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读后感锦集
《筚路蓝缕》是一本由张国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8元,页数:20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筚路蓝缕》精选点评:
●难得地展现了中国一系列重大工程决策的内幕,以及过程当中的各种考量和意见分歧、利益博弈。透过决策者的视角,这才是最准确的宏观分析,经济学家的眼光对比起来就显得狭隘了。
●管中窥豹
●回顾了一些重大工程的参与细节,非常值得一读。
●普通人了解宏观决策的小窗口,现在想想那些在网上“挥斥方遒”的人多么狭隘,在地理课本上一掠而过的中俄天然气管道谈判就用了15年……执擎者真是不容易。顾子明推荐。作家今年去世了,致敬
●老同志回忆录一贯风格,好事都是自己的至于坏事要么是不存在要么是别人做的
●干货多,作者经历了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决策建设,很有发言权,如电力、能源、交通、设备制造等等,也反映了我国对重大项目的决策也是很谨慎的,当然决策中各方角力也是很多
●作者是前国家能源局局长,毕生决策、参与了无数国家重大工程,本书回忆这些工程决策始末,文笔颇佳。强烈推荐。
●深度有限,没太多可读点
●了解了解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筚路蓝缕》读后感(一):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筚路蓝缕
新中国的成功就是有了这群有理想有能力敢担当的人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个人、一个小家、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何尝不是如此呢。。。。。。。。。。。。。。。。。。。。。。。。。。。。。。。。。。。。。。。。。。。。。。。。。。。。。。。。。。。。。。。。。。。。。。。。。。。。。。。。。。。。。
《筚路蓝缕》读后感(二):实干者的心路历程
总体来讲,这本书对于想了解国家重要工程的决策过程的读者很值得一读。
主要的收获:1、在体制内,做成一件事千难万难,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坏掉一件事太容易,捏造一个事实,扣上一顶帽子,给高级官员写上一封信就足矣。2、了解国家重大工程的决策流程、重要国企如中石油和重要金融机构如国发行的作何用。3、利益安排、妥协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引申的疑问:1、如何对重大项目做前瞻性、专业的布局?2、书中描写的这种做事难、坏事易的氛围是如何形成的?内在的机制是什么?3、做实事、肯做事的人是更难以被提拔还是更容易被提拔?具体的原因是什么?
《筚路蓝缕》读后感(三):瑕不掩瑜
我覺得看這本書之前就要做好一個心理准備,那就是衝著客觀事實去,而不要太注重作者的主觀評論。畢竟以我國現在的環境,退休高幹的回憶錄是爲數不多的可以窺見高層決策思路的媒介。
總的來説看了這本書之後還是覺得物有所值的。我主要感興趣的是他對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的我國的能源佈局的記述。書中有很大的篇幅記載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的決策實施過程,對我囯現今的基本能源架構和主幹網絡有了個簡要的介紹。特別是他對國内電網連結和超高壓輸電綫路建設的討論,使我對電力輸送這個領域有了些新的認識 :-)
書中餘下的部分還介紹了其他一些重大工程的決策過程(洋山港,杭州灣大橋等等),作爲歷史趣事很有趣一讀。
確實如其他評論所説,這書寫的問題就是只談了成績,缺沒怎麽總結失誤教訓。而且在介紹有爭議的問題的時候,也不免有些偏頗。這也是我爲什麽說重點是去看事實/數字,不要太在意作者的臆斷。即便如此,我覺得本書還是瑕不掩瑜的。
《筚路蓝缕》读后感(四):记录
只有一家之言。好多观点我不认同。如果能有相反的观点,对照阅读就更好。 1,对于大力发展燃气发电,放着我国丰富的煤炭不用,反而去用很贵的天然气,并且作者承认发电价格差距相差一倍至少。并且没有对煤炭和天然气发电的详细污染进行比较,据我看到的一些的资料,现在大型的先进的煤炭发电污染可能很少,而且作者也提到天然气氮氧化物的问题,另外就是近几年煤改气已经证明,lng的价格波动巨大,对外依存度高。得不偿失。我觉得天然气的主要好处是,在家庭中作为小的能量来源,污染小,比烧煤的小锅炉,火炉好,对比汽车,也比燃油的污染小。 2,可能是路径依赖的原因,特别喜欢提价格招标 3,对于风电,水电如果能做到并网当然好,也不能为了所谓清洁能源的帽子牺牲火电,除非自己解决峰谷的问题,作者对全额收购,等立法至今仍有不平 4,喜欢跟其他国家比较,但是只是作为论据而没有更有逻辑的理由,比如能源结构的问题,要发展多少可再生资源,煤电,天然气要占多少比例,日本韩国占30%的天然气,为什么我国就也要向他们看齐,这个里面的逻辑没有说清楚。尤其是在有利于作者论据的地方比,其他就不说了,比方说英国现在用煤炭也挺多的。但作者从来不会提。相对于世界其他地方。其实发展风电都是少数的。作者也不会提。有些东西作者也认为是中国特色,要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有些东西作者认为就要跟美国等国家一样。但是并没有说明内里的动机。
关于谈判,协调等事物很有参考价值,写得也很好。
《筚路蓝缕》读后感(五):读书笔记
只有一家之言。好多观点我不认同。如果能有相反的观点,对照阅读就更好。 1,对于大力发展燃气发电,放着我国丰富的煤炭不用,反而去用很贵的天然气,并且作者承认发电价格差距相差一倍至少。并且没有对煤炭和天然气发电的详细污染进行比较,据我看到的一些的资料,现在大型的先进的煤炭发电污染可能很少,而且作者也提到天然气氮氧化物的问题,另外就是近几年煤改气已经证明,lng的价格波动巨大,对外依存度高。得不偿失。我觉得天然气的主要好处是,在家庭中作为小的能量来源,污染小,比烧煤的小锅炉,火炉好,对比汽车,也比燃油的污染小。 2,可能是路径依赖的原因,特别喜欢提价格招标 3,对于风电,水电如果能做到并网当然好,也不能为了所谓清洁能源的帽子牺牲火电,除非自己解决峰谷的问题,作者对全额收购,等立法至今仍有不平 4,喜欢跟其他国家比较,但是只是作为论据而没有更有逻辑的理由,比如能源结构的问题,要发展多少可再生资源,煤电,天然气要占多少比例,日本韩国占30%的天然气,为什么我国就也要向他们看齐,这个里面的逻辑没有说清楚。尤其是在有利于作者论据的地方比,其他就不说了,比方说英国现在用煤炭也挺多的。但作者从来不会提。相对于世界其他地方。其实发展风电都是少数的。作者也不会提。有些东西作者也认为是中国特色,要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有些东西作者认为就要跟美国等国家一样。但是并没有说明内里的动机。
关于谈判,协调等事物很有参考价值,写得很好。
对比同中亚国家,缅甸的谈判,同俄罗斯的谈判,波折不断,而且俄方频频反悔,不知道是不是俄罗斯的传统,还是只因为作者对中俄谈判参与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