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筚路蓝缕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筚路蓝缕读后感100字

2020-04-24 23:15: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筚路蓝缕读后感100字

  《筚路蓝缕》是一本由张国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元,页数:2018-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筚路蓝缕》精选点评

  ●有意思的是可以管窥到转型时期计划经济尾巴地方政府为什么要坚持自己建厂而不是向外采购?计委在其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见证中国这些最大的工程。不要用补贴,而要用税收减免和贷款金融政策引导发展,这样规模做大之后对财政压力比较

  ●能够看到国家重大工程的决策过程,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政治运行体系比如说西电东输、西气东送等工程的决策起点。这对于我们了解前以及未来中国政治生态中的重大决策有非常重要意义同时,在陈国同志抗震救灾等过程中,能够看到人际关系领导下属选择、下属能够在活动中对领导提供的支持多方面的,希望能够对以后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作者是前国能源局长,毕生决策、参与了无数国家重大工程,本书回忆这些工程决策始末文笔颇佳。强烈推荐

  ●石油电力天然气,还有一些国家和地方大型项目的决策经过展现,让读者更了解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历程

  ●虽然有一些套话,不过也有很多最高层决策的一些细节,值得一读。作者说有一次他去找大领导汇报工作,大领导在吃饭,给了他一块烤红薯,他拿在手里没敢吃,哈哈哈哈

  ●管中窥豹

  ●作者20191004去世。重大工程决策内幕,看似理所当然实则心动魄惊,殊为不易。20191013,两三天时间翻看一遍,信息量不小,有些收获。以决策者视角专业眼光大局观,推动影响了许多大方向。部级高管权力颇大,专业、格局私心都会影响巨大。作者属于各方面评价不错的,有担当的专业技术高官

  ●一、参加考公面试的人该看一下…很多事务性的东西,要比背务虚的报上文章好很多。二、无愧于“世纪工程”这个题目,真的是大手笔,读起来都觉得兴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对西气东输、电力改制、中俄谈判钢铁业发展这几篇印象比较深,决策的时候要顶住上级的压力,做好中央与地方的协调以及应付社会各界的舆论;一项改革,一个项目,想要做好,确实很难,政治上的事情,是千钧重的。四、好多大佬小事流露性情,还是那句话,老同志的文章里能瞥见很多东西。

  ●脊梁筋骨。/决策机制,运行机制,边界条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筚路蓝缕》读后感(一):实干者的心路历程

  总体来讲,这本书对于想了解国家重要工程的决策过程的读者很值得一读。

  主要的收获:1、在体制内,做成一件事千难万难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坏掉一件事太容易,捏造一个事实,扣上一顶帽子,给高级官员写上一封就足矣。2、了解国家重大工程的决策流程、重要国企如中石油和重要金融机构如国发行的作何用。3、利益安排、妥协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引申的疑问:1、如何对重大项目做前瞻性、专业的布局?2、书中描写的这种做事难、坏事易的氛围是如何形成的?内在的机制是什么?3、做实事、肯做事的人是更难以被提拔还是更容易被提拔?具体的原因是什么?

  《筚路蓝缕》读后感(二):瑕不掩瑜

  我覺得看這本書之前就要做好一個心理准備,那就是衝著客觀事實去,而不要太注重作者的主觀評論。畢竟以我國現在的環境,退休高幹的回憶錄是爲數不多的可以窺見高層決策思路的媒介。

  總的來説看了這本書之後還是覺得物有所值的。我主要感興趣的是他對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的我國的能源佈局的記述。書中有很大的篇幅記載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的決策實施過程,對我囯現今的基本能源架構和主幹網絡有了個簡要的介紹。特別是他對國内電網連結和超高壓輸電綫路建設的討論,使我對電力輸送這個領域有了些新的認識 :-)

  書中餘下的部分還介紹了其他一些重大工程的決策過程(洋山港,杭州灣大橋等等),作爲歷史趣事很有趣一讀。

  確實如其他評論所説,這書寫的問題就是只談了成績,缺沒怎麽總結失誤教訓。而且在介紹有爭議的問題的時候,也不免有些偏頗。這也是我爲什麽說重點是去看事實/數字,不要太在意作者的臆斷。即便如此,我覺得本書還是瑕不掩瑜的。

  《筚路蓝缕》读后感(三):世纪工程决策背后的静水深流

  因在石油系统工作多年,对张国宝先生的这本书十分关注 。书快递到手,先把有关石油的章节细读一遍,与当时了解的情况相对照,掩卷颇多感慨。世纪工程决策的过程,都不是顺顺当当、一路绿灯的,在天然气进入千家万户、中俄、中亚、中缅油气管道建成、国家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加强的背后,有太多人们不知道的波折,看似一片静水,却藏着无尽的深流。

  西气东输建设前期,中石油求着沿途省份购气,随着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天然气需求大增,改由各省求着中石油要气。本拟引进国外资本,但最后谈崩,中石油独立承担了这一世纪工程。建设之初X70钢、燃压机组还不能国产、没建过大型储气库,这些都要靠自力更生解决。可以说,西气东输是中国油气管道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从决策到实施,都经历了重重考验。而中俄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谈判,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中俄原油管道,在经济、政治的博弈中,屡经考验,是在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下,通过艰苦细致的谈判,才达成了双赢的结果,没有前瞻性的思维,没有担当的精神,没有协调的能力,都很难建设经得起考验的世纪工程。

  除了能源的部分,《放长假决策始末》是读着很有意思的章节。我们已习惯了小长假的模式,当初的决策也是反复考量,即使实施小长假后,对于假期如何安排仍是在争议中不断调整。作为国家主管部门,这个决策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看似一个人们歇几天的“小事”,但放到国家层面,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

  本书以宏观记述为主,但作为亲历者,有不少生动的细节,比如向胡锦涛总书记汇报时,总书记递上一块红薯,和俄罗斯副总理在楼道谈判,中央与各省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利益的平衡等等,让读者体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很多事情是共通的,国家世纪工程的大事和一次家庭投资的决策程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重大工程决策过程当然复杂得多,就像本文的题目——静水深流。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项项重大工程建设记录着中国人奋进的脚步,让我们向勇于担当、扎实肯干的所有人致敬。

  《筚路蓝缕》读后感(四):张国宝:我亲历的改革开放40年

  2018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这个时代的过来人也是见证者,我们目睹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这个时代改革和建设事业的直接参与者,我们付出过,但我们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是幸运的。

  我在80年代初进入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承蒙党中央和国务院、发改委历届领导的信任,我分管过技术引进、基本建设投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国防动员等领域的工作,并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主任和国家能源局局长,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具体负责制定了铁路中长期规划、船舶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软件产业等发展规划,代表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汇报并实施了上千的重大项目。

  当这些项目从谋划、论证、审批、实施,到一座座桥梁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通达东西南北,变成一个个伟大工程项目时,作为参与者的豪迈心情大家可以感同身受。

  这些项目的建设构建了中国经济的骨架,这是我感到十分欣慰的。青藏铁路的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被称为世纪工程的重大工程的实施具有史诗般的意义。西气东输被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誉为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在中国大地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洋山深水港的建设都极具战略谋划和决策。

  我对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描述仅仅是我所接触到的那一部分。一个重大工程从谋划到决策,到实施,千千万万的人为它付出了努力。我讲述的只是一个时间段、一个方面的事情。记录下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争论、比较、决策和实施,也是记录科学决策的过程,可以让今后的实践来检验。

  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它会使我想起几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自领导、关怀和信任,他们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情怀和担当,他们既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包括在外人看来“铁面宰相”朱镕基总理,尽管他会不留情面地批评,但我可以和他们坦率地讨论,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看法。吴邦国同志则平易近人,宽厚如邻家友人,在他们领导下工作是我人生中最宽松、民主氛围最浓、工作最紧张愉快的时期。

  我们在工作中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友谊一直持续到我们离开工作岗位之后。曾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知悉我生病后亲笔给我写了一封深情的长信,信中写道:“退休后分别已五年了,经常想念你和那难忘的岁月。我们共同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深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而自豪。”使我十分感动。

  在宣布我退休的第二天,***主席还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是与能源工作强有力的保障分不开的,其中也包含着你的辛勤劳动。希望你今后继续关心能源工作,为我国能源事业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当我写下这些回忆文章的时候,成千上万和我共事的同事,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浮现在我的眼前。中国人民是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群体。他们使我感动,使我由衷地对他们表示敬意。 是他们的奉献创造了伟业,创造了历史。

  我们从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的年代走来,到今天市场极大丰富,所以用“筚路蓝缕”作为书名我想是十分恰当的。

  《筚路蓝缕》读后感(五):做一个建设者,不要仅做批评者

  我是零星从一些新闻客户端上看到张老写的这本书的一些片段,感觉很生动,那些听上去那么“高大上“的国家工程,过程竟然和我们公司上一个小小的物资采购大致类似,需求论证,上会汇报,平生利益,搞定领导的各种质询和额外解释,之后执行。这种背后的故事解读,就让这些工程看起来生动了许多,也有了一些解密和八卦的味道。后来又偶然看到了张老描述自己去美国治病的一个文章,写的非常"真“,这是政府官员里面不多见的一种品性和写作风格,一下子兴趣更浓了,加之自己最近正在参加一个大的工程论证,就把这本书买来仔细看看。没想到刚买来不久,还没仔细看完,就听到了张老逝世的消息,真是不胜唏嘘;看来去美国的癌症治疗没有增加术后的有效存活时间。

  看完之后,我个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家这些年的发展,核心的一个原则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诚然,我们有很多键盘侠,有很多议论着,也有很多批评家,还有很多所谓的“专家”,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当下的中国,各个阶层,各个不同的主体,都在找事情做,虽然有效率低下的时候,有不符合规律的时候,有走错路的时候,但这种不能“闲着”,一定要找点事情做的氛围一直存在,这点深深在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张老无疑是一个实干家,而且是一位战略思维很强,统筹推动能力很强的实干家。看的时候,他的很多论述和一些评点给我很深的印象。比如中国这些年,我看完这本书总结,走的就是一种:有计划管理和推动的市场经济之路;很多领域,政府非常积极参与,每个地市类似当地最大的一个集团公司,用各种有形的手推动当地的各种分公司,当然这种推动有时候不一定是健康的;但每个地市的集团公司都这么热衷参与经济发展,无疑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在纵向的行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政府更是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放大了这种效果,弥补了私有资本的不足。这种结合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特定的发展道路无疑是现有目前中国这种治理体系下,一种相对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推动方式。另外一个就是关于补贴和产业发展,补贴科研技术,做大蛋糕,减少对经营主体的补贴思路,给我很大的启发。

  另外,当然还是有一些八卦和秘闻,张老应该是脾气比较直的一位,很多文字已经写得比较直接了,例如对能源局某些人的不满,对某些专家的不屑,对某些光评论不解决问题的智库的无奈都体现了。当然做到了这种级别的官员,情商也很高,对各类上级领导(当然是现在还在当权的)的巧妙褒扬,各类执行得力的下级单位的提携都有体现。我觉得无论是体系内和体系外的外,即使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官场之道的论述,都很有可取之处。当然,时代的变化也还是很快的,即使这么慎重,还是出现了一些意料不到,比如刚自首的某省委书记的名字还是出现在了正文里面,估计张老和后面的编辑都没有想到有这么一出,如果有再版机会,估计肯定会有修正。

  我们这个时代,议论和批评太容易了,因为信息发表的渠道更多了,但社会风气里面,缺少一些理性讨论的气氛。水木论坛上,一个帖子一页20多个评论,很多时候不出这一页,就开始互相叫板和贬损,开始人身招呼。但诚恳理性讨论,理性辩论的气氛有些稀缺。希望这种气氛能够有所扭转,更多像张老这样,做一个实际的建设者能够更多出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