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丹药到枪炮》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从丹药到枪炮》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27 03:0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丹药到枪炮》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丹药枪炮》是一本由[美]欧阳泰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丹药到枪炮》精选点评:

  ●学到一个新概念——军事大分流,指的是18世纪中段到鸦片战争前东方和西方在军事上的差距大大拉开的事实。在中国,主要原因是清朝前期太成功了,“大清和平”第一次让中国不必面对内亚的威胁,军事革命就没有了根本的动力,同时清的“八旗为本”也从主观上压制军事技术的革新。这本书的论点在于从军事技术上承接大分流的思路,引用大量史实澄清了用儒家崇古来解释中国近代落后的观点,欧洲近代以来的先进是“文化基因”突变的结果,东亚国家能够很快的学习欧洲的突破性创新,逐步抵消欧洲的优势,在军事领域打破了欧洲中心论。

  ●根据作者的介绍,火器问世后一千年内东西方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各自发展、小分流、齐头并进、大分流。作者的主要观点这里就不重复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分流之后,中国还能通过仿造佛郎机、红夷大炮追上西方的脚步,而到了大分流之后,差距已无法通过简单仿造来弥补。可见,两次分流的性质截然不同。小分流是技术层面的差距,而大分流是文明层面的差距,西方坚船利炮的背后是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是数学(弹道运算)、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学的发展和运用。所以,作者用战事减少解释火器发展停滞或许更适用于第一次分流。假设大分流期间清朝仍战事不断,它就一定会发展出坚船利炮么?恐怕只有不断与西方交战才有可能吧?最后说一下,英文版配图是插在正文相应位置的,并非集中一处。中文有些配图是原版没有的,但这些新增配图图片说明存在一些错误。

  ●骄傲和愤恨交织。治国之道和技术专长对战争同样重要。

  ●欧阳泰(Tonio Andrade)是著名明清史大家史景迁和军事史专家杰弗里.帕克的双料高足,现在埃默里大学担任东亚学系主任,《从丹药到枪炮》是其通过火药武器演变从另类军事史的角度回答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何火药诞生于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军事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欧阳泰尝试用彭慕兰“大分流”理论(Great Divergence)去解读东西方军事发展的历程,把中国和西方放在布罗代尔的历史长时段去观察,中国作为火药的发源地,在历史上军事长期与西方并驾齐驱甚至于领先,而到了公元1700年后,逐渐被西方赶超,急剧拉开距离,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制度、科学技术,还有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大一统的清帝国进入长达百年的康雍乾盛世,战争频率随之减少,促进军事技术发展的源动力不足。

  ●《从丹药到枪炮》,美国历史学家欧阳泰的书。 他是史景迁的弟子,这本书试图打破中国长期因和平而停滞的印象,写中国古代军事的革新。 作者没有标新立异,而是更多从军事技术方面,给出历史细部的解释。比如宋朝,国人觉得文弱,过去我一直觉得宋朝经济水平之高,军事不会很差,之所以宋代给人文弱印象,其实只是对手非常强大。书中给了一些证据,他认为宋朝可以算新一代战国时代;而很多军事革新,比如火器第一次使用,就出现在北宋,宋金之战就是就是火药时代正式到来。至于清代晚期的落后,很自然的,也是承平日久的结果, 不过,军事技术是一方面,不能完全解释军事变化,兵制也很关键。现在觉得历史上的制度变革有两大主要暗线,军事与财政,认识不到这点,到底读皮毛。

  ●书本身并无太多新颖观点,大部分都是转引自别人的研究成果,但这种串联和综合也是一种能力,有点李伯重《火枪与账簿》的意思,行文风格似乎也深受史景迁的影响,总体可读性很强。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老一辈的李约瑟、王兆春、刘旭,当下军事史研究的中流砥柱黄一农、孙来臣、郑诚、尹晓冬…惭愧的是更多的海外相关研究甚少涉猎。翻译尚可,但注释过简,删掉了参考文献部分,严重扣分。

  ●综合了帕克、黄一农、刘鸿亮等的研究成果,结构清晰,叙述流畅。如果对造炮技术与科学发展更多一点介绍就更好了。

  ●逻辑之清晰,史料之详尽,颠覆了对中国军事的固有偏见,我们的火药不仅仅用作烟花,我们一直在研究火器,直到后来才被超越。为什么这么好的书不是中国历史学家写的?

  ●一声长叹,百年落后百年遗憾

  ●三星半 对大分流问题军事技术范式的解读 有些地方确实是增广见闻了 前半部分还好 越往后越烂尾

  《从丹药到枪炮》读后感(一):2019.9.17《从丹药到枪炮》坑填上。

  光看书名,我以为会以国人用火的发展史为轴,从炼丹开始聊到武器什么的。结果没有想到,一星半点炼丹书都没提,直接从火药开始聊各种各样的“火器”发展。随着史书记载朝代推进,开始详细介绍各种枪炮的发展演变。直到清,国内稳定后,武装被迫慢慢落后,开始慢慢分析原因: “中国并没有败于技术,而是败于政治。德川幕府和清朝一样都历时267年,只是日本比中国早40年脱离旧制。 旧国维新的问题大多不在于布新,而在于除旧。如果清政府能把花在旧军身上的支出用在新军上,情况可能会大大不同。 清政府的问题不在技术,也不在认知,而在不能聚力。旧制度榨干了资源。当政者关心的是平衡利益团体,而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军事体制。” 好在正当看得人完全没脾气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大肆夸赞当今国内精良武装……欲扬先抑?姑且翻完了。

  《从丹药到枪炮》读后感(二):主題新穎,內容豐富,引用頗多,結論模糊。

  2.本書重點放在火藥武器出現與使用的朝代,對每一個題目都盡量展開詳細分析,力爭做到言必有據,但往往事無巨細,過分鋪陳。

  3.本書最大特色在於大量引用前人著述和觀點,雖然爬梳甚勤,但明顯缺乏作者自身獨特觀點,有“主題先行”的嫌疑。

  4.正因為引用的材料過多,有些材料的真實性與科學性不足(有些材料更像是作者在講故事),彼此之間的觀點不一,導致作者每每在下結論時,不是“可能”就是“或者”,要麼連蒙帶猜,自始至終都缺乏有力的證據證明每個觀點。因而全書讀下來,仍有很多疑問懸而未決。

  總之,用半個月時間在床頭、地鐵間讀完此書,收穫還是有的。

  《从丹药到枪炮》读后感(三):重新审视我们的历史

  历史是个**,胜利者想怎么表述就表述。

  历史真的不是一个一句话,一个观点,一本书就能够说清楚的。每个生活在当时的人,都是那段历史的缔造者,而作为一个个后来的人,大家怎么看待以前历史的,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现在切入正题——就是《从丹药到枪炮》这本书,作者用一个新颖的、宏观的视角来比较中国和欧洲国家利用火药的历史,用战争——火药技术互动发展这个有意思的模型来开展文章,并且不断用同时代的中西比较,阅读的舒适度很高,也特别有启发性。

  宋明清到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世界发展的历史,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很具有对比性,宋明清作为一个长期生产总值领先西方国家的时代,到清朝的中后期,被西方国家宰割的状态,这个过程很有研究性,也有很多原因,这本书的作者用一个新颖的角度——战争与火药技术互动的模型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可读性很强。

  正视自身的毛病或者缺点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保护的机制,让自己觉得还不错,从而“坚强”的活下去,国家也有类似的自我保护机制,不管在错误的政策,总是会有支持的声音,这可能是源于我们文化的内核,文化的内核还是一种服从的文化,一种倾向于相信强权大于合理规则。“宁做治世狗,不做乱离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等中国古句,与“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相比,我们更多追求的是对权力、稳定,都没有体现出对平等制度的追求。现在经常有人发朋友圈、转发微博,怀念某某时代,仿佛那个时代的饥饿、混乱都不存在,就是最好的、最最好的时代,很多人忘记伤痛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上面说了很多看似与本书无关的内容,却是我读本书自己思考到的,可能源于自己的不多的生活经历、以及以前读的一点书吧,我始终觉得,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审视自己历史的机会、一个角度,我们应该好好读一读作者的观点,同时,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文化内核中不好的因素,这种因素已经造成历史上的衰败,如果我们不认真反思,它可能还会在未来继续影响我们的国家发展。

  作者的这本书,可读性很强,非历史学的读者也可以自信品读。推荐给大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从丹药到枪炮》读后感(四):基于丹药与枪炮分析的中国军事格局

  《从丹药到枪炮》,本书通过丹药、枪炮等来简述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作者欧阳泰,并不是中国人,他通过黑火药运用于军事,来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技术进化的真相。这个书名和《枪炮、病菌与钢铁》很相似,因为后者的名气,以及关于文明对于世界格局变化的论点,所以特意看看前者的特殊之处。

  不得不承认,本书作者的文笔简约流畅,没有历史基础的人去阅读并不感觉费力,译者翻译的程度相对来说很符合国人的阅读习惯。从头读到尾,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的博学,作者的学术水平,比如作者纠正了一个学术错误,这个错误也是我在读书生涯遇到的: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没有把它用于战争。曾经的我一度认为中国的落后是基于四大发明后的衰败,以及火药没有很好的利用,反而让欧洲国家发明了枪炮等,如今看来,这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的国家是不是真的应用了火药?答案是肯定的,作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早在火药技术传入西方几个世纪之前,中国及其邻国就研究了火药的多种用途,有军用,同时也有民用的。但是,很多史学家对火药起源于亚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反而去研究现代早期的火器战争,很多人误认为第一批火药帝国在火器战争时期诞生,但其实,中国古代已经应用于军事了。

  本书还有一处论点让人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本书聚焦于战争,从宋朝开始,考察中国和西方的大分流。认真分析了中国为何在古代被西方越落越远。作者通过中和欧洲国家战争次数对比,做图表,我们可以观察到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早期的时候,我们开始停滞了……也就是说作者的观点在于:战争可以促进军事的发展。

  这个观点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在给学生讲解交通发展历史的时候,往往二战是一个话题,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以及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如果一方发展的好,另外一方肯定处于一种衰落的迹象。比如二战时期,炮火连天,液压系统在战争时期飞速发展,应用于汽车,汽车飞速发展,而且没有轨道束缚的汽车可以更加灵活,这段时间,轨道交通变处于落后发展阶段,轨道被炸,无法行驶等等。但是战争结束后,更多的人需要轨道交通出行,汽车则是一种另外的选择了,轨道的多占据了汽车的马路等等。

  本书还有更多的历史、军事数据,已经很多珍贵的彩图,不一一剧透了,如果想认真了解中国军事格局的变化,并且对枪炮感兴趣,我们可以随着作者的论述,来补充自己的知识漏洞。

  《从丹药到枪炮》读后感(五):中国的枪炮文化

  这是部书写中国枪炮文化历史的图书,涉及到的内容并不仅仅只有中国,欧洲的枪炮文化也涉及其中,作者欧阳泰有意以中国和欧洲两地的枪炮文化进行对比,只是没有提及美国的枪炮文化,如果也有就感觉更为完美。美国的枪炮文化,推荐可以看看帕梅拉·哈格书写的《枪的合众国》,述说了美国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的发展轨迹。

  20世纪的美国,枪支发展及其迅速,然而在同时期的中国,却由于政治的影响,枪炮文化发展及其缓慢,中国的枪支研究没有多大的发展,还是在使用老实武器,使用枪支需要点燃火药。《老舍自述》里提到:父亲的武器是老式的抬枪,随放随装火药。几杆抬枪列在一处,不少的火药就撒落在地上。洋兵的子弹把火药打燃,而父亲身上又带有火药,于是……

  说起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印象中更多地是由于枪炮设备和弹药的原因。欧阳泰却认为,包括军舰等各种设备甚至都要远远强于日本,当时的激烈的海战,中国并没有完全失败,更多的是两国打了个平手。事后分析战争失败的根源,更多的原因应该是:由于政治,为了防范各类起义而不敢将权力下放;没有中央集权的领导,旧有的体制还在维持;再有,没有集体性意识的指挥。

  话说火药的诞生地来自于中国,这应该是大家所公认的,甚至可以说是领先于世界。火药用于战争,更多的是蒙古对欧亚的大范围作战,无疑也将相关技术带到了欧亚大陆,还真没想到马上民族的蒙古也是使用火器的高手,结合弓箭的使用,一起给对手以震撼。

  在火药刚刚诞生的时期,那时的火器多用于杀伤人群,而非击毁城墙。直至15世纪,中国和欧洲的枪炮文化还是相差不大,从1525年的中葡之战就能看个明白。只是从这开始,成了分水岭,欧洲的大炮在各种科学技术的帮助之下,体积越来越大,而中国的还是保持着原来的大小,这就导致差距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可能由于欧洲的战火不断,而中国同时期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再有,中西方的城墙厚度有着显著的差别,中国的厚度有10米之宽,欧洲的老实城墙不过2米厚度,就连君坦丁堡最终也在大炮中屈服。借着文艺复兴的东风,也导致欧洲新城堡开始大量兴建。

  在19世纪外来国家的入侵,在不过数人的侵略者面前,在威力无比的枪炮面前,人数众多的清军为何打不过外国军人,总是带着各种的怀疑。阅读完此书之后,不由得暗自感慨,技不如人呀,在热火器面前,如同赤手空拳的冲锋就等同于屠杀。

  此书,还配有许多精彩的插图,让读者更加能了解近千年来枪炮所带来的战争感受,无疑也是珍贵的资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