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孩子可以不去上学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孩子可以不去上学吗?

2022-03-27 03:33:18 作者:请置顶 来源:钱某某 阅读:载入中…

孩子可以不去上学吗?

  钱姐:

  您好!我现在遇到了一件烦心事,我儿子快四岁了,本来快要上幼儿园了。前天开始上的,但老公却不想让他上幼儿园,说幼儿园的教育会扼杀孩子的快乐!他说要自己教。

  与老公教育观念不同,让我快要崩溃了!

  我的老公很敬重您,喜欢您的文章;他听不进去任何人的话,希望他能听听您说的话。

  感觉老公应该是小时候受过校园暴力!他对人很挑剔,为人很固执,谁的话也听不进去。

  因为很多事,我和他的感情已经很不好了。

  吴女士

  吴女士:

  你好!

  你的来信很短,信息不够,行文给我三个直观感受:

  一,你在凭感觉简单归因,认为是老公仅仅是因为小时候受过校园暴力,就不让自己孩子上学。

  二,无充足理由下判断,认为孩子不上学是天大的错误,要是这么干会毁掉孩子。

  三,希望借助他人力量说服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概括有误,请谅解。

  你的问题,我分几部分来回答:

  一、夫妻相处之道与亲子教育。

  婚姻不是男欢女爱,不是打情骂俏,不是一天到晚啪啪啪。

  它需要承担社会功能,比如事业、财产、教育、家庭社会地位等,都需要夫妻一起共同奋斗、共同创造。

  而要长久地、很好地完成这些社会功能,除了双方的经济、学历、能力、经济基础之外,最重要的是——夫妻两人的价值观交集大、互容空间大,要不然,就很容易鸡飞狗跳。

  所以,如果只看对方物质条件、文凭学历、工作前景和外在形象,头一昏,就把自己嫁了,运气不好,一辈子的幸福就搭进去了。

  但很多女生就是这么干的!

  价值观的底线是什么?

  未经允许,互不干涉对方;

  意见不一致时,理性表达自己立场,不试图将自己意志强加给对方;

  用和平的、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做出重大家庭决定。

  价值观交集没有上限,理想状态是:

  双方在很多问题上,形成自然的默契;

  对于新鲜事物能够共同学习,一起探究;

  面对分歧,会努力去理解对方的立场、理据,通过讨论,重新达成共识。

  没有底线的家庭,一定会充斥着争吵,充满了风险。

  这一点,很多中国式家庭,是意识不到的。

  他们的精力,都放在互相指责上了,而不会去考虑,这是因为彼此没有建立基本的价值底线与共识。

  

  子女教育方面,更能看出价值观一致,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

  如果教育观念不一致,各执一词,各行其是,紊乱不堪,那孩子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人格分裂,或虚伪、或抑郁、或叛逆。

  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判断家庭关系与婚姻质量的重要标准。

  从你简短的来信来看,你们的家庭模式,存在着不小的风险。

  这个问题,比孩子去不去幼儿园上学重要一百倍。

  

  

  二、“为什么要上学”背后的经济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越来越细致的社会。

  这意味着,每个人只需在自己的事业上,投注主要精力,便可获得生活所需的一切。

  衣服是别人做的;

  房子是别人建的;

  餐馆遍地都是,外卖可以直送到家门口;

  出门有各种交通工具;

  带孩子可以请保姆;

  上学有专门的学校和老师负责……

  这是现代社会进步和繁荣的根本原因之一。

  关于衣食住行的社会分工和服务,都是基于自由原则的,你可以自由选择,服务也可以自由提供——没有人规定服装厂必须把衣服做成什么样式、餐馆必须用哪一个菜式、哪一种料理。

  于是,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充分的选项,做出自己中意的选择。

  

  但是,这其中,孩子上学有那么一点不一样。

  学校都是同一个架构;

  对待孩子的方式在原则上都是一样的。

  甚至于,我们的孩子上哪一所学校,也基本上是由政府规定的,家长所能做出的选择很少。

  市场上的商家,绞尽脑汁地,将自己的产品多样化,来满足我们每个人不同的需求,以便获取利润;

  但是,政府不是商家,它不用挣钱。

  政府的钱来自强制税收——好吧,直白点说,来自“合法”抢劫。

  任何不是通过自愿的交易,来获取利益的行为,背后都潜藏着各种极大的风险。

  谁如果跟你说,我做事不是为了钱,你就要小心他,这多半是别有所图;

  如果一个庞大的机构跟你说,我做事不是为了钱,是做公益。

  那绝对不要相信它!

  它做事,花的是别人的钱,想实现的是自己的目的。

  政府包办教育,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

  但是本质上,是通过从小的灌输教育,来培养顺从的、不反对它的意识形态和所作所为的国民。

  而且,政府本身不事生产,它做这些事,花的都是我们的钱。

  这就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严厉管制、感到不快乐、个性受到压抑……都是从这个问题上生发出来的。

  三、已经有很多家庭选择“在家上学”

  如果一个家长,不从事教育研究,可能不会关心到这些层面。

  但是,学校教育对孩子,或者对自身的禁锢,很多家长是有直接体会的。

  如果有痛苦的经历,有深度的思考,或者耳闻目睹过被教育摧残的孩子的故事,他们会希望有自己的选择。

  一个四川人到广东,如果周边找不到川菜馆,他也会选择自己做。

  同样,一个家长找不到更好的教育,就会考虑自己来教孩子,这很自然。

  不只一个人在这么干。

  早两天,我的朋友可二就告诉我:

  在广州,有一拨有财力、有见识的家长,正在商量怎么弄一场地,让孩子脱离学校,自己来教孩子。

  而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研报告显示:

  在中国大陆约有1.8万学生不在学校上学,选择“在家上学”。

  家庭选择在家上学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54.19%)、

  “学校教学进度过慢”(9.50%)、

  “孩子在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尊重”(7.26%)、

  “孩子厌倦学校生活”(6.07%

  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

  这已经是三年前的数据了,这几年数量还在激增。

  实际上,政府强制教育是一个全球现象,“在家上学”也是一个全球现象。

  以美国为例。1986年,美国估计约有20万的孩子 在家学习,现已发展到约200万,即25个适龄学生中就有一个在家学习。

  为什么呢?家长认为,英国的教育系统存在官僚化的倾向,缺乏适当的灵活性。

  更有意思的是:近年美国大量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在家上学的学生,总体上来说,不仅学业超过了在校学生的平均标准,而且在百分比上,远优于从学校毕业的学生。

  甚至大家最担心的孩子脱离集体,难以融入社会的问题方面,研究也显示:其实不用太担心。

  在接受家庭教育的成人当中,有71%参与社区服务活动,88%加入某一社会组织。而年龄相仿的普通民众,在这两项上的参与比例分别为37%50%

  美国学者认为:家庭学校完全可以解决学生的社会化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得更好。

  我之前说过,我们之所以恐惧和怯懦,大部分时候是因为我们无知。我们的大脑,被太多未经我们个人理性所审察的偏见所占据了。

  “孩子不到学校上学,那怎么行?”就是这样一种偏见。

  四、让孩子“在家上学”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有人让孩子“在家上学”,于是我也让孩子“在家上学”,当然也是一种思维误区。

  从已有的成功例子来看,“在家上学”要达到较好的效果,需要具备这些条件:

  首先,夫妻一方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

  其次,家庭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旅行、外出参加活动、购置图书和社会实践都必不可少。

  这些都需要经济支持。而且,经济基础较好,可以省去更多的家庭纷争、烦恼,不至于影响孩子。

  最后,如果让孩子“在家上学”,需要家长具有匹配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包括但不限于

  1.家庭和婚姻高于教育。健康家庭是健康教育的基石。

  2.在家上学,儿童不是生活的中心,而是整个家庭,每个成员都是中心。

  3.在家上学,成就一个健康的家庭,而不是分裂家庭。所以父母双方意见要互相包容。

  4.在家上学,不是把孩子圈养在家里,而是开放教育,散养在家庭和周围。

  而且父母还应该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孩子寻找更多教育资源。但,这个过程也是开创性的,充满幸福和快乐的。

  因你的来信太简短,所以,我无法更深入、更准确、更个性化地,来给出建议。以上都是一些常识。

  我猜想,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你很关心,他爸一定也很关心。

  他既然表达这个意见,一定是有比较充分的考虑,你不妨多听听他的想法。

  总的来说,“在家上学”对夫妻婚姻质量,对父母个人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

  对于一些突破常规的事情,我个人觉得:

  一方面,我们应该放开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思考各种可能性;

  另一方面,如果是属于重大的家庭决策,不妨慎重一点,双方形成基本共识之后,再想办法去尝试,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比如现在,还没到开学的时候,那么,你们完全可以晚一点儿把孩子送去幼儿园,你们夫妻先在家尝试一下,怎么带小孩儿,怎么处理课程、交友之类的问题。

  学习和行动比争辩更有用。

  你们都爱孩子,你们都是为孩子好,这才是根本。

  最后重申一下,我并非强烈建议必须让孩子“在家上学”,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每对夫妻的价值观都不一样。

  之所以会侧重介绍“在家上学”的一些研究和资讯,是因为,这一部分资讯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可能都是陌生的。

  如果还需更深入了解,请打开搜索引擎,查询更多的信息,以作参考。

  建议你们各自仔细再想想,然后回到第一部分,了解夫妻基本立场,再来处理分歧。

  希望这些回答能对你们有帮助!

  同时,也很希望看到你丈夫来信详细谈谈他的意见。

  也许你还想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