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阁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金阁寺读后感100字

2020-04-05 23: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阁寺读后感100字

  《金阁寺》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金阁寺》精选点评

  ●年少时见到了她,在那以后见到的都像她。

  ●对于美的解读剖析,以及对于精神肉体探索描写,虽然看着不舒服,但是叹服其想象力洞察力表达力。美与丑的对立,保护毁灭的对立,之深恨之切?太多的隐喻暗喻大概是精神的解读与刻画,却不想深究了,连着看两本日本小说实在太虐了…

  ●不懂…

  ●“点点花火头顶的上空浮游着”

  ●确实比较

  ●补标。

  ● 文学性上,三文笔优美细腻无可挑剔哲学性上,比起齐名的太宰治芥川。三岛的人生哲理积极的多。但是哲学性太强了,读完不思考,就让人一头雾水。 想中有太多美好东西现实我们得不到,这使得我们压抑,所以毁灭美中压抑,才能新生

  ●生而为人,有的含着金钥匙出生,有的天生口吃。肉身残缺引发思想的扭曲,正如书中所写:“那生于黑暗中的人,唯有靠不断的破坏才能获得生的鼓舞”。这是多么可怜人生啊。唏嘘不已。美与丑都只是人类对于事物认识,赋于物之上的想象之花,美丑相伴而生,世人爱美嫌弃丑,孤立丑,若是心中无物无名,丑也可以开出花。或许改变世界的真的是认识,而不是行动

  ●我喜欢《金阁寺》,大概是因为的物哀之美。 该怎么形容呢—— 在意识到某件事物消逝的必然之后,它生,不过是“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它死,才知道“山回路转不见君”,才知道“凤去台空江自流”,才知道“鸿飞哪复计东西”,才知道“佳人难再得”,才知道“沈园非复旧池台”,才知道“除去巫山不是云”,才知道“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美的消亡的那一刻,才当真是美到极致。 美是幻象,美是虚无。 那不是死,那是对美的成全

  ●不明觉厉。“感觉迟钝人们,若不流血也就不会变得狼狈。”“梦想孕育成的东西,一旦经过现实的修正,返回来更加刺激着梦想。”“一味只想着美,人就不知不觉会碰到这个世界上最黑暗的思想。”一开始看看还比较有意思,看着看着就觉得越来越不懂了。最后为了不被美所困,所以就要烧掉金阁寺嘛?!后来一看最后的译后记了解写作背景以后,瞬间就能理解这本小说了。果然,面对邪恶,美,不堪一击

  《金阁寺》读后感(一):20200128 在箱根

  看完后,查证了下真实事件,不由得惊叹作者居然能因为犯案者的一句话而著成此书,但若非作者本人对于“美”和“毁灭”有过很深入的思考,那么便不可能在书中展开那么多关于诸如生死之间、美丑之间两种极端的哲学上的思辨,有的地方非常深奥难懂,反复阅读多次也只能体会到一点皮毛,倒非完全无法理解,只是让人觉得需要沉浸于作者的思维方式中,虽说以代入感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但未免会给“生”予乏力感,寓“死”意其美感,给自己以脱世,给世间万物赋对立。虽说男主最后终于因为不再“害怕”而去逛了逛窑子,但在我看来这一点与前文有不少心理上的矛盾,因为在此刻男主只是为了一个纯粹的行为而已,也许只是对于之前种种障碍的跨越吧,说到底,男主终究受外在(父亲、自身的残疾——就作者的见解来说,也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太大而强加给自己隔离外在而超然的自我意识,但实际上,依然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吧。

  《金阁寺》读后感(二):跟随自己的内心

  经,可称之为经的著作。起篇所提“南泉斩猫”是无门关里所能感悟不多的公案,在此书内被反复提及,以然可以确定本书为哲学之本。书中刻画的每个人物,如父亲师兄弟三人,舞鹤的警察和青楼的麻里子,鹤川与柏木等,在有人类以来任何集体社会中的芸芸众生相,都是有其内外两面。有过得现实,如其母。亦有插花老师和有为子,痛失所爱后的身与心。有革命和妓女的渡人却不能渡己。鹤川的阳光和柏木的钻营曾让主人公一度以为懂得知和行的人,只是有如光一样的易逝品。金阁寺的存在只是有如信仰,夺走了主人公的自我。可以是情欲,可以是精神,而信仰只是自我的枷锁。通俗的比方,如果心里有一位女神存在,其余女子无论如何是看不上的。总体而言,作者只是想诉说南泉斩猫的寓意。老师讲过,柏木宜讲过。禅学之道,靠悟,然而儒释道有什么区别呢。庄子内七篇中提及母猪哺乳,母猪亡,小猪纷纷离去,小猪爱的是这个身体吗?众和尚抢夺的,南泉斩的,那只猫,是同一个物件吗?顶在头上的草鞋予人合用。跟随自我内心,知行合一,符合人性的才是永恒的。

  《金阁寺》读后感(三):一点想法

  刚刚看完《雪国》,私以为《金阁寺》是对《雪国》所代表的纯美文化的挑战。

  金阁寺是小说中美的理想化象征,这种形而上的美学一直阻碍着“我”的现实生活,甚至导致了“我”的不断变态。不同是《雪国》中“美”包含于整个雪国世界中,《金阁寺》的现实世界和“我”的内心世界是完全割裂的:“我”对鹤川的误读、“我”出逃时接触到的外部世界与“我”所在的寺院的世界格格不入……正如柏木所说的,美在于认识,指出了“我”的感受和世界的断裂。三岛由纪夫选择了一个结巴作为主角,“我”的结巴造成了“我”与这个世界沟通的障碍,小说多次强调老师的沉默也是如此,老师的沉默使得“我”感受到了那种与世界隔离的恐惧,“我”生出了沟通的渴望,因此才做出了烧毁金阁寺的举动。最后金阁寺的烧毁似乎是在模仿《雪国》的结尾,但不同的是,“我”在烧毁这一形而上的象征后选择了丑陋地活下来,这是对过去日本文学从“死”中获得净化的反抗。

  唉,不知道这种想法对不对,有点难以理解。我果然还是不太喜欢日本文学

  但三岛由纪夫的文笔确实很好,很多比喻精确到难以想象,他的内心世界太精彩了

  :翻译太好了,很久没看到那么流畅的翻译了

  《金阁寺》读后感(四):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這個世界決不把我們當作一個人,而是主動做我們的同謀和證人。

  我的感情裡也存在口吃,我的感情總是趕不上需要。

  所謂戰爭,對於我們少年來講,就是一種夢一般缺乏實質性的慌亂的體驗,一座斬斷人生意義的隔離病房。

  一味只想著美,人就不知不覺會碰到這個世界上最黑暗的思想。人也許生來就是如此的。

  「假如世界上的人用生活和行動品味罪惡,那麼我將盡量深深沉潛於內心的罪惡之中。」

  人的痛苦,流血和臨死前的慘叫,會使人變得謙虛,細心、明朗和親切。我們變得殘虐,變得殺伐無度,決不是在這個時候。我們突然變得殘暴是在一瞬之間,就像春日和煦的午後,坐在悉心修剪的草地上,朦朧眺望由樹葉間漏洩下來的陽光,那種一眨眼的功夫。

  演奏者所成就的短暫的美,在一定的時間內變為純粹的持續,確實沒有反覆,雖然像蜉蝣一樣生命短暫,但卻是生命本身一種完全的抽象和創造。

  我沒有一丁點兒快樂的想法。我只覺得我被某種秩序所拋棄,離開人群,拖著疲憊的兩腿,走在荒涼的土地上。慾望在我心中,露出不悅的脊背,抱膝團伏而坐。

  希望就像那淡紅色、濕漉漉、癢抓抓、緊緊扒在污穢的皮膚上的世上最頑固的皮癬,經久不愈的頑癬!

  所有的計畫都是白費心機,不是嗎?

  《金阁寺》读后感(五):《金阁寺》恶毁灭美的故事

  这本书讲恶与美的斗争,结局是恶毁灭了美。主人公沟口天生口吃,对自己的缺点十分在意,也因此在心中怀有很多对外界的恶意,见到金阁寺后受到美的震撼,从此在美与恶之间不断摇摆斗争,最后彻底选择了恶的阵营。

  鹤川和柏木是两个关键的人物。这两个人与沟口的交往代表了沟口对美与恶的抉择。“鹤川是我的实相”“将一切阴影变成光明”。前期沟口的恶只存在在思想中,金阁寺的同期小和尚鹤川对沟口充满了善意,将沟口很多恶的想法分析为善意。沟口虽然知道自己怀有恶意,但却对鹤川十分依赖。然而在沟口接触了柏木,并参与了柏木的恶的行动后,鹤川就意外去世了。

  鹤川的束缚没有了,沟口的恶在柏木的助长下开始浮现出来。此后,每次沟口有机会想要作恶,都受到金阁寺美的约束,无法完全做出恶的行动。对美的憧憬,让他无法自如的作恶!

  然而无法真正作恶的沟口,却因为不断的行小恶,最后被寺院的主持冷落,“本来打算让你做我的接班人,现在明确告诉你,我没有这份心思啦”。对金阁寺美霸占的想法最终落空了,美的约束也弱化了。在柏木的进一步推进下,沟口倒戈到恶的阵营,打算烧毁金阁寺。

  在决定烧毁金阁寺后,美的约束彻底瓦解了。沟口可以自如的作恶了。最后,在对金阁美的不舍下,沟口烧毁了金阁。本来打算与金阁寺共同消失的沟口,却在最后关头受到人性恶的趋势,彻底放弃了对美的残存的信仰,“从另一个口袋摸到香烟,我抽了一支。就像一个人完成一件工作,该歇息一下了。我想,我还是要活下去。”

  全书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从一开始沟口的就怀有恶,从“刻了两三道难看的刀痕”,到最后的烧掉金阁寺,毁灭美,这一恶的障碍。除非是三岛的粉丝,不然会后悔读这本充满负能量的书,提前劝退一下。如果是三岛的粉丝,会发现读懂这本书是理解《丰饶之海》的开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金阁寺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