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接纳和欣赏孩子本来的样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接纳和欣赏孩子本来的样子

2020-02-12 07:47:38 作者:许添盛医师 来源:许添盛 阅读:载入中…

接纳和欣赏孩子本来的样子

  ▶每天的生活,都是灵魂的精心创造◀

  接纳和欣赏你的孩子!

  学习整本有声书,请扫描:

  作者|许添盛

  摘自|有声书《我就是生活冒险王》

  文字整理|铜豌豆

  编辑 | 麦田心灵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次我们说过,要用欣赏的、接纳的眼光看孩子,而不是用塑造、灌输、修正的方法,不是用种玫瑰花的方式来养百香果。

  现在的教育,建立在对心灵的无知和盲目上,就像“巴普洛夫的狗”的实验,迷信外在的神经心理学。很多人认为,教育孩子,就像训练海豚那样——海豚跳得好给一条小鱼,跳得很高给一块饼干……目前我们的教育就是灌输、修正和塑造,用训练动物的方式来教小孩,完全没有灵性观。

  如果现在有人要灌输你、修正你、塑造你,你会爽快答应吗?不要说小孩,你们自己肯定不愿意。因为灌输、修正、塑造的背后,孩子内心的潜台词是:“你根本不了解我,你根本不了解我是玫瑰花还是百香果。你只是想改变我,只是想让我符合你要我成为的样子。你不知道我是谁,你不知道我的感受。”

  我举个例子,最近很流行亚斯伯格症,包括某个市长都自称是亚斯伯格症的患者。我们来看看亚斯伯格症患者的某些特质,是好还是不好。

  亚斯伯格症属于自闭症的范畴内,属于高功能的自闭症。可能是高IQ,但是低EQ,特征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执、坚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缺乏同理心。

  亚斯伯格症患者会有人际关系的问题,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可是为什么一个自称有亚斯伯格症的人可以当某市的市长?大家为什么选他?因为他耍白痴。通常太多政治人物会做人、会利益交换、有政治抱负,讲的话漂亮却令人分不清真假。

  而这位市长的心灵,为什么要偏亚斯伯格特质?为什么要稍微让自己自闭和耍白痴?因为人加上一点耍白痴的特质,才能做自己。很多人为什么做不了自己?因为他不够耍白痴。

  一个耍白痴的人是可以很快乐的。因为一个EQ很高的孩子太容易知道别人要的是什么,太容易给别人要的,当他知道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样,他就不说了。很多EQ很高的孩子,这辈子都在为别人而活,完全忘记了自己要的是什么,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所以说,亚斯伯格特质有好的一面。

  我不是说,人际关系适应不需要往一个正面的方向走。我只是说,当你在灌输、修正和塑造亚斯伯格症孩子的过程中,你理解了这颗心灵吗?你了解他的心灵为什么要选择亚斯伯格特质吗?你了解他这辈子为什么会呈现这个性格吗?你知道这个性格的优点是什么吗?你开始欣赏这个性格了吗?

  也许真的想要有亚斯伯格特质的人是你,是当父母的你,因为你做不了自己。

  一个EQ很高的人,你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你根本不知道他的笑容背后是真的还是假的。一个会做人的人,做到后来,你根本不知道他对你的笑容是真的还是假的。就像有句俚语是“人前手牵手,背后下毒手”。

  什么人会想要有亚斯伯格特质?忠于自己的感受的人。可是我们却常把这样的人扭曲成病态。

  对待有亚斯伯格特质的人,一定是先探索他的亚斯伯格特质,让他了解自己性格的优点,并且用称赞鼓励的方式,而不是给他挫折、给他贴标签,用修正他的方式来让他变化。

  什么是修正一个人的方式?比如,“我让你知道你是不对的、是错的,我想让你变好,我要修正你,我希望你越来越好。”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

  我们让孩子知道他是错的:“你知道你错了吗?你知道上课讲话是不对的吗?你知道你上课不专心是不对的吗?你知道你和同学冲突、动手推人是不对的吗?你知道你和老师讲话不礼貌是不对的吗……”我们试图给孩子那么多的挫折,然后却希望孩子越来越好。

  不单单是我们的孩子,很多家长也都是在挫折中长大的。你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会了那一丁点的知识,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你们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更爱自己,没有看到自己的亮点,没有自我肯定,你们只知道追逐世俗的价值观,然后一辈子在灌输、修正和塑造自己,同时再把这一套用在孩子身上。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问题出来了?因为孩子的心灵懂得反抗了。为什么以前这一套没有问题?因为以前我们都很乖。现在的孩子不是越来越难教,而是我们的整个教育和方法通通出问题了,因为我们用的是灌输、修正和塑造的方法。孩子的心灵开始反弹了,因为心灵的力量出来了。

  对于有亚斯伯格症的孩子,你要欣赏他的亚斯伯格特质。一个亚斯伯格症的孩子是可以很固执、很坚持的。如果他固执和坚持的方向是建设性的、正面的,这个孩子其实是完全符合赛斯哲学思想的“无可救药的乐观”精神。

  我不是说,任何孩子都要维持他原来的样子,而是家长一定是先透过了解和欣赏孩子,孩子才会慢慢成为他自己心目中美好的自己。孩子不应该变成我们觉得美好的样子。

  任何的教育,不在于把学生塑造成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大人世界认为的美好的样子、社会认为对的样子。每个人要成为的,是他自己心目中美好的样子。

  你首先要做的,是去了解孩子,去接纳他本然的样子。因为接纳是改变最好的方法。接纳一个孩子本然的样子,怪异就让他怪异,不正常就让他不正常。你一定要有这个心态。

  比如,上课讲话表示孩子活泼,有语言能力,这个孩子需要的不是被指责、被挫折。他需要的是被引导,他需要的是一个舞台,是展现自己的机会。

  我们提倡适性教育、随性教育。“适”是适合他的个性,不要用种玫瑰花的方法来养百香果;“随”是指跟随孩子的个性。

  以前教育孩子容易,是因为教育者不管孩子是牛还是马,就用一套标准把孩子变成别人认为好的样子。“你们大家都很乖,听我的就对了。”这就是以前的教育。

  现在教育孩子困难,是因为“他”和“他”不一样,他很快就有自己的想法,很快就有自己的选择,很快就有自己的意见。如果教学要一致化、要大量生产、要符合标准,这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适性、随性教育,我们要去了解孩子,接纳他本然的样子,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外在的标准去纠正他。有时候,孩子被家长纠正成家长认为好和对的样子,可是孩子的快乐幸福却被毁了。

  当我们很成功地把孩子变成我们认为的好的样子,孩子已经对我们死心了,他不再感觉到他是被爱和被接纳的。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教育和学习以及学校群体生活中备受挫折。

  各位朋友,请不要再纠正孩子,而是去接纳和欣赏孩子本来的样子吧!

  相关主题延伸学习

  【收费学习】

  1.图书:良好亲子互动电子书集

  扫描下方进入:

  2.微课:许添盛医师 | 连接心灵创造力的冥想练习

  扫描下方进入:

  【公益学习】

  1.视频:《新时代亲子教育观》

  扫描下方进入:

  2.图文:亲子关系——往期美文汇编

  (点击文字直接进入)

  麦田心灵致力于将许添盛心灵动力学,以及源自美国的赛斯哲学体系的专业知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得到专业、温暖而有力的支持,全方位提升每个人的身心灵整体健康成长!

  【戳阅读原文,学习更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