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来自上层的革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来自上层的革命》读后感10篇

2022-04-04 03:3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来自上层的革命》读后感10篇

  《来自上层的革命》是一本由[美]大卫.科兹/等著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61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来自上层的革命》读后感(一):本书简论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美国人大卫·科兹(David M.Kotz)、弗雷德·威尔(Fred Weir)1996年著,曹荣湘、孟鸣歧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本书是美国学者探析苏联解体决定性因素的一部力作。作者大卫·科兹是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长期研究苏联与俄罗斯经济问题;弗雷德·威尔是常驻莫斯科记者,自从1986年以来一直在俄罗斯工作、生活,亲眼见证了苏联的改革与覆亡,以及解体后俄罗斯的动荡与衰退。与其他许多西方学者论述苏联问题多出于主观判断不同,本书的研究基于作者长期的亲身经历和广泛地实地考察,因而富有真知灼见,具备较高参考价值。

  本书的核心观点认为,“来自上层的革命”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其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部分位居国家要职的党国精英认识到社会主义转变为资本主义能够使他们变得更为富有,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他们背离了社会主义而选择了资本主义。苏联解体后的事实无疑证明了作者的观点:许多原来的党政高官都变成了富有的银行家、商人,或者成了新政权的官员,他们公开将原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量财富据为己有,由此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和国家经济的整体衰退,其消极影响直至普京时期也未能完全消除。

  本书资料翔实、论证有力。作者首先探讨了苏联体制的起源与演变,对1975年以前苏联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成就给予了客观的描述与肯定,同时也揭示了1975年之后的停滞与1985年改革的缘起。之后作者详述了苏联改革与瓦解的历史进程,并以大量事实说明许多原本就没有社会主义信仰的党国精英为追逐更多的个人利益而转变为亲资本主义的政客,最终颠覆了国家政权。此外作者还分析了解体之后五年的情况: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社会动荡、人口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真正捞取到好处的只是极少数人。最后作者指出,苏联的失败并不能草率定性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挑战的失败,并援引14世纪资本主义在意大利最初出现时也未能生存的例子,说明“我们不是处在社会主义挑战资本主义的终点,而是处在这一挑战的开端”。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是十分引人深思的。

  (蔡舰 2011年3月8日)

  《来自上层的革命》读后感(二):来自下层的革命

  谈到苏联就必然涉及到比较。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对“无充分论辩”下的精英阶层统治是否必然导致“信仰的丧失”和“话语与实际”的分离上进行强有力的分析。以至于在面对中国这个历史类似但现状差别很大的分析对象时,其借鉴作用比较模糊。

  虽然同样是丧失信仰,书中提到的精英阶层因为物质利益而倒向西方模式的倾向在中国已经不存在。渐进的改革使得统治阶层通过名义上的市场行为已经获取了前所未有的利益。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已经获取的利益公开化和合法化。如果现有的经济增长体系陷入停滞,精英及其附着阶层也会谋求体制的变革。

  但这种公开化和合法化可能会遭遇来自下层的强烈阻击,尤其是在经济陷入停滞时进行的这种改革,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拉美式的反复。中国走的也许就是这条钢丝。

  《来自上层的革命》读后感(三):俄罗斯之声:苏联解体是因为军队变质?

  瓦西里•卡申:苏联解体是因为军队变质?

  2013年09月24日

  xaxor.com

  考虑到中国学者和政治人物一向对苏联解体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原因都表现出过分的关注,得出类似的结论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苏联军队意识形态的蜕变及其对遵循党的领导原则的丧失未必能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相反,党对军队以及情报部门的领导直到苏联存在的最后几天也要比在中国强大得多。

  苏联和俄罗斯军事与政治活动家亚历山大•列别德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1988年他被任命为空降兵师长时就接受过中央的面试。他写道,对自己的政权充满信心的中央委员会官员们对待军人极其傲慢。“我离开时竟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这个小兔崽子从没看见过我,也从来不认识我;我还不敢肯定他是否看过我的个人档案。他就像一只孔雀在我的头顶上展开了废话连篇的尾巴,足足有40分钟,要知道,我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里,”列别德如此描述接受党的官员面试的感觉。

  苏共实施对军队控制的机构克格勃本身也受苏共中央的控制,包括通过定期提拔没有在情报部门工作经验的高级、中级党务工作者来控制。此外,还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国家安全机关就被严格禁止从事自己的业务工作,也不能在党的机构中建立间谍网络。甚至州立党委也因当时的规定而不受克格勃的监控。相反,中央委员会的各个部门倒是经常监督情报部门的情况并掌握着关于他们的全部信息。

  苏共对武装力量和情报部门的领导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荒诞程度——这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因素。苏联体制如此构建而成,以致苏共高层一旦叛变或者丧失管理能力,所有领导国防和安全的机构就会瘫痪。苏军和克格勃在技术层面上能够完成上级的任何命令;但由于缺乏这样的命令他们就无法采取任何决定性行动。

  苏联最终是毁在了自己高层的手中:他们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卑鄙地利用了国家当时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外国的任何力量以及他们对苏联社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只在苏联解体中扮演了次要角色。尽管后来美国人发表过许多“在冷战中获胜”之类的自夸言论。苏联强力部门的变质或者意识形态上的蜕变并非是苏联消亡的原因。

  苏联体制与当代中国的体制以及与1978年以前的中国体制有着根本区别。不断试图在其中寻找与中国形势的相似之处只能陷入绝境。中国面临的是纯属自己的一揽子复杂问题,它们与苏联1991年前的问题很少相似;至少与苏联不同:中国政治精英显然不希望消灭自己的国家。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台立场无关。

  前苏联, 中国资讯, 军事观察家卡申专栏, 评论, 媒体, 军事

  全文: http://radiovr.com.cn/2013_09_24/243957230/

  《来自上层的革命》读后感(四):忘记自己从哪来的政治

  “失败的是扭曲的社会主义观念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毕竟,资本主义首次在14世纪的意大利几个北部城邦出现的时候,也被证明是早产的。资本主义首次出现但当时未能生存下来,只是几个世纪之后,这一新制度才在欧洲其他地方坚定地确立下来。”

  除却这类直观的感受,我从这本书中得到了不少道理,更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弄清清楚楚地弄明白了一个常态的问题:苏联为什么会解体?或者加一些形容词再具体一点说,那个诞生于20世纪初的战火,仅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实现的社会演进,曾经在二战后与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并立为世界两极的苏联,为何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分崩解析,仅在这个世界闪耀了九十年的光芒,就从地图上被永久地抹去?

  书中提到了不少答案。例如“苏联垮台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缺乏生机造成的” 、“民众对该体制的自下而上的反对” 、“外来压力动摇了苏联” 或是“苏联内部高层的背叛” ,这些回答在作者看来都只是原因之一,更为“即刻而危险”的是,多数苏联党国精英用资本主义取代了社会主义,这不再是一百多年前的那次自下而上的布尔什维克革命,而是“一场来自上层的革命” 。

  两个观点都陈述出来后,细细思考其中的区别,发现这里最大的不同就是主体。前者的主体是苏联后期改革的领导者,后者的主体则是被改革“养肥”的新兴党国精英。前者到底有没有背叛国家?书中给出的答案是,虽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极大程度冲击了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放宽意识形态的控制,弱化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鼓励公开讨论和辩论文化生活;引入市场机制改革原有的单一计划体制;在政治制度上实行多党制以及民主选举的民主化改革,但是戈尔巴乔夫是始终站在社会主义的一方的,因为他所采取的这些改革的背后是从一条分明的底线出发的:改良社会主义制度,而非改变。由史实来看,从1989年东欧剧变以及1991年4月起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加快了对苏联机构的蚕食,在12月31日正式对外宣布解体前,失去了人民议会以及其它常务机构的苏联政体,至少还有一位总统戈尔巴乔夫坚强地伫立在日渐降落的镰刀与锤子护卫的红旗下。

  戈尔巴乔夫并非苏联解体真正意义上的叛徒。但是他却亲手造就了一群真正意义上的叛徒。书中戈尔巴乔夫的三项改革主题出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解体的催化作用。

  其二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决议打开了苏联通向富裕的道路,但急切地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却让不少国有资产落到部分党国精英手中,而且共青团的年轻团干充当了“权力寻租”的先锋,国家的富裕成了少部分精英的富有,多数人依然贫困。

  可笑的是,这种精英与草根的二分思维延续到了苏联解体也就是俄罗斯联邦成立之后。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在国内亲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以及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在国内兴起“休克疗法”,讲究在短时期内彻底将政府从市场抽走,迅速完成市场化的改革。结果苏联的经济面临比戈尔巴乔夫时期更为凄惨的境况。国家的财富也越发为少数财团垄断。这让原本对资本主义抱有一定幻想的多数民众期待破灭,叶利钦也不得不用特殊的政治手段强行压制国内社会主义势潮的兴起。作者也借此重新认识了资本主义的缺陷,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拥有生产手段的阶级拥有大量的经济权力。它的经济权力会转变成政治权力,使资本主义变成由经济精英统治的一种制度。” 作者将这种奇特的状况归因为“少数精英统治大多数人”必然会滋生违背公共利益的特权群体,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全体人民中平等主义价值观和参与意识的高度发展” 。

  实际上,不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必须要牢记着一个最基本的政治共识:权力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虽然如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示:东欧的社会主义其实不过是抽水马桶里冲水时溅射而出的“美丽浪花”,它看起来美丽,但是其来源却是覆盖在城市底下最肮脏丑陋的排泄系统,那些把乌托邦强行拉到人间,当作全民的生活常态的做法,其实不过是用肮脏的谎言粉饰内心的凄惶,但是这不意味着对乌托邦的相信就是不必要的信仰,至少在人类找寻不到自己的前路时,总有一盏心灯会告诉我们方向,当欲望即将失去控制,像洪水泛滥的时候,引导我们的理性走向挺拔与坚强。

  不要像那些忘了自己从哪里来的政治,享受欲望欢乐的同时人性也被吞噬与蚕食。

  《来自上层的革命》读后感(五):读来自上层的革命

  【】号内的文字引自原文

  经济改革必然会带来新的阶层。新的阶层在政治体制中如何获得地位,是中国和苏联的区别,前者是利用现有的政治体制,而后者从体制外崛起了新的力量,并且与主流知识分子相结合。

  思想对于国家的进程影响很大,苏联的解体与主流知识分子转向古典自由主义有很大关系。

  财产从国家手中流向拥有权力的政治家手中是必然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可以很快,带来剧烈的动荡,像苏联,也可以很慢,带来持久的不满,像中国。

  把任何一个人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虽然并不总是正确的,但是不会比把他们想象成好人更错误。

  在理论上,抛弃社会主义,拥抱资本主义,中国还有多少路要走?在资本主义要普遍适用干涉主义的时候,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资本主义?

  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否存在?

  民主并不是简单的一人一票制。人类直到现在为止其实还没有找到一个解决民主和集中问题的完美方式,只不多是找到了一个最不坏的方式。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弊端都已经很明显的暴露在世人面前,对于我们来讲,似乎是如何更好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人民的力量是非常容易被利用的,弹性也非常大。社会变革的具体进程取决于拥有经济和政治力量的人,当然,他们需要了解和引导民意。这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矛盾,但是人民的决定性力量只在社会的整体方向与人民的需求越来越远时才会出现,即使在这种时候,人民的力量也处于被反对派利用的位置。这时“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同时也是一句广告词”

  改革采取什么形式取决于大环境,中国在解放前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缕缕失败,现在如果使用暴力则得不到支持。

  当历史的车轮发生大变化的时候,需要有强人或外力来推动,但是这个时候的历史面临太多的偶然性。同样是强人统治的邻居智利和阿根廷,一个走向自由经济,一个走向封闭落后,主要取决于领导人的思想。我们应当非常庆幸邓大人把中国的车轮转向改革开放,把中国带进了最好的时代。

  对历史的怀念和对天堂的憧憬一样,只是因为永远到不了,才看起来那么美。

  苏联的问题和中国的区别其实就是有控制的渐进改革和放任自流改革的区别,后者容易出现完全转向,可是你并不知道对岸到底有什么问题,而渐进的改革给中国更多时间看清对岸是什么,而不是盲目的直接投向另一边的怀抱。

  一个把共产写进党章的社会主义政党领导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命题。党最终仍需要解决我们还要不要社会主义,如果要,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果不要,那么我们要建设一个怎样的资本主义社会。

  虽然我们不去提共产的问题,但是这像是一支高悬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如果不去解释,大多数有产者不会稳定的规划自己在中国的未来?

  恰恰是民主化落后于经济改革为统治者提供了足以主导改革的力量,而不使中国陷入俄罗斯一样的困境。

  支持八九也许是国内反对派政治正确的基础,但是真的成功了,我们如何向人民交代如同苏联一样的后果。那么现在呢?我们是否可以向那一步迈进了?

  一个积极的改革者过早的民主化放弃的不只是自己的权利,还包括深化改革的机会。袁庚差额选举选掉了自己,失去深化蛇口政治改革的机会,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失去了改革苏联的机会。

  对于党的分析,首先是一个利益集团,然后才是所谓的主义。主义是脆弱的,需要非常坚实的物质作为基础。

  记得天则研究所有一个结论被很多人骂成傻逼,主要的意思是说适当的腐败有利于中国的稳定。

  有些真理说出来让人很难接受,假设你是中国的统治者,看到人民都富起来了,可是自己作为一个当权者却没有资产,你怎么办?最好就是像苏联那样,主导一场革命,然后把国家的资产都变相的变成自己的。结果如何,我们也看到了。

  当然,我们并不能无限度的容忍腐败,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转变。

  我们是否还需要社会主义:

  【苏联的解体至少给我们下面的启示,如果我们还需要社会主义,那么它至少要有以下的特征:

  1、民主的政体,尊重个人的公民自由。这个政体不一定要是西方式的。但是是什么样,我们还不是很清楚。

  2、消除集权和等级制。

  3、建立预防特权和统治精英的体制。】

  《来自上层的革命》读后感(六):实事求是才是改革的法宝啊

  给这本书的总体评价是:列举了大量事实,但是逻辑性不强,分析的深度也不足。

  不过,看这本书时,自己一直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苏联的经济改革不断进行比较:

  1. 二者改革的动机是相似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效率严重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2. 改革的方式不同。中国通过在高层一场方法论的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方法,同时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行动方针;苏联则通过放开言论自由,高层官员、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讨论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的优劣。不同的讨论,造成了不同的结果,中国为了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做法,“无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而苏联则为了实现资本主义而去改革,至于资本主义是否真正能解决本国的问题,则被放在了九霄云外了。正是由于中国采取了更务实的方法,因此,改革是渐进式的,选取的政策通常都是在底层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譬如农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之前,这种方法在安徽,四川等省已经被证明可以提高农业产量,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中央才将其作为全国性的政策推广到全国。再譬如,深圳经济特权的建立,也是先建立一个示范基地,对即将采取的政策进行实验,确定政策确实有效,然后再将其推广到全国。相反,苏联的经济改革,上来就是全面放开价格管制,全面推进企业的私有化,即使中间已经出现了问题,依然没有停下来思考,仍然继续坚持。其实,但凡有一丝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在这个时候,都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出了那么大问题,这种改革政策是不是真的正确的,但是苏联没有停下来,应该是有人不希望它停下来,这些人就是这次改革的利益获得者。

  《来自上层的革命》读后感(七):【短评】

  对苏联解体原因的阐释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还是有些方面需要再细究。

  书中作者认为是党国精英最终葬送了苏联,通过列举一些党内知名人物最后演变为改革中的大资本家,并强调了在解体前,这样的现象就已经存在。但这种现象究竟占了多大比例,多少党国精英最后在苏联的解体中分到了赃,单靠列举几个人是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还是希望有更多的数据细节。

  总的来说,数据分析不足多少导致了论证上的乏力,作为一本薄薄的介绍苏联解体的书,作者在最开始也说了,没有太多的精力,但作为读者,还是希望作者能就更多的改革细节特别是经济上的数据做更多的分析。

  撇开前面所谈的,这还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作者对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分析特别是对于党国精英阶层的分析,对于自己理解某国改开这一历史事件也颇有启发性。而书本最后一章对于社会主义未来的有益探讨,也是很值得一看的。

  【看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惊觉,LJ对某事件的分析思路跟科兹是如此之像,最后想想,毕竟是科兹的学生,原来是借了老师的灵光...

  《来自上层的革命》读后感(八):谁执牛耳?

  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

  俄共虽腐朽,毕竟尾大不掉、盘根错节。民间力量尚且渺小。此时真正有力量掀翻庞大体制的并不是公民社会,而是军警宪特这类保守派精英。819表面上是失败,事实上是成功。俄国的变革不是完成,而是中断或者说被劫持了,此后走上的反现代化道路,直至普京的崛起也就不可避免。可以说,今天的表面上宪政、多党制的俄国,不是自然发展、互相妥协的结果,而是少数强力部门当年有心顶层设计的结果。这样设计当然是便于他们更好地掌控局面。举例来说,今天的反对党极右的俄国自由民主党领袖日里诺夫斯基,就有克格勃背景。其他党魁,也大多是普京的朋友。

  所以到最后,俄国发生的就只不过是我们历史上反复发生的那一幕中原逐鹿,谁执牛耳的大戏了。谁执牛耳?当然是胳膊粗的人执牛耳,现代化的俄国终于没有到来。

  当然,作者说的俄国权贵,尤其是贵的政治作用我也不完全同意。在赤裸裸血酬的大环境下,资产阶级寡头本质上说是依附属性,谁赢跟谁,并无意、也没有力量参与到第一线的政治斗争中去。因此,也有一些站错队的,最后被普京的反寡头运动搞掉了。俄国的寡头从此绝种了吗?当然没有,剩下的都是跟对了大哥的而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