講述歐洲影史源起的第一集片尾。一看完有關此片的介紹與片段,我立刻二話不說將其加入清單裏。主要是這劇情及所要闡述的意旨,實在太無畏,又太令人震撼了。

  兩名男子,其中一個愛上了另一個的老婆,並與其私通。隨後戰爭開打,男人們都去打仗了,兩名男子因緣際際會在戰場上成為朋友。後來,其中一人死了,存活下來的是私通的那名男子,在戰場上,他親眼目睹了死去的人們再度站了起來....一大群復活的士兵們朝著家鄉浩浩蕩蕩走去。

  回到家鄉的男子對村裡嚇壞了的人們質問。他質問這些人,是否也同上戰場的士兵們一般,付出了犧牲?是否反而從戰爭中獲得了好處?面對有夫之婦,他又激問道:你在丈夫死後幹了些什麼?

  「我要控訴!」男子發出了吶喊。回來的士兵們排成巨大的I Accuse圖案,而這也是本片的結局。

  戰爭帶來的除了死亡與傷痛,還將招致更多難以想像的劇變。回來的士兵針對事實的控訴,使我們直觀地看見人性醜惡的一面。但同時,人們將許多罪惡歸咎於戰爭的爆發、戰爭的效應,卻可曾想過引發戰爭的正是人類自身呢?

  此片明顯是立場激進的和平反戰電影,導演不僅反對戰爭,也反對叵測善變的人心。如此聳動的片名,搭配這樣駭人的劇情,毫不留情的疾聲控訴--儘管這是部無聲電影,究竟是要控訴什麼呢?導演Abel Gance要控訴的不只是戰爭,他還要控訴人類,他還要控訴世界的愚蠢。

  我看的是無配樂版本,依片長而言實在滿容易造成視覺疲乏的。但綠紅色的暗房基調,搭配死而歸來的負傷士兵,浩大的陣仗與演員沉痛的表演,看完定能感受到片中那刻骨尖銳、直指人心的控訴。

  《我控诉》观后感(三):看点指南

  导览:

  J让·迪亚茨:聪颖忧郁温柔充满法兰西气质的诗人。孝顺尚在世的母亲。

  F弗朗索瓦·洛伦:热爱他的斑点狗,妻子是E伊迪思.拉扎尔。

  老帅锅 玛利亚.拉扎尔:1870年战争的老兵,像一把利剑一样耿直简单。

  第一部情敌:故事发生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小镇Orneval。诗人J深爱着E,常背着F见她。受一次世界大战的征召,男人们都入伍了。诗人J在瓦雷军官学校成绩优秀,在部队里当了中尉,是洛伦F的顶头上司,却代他侦查33号山头,获得了一枚勋章。两人和好。E失踪,说被德军抢走了。

  第二部孽女:四年以后战争进入白热化,因为母亲,J选择回家探亲,不料母亲很快就去世了。在战争中无数的妈妈死去。一方面有人却获得了新生,伊迪思E终于回来了,但却有了一个四岁大的女孩安吉尔-她被德军强暴了。

  善良的诗人J主动承担了养育安吉尔的责任,老人玛利亚却无法忍受这样的事实,离家出走,以后再也没出现过。弗朗索瓦F休假归来,与E重逢,E隐瞒了孩子的事实。F过了好久才发现了安吉尔是E的孩子,情绪失控之下他差点就杀了孩子。为了减少F的疑心,J和他一起重新回到团伍。

  第三部惊天还魂:描写了一次大战的实况,士兵们都在战壕里一封接着一封的写遗书,每一封都令人动容,其中一封说,如果您以后接不到我的信,说明我去了一个没有邮差的国度。诗人J决定写十二封信,让军需官按月寄给E,隐瞒自己的死亡。但不料最后牺牲的却是F。J回到家中,已经变成了个疯人,他让E帮他打听自己的邻居家里的动向,并且记在本子上。他把街坊邻居召集起来告诉他们,战士的灵魂已经返乡了。看到他们利用战争发财、看到他们无所事事、看到他们背叛自己,成群的鬼魂问他们:"我们的牺牲值得吗?"疯人诗人合一的J在这里发出了最强音:我控诉!

  幕后:

  电影黄金时代的残留,黑白探索期的通俗剧,充斥着浓厚的过时浪漫主义手法,影片的节奏不断被粗暴的字幕组打断。阵亡将士从墓中走来问他们的亲人"我们的牺牲值得吗?"这无疑是全剧的高潮。

  当年的票房奇迹,四年狂赚350万法郎,制作成本仅是零头50万。直到2008年的修复以来,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其实也是跟1916年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进行对标。而格里菲斯非常大度,看完这部电影后深受感动,并且安排在美国的发行。

  所谓的"我控诉"到第三部我们才知道,控诉的不仅仅是战争本身,不仅仅是人类的贪婪、没有尽头的硝烟,而且也是伙同战争的普通人、麻木的人性。这些观点和阿贝尔·冈斯G本人的精神经历很有关系:他1917年参军,看到了太多自己的朋友失去生命,在电影中诗人发出的感慨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代表了阿贝尔·冈斯G本人的所思所想,本片的编剧也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

  为了让本片更加震撼,钢丝G主动回到一次大战的战场,拍摄了相当多的纪录片段落,并且用在了第三部中。圣米埃尔之战(battle of Saint-Mihiel)法美联军作战就是在1918年9月拍下的。所以说如果要重温此片的话,直接看第三部分就可以了。

  非常震撼的开头是G让军队组成"我控诉"的字样,是在当时的将军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导演本人的形象也在一开始的片头中出现了。

  本片的这种老掉牙的东西,比如说戏剧化的演出、手势,道具像静物素描一般呈现,虽然说十分老调,但是因为它就代表了一次大战同时期人的这种心声,所以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又因为它是电影史中的奇迹,所以是一部永恒的经典之作。

  2017.7.17

  《我控诉》观后感(四):Siff2019 | 当我们反对战争的时候,我们在反对什么 ——评《我控诉》主题

  控诉是一个严重的词,而天性充满激情的法国人向来不惮于使用激烈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1898年1月14日,9岁时候的巴黎小孩冈斯应该会在《震旦报》上读到被誉为“人类良心的一刹那”的左拉名篇《我控诉》。行文结尾,左拉一口气控诉了9个主体,有在任将军、有笔迹专家、有新闻媒体、有军事法庭,排山倒海的气势令人过目难忘—— 左拉说,“至于我控诉的人,我并不认识他们,我从未见过他们,和他们没有恩怨或仇恨。对我来说,他们只是一种实体,只是社会胡作非为的化身。” 左拉说,“我在此采取的行动只不过是一种革命性的方法,用以催促真理和正义的显露。” 左拉说:“我只有一个目的:以人类的名义让阳光普照在饱受折磨的人身上,人们有权享有幸福。” 左拉的《我控诉》让报纸一时洛阳纸贵,而据海外媒体的描述,影片《我控诉》上映让欧洲影院小小的售票亭屡屡被激动抢票的人拍碎(smash)。 站在左拉反对不公,反对反犹主义的肩膀上,冈斯带着作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冷静用166分钟的篇幅,无声地抗议在当时给普通法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抗议,这种从灵魂里发出的指控,在2019年的上海,全场寂静无声,散落在角落里隐隐的啜泣已经证明了这中指控带着永恒的力量,与这个作为载体的故事散发的无穷魅力。 我和一百年前坐在大银幕前的法国观众一样,被时年30岁的巴黎导演冈斯的默片巨制《我控诉》击中,大脑里被影片激活的各种念头灼烧,他将他的思想通过电影传导给了现场被震撼的众人。 美的毁灭 影片是默片,但冈斯用卓越的艺术品味与高超的电影技巧,通过艺术作品来暗示战争下美的毁灭。一如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协奏曲》突然中断,预示着美的突然夭亡。 人们的舞蹈倒影在石墙上,就像那时正是新锐的野兽派旗手马蒂斯名作《舞》,第二幕开场文艺复兴时期波提切利的《春》……战争开始后,人没有了,只剩下骷髅在舞蹈;春神没有了,转成了拿着镰刀的死神——这场巡礼式的对欧洲艺术的讴歌在隆隆炮火中戛然而止。 战争开始前,法国著名音乐家比才的《阿莱城的姑娘》中,年轻英俊的诗人Jean登场。 诗人和母亲居所里,床边突兀而醒目地树立着一个代表犹太家庭的九烛台。并且,犹太民族有个风俗:如果母亲是犹太人,那么她的孩子天然就是犹太人。Jean的形象也一如我们以为的犹太人那样,聪明、敏感——他是位优秀的诗人,大提琴拉得很好,就算去当兵也能进入军校考中第一名成为军官。 他满怀爱意的情人,代表着女性美的Edith在战争中被蹂躏,代表着阳刚美的Francois在战争中死去,代表着感性美的诗人灵魂在残酷的战争中破损,就像优美的村庄从水草丰茂变成弹坑累累——人物、布景无一处不控诉着战争杀死了美。 当Edith被敌人俘虏的消息传来,一组被捆缚的女性形象组成了“我控诉”的形象,美在战争中被摧毁,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善的毁灭 战争开始时,一堆不谙世事的孩子天真地望向镜头,“战争开始了。”“战争是什么?”“我也不知道。”而到了第三幕,这群懵懂的孩子经历了几年战争,把小安吉拉为了起来,带上象征德军的头盔……影片漫不经心地扫过这堆孩子,战争毁了他们的家庭也影响着这些幼小的内心——这个民族的未来。 冈斯控诉的不仅是战争中不分长幼,被扭曲的普遍人性;还有那些躲避在出征士兵血肉长城身后,坐享其成的中产阶级的堕落和背靠战争大发横财的大资产阶级的无耻。 全片里,长者Edith父亲与Jean母亲,是导演带着讴歌的代表“善”的角色。精妙的是,这种“善”被影片塑造得层次清晰,真挚感人。 参加过1870年普法战争的老先生Maria-Lazard对犹太邻居的接纳,寄托着导演所坚信的自大革命以来确立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这种平等并非是“唯犹太论”,出场时,这位非犹太老先生就被比喻为:直率、简单,像一柄宝剑。 作为退伍老兵,他的卧室里,那张“我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就像牢记“靖康耻尤未雪”的岳飞。作为骄傲的法国人,女儿受辱后,愤然再次从军,战死沙场。魂归故里时,老先生透过窗安慰女儿:“如果战争杀死了最好的人,也不要因为这件事哭泣,因为经过此役,坏的人也会慢慢变好。”作为善的代表,冈斯对父辈,非犹太人Lazard的塑造带着崇高的敬意。 这种敬意并非是把Lazard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形象,开场Lazard是带着源于当时社会的刻板印象——作为传统法兰西民族的Edith父亲对于犹太人Jean和他的母亲,一开始就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充满了敌意:无论是将女儿嫁给一样是非犹的Francois还是对心怀赤忱的Jean爱答不理。 但是,当Lazard发现Jean真心实意为了救女儿而去从军,才华横溢获得军官学校第一名,建功立业获得勋章的时候,他能主动意识到这种偏见的无意义, 在Jean参军离家的4年里,与老太太相互扶持,病榻前悉心照料。在老太太病重的床边,Maria-Lazard还主动给战场上的孩子报信:“我偷偷地给你写信,因为她勇敢地坚持,不希望她的儿子因为孝顺而辜负了为国杀敌的责任。” 这种对于犹太人偏见的反对,左拉在1898年为犹太青年德雷福斯辩护的雄文中提道:“法国是人权自由的伟大摇篮,若不消除反犹太主义,便会因此而死亡。” 显然冈斯赞同左拉的观点,他的镜头里,犹太人崇尚教育的风俗嵌在母亲需要Jean晚上读诗入睡的细节中。在她抚养下的诗人,撰写《和平集》,用作品讴歌光明。而在民族大义前,这位犹太母亲就像在岳飞背上刻下“精忠报国”的岳老太太一样,拒绝因为病重唤回战场上的儿子。她教育出来的儿子,一周里三次晕厥都没有退缩。从个人良善到爱国大善,这个犹太母亲的死,让诗人发出怒吼:“战争杀死孩子也杀死母亲,我控诉!” 真的毁灭 这部电影是欧洲第一次在剧情片中使用战争里的纪实镜头。(第三部分中一段直接采集自战场的纪录影像。)在现实的真实与影像的虚幻中,导演的镜头扫过一战战场上那些从容赴死的一战士兵——也许他们并非真的如此,百年后,我们在审视这群曾经存在过,但早就烟消云散的人影时,不禁思考,战争固然让人毁灭,人本身亦走向死亡。人类用各种方法去给生命增加意义,其中最不应该的就是通过战争来寻找意义。“将死之人不会延迟春天的到来”。最后的战役前,一个普通士兵的遗书里,他过早的死去,正因为卷入了无意义的战争——这场为了瓜分殖民地而挑起的战争里,从始至终百姓苦。 导演在第三幕挑选了拉马丁与高乃依的名句,对于百年前簇拥着去观摩这部电影的法国人而言,内心的冲击,断然是比我这样一个对法国文化略知皮毛的人深刻的。尽管如此,导演的精心挑选带来的震撼让人久久不能平息。 Edith张开双臂的形象上铺满了圣母画像上常出现的蓝色,背后的高窗像哥特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作为Maria-Lazard的女儿,Francois的妻子,Jean的情人和Angela的母亲,面对受难的Edith,冈斯引用了拉马丁的诗句“悲伤,你就来吧,如果你还能找到落脚的地方。” 勇士Francois死了,带着他深爱着的妻子,不甘离别的故乡和老狗的心,长眠地下。 诗人Jean疯了,缪斯从Edith变成了愤怒,颠倒了活人与死人,公平与正义。 是谁带来了这遍体鳞伤的灾难?是谁造成了这泪流成河的悲伤?难道仅仅是敌人需要被控诉吗? 当Jean再回小镇时,他不再是那个衣冠楚楚,“近乡情更却”的年轻人。衣衫褴褛饱经风霜的他,面庞消瘦,髭须丛生,像古老的希伯来神话里摩西的形象。口中在亡灵部队前奔跑回故乡的场景,像某种程度上的“出埃及记”——出埃及记的故事里,因为要抵达迦南路途遥远,跟随着的人开始不能忍受,渐渐开始胡作非为,气愤地摩西与上帝立下十诫来约束众人;Jean的回归像是犹太人摩西与耶稣形象的重合,从造型、行为、言辞,都像是某种“复活”,他像耶稣指责投玛丽亚石块人:你们谁没有负罪一样,指责了每个在场的人。Jean扮演着宗教接受忏悔,原谅世人的角色。然而,导演没有止步于此。 19世纪末,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这种思想似乎影响到了影片《我控诉》。住着上帝的教堂里,尸横遍野。 当亡灵们散去,疯狂的战士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过往的一切显得毫无意义。赞美和平的《和平集》就像个笑话,带着上帝恩泽的光芒就如同谎言。“你眼睁睁地看着罪恶发生,我控诉!”在真实的愤怒中,战士,而不是诗人,不是拉比,而是被战争摧残了人格的Jean完成了《太阳颂》完整的篇章。连同那枚代表上苍与秩序的太阳也一起被控诉,“疯了”影片的结尾,Edith对Jean下了结论。——作为刚刚而立之年的青年导演,一方面需要一鸣惊人的作品,一方面也能看到他妥协于当时社会的态度:在一个天主教盛行的国度,“上帝死了”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说出来一定是疯了。可见诗人,必然要疯。 即便如此,冈斯通过这部曲折而深刻的电影拷问着观众,我们看到了战争摧毁了人类辛苦营建的真善美的世界,连同上帝与宗教一同被坦克摧毁,而旧有的意义何在?新的意义又何在?这种仿佛承载了时人迷茫情绪的电影,一经推出,据说斩获了450万法郎的票房,总制作约为50万法郎。 尽管有妥协,难能可贵的是,在德雷福斯时间发生的8年之后,冈斯用这样一部电影清晰地传递出他对于犹太民族一视同仁的态度。相应的是,这次上海电影节上,另一部展映的放映于本片10年后的《潘多拉的魔盒》中,德语区导演的镜头下犹太人的形象贪婪、虚荣、把人引入罪恶……

  本文首发于2019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官网。

  《我控诉》观后感(五):诗人的控诉

  iff4/10 废话预警!

  1919年的老电影,根据分幕的形式以及片长推测原片播放时应当是有幕间休息的。拉通看下来其实会有些疲惫,中间好几次以为要结束了但是没有,会降低一点点观影体验。

  先总体谈一下吧。

  之前学中国现代文学的时候看了一些默片,《小玩意》《神女》之类的(提这个因为后面还会提到),个人还蛮喜欢默片形式的,可以取消很多语言带来的限制。

小玩意 (1933)7.9193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战争 / 孙瑜 / 阮玲玉 黎莉莉神女 (1934)9.01934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吴永刚 / 阮玲玉 黎铿

  也因为是默片,配乐就必须撑起全片,撑起情绪。这片配乐做得蛮好,还有很多“经典旋律”(俺一个名字都想不起来了5555)。贯穿全片的J'accuse很多时候也是以一种音乐性的方式表达的,还有一些咏叹的感觉。整部电影其实真的很像一首歌。

  除了音乐之外,镜头也有很多变化,在方形基础上有许多狭长的/圆形/不规则的形状,大多是从逼仄的地方向外看,或者是视角限制之类的(望远镜/战壕什么的)。就很奇妙!想起《我不是潘金莲》,貌似是致敬,但我忘了是致敬谁了。

我不是潘金莲 (2016)6.72016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冯小刚 / 范冰冰 郭涛

  整个片子不乏细节上的诙谐或轻快(不知道是不是什么法国人特有的幽默表达),但整体都是沉重的严肃的问题的探讨,所以其实对我而言确实笑不起来。

  一部非常有力量的反战片。也关于荣耀和怀疑与敬重。

  接下来谈些细节。这个出租车师傅开车太抖了,我头要晕了,下车再补。

  为了感谢出租车师傅并对其车技show respect,我决定不删上面那句话。

  有几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也很喜欢。

  #猫头鹰的镜头。猫头鹰应该是某种不祥的征兆,它的出现有实有虚,Jean疯前也说看到猫头鹰,大概是一种悲剧的前示。我觉得猫头鹰镜头拍得很好,特别是它的表情和神态,就像是对安闲和平欢快的不解与嘲讽,它像是灾难的先知。

  #跳舞的骷髅。这应该是某种死神意象吧。死亡在战争来临时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它带走了孩子,也带走了母亲,带走了男男女女,带走了情人,带走了尊严健康家庭。但它也有倒下的时候,就是那些无法被带走的美好与温情挺立的时刻。

  (不知道在那个时候这种镜头处理算不算先锋啊!)

  #离别时“手”的表现。这个我觉得很妙。是在第一幕征兵告示贴出来,男人们离家时的一个镜头。只有手与手之间的动作,有妻子将行李递给丈夫,有别离前最后一次碰杯,却有一个人难以饮下一口酒。喜欢这个细节的选择。

  #关于“高卢”。是他们残兵破阵时被激励的一个场景,当时提到“每一个法国人身边都有一个高卢人”。可能这也算是一种“法国故事”的叙述吧,一种从古至今的不变的类似信仰或“根”一类的。我就突然在想,似乎在许多国家这样一个统一的“根”是可以也不难找到的,那复杂的文化中,那我们究竟能不能找到一个这样的“高卢”呢?

  #士兵的信。

  “今早天气很好,今天阳光很好,春天要来了。春天不会为死去的人而停留。”

  “我最亲爱的妈妈:如果在收到这封信以后再没收到我的信,那请你告诉自己,你的儿子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那里没有邮递员。但我每一天都会想念你。”

  大概是这个意思,真的被美到了。好像都是诗人。

  #关于阮玲玉。其实看的时候我数次想到阮玲玉,可能是女主引发的联想。特别是她背对着窗,光线透过窗印出十字架形状,提到“承受痛苦”那段。

  #各种名画的出现。譬如波提切利的《春》,譬如关于死神收割的画(这幅我不知道名字),譬如那幅我怎么都想不起来名字但每次都被震撼的躺在浅水中头顶浮有小小光环的画(它的色彩真的太美绝了,以及用在女主受辱归家后的那个场景也真的太贴切)。就像音乐的使用一样,真的只能说妙。可能这就是法国人的艺术感吧。同理还有许多诗歌的引用。

  #人物塑造。弗朗西斯(是这个名字吧!)的塑造真的很好——因为爱而和解;很真实地表达他的“心都要裂了”;最后也是因为爱而可以将老婆托付。有一种非常“真”的感觉。Jean在下一点来说!

  #关于“生死之间”。其实关于这点都可以单独写文章了吧。最后Jean在女主(我怎么都想不起来名字)家里“召唤”月下亡魂的那段太震撼了,让我几乎忘了前一秒我还在想“这段之前结束其实就很好”——这段绝对不能删!太有表现力了!

  我想选择Jean来做这个“生死间的联系人”,这个“控诉者”/“反思者”,除了因为其诗人气质外,还因为他真的就是处在“生死之间”的——他预见自己的死亡并提前写好书信,他依然在某种意义上存活着;他因为发疯而未上前线因而保住性命,但诗人的他已经被士兵的他撕碎了,他也不再是他,而是一个狂热的控诉者。(突然想到各种文学作品的疯人意象以及民间的偶尔对于疯人及其背后的“神圣的神秘性”的“崇拜”,颇有趣。)

  #整部电影的三幕的发展是不断回环深入的,所探讨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在残酷中不会被抹去的温情与美好→无法改变的不得不承受的苦难→对于所受苦难的反思,对于牺牲的反思,对于为之所牺牲之物的反思→很直接的很顺理成章的控诉。“我控诉(J'accuse)”这个不断出现的语词,从一开始的个人情感逐渐扩展加深,狠狠地刻在了Jean的灵魂中,给我的感觉也是从稍微有点莫名其妙到逐渐给我一种越来越深刻的可以产生共情的感觉。

  先这样吧!想到再补!没有精力做更详细的人物分析之类的了,其实里面的人物都还蛮值得分析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