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决策心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决策心理读后感10篇

2018-04-27 21: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决策心理读后感10篇

  《决策心理》是一本由李纾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63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决策心理》读后感(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不同

  1. 如果你是外行,看的可不仅是热闹。如果你有选择困难症,那么强烈推荐你看这本书。鱼和熊掌如何取舍?先求同,再求异。求同可能很好求,但是求异却是千差万别,各有各的道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键要看你个人需要,但是有两点对于非决策心理学的人要注意:一是,你无权指责别人的选择;二是,你也不能盲从别人的选择,最有名的心理学经典实验就是安排被试在几条画线之间比长短,由于线段长短很明显,都能做对,可之后故意安排几个假被试,之前串通好,故意说短线是长的,长线是短的,这时你就开始动摇了(具体实验内容可自行上网搜)。所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话说起来很容易,真要做起来却需要强大的心理气场

  2. 如果你是内行,咱可聊聊门道。人在决策时往往都依赖直觉,可直觉又经常不可靠,所以出现了很多假设模型解释,可是每个假设模型本身都不完美,只能解释一部分决策现象,其余的都无法论证。而齐当别模型正是很好的补充,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论证不仅另辟蹊径,而且恰到好处,并取百家之精华俗话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可是区别在于每个人心里的那杆秤的刻度尺寸标准不一,你没法用你的尺度去衡量别人的尺度。而齐当别模型在某一维度上的差异判断是由其主观价值决定的,而非其客观价值,也就是说用每个人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他自己的那杆秤,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掂量”。

  《决策心理》读后感(二):最佳决策

  李纾老师是引领我进入学术领域、进入决策领域的恩师。在和李老师讨论决策研究时,李老师对决策问题睿智理解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一直深深影响我,并让我由衷热爱上决策研究领域。作为国内和国际决策心理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李纾老师这本书可以说是他在该领域多年心血的集大成者。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回答,为什么人们的决策不是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理性决策,而是会受到决策的不确定性、情绪背景等多种因素影响;那些看似非理性决策背后的心理和神经机制是什么;人们如何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进行预测和调整,并应用实际经济社会生活。这本书尽管讲述的是具有极高专业领域的研究,但内容写作上却极其深入浅出趣味性强、通俗易懂。因此,该书不仅适合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阅读,也适合非心理学专业的人阅读。相信运用此书中的决策原理指导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能够全方位提升人生质量。不求决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求在决策中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最佳决策点,这也许是李纾老师毕生探索决策行为最高境界

  《决策心理》读后感(三):寻找理性边界 打开决策黑箱

  以下书评摘要为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张书维所写:

  “人类如何进行决策”是20世纪以来心理学、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重大学问题;决策行为的心理机制一直被视为神秘的“黑箱”。李纾研究员创造性地提出了“齐当别法则”来解释个体化繁为简的决策过程,并倾其毕生所学,耗半世之功,于近日出版了其专著《决策心理: 齐当别之道》。“齐当别法则”的发现有助于人类更深刻认识自身理性的边界和局限,进而指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做出好的决策。本书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正文请见:张书维. (2016). 寻找理性边界, 打开决策黑箱—评《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 公共行政评论, 9(5), 192-198.

  http://weikan.magook.com/web/magazine/reader/1/0/691/1/327272?from=singlemessage#page@6755e3d1,0c3b1e96,9d1131d2,7a6c7403,91f2acd2,ff21f2a8,88716b4e</a>

  《决策心理》读后感(四):理论、研究及应用

  收到李纾老师赠寄的大作《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读着读着产生了许多想法体会,甚至是感叹形成和提出一种观点是困难的,十数年坚持证明这种观点是更加困难的,而力图践行和推广研究成果,影响和助推社会发展难上加难!但这也许是中国心理学必须走的道路、必须突破瓶颈!本人由于亦长期从事决策心理的研究,也与国际顶级研究机构稳定合作交流,也曾翻译几部目前国际上领先的决策著作,了解目前国内外诸多研究团队工作,深感李纾老师及其团队所做的工作、所走的路,是中国心理学家应该走的路!而这些宝贵经验已经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著作里得到了完整体现!向李纾老师学习!推进中国决策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决策心理》读后感(五):避繁就简,一针见血的著作

  李纾老师的这本著作是综合了大量统计实验以及访谈调查所得出的一本很经典的著作,内容涵盖方面极广,但是又最终归一于"齐当别”这一个主题。用中国道家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法来看,“齐当别”便是那个最初的“一”,以其为根源,能够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种种看似不合理的方面,为生活做出了指引,更是为在迷雾重重中的现实中苦苦追寻未来的我们指引出一条出路为此,献上一首藏头诗:

  其实心灵奥秘一直未曾远去,

  当我走进齐当别的世界

  别样的天地就此出现。

  再加一首古体绝句:

  行路又彷徨

  为君独迷茫

  决事多思量,

  策成定四方

  文笔拙劣,大家见谅

  《决策心理》读后感(六):齐当别:不一样的决策之路

  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的选择,从选择吃什么这样的小事,到选择事业这样的大事,都是我们必然经历的选择过程。如何进行决策来作出一个更好的选择,是人类永恒追求。就像我选择了行为决策这门课,一方面是因为决策是人的行为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经历一个决策的过程。人会怎样决策,决策是依据什么来进行,这都是行为研究中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生,我的研究中有关于关于决策的部分,需要一些决策的知识来进行下一步研究。另一方面,对决策心理的了解有助于在我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指导我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推测别人的选择来准备合理的应对方法。于是,怀着一颗对知识憧憬的心,以及对李纾老师学术素养信任人格魅力的钦佩,我选了这门课。通过老师的课上的讲解,以及阅读《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对决策心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齐当别的特点就在于,齐同掉较小的维度差别,只保留最大的维度差别作为最终决策的依据。这一决策方式减轻了多维决策选项对人的影响,提高了决策效率。在书中,我比较兴趣的是框架效应。框架效应是指对同一问题的等价描述却导致不同的决策偏好的现象。这一效应的经典案例是亚洲疾病问题,决策者被要求在生还(正面框架)或者死亡(负面框架)的情境下,在一个确定选项和一个概率风险)选项之间进行选择。实验结果发现,当备择方案的结果被描述为拯救生命时,大部分人偏好确定备择方案;而当备择方案的结果被描述为丧失生命时,大部分人偏好风险备择方案。尽管这两种描述下的两个选择其实是等价一致的。齐当别的解释是,框架改变了人们对可能结果之间大小差别的知觉,导致人们最终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决策。在正面框架下,人们在最坏可能结果维度进行决策;而在负面框架下,人们在最好可能结果维度上进行决策。这一效应启示我们,在日常决策中,如果加入一个框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决策的结果,这在倡导健康生活,政策推行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因为人们在看到信息时,如果判断为这些信息不是故意“针对他”以诱导他的选择时,会倾向于认为这一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是他自己的选择而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

  齐当别模型涵盖了人类决策的大部分情况。从认知加工角度看,齐当别模型所假设的认知加工过程均处于人类的认知能力范围之内。但在人类的认知加工中,还有一部分是人类自己意识不到的部分,也就是内隐的部分。内隐的认知加工在加工方式、加工过程、以及相应的大脑区域上与外显的部分是有区别的,内隐认知是独立于外显认知的一种方式。尽管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内隐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关于内隐的很多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一个人是否总是能意识到他自己的决策?有什么无意识的因素影响了决策?无意识的部分于有意识的部分在决策中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中,我看见的内隐相关的部分就只有判断字体优美的内隐测验这个研究,但是这个研究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内隐态度研究,而不是内隐决策的无意识思维的研究。所以我期待今后能看见李纾老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补充。

  关于老师提出的中国古代的决策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鸿门宴”。鸿门宴对于刘邦来说是决策,对项羽来说也是决策。对于刘邦来说,去或不去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问题,如果不去,项羽就能有借口对他出军,而去了则可能是赴死。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考虑到自己的军力不如项羽,如果项羽开战自己必败,而如果赴宴未死,自己就有了缓冲的余地,所以选择了赴宴。从项羽这这边来说,如果杀了刘邦,则自己会在政治上处于不利,而不杀刘邦,则为自己将来留下了隐患。项羽认为不杀刘邦可以彰显自己的风度,而自己又对为了的掌握有自信,所以选择了放过刘邦。而最后的结果是自刎于江边,这或许就是没有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而作出决策的结果吧。

  总的来说,本书知识结构丰富,涵盖了决策心理的主要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不同深度的内容,即使是很深的内容,也不会看起来很吃力。因此我觉得本书不仅适合有专业基础的人,也适合初学者。倾注了李纾老师大半生心血的齐当别理论,值得大家去学习和思考。

  附上关于决策的三行情

  我爱你

  不是因为你多么优秀美丽

  仅仅因为你是你

  补上一张漫画

  台风眼效应

  《决策心理》读后感(七):请用漫画、摄影作品图示《行为决策》的有趣研究

  本贴是响应“用漫画、摄影等作品图示《行为决策》的有趣研究”原帖号召的图片评论。

  以下是原帖内容:

  近日,“为所爱的《决策心理学》写三行情书” 的活动收获颇丰。

  英谚说“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一图胜千言)。本伴生的活动旨在促请(nudge)有创作欲的师生用漫画、摄影等作品来图示《行为决策》的研究。

  要求:图片与行为决策的研究内容相关且原创标题有“点睛”旨趣。

  参与方式:在书评中贴上图片与作品标题。书评的题目统一命名为:“用漫画、摄影等作品图示《行为决策》的有趣研究”

  决策的齐当别法则

  《决策心理》读后感(八):对该书一个小章节的思考

  该书总是提出一个很有趣,很常见的问题,讲一个小故事,然后用一些列严谨的实验来论证背后的机制,很有意思

  我今天读这本书刚好读到了第27章“不自由毋宁死”:同样是实验论述了为什么“不自由毋宁死”能说服他人去冒险这一有趣的问题,不自由毋宁死,是当时美国独立战争时候herry鼓励大家参加反抗名言。而中国当年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时候,也同样有许多人为革命赴死,而这样的语言也同样有说服力。原来本书作者是一个名门之后,其祖上还与孙中山国父一起为革命事业奋斗过,相似的说服性语言实际上中国也在用。

  《决策心理》读后感(九):书评+用漫画、摄影等作品图示《行为决策》的有趣研究

  这本书融合了李纾老师几十年的科研成果,书中通过诸多真实的研究案例,清晰的开辟了一条有别于传统主流的理性决策理论的道路,独树一帜的提出齐当别理论,体现了李纾老师敢于向主流挑战勇气,书中多个实验设计巧妙,例如通过投射技术研究住地依恋;通过判断字体优美的内隐测验来测量概率表达方式和不确定类型之间的关系;通过选择和匹配任务证明齐当别理论等等,再次体现了李纾老师巧妙的思想聪明才智。着实令人着迷。

  这当中有关nudge的研究最为令我惊奇。一个小小的改变就可以产生那么大的作用。有这样一个例子说每到要申请科研基金的时候会收到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的项目,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减少申请数目提高申请质量呢?研究结果显示,去掉最后的申请期限就能达到这一目的。这对我有一个启发,我曾经在台湾的屏东县交换学习,有一个很特别的感受是,大街上很少能找到垃圾桶,外出在街上买了一杯奶茶最后硬生生的把喝完的奶茶杯子带回了宿舍才扔掉。我当时问过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说,正是因为没有垃圾桶给人们所带来的不方便,使得屏东县的垃圾量减少了1/3左右。或许这也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减少户外垃圾的方法

  关于决策,说起来都不陌生,我们一生中要面临的选择太多太多,怎么才算好的选择呢?书中说,未到“盖棺定论”时,我们永远不知决策的质量是好还是坏;只要还有机会继续选择,就不值得为了某一个选项寻死觅活。有道理,但是我认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那些当时看似不重要的选择,其实默默的决定和改变着我们一生。我有些宿命论的相信,无论我们的选择是什么,都会带我们经历该经历的事遇见该遇见的人承受该承受的苦享受该享受的福。

  两难选择,向上还是向下?

  《决策心理》读后感(十):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解读:比起银行账户,你的“心理账户”更要理性对待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

  这位新科得主的主要贡献在于, 把心理学的现实假设融入经济学的决策分析中,来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即为心理账户。其研究成果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其中之一即为《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的作者李纾研究员。

  心理账户究竟谈论的是什么问题?又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之中又如何对相关话题进行诠释?

  详情可参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阅读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 | 比起银行账户,你的“心理账户”更要理性对待一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决策心理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