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读后感摘抄

2020-02-26 23:2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读后感摘抄

  《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是一本由(英) 亨丽埃塔·利泽 (Henrietta Leyser)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精选点评:

  ●按需。

  ●封面看起来精致大气,一直想了解英国的历史,这本书让我学到很多。另外觉得维京海盗真厉害啊哈哈哈哈

  ●ok

  ●叙事松散,该讲清楚的定义,地图什么的也没搞好,作为简史,我觉得一般吧。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到了英格兰古代历史的两个特点,第一个是不同文明的反复叠加,英国历史至少包含不列颠人、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和诺曼人等四到五次文明的叠加,它们共同塑造了英国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而英格兰古代历史的第二个特点,是基督教在英格兰历史进步中的黏合剂作用。基督教促进了英格兰的文化统一,为之后的政治统一提供了可能。英格兰也因此成为西欧俱乐部的一员,更深地参与到欧洲主体历史及未来的世界历史当中。

  ●比较失望,还不如去看钱乘旦的英国史第一卷,只是两本古书现代评注。

  ●很少见的一本英国早期历史的书。但是说是简史,却对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人很不友好。

  ●听书待详解

  ●看了觉得浪费时间的一本书…

  ●功力就放在那儿,连作者本人也一直忧心忡忡,信心不足,碎片化的叙述并没突显化繁为简的作用,这段“黑暗时代”之复杂性可见一斑。

  《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读后感(一):一个了解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窗口

  历史学家阿克顿强调,“历史绝不是记忆的负担,而是照亮心灵的光芒,是人类的良心,是解毒剂,是一出令人激动的戏剧。”透过《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读者将会全面了解公元五世纪初到十一世纪中期600多年不列颠岛的历史变迁这幕大剧。这本书是化学工业出版社“新视角全球简史系列”的一本。这套丛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致力于给专业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可以帮助他们了解特定历史概况的基本史实。

  作者亨利埃塔·利泽博士是牛津大学对彼得学院名誉研究员,《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呈现了从五世纪英国东部和南部日耳曼民族的定居到1066年诺曼征服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人先后建立诺森布里亚、麦西亚、韦塞克斯和肯特等王朝,并形成稳固等级秩序的历史,揭示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全书分立八个章节,罗马人撤离之后、基督教的到来、教士与传教、百年麦西亚、阿乐弗雷德、上帝的国度、维京人卷土重来、忏悔者爱备华,这八个章节既是独立成篇的专题,又递进和编织成了环环相扣的整体。可以看作是作者的授课大纲,这对读者或者是学生而言,八个章节就是八堂课,最大的好处就是脉络清晰,篇幅紧凑但包罗的内容又足够丰富。

  《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注重结合考古发现,严谨慎重的运用史料,逻辑严谨,此书一看即知是出自经院职业历史学家之手,是一部认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历史的导航图。

  法国哲学家福柯说过,“重要的不是历史书写的时代,而是书写历史的时代;重要的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书写历史者的个人态度。”从这一点讲,《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的严谨的确可以为渴望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提供良多的启迪。

  �z�>_�/

  《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读后感(二):不列颠之所以成为不列颠

  在四大文明古国这个概念形成的时候,人们也会发现,除了中国,其他三大“文明古国”也就只能是冠之以“古”之称,今天的埃及人、伊拉克人、印度人,跟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古印度人已经没有丝毫关系,仅仅只是国家位置以及名称的相似而已——只有中国一以贯之地沿续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毫不费力地往前追溯到殷商时代,有明确纪年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至于除却四大文明古国的其他古国,除去罗马帝国以及古希腊还可以站出来说说之外,其他多数今天的所谓G7里,历史最悠久的,大概就是英国了,也就是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如今正在和欧盟纠缠不清的那个西欧岛国了!

  西欧诸国中,“祖上曾经阔过”的国家其实还是不少的,但无论德国、法国还是英国,其实都与日耳曼人分不开的。尤利乌斯·凯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而由日耳曼人建立的三个国家里,法、德两国最早的建立者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英国的“地主”们则相对较多,而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以今天英国的四个组成部分,即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来看,也可以看出个大致差不多。但往前追溯的话,则更有更多的故事可讲。当然,即便是苏格兰人、凯尔特人也不得不承认,盎格鲁-撒克逊人对现代英国历史的塑造拥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并不次于在1066年英国发生内乱时渡海入侵英格兰的诺曼人。

  而由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的中世纪历史前讲师、名誉研究员亨丽埃塔·利泽撰著的这本不算太厚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虽然名曰“简史”,却堪称详略得当,把来自欧洲大陆的日耳曼部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公元5世纪初移居不列颠,统一的英格兰形成的雏形阶段这段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由此不难想见,为什么如今的英国国民性如此富有“沉淀”——并不只是历史上的“日不落帝国”的那一种悠然自得,而是可以往前追到更久远的年代。包括英国的宗教,也是相当有特点的“英国国教”,而不是像西欧诸国普遍的天主教!

  故事是从公元410年罗马军团撤离不列颠开始的。无论承认与否,总而言之,正是为了填补罗马军团撤离不列颠之后的“真空”,盎格鲁-撒克逊人来到了不列颠岛,也由此开启了他们在英格兰的历史长河中精彩瞬间。从“外来户”到成为土著,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英国特别是英格兰的历史增添了不少光彩。由此可见,正如罗马确实不是一天建成的,统一的英格兰的形成,也确实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战争频仍、宗教纷争一方面造成了苦难和损失,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意味着历史的进步呢?!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可以终结,但英格兰的历史却还在继续……

  所以也不难想见,当同样来自欧洲大陆的诺曼底公爵威廉以胜利者的姿势站在了英格兰新的历史一页面前的时候,尽管他完全有资格踌躇满志,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是有一个“肩膀”可以依托的,他们面对的并非“一张白纸”——正如往前追溯400年历史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一样!

  《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读后感(三):一扇打开中世纪欧洲早起世界的新窗

  盎格鲁撒克逊人这段历史对英国人有多重要呢?我们中国人当涌起民族自豪感的时候会说我们是炎黄子孙,而英格兰人就会自诩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是指公元五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生活在大不列颠岛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文化习俗上相近的一些民族。多为日耳曼部落,在中世界落脚于英格兰。英国人包括英格兰、苏格兰人、威尔士仁和北爱尔兰人,其中英格兰人就很有可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代。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出现了现今最古老的英语文学记录——七世纪的《卡德蒙的赞美诗》,还有最著名的作品《贝奥武夫》,是不列颠的名族史诗作品。而《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录了早起英格兰的重要历史事件。所以了解这段历史,对解读后来英国的语言、文学、建筑、法律都很有帮助。

  要想了解当今的世界格局,必然要了解英国的历史,要想了解英国历史,那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这段历史不可略过。那么如果叩开这扇历史的窗户呢,《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就是一本很好的敲门砖。

  书中有8格章节,涵盖了5、6世纪英国东部和南部日耳曼民族的定居到1066年诺曼征服英格兰600多年的历史。利泽博士像一位优秀的历史向导,带领读者领略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社会、文化、经济与政治,和他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推动英国兰王国统一的历史局面。

  作者亨丽埃塔·利泽是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的中世纪历史前讲师、名誉研究员。她用真实的史料、文物与历史事件还原历史背景,带领我们发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历史的变迁,并提出问题,引领我们探索这一段精彩的历史。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一位北大历史学毕业生说,现实生活中发生任何事情他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对应事件。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做到宠辱不惊,淡定处之,并且能在历史事件找到解决方案,相当于借助古代圣贤的智慧来处理自己的问题。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谈读史重要性的话是:“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但是说这句话的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却为了保证自己皇权获取的合理性,多次篡改历史。所以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并不为过。那么如果还想以史为鉴,那就需要一批优秀的历史作品出现,帮我们多维度的还原一段历史。一处历史记录可以处于某种原因作假,但综合多处史料分析,就基本可以还原。

  但我们不是史学研究者,我们不能因为想了解一段历史,而去阅读大量文献,所以想走近一段历史,选择一部好的历史书籍尤为重要。既要取自真实史料,又能够根据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关心进行合理推演。同时对于广大的历史入门级的爱好者来说,不枯燥,能读懂也是十分重要的。

  而这本书 《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符合了上面的所有要求 。一是书中内容丰富。史料、文物和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并深入浅出的讨论了信仰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二是这本书为想了解盎格鲁-撒克逊人历史的入门者提供了指南,同时也会让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有新发现。三是精雕细琢,研究透彻,书中有大量引文,对史料的研究精准、严谨。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这本书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一面镜子,你在阅读过程中照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那一部分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珍贵的、私密的历史情感。

  《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读后感(四):日不落帝国,你的祖先是谁,你可知晓?

  老英,曾几何时,生活在你身体里的那一撮又一撮人频繁着更改着你的名讳,于我一个隔洋相望的黄种人也甚是诧异你的不专一,可惜我深知你也不由自主,哪怕不列颠,大不列颠,英格兰都难以抵挡你那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名字的高大上,难抵你骨子里流淌出来气宇轩扬的高傲。

  一本《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追溯到最原始生存在你的领地的那一小撮人,对你,我是更加了解了,像是久缝多年再次敞开心扉畅谈往事的知己,在这样一本用全新视角描绘你曾掌管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书了,我看到了更多的争斗,更多的融合,亦有更多的进步与传承。

  日耳曼部落,罗马军队,盎格鲁撒克逊,诺曼征服,这些名称犹如电影重放一样让我想起当年在北外读英语专业时背诵的英美国家概况时的情节,那时的自己对遥远地方的向往拼搏的艰辛历历在目。所以看到这本《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我像是重回到了大学校园,那种峥嵘岁月,但是此书却在亨丽埃塔.利泽的笔触下,对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就考古学和艺术方面做了独树一帜的分析。

  无论是罗马人撤离后,还是基督教徒的到来,亦或是传教士们的大肆宣扬,更或者是爱德华的忏悔,都让盎格鲁-撒克逊人在英美两国的历史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维京人(Viking)泛指北欧海盗的讲述了,我们学过丁点英美文化历史的都知道他们是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英国岛屿,其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的一拨人,此时的欧洲被称为维京时期(Viking Age),在英语中,vikingr是在海湾中的人,而wicing代表海盗;vikingr在冰岛的土语中也意味着海上冒险。

  维京人的发源地是挪威、瑞典和丹麦等诸多小国,海上资源异常发达。他们祖先和后代曾一度控制了大部分的波罗的海沿岸、俄罗斯的内陆、法国的诺曼底、英国、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和巴勒斯坦的部分地区。在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在这一流域安定下来后,就成为了这一方的霸主,至今人们听到海盗都还闻风丧胆似的逃跑。

  在忏悔者爱德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更多的关于爱德华的事迹,原本如今爱德华的名讳就是无数人在用的。他(约1001年-1066年1月5日)是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王朝君主(1041年至1066年在位),因为对基督教信仰有无比的虔诚,被称作“忏悔者”,或称“圣爱德华”。教宗审视情形,宣布爱德华王免除执行圣愿的义务,但应将朝圣旅行所需的费用,拨充善举,并建造修道院一所,奉圣伯多禄为主保。

  在1348年金雀花王朝的爱德华三世确立以其更加具有战神特征“圣乔治”作为英格兰的保护神之前,他一直都被当做英格兰的守护神来景仰和膜拜。),在1051年威廉访英时曾答应让威廉继承他的王位。

  《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一本从新颖的方式讲述远古的历史的书,让人大开眼界,值得推荐。

  《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读后感(五):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600多年的最后一个国王

  提起家族史,每个著名的家族都会为整个国家做出过不朽的贡献,比如佛罗伦萨的城市建筑,就是由守护整个国家300年之久美第奇家族所贡献,这个家族从1400年开始进入佛罗伦萨的政治中心。

  而早在一千年前的公元5世纪初,还有一个家族比他们更长久地统治着一个国家,他们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当他们从日耳曼部落移居到不列颠,便站在政治权利的中心,影响了英格兰600多年之久。

  这本《盎格鲁-撒克逊人简史》讲的就是这个家族的故事。对于一个家族如何给整个国家带来荣耀,我更关心这个家族是如何没落的,毕竟执掌了几百年国家政权的家族,实力都是不容小觑的。

  我们的视角放在忏悔者爱德华身上,他是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最后一个国王,但他并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我们先来看看他的身世。

  01

  爱德华的父亲是英格兰国王埃塞尔雷德。在他7岁的时候,爱德华就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流亡,幸运的是在流亡的第二年,他就被选为他父亲宗教信仰的担保人,书中是这样说的:“他将成为一位仁慈的国王,对他们憎恨之事予以革除,每位丹麦国王都永远是不法之徒。”

  他的父亲埃塞尔雷德胜利夺回了王位才两年就去世了,新上任的丹麦国王克努特让爱德华开启了第二次流亡生活,足足有25年之久。

  但这样的流亡经历对于他来说已经是非常幸运了,因为老国王埃塞尔雷德的大儿子在他刚夺回政权的时候去世了,他的二儿子埃德蒙在战役中夺下王国中心地带的时候去世了,他最心爱的儿子伊德里克叛变,帮助父亲的竞争对手——丹麦国王的儿子克努特夺取政权,没想到却被克努特处死了。

  这三位死去的,都是爱德华同父异母的兄弟,此时仅剩下的兄弟,就是埃玛王后的亲生孩子爱德华和阿尔弗雷德。

  02

  而他的母亲埃玛王后,则改嫁给了新国王克努特。当这位国王死后,王位争夺战开始了。

  埃玛王后答应嫁给克努特国王时,许诺只有她的孩子才能拥有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也就是说,克努特国王和第一任妻子生的孩子都没有继承权,埃玛王后和之前的国王生的孩子也没有继承权。

  当做出这样的决定时,也注定他的儿子爱德华在继位以后,对母亲埃玛王后的抛弃和剥夺他的继承权耿耿于怀,最后,爱德华剥夺了他母亲全部财产。

  为什么会是爱德华继承王位呢?因为合法的继承人哈德克努特身处丹麦,不在英格兰,很难继位,克努特第一任夫人生的儿子哈罗德野心勃勃地要继承王位,这样的情况下,埃玛王后的两个儿子出现在了英格兰,爱德华和阿尔弗雷德。可惜的是,弟弟被捕了,受尽了酷刑,弄下了双眼便死去了。

  03

  但爱德华继承王位没有那么顺利,这封召唤他们的信件很可能是继承人争夺之间的阴谋,哈罗德成为了英格兰国王,没多久就意外的死去了,在继承王位这件事情上,人们是最看重正统的,哪怕是明抢豪夺得到的王位,也要使他变得名正言顺,所以当国王死去后,全英格兰的贵族都亲自去请合法的继承人,埃玛王后和丹麦国王克努特的儿子哈德克努特继承王位。

  可惜所有人都错了,人们印象中的国王是宽宏大量的,可惜他做出的事情惨无人道,这样的情况下,致使全英格兰的所有贵族都把希望寄托在爱德华身上,这大概得益于他小时候他是父亲宗教信仰的担保人。

  错综复杂的关系下,爱德华总算登上了王位,但是他为什么会是最后一个继承人?这可能和他的妻子有关,他的妻子伊迪丝,是戈德温的女儿,而戈德温却是杀害爱德华弟弟的凶手,如果他和妻子生下孩子,那么等待他的,可能就是被戈德温废除王位。

  04

  直至他去世后,人们追溯他为“童贞国王”,虔诚和苦修甚至成了他的佳话。爱德华的父亲是国王,一生却谨小慎微才能存活,他的所有兄弟都没有他这份幸运,他能保护好自己已经是幸运。

  这个王位后来果然继承在戈德温的儿子哈罗德身上,但好景不长,威廉征服了这个国家,至此,盎格鲁-撒克逊人统治英格兰的时期彻底结束了。

  一个国王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估计编剧也写不出这么精彩的身世,说它是宫斗剧都不为过,你对哪个人物好奇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