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孩子的品格》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孩子的品格》的读后感大全

2021-09-07 00:2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孩子的品格》的读后感大全

  《孩子的品格》是一本由彭凯平 / 闫伟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0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的品格》读后感(一):好品格成就好未来——《孩子的品格》书评

  《左转·隐公·隐公三年》曾道:爱子,教之以义方。那么何为义方?怎么样才能做到教之以义方呢?《孩子的品格》作为一本被誉为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的书将告诉你答案。 《孩子的品格》是由清华大学社科院院长和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所编写,作为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他的《孩子的品格》一书深入浅出地写出积极心理学对孩子一生品格的影响,更是父母了解孩子心理的一扇明窗。 用积极教育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可能在大多数父母心里对于积极教育并不是很了解,甚至还错误的认为积极教育就是快乐教育,积极心理学就是心灵鸡汤。可是事实果真如此么?真的是这样么?答案是否定的。彭凯平主任在书中明确告诉我们: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有证据有逻辑有调查,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学问。它是一门让我们在跌倒多次后,仍有意愿和勇气、能力爬起来;能让我们不断战胜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并最终拥有幸福而灿烂的人生;是让我们平凡普通人能够随时拥有“内圣外王”的伟大情怀,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为父母,让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是我们的心愿也是责任。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叛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孩子用各种方式伤害自己,甚至自杀?为什么你的孩子永远比不上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而是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动不动就要离家出走,哭着喊着要自杀?所有的这些现象都在提醒着我们父母,要让孩子在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环境下长大,他们才会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心脏 培养不轻易言败的孩子并不是让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相反,挫折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多都会呈现一种极度压抑、有暴力倾向、冷漠、孤独与疏离的状态。他们虽然比娇生惯养的孩子更能忍受外界的批评与责罚,但也更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或者表现出极度的自以为是。想要培养孩子的抗逆力,书中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培养孩子的“我有”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结;给孩子适当的期望;多为孩子提供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除了“我有”还要培养他的“我是”强调主观的自我认同感与自我肯定,比“我有”更加强大的自信与内驱力。另外还要培养孩子的“我能”。总之书中给我们了很多实用的信息和方法。 如果你还在为孩子的培养问题而感到焦虑?如果你还在为孩子的未来感到迷茫?不妨看看这本《孩子的品格》,它能帮你解决所有的疑虑,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快乐,更加健康。

  《孩子的品格》读后感(二):用积极教育浇灌孩子幸福的一生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要怎么样才能够教育好我的孩子,让他聪明、善良、有智慧、能干、皮实、温柔善解人意,做个有用的人。毕竟我可是养育着这个世界未来的主人翁、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可千万不能砸在我手中。

  有了孩子后我总能想到梁启超的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未来是科技的年代,看到现在很多工作岗位都被机器和电脑取代,将来的ai会比我们还要厉害,我不禁陷入沉思,我要究竟怎么培养我的孩子才能成为时代的、科技的弄潮儿,而不是被科技取代呢?

  直到我看到了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院长兼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与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学习中心副主任闫伟写的《孩子的品格 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我明白了孩子的积极的品格才是最重要的培育孩子的抓手,具体可以从这7个方面入手:情绪力——接纳、理解和管理自身的情绪;抗逆力——坚韧,心怀目标不放弃;自控力——自律、自洽,不惧诱惑;天赋优势懂得欣赏自己,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专注力——全情投入,获得巅峰体验;善良,懂得感恩,赢得他的人的信赖与支持。这些优秀的品格最终将造就孩子的创造力,生命力和同理心,让孩子从容应对未来的竞争和机遇。

  这是一本即难读又好读的书,难读是因为有很多的专业术语,拥有很多干货,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好好吸收。好读是因为解释很到位而且故事很精彩。书里有一个我最喜欢的小故事,那是彭凯平从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后毕业后,申请求职的时候,因为美国心理学专业名校全部收紧了编制,他发出的16封求职信,迟迟没有收到回复,在内心被焦虑和不安充斥的时候,仍对自己充满了希望,保持了积极的态度,最终等到了16份求职申请100%通过的回复。多年过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心理学负责人聊起他的求职的经历时,他们说因为彭凯平教授的观积极和朝气蓬勃,让他们印象深刻,更愿意和他成为同事。

  岁月漫长能拥有稳定的情绪,能够很好地驾驭情绪的能力,也是一个人幸福的能力啊。

  现在很多小孩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很弱,在与父母发生争吵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极端的行为,比如伤害自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如果我们能够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关爱他,教给他们积极的心理学,培养孩子驾驭情绪的能力和抗逆力,能够正面挫折和困难,也许孩子能够更加幸福。

  也许在孩子成才之前,我们更应该追求成就他美好的品格,也许在教育之前,我们更应该给孩子多一些爱的浇灌,让爱和关系先行,让品格先行。

  《孩子的品格》读后感(三):《孩子的品格》:用品格优势成就孩子“王者之力”

  让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是我们作为父母的心愿。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父母带着那份对孩子浓浓的爱陪着孩子一路走来。

  可是为什么父母那么爱孩子,什么都为孩子着想,竭尽全力地为孩子创造富足的生活,孩子却仍然会叛逆、冲动、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甚至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哭着喊着闹着要自杀。

  归根结底,是因为很多父母都不清楚,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孩子的内心感受?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到幸福和快乐?当然,也有父母不关心这些问题,觉得自己做得够多了,孩子没有理由、没有资格叛逆、冲动、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等。

  为此,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联合心理学博士闫伟一起出版了这本《孩子的品格》。这本书总结了彭凯平教授近30年的研究成果,提取了通过积极教育培养的孩子品格优势核心七要素包括情绪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赋优势、专注力、善良。这7个核心要素将最终成就孩子的“王者之力”——创造力、审美力、同理心,让孩子从容应对未来的竞争与机遇。

  要了解什么是积极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不是简单的快乐就行,更不是所谓的“心灵鸡汤”,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

  如果家长们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心灵鸡汤”,这是对积极心理学极大的误解,这也是作者一直强调的。积极心理学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都很重要,并不只是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那些心理正常且十分优秀、成功、善良的人都是需要的。

  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包括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环境机构。它除了不是毒鸡汤,还是有证据、有逻辑、有调查,并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学问,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积极心理的力量、积极的认知习惯与积极的行为方式,积极的原理包括人类的美德、意义、审美、创新、超越、活力、善良、坦诚、开放、感恩、宽容、爱与慈悲等一系列的品格要素之中。

  积极心理学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揭示了那些人类卓越的积极天性是如何成就人生与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科学机制,从而帮助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持续繁荣兴旺、快乐幸福。

  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就是积极教育。我们的教育是面向人的发展,所以积极教育也必然体现积极心理学关于人在积极与优势方面进行发展的本质与规律的研究成果。

  积极教育能够让孩子的父母、老师都能以科学的认知,符合科学原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与鼓励。当然这种科学而积极的方式,成人也是使用的。

  “经验才是老大”“棍棒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积极心理学家已经用科学研究证明,棍棒下不一定出孝子,但一定会出现心里叛逆的孩子。

  所以作为父母要学习积极心理学,赋予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作为父母首先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还必须与时俱进。

  我们不只是为了学习,更是为了幸福。

  如何用品格优势成就孩子的“王者之力”?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到通过积极教育培养的孩子品格优势核心七要素包括情绪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赋优势、专注力、善良。

  情绪力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抗逆力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心脏,自我效能感给孩子确立“我能行”的人生态度,自控力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天赋优势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专注力让孩子在投入中体会幸福,善良锻造孩子真正的竞争力,从这七大方面书中作者都进行了详尽地科学引导,并设置“家庭游戏创设”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职业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人工智能再智能,还是有一些方面无法替代人类,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卫·修伯尔和托斯坦·维厄瑟尔的研究表明,人类的一般技能掌握依靠的是低级脑细胞活动,高级脑细胞则负责审美、共情、共鸣等功能。

  高级脑细胞活动越多,人类就越智慧,情感就越积极,成就就越大。而积极教育的真正目的正是培养活跃的高级脑细胞,让孩子具有更高的灵性、悟性、善意。

  这里作者给出了“ACE+”理论,包括审美感、创造力、同理心。这就是孩子要努力获得的“王者之力”。

  要获得“王者之力”,书中作者谈及科学、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说白了就是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积极、阳光、美好、善良的心态,而这四个词虽然简单,却都离不开积极教育。

  为了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让我们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并获得能够应对未来的“王者之力”

  《孩子的品格》读后感(四):培养孩子的品格,才是父母育儿的黄金段位

  假如育儿有段位,你觉得自己会处在什么级别?

  关于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个热度居高不下的话题。在“鸡娃”和“内卷”的双重压力下,无数家长陷入了深深焦虑,不知道如何可以寻觅到最好的育儿方法。

  他们有人觉得“成绩决定一切”,有人认为:“体魄受益一生”,但纵观古往今来,我们不难发现,被人们翘首称赞的孩子多是从小就被强化了品格教育,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张良拜师”等等。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来说,品格教育才是所有教育的首位,毕竟关系到他们三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做人做事。

  正是基于孩子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总结30年的研究成果,和闫伟博士共同编写一本积极的心理学书籍《孩子的品格》,以深入浅出的知识观点,希望给所有父母一些育儿启示和帮助,助力她们实现培养孩子积极品格的心愿。就连著名“讲书人”樊登老师都评价它是一本“有效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行动指南”。

  萨克雷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如果育儿真的是一部升级打怪的“游戏”,那么品格教育一定是终极获胜的法宝。

  在过去的育儿理念中,“成绩是王道”、“学习是首任”。孩子似乎不应该也不能有学习以外的任何想法,他们唯有在茫茫题海和傲娇成绩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事实上,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缺乏基本的积极品格,走出学校这个保护自己许久的象牙塔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彭凯平说,自己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为了消除诸多家长对传统育儿的偏见,改变他们一味追求竞争的错误观念,提升大家对积极心态决定幸福人生的重要认知。只有家长心态发生了变化,才有可能改变过去一味苦学、死学的“题海战术”和“高分策略”,继而转向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愉悦的育儿方向,减少自己和孩子的焦虑感和不安感。

  在彭教授看来,成绩不等同于健全的人格。尤其现在科技发展迅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的迭新和技能的创新更加重要。中国教育只有集传统育儿智慧和现代科学双重融合,因时而异地进行培养,才有可能以一种正能量激起孩子们对知识强而浓的兴趣,燃起孩子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也最有意义的。

  抗疫题材纪录片《在一起》中有这么一个片段:武汉疫情全面爆发时期,街上空无一人。外卖小哥(雷佳音饰)为小女孩送药,结果换来一句:“药不要了!奶奶死了!”伤感的表情,低落的话语无不让人心痛,可更让人感动的还在后面:当外卖小哥准备再详细询问时,小女孩本能后退并告诉对方:“别过来,我可能感染了!会传染给你的!”

  在这个全家被感染,父亲隔离,奶奶去世的特殊时候,独自一人的小女孩并没有恐慌哭闹,反而紧张地提醒别人远离自己,避免传染给对方;当外卖小哥担心她害怕提出送她去酒店居住时,她又以一种大爱拒绝了,因为怕自己携带病毒,对别人不好。小女孩的字字流露都是为他人考虑;小女孩的善良懂事更是让人心痛。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父母,培养了具有如此优秀品格的孩子。

  彭教授说:一个孩子“品格优势”应该具备7个要素:情绪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赋优势、专注力和善良。这些品格既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养成自控自律的好习惯;也能提升孩子面对挫折困难,冷静思考,不轻言放弃的精神,从而真正引导孩子如何在坚持不懈中成为自己人生的“王者”。

  就像片段中的小女孩,面对亲人的离开没有情绪的崩溃和宣泄,表现出了同龄孩子少有的情绪管控力;面对外人的帮忙没有自私的不顾一切,表现出了惊人的淡定和善良。想必多年后,小女孩长大成人,未来几何,她都能凭借良好的品质成就自我。

  每个父母都希望用尽此生给予孩子最好的生活。可是,奈何人生苦短,家中终究只能陪伴孩子一程而非一生。那么,想要孩子在社会上独立,必然离不开良好品格的培养。

  还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报道:23岁少年杨锁,四肢健全、神志清醒、活动自如,却饿死在自己家中,而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最终原因竟然是父母过度溺爱之下养成的“懒”习。

  杨锁出生在河南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家中独生子,父母对他可谓是宠爱有加。别人一岁多学走路,他八岁才学会走路,倒不是他不想走,而是父母不舍得,走到哪里都要背着或者筐子挑着他。

  因为过度宠爱,杨锁从未做过任何家务,以至于父母相继去世后,他根本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只能靠亲戚街坊施舍度日,可即便这样,他的“懒习”依旧未改。别人送的生肉,他宁可臭了都不会动手做下;被人介绍的工作,他反倒希望“反客为主”的被人伺候……就连人的“三急”他懒得出门,就地刨坑解决。也就是这种“懒”到极致的做法,让本该绽放光彩的少年饿死家中。

  有人说怪他自己太懒,也有人说怪他们太娇惯。不论怪谁,少年已然离去,但他的故事值得每个人深思。

  彭教授在《孩子的品格》书中讲到:每个孩子都应该具有基本的抗挫力和天赋优势。其实杨锁小时候可以说是天资聪慧的孩子,只是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让他本具有的天赋优势被早早扼杀在了摇篮里,家长父母的“过度溺爱”让他缺乏了基本的抗挫能力,所以才会在失去双亲后没有生存能力。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锦衣玉食,而是用爱和鼓励,培养出来独立自信、乐观豁达,自强自爱的“滚滚后浪”。睿智的父母懂得用放手来成就孩子的独立,从表扬成就孩子的天赋,从鼓励成就孩子的勇敢,用自己“超正”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积极”品格。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仍然热爱它。

  作为与孩子们“相爱相杀”的家长们,愿我们都能在育儿路上,明事理,显才能,育品格,同成长。与您共勉!

  (本文完,图源于网络,侵删!)

  我是@拾月屿,愿与您品生活,聊共鸣,同成长,看人生。欢迎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