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爱》读后感1000字
《看不见的爱》是一本由[法]埃里克-埃马纽埃尔· 施米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爱》精选点评:
●这是共读团2019年第四十四期(也是最后一期)共读作品。我们通过阅读,不断探索生命的可能性,并在其中获得快乐、智慧、对渺小生命的尊重和对广大世界的赞美。期待跟大家继续新一年的共读。
●还以为会更长一点呢,意犹未尽
●挺好看的,尤其喜欢第一个故事。撇开批评用语,就是比较当下的,时髦的故事,而且故事讲的也很好。当然,比较轻盈,不厚重。
●无聊
●一本每个地方,even后记都很好看的书。
●好喜欢三人行那篇
●特别喜欢第一个故事。
●每个人都会自问,如果当初做出另一种选择,如果没有选对方作为伴侣,如果没有从人群中看中对方,他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这些令人眩晕的问题自然没有答案,但黯淡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好看
●还好吧。我不是那么喜欢这些反转和意外结局的故事。人生已经够出其不意了不想再读这样的故事。
《看不见的爱》读后感(一):#一月飞行#《看不见的爱》
#后记提供了作者的创作构思,已经很精彩了。本文仅作为自己记录。
小说《狗》中医生在被极端暴力剥离成”下等人“的身份,逐渐接受了这样的身份,越发沉沦。一天巧合发现,牢笼外的一只狗,对待纳粹和自己,毫不区分喜恶的互动,让医生重新找回自我,还原成“人”。医生在多年之后面对仇人即将行复仇之事,以泄被抓住贬为”下等人“的怨恨,一同的狗狗对于仇人的态度,正巧激活了他遇到狗狗第一天的记忆。动物对待不同的人,毫无喜恶的互动让医生放弃了复仇,转变为对仇人所犯罪行的宽恕。
小说《火山灰下的一颗心脏》中教母在失去自己的亲生孩子后,对教子的爱转化为恨。这份恨意中包含本该对自己儿子的爱转移给了教子(理想中的儿子)的愤怒和愧疚,而后发生的事故里,教母与威尔玛对待教子的方式更像面对“失去”所表现的善恶的一体两面。也是教母透过威尔玛看见了自己的恶才唤回了自己的善。
作者后记中写道自己的写作构思,是基于生活轶事的提炼。借他人他事,提炼之后反观自身,这似乎成为我的隐喻。
回想起我经历了一次对他人无意识、无条件给予的爱。我本是一个不在乎外界文明秩序、只忠于我自己的人,不会因为除我以外的人让步/停滞,却因为这个人出了“意外”。也是因为这件事,我开始发现人与人之间每一刻的感受才是唯一真实的东西,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对于“爱”的理解又多了一些。
《看不见的爱》读后感(二):我们这个离奇的时代拒绝痛苦
一篇唠唠叨叨、自说自话的书评。
几篇文章中,第一篇《布鲁塞尔的两位先生》感触最深。是个新奇的好故事,也发人深省。两名男子共享了另一对夫妻的婚礼,暗中进行了一场没有社会契约的婚姻。他们将大卫视为自己的孩子,甚至将巨额遗产留给与自己现实毫不相干的陌生人热纳维耶芙。平行的夫妻,平行的婚礼仪式,正如平行的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大抵我们都是靠着想象中的世界而存在,塑造我们的,不是现实,而是我们精神所构建的世界。
《狗》无疑开拓了我的感知场域,如何通过一只狗的视角,学会真正的爱与悲悯,学会一切生命体之间的无差别的平等。谁说我们一定要将所有的爱倾注于人类呢?男主曾关押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禁想起了两年前曾短暂停留于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时候天好蓝,草好绿,一切平静得让人恍惚。
此外,为叙事感到略微遗憾。本以为可以如若侦探般循着细微的线索探秘,却突然出现了一封来自死者的信,将一切交代得清清楚楚。这似乎是合乎情理的故事展开方式,但缺了点儿意思。或许可以换一种方式讲这个故事?
《三人行》竟埋着莫扎特这条暗线,叙事角度很是新奇,但可惜故事并不算太好看。
《火山灰下的一颗心脏》和《幽灵孩子》无力评述,以原文作结:
“我们这个离奇的时代拒绝痛苦。”
“幸福并不意味着躲避痛苦,而是将痛苦整合到我们的整个生命中。”
《看不见的爱》读后感(三):爱,是对生命的宽容
爱,是对生命的宽容
《看不见的爱》是法国作家埃里克-埃马纽埃尔· 施米特所作的短篇小说集,小说集中共收录了《布鲁塞尔的两位先生》《狗》《三人行》《火山灰下的心脏》《幽灵孩子》五篇小说。
《布鲁塞尔的两位先生》从寻找一份秘密遗嘱背后的秘密开始,揭示两位同志爱人在一场正式婚礼的后台秘密成婚的故事,成婚后,两同志密切关注着与他们在同一场地相结合的这对夫妻,甚至在精神上将两夫妻的孩子认作了他们俩的孩子,并约定在双方死后,将财产留给他们。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同性爱人的忠诚、甜蜜,他们甚至拥有比正常夫妻更为圆满的爱情。我们也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秘而不宣、看到了双方无法生育孩子的无奈。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同寻常的社会环境和生理原因,才使得他们的爱更显珍贵。而对于有传统取向的人们,既然拥有那么好的条件,有什么不珍惜爱的理由呢?
在《狗》的故事里,曾经在集中营里遭受非人待遇父亲因为遇见了一只狗儿,开始重新能够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甚至宽容了曾经伤害过他的人。
这个故事里,人与狗、狗与世界的关系亲密于人与人:父亲与狗之间的心心相惜、狗儿多次把父亲冰冷的心捂暖;父亲因为这种温暖而放弃了复仇、选择了宽容;向背的却是,身为医生的父亲只把救死扶伤作为一种责任,…… 人与动物都是生物,但从种数科等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和人何尝不能相互拥抱以此取暖呢?
《三人行》中,她的第二任丈夫比起她本身,更爱她遗孀身份。这个爱情悲剧中,作者证明了研究者与小说家之间的差别。研究从来不会比真实的爱更有温度。
《火山灰下的心脏》是一个关于一念之差的故事。一念之间,她可以变成劫持孩子的人、也可以是更加爱孩子的教母。
《幽灵孩子》中两队恩爱夫妻因为孩子拥有某种遗传病而决定剥夺这个孩子见到这个世界的权力,而讽刺的是,两人在旅游中遇险时,也正是被患有这种病症的孩子所救。那位处于救赎者身份的孩子变成了两夫妻的讽刺者。作者在这里向世界发出呐喊,虽然父母拥有合法合理的权力,但在作者心里每个生物的生命是珍贵的。
《看不见的爱》读后感(四):不平凡的爱
这本小说集的主题是关于爱,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里常见的普通人的那种爱,而是同性恋人的爱、人和狗的爱、现任丈夫对前任丈夫的爱,等等等等,虽然各不相同,但都足够打动人心。
第一篇布鲁塞尔的两位先生,讲述了明暗两对恋人的婚姻生活,明线是在教堂里结婚的一对男女恋人,暗线则是同时在教堂角落宣誓结合的一对同性恋人。因为这层关系,这对同性恋人对这对男女恋人的婚姻生活保持着关注,暗中观察着他们的结合、甜蜜、生子、丈夫的背叛、妻子的含辛茹苦等一举一动,体验者虚拟夫妻和虚拟父母的酸甜苦辣。小说时间跨度很大,涉及两代人,感觉像是一部长篇小说的缩写,如果作者再添些骨肉,应该会是一部更好的作品。
第二篇狗,讲述了人狗间真挚的感情,身陷集中营的主人公因一只流浪狗的平等相待而重新为人的信心,坚定的活下来。如果止步于此,那这篇小说也就是一篇人狗情未了了。在最后,主人公在狗的“劝说”下,选择放弃复仇,原谅了告密者,将故事主题升华成爱和宽恕。
第三篇三人行,蛮有意思,一开始以为外交官和主角已故丈夫是同性恋情人,接近主角是为了追忆过往。随着情节发展,感觉他将对恋人的情感逐渐延伸到了主角身上,这种奇特的三人情感还真是新鲜。看到结尾,发现第一人丈夫竟是莫扎特,顿觉恍惚:这篇小说到底是完全虚构还是戏说历史?
第四篇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语言画面感、情节曲折性很强,随着主人公心理活动的起伏而不停幻想着其下一部行为,看完整个故事像是看了场电影,十分流畅。故事内容不再赘述。
第五篇,老实说不是很喜欢,有些晦涩感。故事讲述一对大龄夫妻渴望生育,在怀孕期间检查出腹中胎儿身患疾病,忍痛流产,之后双方努力经营维系感情,夫妻关系仍然十分和谐。但在一次事故中认识一个活泼快乐的女孩,心生好感,后来得知这个女孩患有和自己的孩子相同的疾病却仍快乐地活着,并由此导致夫妻关系的破裂。可能是我还未为人父母吧,尚不能体会到这么复杂的感情。
很喜欢作者的后记,详细描述了自己每篇文章的灵感来源、写作动机和创作历程,对于读者有很大帮助。
《看不见的爱》读后感(五):有些事我从未说出口,但那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组照片,是我最爱的一个宠物博主跟他的狗子们出去旅游的时候拍的。
这组照片在一瞬间击中了我,让我从无数次的遐想和多年的了解里确认,墨爷(狗)对他而言绝对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宠物和主人的关系。
世间的爱有很多种存在方式。
虽然它们的载体不同,形式不同,物种也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是彼此之间的参与感决定和主导了生活的一切可能。
爱对人而言首先是一种心愿。渴望陪伴和理解,渴望人生中能品尝爱与被爱。而心愿的下一步却必须有参与感完成。
而当感情和爱在两个不同寻常的角色里产生时,那些不被外人知晓的参与感,甚至成了他们走向彼此灵魂深处的唯一途径。
用一句经久不衰的流行语讲吧: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法国国民作家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被称作“与上帝对话的孩子”。他用一种从容优雅地的笔触把人类情感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究竟为何存在,如何存在,以一种高度包容的善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这就是《看不见的爱》。
作为一个擅长讲述“爱与救赎”且广受赞誉的作家,他极力的想要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宇宙万物而存在,正是因为人类感情的圆融性,所引发的那种“生生不息”。
《看不见的爱》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现实与虚幻的光影交错。那些看似不存在不现实的情感,恰恰是真实生活得以延续的重大基础。
也许这样讲大家依然无法想象,那我们就回到文章最开始提到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看看《狗》是如何让我确信,所谓的虚幻情感与现实基础,根本就是同一种生活。
乡村医生年轻的时候经历过惨烈的战争和折磨,在集中营里遭受种种迫害。“人”这个概念对他来说几乎成为一种幻想。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条狗,它纯粹热烈的快乐,帮医生找回了作为人的感觉。
集中营是什么地方?那里可以说人畜不分。但是狗对他的热情和信赖,点燃了医生作为人保留的本性和情感?正是靠着这一点微弱的存在和感情,支撑着他们一起走过了那段时光。
之后的生活里,狗对医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比起变幻莫测的人心,狗所给予的情谊更纯粹充沛,最重要的是,医生和狗之间有强大的共情,他们互相依赖,信任,理解,远远超过人与人之间那种总是带有猜疑和不满的关系。
他们从主人的宠物逐渐上升到家人,甚至超越一般的家人,成为灵魂的伴侣。
是的,没有人规定只有人与人之间可以成为灵魂伴侣。其实只要二者之间有珍贵而崇高的感情归属,物种和性别又算什么呢?
更何况放眼宇宙苍穹,谁的生命又比谁更高贵吗?
当然,这一切在小说里并不是直言不讳的。作者用了很多方法才将类似这样不被寻常人追晓的感情经历,细细的描画出来。
在旁人眼中,为了狗的死亡而自杀是不可理喻的,但他们不知道那不仅仅是一条狗,还是他灵魂的知己。倘若没有这些狗,他的精神世界也许永远只能停留在集中营时期那个可怕的阶段,不要说成为医生了,只怕活下去都很艰难。
感觉这些不切实际吗?但这就是他所有生活的根基:
在灾难低谷中找回人类的“爱能力”。只是把它找回的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男欢女爱,而是动物而已。
这也是我为什么无比坚信,我喜欢的那个宠物博主对待他的狗,绝对不仅仅是家人的原因——
因为爱永远不分形式和载体,它凌驾一切。
人类的情感多种多样,没有纯粹的爱也没有纯粹的恨,任何一种感情都无法提纯。
虽然有些感情在他人眼中是不敢置信的妄想,但在当事人自己眼中却与实际生活并不矛盾。
即使有些时候,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不便公然承认它的存在,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正视它,因为这份感情是现实生活得以正常运行的某种前提。
在这本小说集里,作者不仅仅是写人世间有这么一些特殊的情感,更多的是在揭露这些情感是怎样维持下去的。他在逼迫我们承认——
那些不能正大光明宣之于口的感情,同样神圣而高贵。
不过在我们能像作者一样,体会到人性中爱的圆融性之前,我们要首先学会努力感知它们的存在。
人是一种必须依托感情,产生感情才能生存下去的动物,人们心中一切的情感都是我们创造生命价值的来源,不论这份爱在阳光下是否看得见。
试着承认和正视他们,使其坦荡的作为我们生活基础的一种,纵然踪迹难寻,但我相信在善良纯洁的灵魂面前,他们将无从隐藏。
况且那些看似不切实际,不为人知的事情,其实也是他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他们连接人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连接过去和未来,更连接着人感情的走向。
世界上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在急着否定之前,不如想一想这背后是否有另一个你完全不曾进入的世界。
那里是他人的花园,尽管不曾了解,但理应受到跟我们自己花园同样的尊重。
纵使我从未受邀进去观赏,它所蔓延出的花枝和芬芳,也足够点缀我漫长旅途上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