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猴子·罗汉池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猴子·罗汉池的读后感大全

2020-03-02 23: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猴子·罗汉池的读后感大全

  《猴子·罗汉池》是一本由袁哲生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猴子·罗汉池》精选点评:

  ●喜欢《猴子》,《罗汉池》居然有汪曾祺风味~

  ●1.人与猴子的区别在于,人要控制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欲望诉求,无论成功与否直至再次涌起密云(因为各种现实的和幻想的问题;2.期冀与失落,猴子的本能释放与人的克制,少年的纯真与成年的无奈,世俗诉求与宗教关怀等几组对照形成的张力,以及陌生化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地拨动读者的心弦:明明没有大悲大痛的情感、大起大伏的情节,却使人不自觉地陷入小说所营造的惆怅境遇,久久不能释怀――这些都显示了作者对语言技巧和叙事结构所花费的严密心思,或者说这种功底正彰显了作者的才华。

  ●这小说居然有一种电影感,闽南语入小说是第一次读,作者文字功力很棒。而罗汉池相较猴子,我认为是俗套了一些,但是一种李碧华感的俗套。

  ●收录于《猴子》的两篇都太好了:《雨》把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氤氲于雨中,结尾只消一句“下雨了”便意境全出;同名篇目《猴子》则采取了更激进的态度,从《雨》的青涩朦胧中大胆走出,迈向青春必经的生理与心理双重意义上的成长。《罗汉池》看样子是想表达可能更深刻的主题,但我没能太直观地感受到,罗汉池尤其像一个被刻意虚构出来的世界,总带着不可消弭的距离感。

  ●喜欢《雨》和《猴子》这两篇,挖掘内心隐秘情感的同时在文字的把控上又既具有技巧性。

  ●《雨》太习作了。《猴子》惊艳,结局一度想给四星,但是参看作者自己的创作谈反而看得来气。梁姑娘明明说“我喜欢的是你”,创作谈反而说喜欢的是自己的死党。倒宁愿是青春的兵荒马乱,而不是创作谈里的粗浅关系。《罗汉池》三篇也太习作,人物与《猴子》的设置十分类似。略失望。

  ●902两个故事,七个中篇,罗汉池尤其讲究。三层叙述,交叠递进,方言写作,色彩浓烈。文字极其克制,青春的爱和欲,困与顿,从男生到男人,从少年到中年,内心的纠缠写的很好。可惜的是女人与故事的关联,除了漂亮别无其他,漂亮本身就是故事,所以这种懵懂的未得应该有很多男性读者会共鸣,而写作视角造成的女性悲剧,更多的是符号化的植入,有些遗憾。

  ●不得不服语言功底,貌似平白浅显的用词实乃精心打磨,寥寥几语抓捕之精准,在大幅度被节省的留白空间里,隐匿着更多残酷沉郁的现实,因此篇幅虽短,叙事密度却极高,也很容易让人浸润其中。「猴子」明面上书写的是眷村青春物语,暗里却涌动着如黑夜一般漫长的蚀骨孤独,最终都要告别,“猴子”作为所有人困兽犹斗的内心投射,在暗夜里凄惨决绝地叫唤,观字如闻,不由惊心。「罗汉池」采用大量台湾方言,荡漾着俗世的温暖,而最终无缘放手的正是难逃劫数,时间被折叠在代际间的命运轮回,直至法相庄严的佛像终至完成,才算了却尘缘。

  ●不要脸的说一句 我的文风意外的跟他很相似 我是第二十三个读过的嘻嘻嘻

  ●不知道怎么,读《寂寞的游戏》时候觉得“袁哲生也没有很厉害嘛就普通较好啦”,读这一本却全程觉得厉害得要命,恨不得拽侯孝贤陈英雄阿彼察邦一起来拍他写的这些故事。所以袁哲生到底是厉害还是不厉害……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或者需要重读另外几本的怀疑)……

  《猴子·罗汉池》读后感(一):一點兒感受

  在「計算機網絡」這門課的課堂上翻開這本書後便停不下來,只想一口氣讀至末頁。

  下課後走到樓底下,驚訝的發現,下雨了。可我沒帶傘。還好,雨勢不大,便淋著往食堂走了。

  因《寂寞的遊戲》一書,對袁哲生的文字很有感覺,可過了好久才來讀他的這份作品。

  察覺到文字將与「愛情」有關時,腦海浬閃過元好問的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好吧,我沒有看此書的簡介就開始翻開書頁往下讀了。

  如書裡所說,「宗教」与「愛情」,一個「出世」,一個「入世」,但他們也可以產生關聯,即宗教可以像愛情一般深情,愛情也可以像宗教一般無私。

  此書閱畢,有點兒驚訝,為什麼小說裡的人物設定……相似度有點兒高,有個女孩子,女孩子有個媽媽,有個男孩子,男孩子有個兄弟……諸如此類,一如套路化了似的。

  啊袁哲生的文字,有一種能讓我安靜下來的力量,字裡行間我願意一字一句去讀的那種力量,那種由細膩和敏感而生的力量,就像當初讀三島的《金閣寺》時,也是這種力量在牽引著吸引著我,一步一步走進三島的文學世界。

  這份短評發佈之時,窗外的雨,還在下著。

  《猴子·罗汉池》读后感(二):站在被透明玻璃隔绝的角落里发出沉默的手语

  “叙事者‘我’就站在这个被透明玻璃的角落里发出沉默的手语,当然,没有听者。”

  代序里讲,袁哲生用词经济。无论“父亲说我擅长等待”还是“我看见自己缩成一团青色的淡影扁扁地倒在马桶上”都有很多隐而不谈,很多很多轨迹不可见,读来感觉未必能写到心坎上。直到意识到这种描述抽离主体、作为事件之外第三者的视角,才明白这是最本质的痛苦。

  我觉得,并非“作者不去僭越角色而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是作者有太多“像是各自心中隐私,令人害羞,不好光天化日谈”的心绪,所以让人物替他发声,就算是这样让角色发声的形式,也仍然不能直陈痛苦,只是用无数闷闷的镜头构成的隐语,做最节制的表达。

  也正因为节制,以至于容易被忽视,正如发生在生活中的沉默一样。

  如果没有亲历难以直陈的孤独感,那么排练很久的假装摔倒仿佛真的会膝盖疼、想象了很久的红眠床为什么没有做出来送给小月娘……这些都会有点难解,像对话框出现了对方正在输入中而后又消失了。

  最后翻到作者写在写作回想中的这一句,我才意识到,一切轻描淡写,本质上甚至不是用词经济,而是情感隔离的视角——一个故事讲三遍,仍然在情绪上极其克制。

  读起来其实不难受,以后想起来,应该会有点难受。

  《猴子·罗汉池》读后感(三):裂开的纹路,遍布整面白墙

  我是先阅读的《猴子·罗汉池》,惊艳其文字,然后再迫不及待地阅读他的《寂寞的游戏》,按照写作顺序,其实我应该反过来阅读,《寂寞的游戏》中的文字还充满了目之所及的悲伤以及各种自卑和自我厌恶,面对世界的不美好,他不适应、他痛苦,但是他还能挣扎,在文字里一个个地戳破自己,并企图通过代入来贬低自己去映衬世界的荒谬与孤独。而到了《猴子·罗汉池》里,文字更加隐忍而敏感,他有一种干净留白之后,呼之欲出的一种寂寞。看他的文字就如同发现他站在一面工整洁白砖线整齐的墙朝你微笑,你觉得他那么的温和欢喜,但是当你放大他身后留白那部分的字里行间,都是各种裂开的纹路,遍布整面白墙,救无可救的孤独感在伺机而动,摇摇欲坠。

  尤其是第二篇《罗汉池》,你能感受袁哲生搭起的这篇寓言一般的舞台剧里,作者自我推演一场一早看透的悲凉剧目,升斗小民的悲欢离合的那份命运,他深知无力戳破,所以把自己的所有脆弱都萎缩进自己的壳,阴郁且积痛,醉于他白描的那部分童年片段中情绪的渲染、氛围的蔓延,那是一种很饱满的而丰富的痛苦特质,孤独和寂寞只是一种描写,更多的是一种看破后的自我嫌弃,不值当和不值得。

  《猴子·罗汉池》读后感(四):唯有明月与清风

  很偶然的机会,一口气读完了这两个系列的小说。淡淡的,浅浅的忧伤。

  我总希望自己说点什么,但我又觉得自己不知如何来表达这种感觉。

  是感觉吧?

  我想问自己,若遇到这样一个女孩,我会如何?

  假装跌倒么?假装活在梦里么?去看那不尽的月,或者一夜的木鱼声声么...

  我不知道。

  我想问自己,那根火柴,我会朝向哪里,我无法想象,但我更想知道,那个女孩究竟是怎样的表情。

  我想跪在师傅面前忏悔,我想做一个真正放手的人,一个不只是湿淋淋的猴子。

  我不愿树下面对空洞的眼神哭泣,不想离别,或者不断地分离...

  我只是哀伤,淡淡地、浅浅地。为那一个罗汉地,十七尊罗汉和五个醉汉的身影;为窄窄的雨巷,对着开着的两户人家的孩子的心。

  我总觉得自己会长久地记得这两个地方,仿佛那是自己生活过的。

  只是,太残忍了,太隐忍了,太悲哀了。

  可是,生活呀,这也就是生活。

  即使要优雅,也需要做一只刺猬。

  没有人知道小月娘究竟在想什么,也许我永远无法知道。

  所以,我真的想要,也害怕见到那个人的脸,她的表情。是不是已经失去了表情...像泉一样... 可我害怕更多,害怕麻木,害怕蜷缩的自己。

  我明白,自己原只是故事里的那个人,一直都是,一直都是。

  我只是,把自己悄悄安放在了这里,对着天花板的台灯,静静地,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若你未逝去,我一定要找个机会好好去了解你。

  你的文字,让我看见了我自己。失语了我自己,徘徊于我自己。

  谢谢你...

  愿天堂美好。

  《猴子·罗汉池》读后感(五):初读袁哲生

  袁哲生的《猴子|罗汉池》属于后浪华语文学丛书中的一本,我是在读完了黄锦树的《雨》之后想再入一本该丛书系列,为什么选了《猴子|罗汉池》?因为图书简介介绍该书是一本中篇小说合辑,恰巧,我也想读一些中篇,故而网上下单买了一本。

  《猴子|罗汉池》包含了两个中篇:《猴子》和《罗汉池》,猴子则由《雨》和《猴子》组成,《罗汉池》则包含了《月娘》《罗汉池》和《贵妃观音》三小篇,粗略看来,每个小篇都可以成为一个短篇,《猴子》(小篇)承接了《雨》的叙事,接着讲述了吕秋美出走之后的故事,但叙事中又有《雨》的踪迹;《月娘》和《罗汉池》看上去彼此独立,严格按照时间叙事,发展到小月娘嫁给林大手、如因法师醉倒在罗汉池旁戛然而止,而到了《贵妃观音》中,作者从头开始叙事,对前两篇兼容并蓄,而在前两篇之外,我们更多的看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故事发展到小月娘嫁给林大手时,作者荡开一笔,接着来到了小说的尾声,童年的许诺成真,小月娘出钱、建兴仔出技艺,一座惊诧众人的贵妃观音落成,摆放在了如因法师的大悲寺中。

  作者袁哲生很会扬长避短,白描和重复的写法本容易造成空乏、繁复的效果,但在作者的笔下,这种写法却成为了最吸引人的部分,雨声缠绵,月娘皎洁,每天如此,那个踩在铝皮水桶上向外张望的男孩,那个在月娘升上夜空便梳妆打扮出门工作的月娘,都成为了读者心中最细腻动人的一角。

  如果把每个小篇当作独立的短篇小说来读,其实是可以的,但其文学价值却会大打折扣,《雨》和《猴子》组成了《猴子》,《月娘》《罗汉池》和《贵妃观音》成为了《罗汉池》,在一种循环往复中,这两个动人的中篇小说将会成为一种不朽。

  在袁哲生的写作中,可以看到萧红和汪曾祺的影子,但是他的小说没有受这些作家风格的束缚,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更好的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