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读后感锦集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是一本由赖建诚 / 苏鹏元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精选点评:
●【恐吓比奖励更有用】,【吞并经营对手】等观点颇有启发,是一部不错的经营书籍,但趣味性不高,看着犯困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十字军东征,为了经济和资源,希望发展更多的基督徒,然后能够征收更多的交费。基督教之所以推广,源于他的客户对象是平民,教名只要相信就可以得永生。很多人改变宗教是因为性丑闻。宗教最大的敌人是君王,查理八世改变罗马教廷的命运。君王觉得他控制了整个欧洲的财政命运。
●文科生碰到宗教膝盖就软
●赖老爷子是真勤奋...十几篇零散文献的通俗解说扩写,但涵盖的文献比较久远,章节之间缺乏结构联系,作为通俗著作可能不太能激发读者兴趣
●【藏书阁打卡】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待宗教,是一个很好玩的切入点,作者是研究经济史的专业人士,通过宗教的教义、组织形式、建筑、经济收支等方面去看待人类历史上宗教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宗教、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在争取信徒上和商家在市场上争取顾客本质上没有太大的不同,这是兜售的东西不一样罢了。因此,有些教派能发展的更好,也归功于管理层丰富的“经济头脑”,在历史上能找到许许多多的例子,如著名的美第奇银行和教皇的关系。作为科普读物,语言非常浅显,普通读者理解起来完全没有障碍。
●本页面的目录部分基本上将书的内容完整概括了
●经济学探究人的自利倾向,而宗教却鼓励人的自我牺牲与利他主义。
●这真是一本特殊的书!我算是赖建诚老师的粉丝,从《经济史的趣味》到《经济思想史的趣味》到《边镇粮饷》,一路追过来。不过这一本跟其他书都不同的:虽然分析工具都是经济学,但是研究对象是无形的、关乎心灵、关乎超越性的宗教。直觉上觉得这貌似不是经济学可以置喙的领域,但作者摆事实讲道理,偏偏又言之成理。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可能正是上帝的手吧。你我芸芸众生,在不知不觉间,以对彼岸世界的憧憬,成就造物主的买卖。此书语言风格是一贯的机灵和俏皮。如果有机会听赖老师本人讲课,不知道会有多么幸福。。。
●事业部罗马天主教 兴起,竞争,策略,管理,发展
●观点和洞察上确实很一般…… 算是有一定工作量的文献综述吧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读后感(一):2019#阅读记#15《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这本书从狗年看到猪年, 中间穿插刷剧、聚会等各种事物, 一串事情下来感觉对书的内容梳理就比较困难, 所以看一本书还是一鼓作气比较好。 书作者赖建城先生是享誉学界的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名家, 这本书将宗教之间的竞争行为与策略分五部分做了十分精彩的解说。 第一次从经济学角度看宗教, 这本书主要是用天主教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加以全面分析, 如果是虔诚宗教人士, 请谨慎阅读! 过于理性的经济解剖宗教, 估计会引起一部分人情绪不适。 本书将宗教看成一个市场, 拿宗教产品对照一般商品, 细致分析了世界各宗教提供的“无形产品”: 比如, 佛教提供轮回转世的生命观, 希望信徒在这一世做好事, 下一世才有机会跳出生死轮回。 基督教则强调信基督而得救, 死后才能上天堂。 这些产品既看不到也摸不到,无法标价,无法交易,无法累积,也无法投资,短期内无法获利或者收成,而且还要死后才能兑现。 这种买进未来才会交货的商品, 在经济学上就称为期货商品。 经济分析习惯把市场竞争者当做作“个体厂商”, 用各式各样营销手法, 追求利润和占有率和品牌地位。 而上天堂或者下地狱, 就是最吸引信众关注的“期望收益”, 天堂为正值地狱为负值。 宗教之间的激烈竞争, 导致了各种政治与宗教、文化与宗教、经济与宗教的各种交缠至今的关系。 正如法国文豪伏尔泰说的:“如果你没有宗教(神),那就有必要创造(发明)一个。” 人类社会需要神, 它的功能是多重的。 人需要神, 多与神需要人, 而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够迅速发展的动力。 很有意思的小众经济历史学书籍, 推荐阅读指数:⭐⭐⭐⭐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读后感(二):摘抄
在道德上方,有宗教提醒;在道德下方,有法律制裁。
信仰属于个人,宗教属于族群与人类。
如果宗教产品就如同一般商品——愈是竞争,价格愈低廉,品质愈进步,社会更受益——那当一个社会开放许多宗教或教派同时竞争,而这些宗教又促成许多人遵守道德规范,人心理当会更加向善,社会也变得更加和谐。
宗教市场的本质,未必能运用工商业分析的思考模式与理论工具。宗教之间的性质不一、策略各异:有些在多元竞争下会表现得更好,有些在愈不竞争的环境愈有活力。整体而言,传统观点认为,宗教多元化反而会降低参与度。
是竞争带来多元,还是多元化带来竞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个人来说,道德是一种“信誉资本(reputation human capital)”。道德商品也是一种“公共品(public good)”。用经济学术语来说:道德就是个人效用函数的内在结构,能发挥自我监控的功能,防止个人行为的机会主义。
愈严格的教派,信众的家庭收入最低、教育程度最低,但是每周参与教会活动的时间愈多、相对所得的捐献比例愈高。
如果把教会视为企业组织,经济学对十字军东征的描述是“维护灵性资本的存量(spiritual capital stock)”。
天主教不鼓励追求财富,在教义里传达的讯息是:为富不仁者死后要上天堂,比骆驼要穿过针眼还困难。基督新教的观点相反:鼓励追求经济上的成就,来荣耀你的主。
用经济术语来说,地狱观的边际效果(苦状终生难忘),远高于天堂观的边际效果。
教会的第一件事,是会统一神学的解说口径,目的是维持体系的一致性,避免异端邪说造成分裂,也防止竞争性的宗教团体渗入。
从厂商理论的角度来看中世纪教会,可以发现几个特点,有些特点很像垄断企业,有些则是教会独有:教会与信众有明显的资讯不对称;交易成本很高;宗教产品属于“品质不确定的非价格性竞争”;宗教产品有不可违逆的使用手册;宗教产品不可捉摸,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宗教产品可以终身使用,无保质期,甚至用愈久愈难以自拔。
天主教就是利用“过剩产能(excess capacity)”,盖一座比实际需要还大很多的教堂,来阻挡其他宗教进入与竞争。
中世纪教堂要盖这么大这么久的原因很简单:教会先掌控地方的政治与经济资源,然后利用过剩产能,以几世纪的时间盖超大型教堂,产生一种“孔雀开屏效应(grandeur effect)”。这么做有三项好处:巩固自己的地盘;向潜在的竞争者与威胁者炫耀,阻挡他们进入;透过这种大型公共建设,繁荣地方经济,活络就业市场。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读后感(三):繁版体序 / 简体版序
赖建诚
——————繁体版序———————
2014年8月退休后,我想学习宗教经济学内的一个主题:历史上的宗教竞争行为与策略。主因是我在写《经济史的趣味》时,接触到这方面的文献,试写了两篇(即本书的第14、16章),之后发展成这本书。
这本书的分量,大约适合一学期的通识课程「宗教竞争史」。这是我多年教学的习惯性产物:在专业期刊论文的基础上,做方向性的导读,整理出简明的纲要。这是我的第三本科普,前两本出版前试教过多次,这本是退休之后才写,完全没测试过。阅读时请随意挑选,没有硬性的顺序。本书的基本属性,是有文献根据的科普,以愉悦为首要要求,没兴趣的部分就请跳过。
为什么挑选「竞争策略」这个独特的角度?我觉得教派间也有竞争关系(各种资源与信众),和工商企业界的运作模式类似。各种派别的教会,在面对国家管制与同业竞争时,如何研发新体制、新学说、新策略来因应?经济学的厂商竞争理论相当完备,宗教的形式虽然不同,基本原理是互通的。
从竞争策略的角度,还真的找到不少文献,有理论的也有实证分析。我从中挑选简单有趣的议题,写成这本科普和读书界交流。我没有任何创见,只是用野人献曝的心情,转述相关论文的要点,正如佛经常用的开头词「如是我闻」。这本初阶的科普,只是一碟开胃小菜,丰盛的主厨菜单,请看书末的「延伸阅读」。
科学愈发展,迷信就愈少,人类对宗教的依赖度就会降低?经济增长让人更汲汲营营,哪有时间上教堂或参禅打坐?实情正好相反:只要看电视台的宗教频道数目就明白了。如果你能精确计算每年与宗教活动相关的经济规模,你大概愿意相信,这是台湾前十大产业之一。既然是重要产业,必然有它的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产业之一。既然是重要产业,必然有它的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
我原本用对话体写作,共有20章和5个附录。对话体的好处,是对复杂的题材与背景,用「点」来呈现主要论点,每项问答都有具体内容。此外也较有现场感,偶尔插入几个小子题,还不至于太唐突。主要缺点是读者需要掌握,未在字里行间明说的事;有人会抱怨不习惯、思维不连贯、反而读得更累。
幸好请到苏鹏元来当合著者,他在出版界已有十年经验,更是神童级的人物:小二时心算十段、小四珠算七段。在我干涩的骨架上,他改变两个重要面向:(1)重整全书各章架构,改写为符合阅读习惯的解说体。(2)添加许多历史背景与事件说明,让内文更丰富流畅。
这本科普的主要观点与论证,是根据各章末列举的参考书目。本书的宗旨,是把产业竞争策略应用到历史议题上。我们没有特定立场,也没有现实的意图。很欢迎对产业竞争策略的探讨,但我们无意回应与信仰相关的争辩。
远滕周作的《沉默》(1966),写得那么平淡、那么深沉,导演筱田正浩的电影版1971年上映,在我心中留下长久的哀伤。经过二十多年的筹划,今年又有更引人注目的欧美版,其中不少场景是在台湾拍摄。亚洲、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的宗教竞争,型态上与手法上与欧美迥异,但究其本质仍有相当的类通。希望我们这本科普能提醒,这个领域还有广袤的开展空间。
本书原本取名《争一炷香》,现依编辑建议改为《教堂经济学》。感谢瑞芳在编辑出版过程付出相当多的心力。
2017年4月
——————简体版序———————
本书的繁体版,出书过程还算顺利。编辑用了很大心力,请了几位外审,改了不少内容,连篇章都大幅调整过,和我的初稿已判若两书。
2017年9月出版后,台港地区有些正面反应。还有年轻一代,拍了微影片解说此书,这些在网络上都可看到。台湾地区的“文化部”,选了此书向外推广版权交易,希望日后能有其他语文的版本。
此书简体版的出版,整体而言也算顺利,只比繁体版晚一整年。之前我试过大陆几家出版社,全都石沉大海,很感谢格致出版社轻快地接受了。繁体版有三章附录,格致版大气魄地挪为第1~3章,当作宏观的视野架构,其余各章成为微观的史例。繁体版的目次,只有章名没有内容解说。格致版在各章的标题下,摘述此章的主旨与概念,帮助读者迅速掌握核心内容。
这是一本科普,希望告诉读者,经济分析的工具,也能剖析感性、捉摸不定的灵性市场与行为。我没有特定的信仰,更没有教派的偏见,请体会我的用意:这纯是社会经济史的分析,与信仰或偏见无涉。历史上各地区的宗教竞争策略,手法上各异其趣,但本质上相似,古今中外的原理必然相通。若身后必须面对神灵审判,我也将以此自辩。
2018年8月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读后感(四):宗教学的经济分析
梁捷 /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赖建诚教授是当代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名家,学贯中西,成绩卓越,不论专著如《边镇粮饷》、《亚当.斯密与严复》,还是通俗小品如《经济史的趣味》、《经济思想史的趣味》,都在学界内外产生巨大影响。这次赖教授进入“宗教经济学”领域,新作《教堂经济学》出版,嘱我写一篇序文,不胜惶恐,谨在此谈一些粗浅的阅读体会。
一般认为,经济行为总与宗教行为背道而驰。经济学探究人的自利倾向,而宗教却鼓励人的自我牺牲与利他主义。以基督教为例,反对经济活动的言论在《圣经》中俯拾皆是,如“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马太福音19:21);“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马太福音6:19-21)。
事实上,古代学者即便要讨论经济活动,也需要一个的宗教语境。如奥古斯丁曾说,“财富是上帝的礼物,是一种善。但是它既不是最高的善,也不是一个伟大的善”。所以一些关键问题如“高利贷”的正当性解释,直到16世纪仍然困扰着绝大多数神学家。1581年,英国出现了一本匿名的对话集,书名是《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福利的对话》。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经济学应是道德哲学的一个分支。这本小册子为经济学正名之后,斯密、密尔直到凯恩斯的经济学都逐渐从道德哲学里涌现出来,最终变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样子。
但是赖建诚教授的这本《教堂经济学》,意图挑战传统认知,试着从历史史料入手,借助目前迅速发展的经济史实证研究成果和经典经济学理论框架,回顾历史,重构历史上宗教发展的演变逻辑,抱负不可谓不大。
当前所谓“宗教经济学”研究,大略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宗教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即探究宗教如何影响人类行为。这类研究目前颇为热门,数量很多,很多名家都参与其中,例如哈佛名家Robert Barro就一直在研究宗教与长期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不少学者认为,宗教劝人行善,能够有效促进全社会的“社会偏好”发展。但也一些学者认为,宗教对社会偏好的影响,即便存在也是微乎其微。
另一类研究则把宗教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用经济学理论和实证方法探讨宗教的兴起、发展、竞争、演变的过程。宗教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要素,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演变。不同宗教在历史上此起彼落,兴亡更替,内中有不少结构性原因。新古典经济学是分析这类问题的极好工具,而赖教授的研究也正属于这一路。赖教授的思考,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宗教竞争与策略行为。
这种方法有点类似于宗教社会学家Rodeny Stark所倡导的“宗教研究的理性选择理论”。Stark将宗教环境视作“宗教市场”,每种宗教都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个人从被动位置一跃而转变为上帝(顾客),可以根据各种宗教提出的条件加以选择。而教会为了吸引信众,也大量采用市场营销的技巧,变得越来越像企业,逐渐淡化了其中的崇高内涵。
当然赖教授并未粗暴地尝试用一整套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所有的宗教问题。首先,他谨慎地把论述局限在西方兴起的基督教/天主教范畴之内。韦伯认为,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经济兴起的过程中,曾经产生过巨大作用。围绕这个韦伯命题,学界已有广泛讨论,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而在中国、印度、拉美等地,各有独特的宗教,宗教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历程与西方完全不同,西方理论无法简单套用。
其次,赖教授此书多从宏观分析入手,总体分析宗教间竞争和教会的经营策略,而没有陷入基督教不同派系、不同教会的细节之中。在量化实证的经济史领域,长时段、大规模的宏观分析正是该项工具的长处,不纠结细部。如此一来,以牺牲细节作为代价,赖教授梳理出基督教发展的总体脉络,为宗教在经济发展历史中的作用给出了定位。
再次,赖教授在研究过程中,广泛引用经济史以及多个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每个章节背后都有至少一篇经典文献加以支撑。一方面,赖教授是吸收了这些研究的核心内容,再以通俗话语转述给普通读者。另一方面,赖教授也为有兴趣深究这些问题的读者指明了方向,可以顺着这些文献进一步加以探索。
当然,《教堂经济学》出版以后,可能仍须面对来自经济学与宗教学两方的挑战意见。最为核心的一点,恐怕是“宗教的纯粹性”,例如经济学无法解释人为何会信仰宗教。无论宗教领袖还是普通信众,既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自然有其社会性的一面,但宗教始终还有超越性的另一面,隐隐地在个人许多决策行为中有所体现。所以用经济学来解释宗教学,必定是有益的,也注定是不完美的。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读后感(五):以经济学的眼光看宗教
陶宏麟/东吴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人类历史上,大概没有其他的因素可与宗教信仰比拟,能对人类行为与历史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一直到今天,激进的回教徒还是愿意舍身,甚至让自己炸个粉碎,去对抗欲毁灭自己宗教的异教徒。宗教是一种信仰,信仰可以如此顽固的包覆一个人的思维,进而完全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早在四十年前就有经济学者在经济学的顶尖期刊分析什么样的因素会影响信徒分配给教会的时间,后续的四十年期间,陆续有经济学者投入宗教经济的研究。学者估计,近十年的研究发表量是过去的六倍,显示这项经济领域正蓬勃发展,不过却不能说它非常成功。经济学身为一种思考逻辑与研究方法,在过去数十年,成功应用在一些特定的专业领域,包括法律、健康医疗、教育、运动等,这些领域都已有它们的知名专业经济学术期刊。然而一直到今天,虽然宗教经济在经济期刊文献分类代码(JEL)已有自己的独立代码(Z12),但至今还没有宗教经济的专业期刊,也很少见有单独的宗教经济课程。
为什么宗教经济学不像其他的经济学范畴至今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这或许与宗教是「信仰」有关。因为是「信仰」,所以教徒不太会随宗教市场的变化而立即反应。既然不容易看到对市场的反应,就不容易应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在一般的市场,消费者与企业都反应极为灵敏,例如台湾的咖啡市场愈来愈大,等到超商也推出随地可享用的平价咖啡,再利用气质明星塑造他们平价咖啡拥有的高雅气氛,以往许多咖啡品牌已然从市场消失。这些市场的迅速反应都构成产业经济学的丰富元素,但很少听说宗教徒会迅速对市场反应,改变他们的宗教行为。原因很简单,因为宗教是信仰,所以是根深柢固,怎么可能会因价格与报酬而轻易改变,如果轻易改变,应该就不是「信仰」了。这也是为什么宗教经济的研究不似其他经济领域发展迅速。
大半的宗教都是一手胡萝卜,一手棒子,这胡萝卜及棒子都与死后的世界有关,胡萝卜好比上天堂,棒子就如下地狱。对人们来说,死亡充满未知的恐惧,死后的世界究竟如何,也没有人真正体验。如果宗教在这部分提供了安抚,降低不确定与恐惧,甚至提供死后「生活」的保障。可想而知,这样的宗教对教徒现世生活的影响威力,这也是经济学者一开始切入宗教经济分析的地方。然而与一般个体经济效用分析的主要不同,在于死后的福祉必须列入考虑,否则无法解释教徒的现世牺牲行为。这类分析的主要发现之一是,控制所得与时间,年龄愈长的信徒对教会投入的时间愈长,这其实是对经济诱因的反应,愈接近死亡,现世的作为愈快在来世得到回报。这样的发现与许多的研究在区分公益捐款与宗教捐款的发现一致,公益捐款的多寡与年龄无关,但宗教捐款的多寡却与年龄呈正相关。
当今的宗教经济研究已从个体经济拓展至总体经济,例如什么样的宗教有益或有害经济成长?大致上,我们一般看到的经济表现是,基督新教国家优于天主教国家,天主教国家又优于回教国家,例如基督新教国家的北欧与西欧(英国与德国)其人均所得优于天主教国家的西班牙、葡萄牙与意大利,基督新教的北美洲优于天主教的南美洲,也优于未靠石油致富的一些中东国家。这似乎应验社会学大师韦伯的主张,资本主义会在西方信仰基督新教的地区盛行,而不在天主教信仰的地区盛行。他认为天主教强调的是「出世」与「禁欲」,基督教虽也强调「禁欲」,但却强调「入世」。韦伯认为职业思想引出基督新教的核心教理。韦伯的论点,有得到经济学家的支持,也有受到质疑,这部分本书比较从后者的观点来讨论。至于回教部分,近两年两位哈佛大学教授分析斋戒对回教的影响,他们发现斋戒期的禁食时间愈长,经济成长愈缓慢,然而信徒的幸福感却愈高。这样的结果不难想象,宗教活动过于影响经济活动,生产力是不会高的,不过他们的幸福感却很高,有点以物质抵换精神的味道。经济成长的议题又延伸到与世俗化的关系,愈富裕是让人更虔诚,或愈远离神。然而富裕常伴随教育的提高,目前的研究倾向支持教育走向世俗化,单纯的所得增加倒不必然。
虽然宗教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展,但仍不似经济学的其他范畴已为成熟的领域。本书作者能在这尚未发展很成熟的经济领域,以很有系统的经济分析观点及独特的说故事方法,切入基督教发展史的脉络,由宗教市场的竞争谈到宗教教规宽松严厉的影响,再谈到基督教如何由非主流跃居国教,以及之后如何利用竞争与经营来巩固地位,最后谈到基督教面临的危机,更有趣的是在第一篇中谈及宗教与人类演化的关系。虽然书中内容只是宗教经济学的一小部分,然而这样的书在西方亦不常见,能在华语世界出版,算是造福华语世界的读者。这是本非常有趣的书,虽然华语地区基督徒人口不多,但宗教观却很普及,大半的中文宗教书都在介绍教理,非常少见中文宗教书能把内容带到这样的境界。全文流畅,常能引用华人熟悉的例子解说欧美宗教现象,把本来发生在很遥远的历史时空,一下子拉到我们的身边,增加了故事的趣味与临场感,让大家能细细品尝与咀嚼,是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