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国家与战争》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国家与战争》的读后感大全

2020-05-18 23: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国家与战争》的读后感大全

  《人、国家战争》是一本由肯尼思•华尔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2-7-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国与战争》精选点评

  ●博士论文就这么牛了!三个意象:人、国家、体系,其实沃尔兹重点批评了前两种意象,这本著作也为后来的结构现实主义建构打下了基础。PS:本书中,被沃尔兹严肃批评的学者多达2位数太过瘾了。

  ●此书让我意识中国学术的大缺陷

  ●说实话没咋看懂

  ●国家和人的恶不是决定性的,关键在于国际环境是否会是诱因爆发最后的战争。其实相比之下我还是比较喜欢自由制度主义

  ●感谢肖生的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史不然看起来会很难...

  ●喷了从哲学出发只关注个人与国家维度自由主义者,要求同时关注三个层次及其间互动关系

  ●建立在综述基础上的理论 偏向规范研究 看起来真吃力…后面的TIP和体系理论也是基于此书吧…

  ●政治学理论基础还是有限。是我对国政有兴趣方向吧。

  ●华尔兹在他这本以博士论文为基础出版的经典之作中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试图从三个层次探讨战争的原因人本身、国家内部结构、国家体系。斯宾诺莎康德卢梭分别为这三种意象的分析提供了哲学上的讨论。此外,尽管作为现实主义者,华尔兹已经敏锐重视到国内结构的作用,只不过一方面他未能从“制度”的角度加以考察,另一方面也没有在国际层面上加以推广,因而他仍然坚称,“在国家之上不存在一个可以制止和调解冲突权威,由此意味着战争也将不可避免。”这也恰恰是现实主义者的局限,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截然区分开来。

  ●很好的书,适合反复看,但是有的论点总觉得被后人误解了,也适合照着这本书再找一些其专著来看

  《人、国家与战争》读后感(一):简短书评

  华尔兹是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这本书也是经典之作。

  他的文笔真的很好,写得非常流畅,一天就能读完。这本书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战争的根源,研究方法是层次分析。华尔兹将学者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分成人性(人性的恶是战争根源)、国内政治(国家的完善能够消除战争)和国际体系(国际无政府体系是战争的根源)三个意象,他主要探讨了前两个意向不足,比较赞同第三个意向,同时认为这三者要互相联系起来。

  华尔兹认为人性和国家两个意向是战争可能发生的直接诱因,而无政府状态是非约束性的、潜在的诱因,也就是说在无政府状态下,B国可能由于没有可以阻止战争发生的机制进攻A国,同时A国也可能由于B国不会受到约束而进攻的可能性发动先发制人战争。本文逻辑十分清晰,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博士论文能到达这个高度,实在是强。(ps,读这本书,如果之前有国际政治方面的基础的话会有恍然大悟之感,如果没有的话读起来可能有些吃力,建议先了解一下这些理论流派)

  《人、国家与战争》读后感(二):前几页若干翻译问题

  沃老的书原本皆为浅近英文,但译成中文就难免生涩。image一词继续被译作“意象”,但我总觉得这个词在英文中的意味其实与“印象”在中文中更相近,犯不着非用这么学究气的译法。但implications中译为“含义”则不能尽意,“蕴涵”或“意蕴”更好些。

  当白则白,当文则文。与其“三种意象”,不如“三重印象”或者“三层印象”,大白话清楚。Society of States译“国际社会”则难免误会,不妨硬译为“国家组成的社会”,或大胆些回到严几道,译成“国群”未尝不可。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译“(一个真正的)政府性机制”,别扭,政府制度即可。

  有些翻译疏失不过需要多些耐查证一下即可避免,第一章第3页提到迪安·英奇Dean Inge,多留心一下就明白Dean在这里应是TITLE,此人是英国现代主义神学的代表William Ralph Inge(1860-1954) 英革主教。这种错就好像把霍尔姆斯大法官翻成贾斯蒂斯·福尔摩斯一样有趣。

  《人、国家与战争》读后感(三):国际政治理论分析的三个层次

  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以往对战争起因的讨论划分为三个层面,或者说是三个意象(image)——人、国家以及体系。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成为最经典的国际政治的分析模式。以国际关系的这一意象为基础的外交政策既非道德,亦非2不道德,只不过是体现了对我们周围世界的一种理智审慎的反应。第三种意象描绘了世界政治的的体系,但是没有第一种和第二种意象,我们就无法了解决定政策的各种力量;如果没有第三种,我们就不可能评估这些力量的重要性,或者是预测他们将导致的结果。

  这一分析模式在许多国际关系的重要著作中得以沿用,比如约瑟夫·奈的《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当中就采纳了这一方式架构他的国际关系史叙述。相比按照领域划分的方式,三个层次的分析方法确保了分析对象的连贯性,并且消除了领域之间推出相互矛盾的预测。

  不过,他仍然有许多问题仍然没有回答,比如,道义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等;并且,随着技术不断扩大了安全领域,三个层次的分析需要进一步改进。

  《人、国家与战争》读后感(四):《人、国家与战争》框架

  问题:战争根源?

  层次(意象):人,单个国家结构,国家体系。(p10)

  一. 人性:自私,被误导的侵略冲动,愚蠢。(p14)

  1.论述

  奥古斯丁:原罪。(p18)

  斯宾诺莎:情感压过理性。(p19)

  尼布尔:傲慢。(p18)

  摩根索:对权力的贪欲。(p20)现代政治思想分为两个流派:对人与政治持乐观主义的乌托邦主义,以及世界是“人性固有力量的结果”的现实主义者。(p28)

  2.评价:

  涂尔干:

  1) 心理因素不要求特定的社会形态,因此也就无法对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作出解释。(p24)

  2) 政治家的职责不再是推着社会向着某个对它具有吸引力的理想前进,应该发挥医生的作用。(p37)

  3) 预防政治学与行为主义无效。

  二. 国家内部结构

  国家内部弊端导致了战争。

  1) 自由主义者过度依靠自由市场调节,将好国家定义为受限制的国家。(亚当斯密,李嘉图,哈丽雅特•马蒂诺)(p70)

  2) 驳论: 会导致穆勒的“资本暴政”。(p73)c财富一旦转换为权力,为了保障自由和有效的竞争,就需要加以限制。(p74)

  3) 自由主义者谴责政府发动战争,为加重税负、扩大官僚机构、增强对国民的控制提供了接口。(p78)民主和评论。

  4) 不干涉主义和救世主义。

  对于国家利益的狭隘算计而发动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要逊于那些据称无私的理想主义激发的汗蒸。因为“对有争议的权利的判定将不会有任何进展,而争斗将会变得更为残酷,效果将更具破坏性,终止更为困难”(p87)

  驳论:解决争端所依靠的,一直是将理性与暴力结合在一起的机构。(p89)

  三. 国际无政府状态

  卢梭:猎鹿。(p130)

  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使人类的行动具有了道德性。(p133)

  不同国家的特殊意志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冲突发生。(p140)

  战争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人、国家与战争》读后感(五):跨层次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困境

  为什么国家都声称要和平,但战争还是爆发了?从这个puzzle出发,沃尔兹全面梳理了前人(包括政治哲学家的思想和政治家的理念)关于战争爆发原因的探讨。其实这个问题也是被分解以后逐步解答的:第一,战争的爆发是因为人性本恶吗?如果是的话,背后逻辑就是,坏的人/国家导致坏的结果(战争),所以,只要我们对坏的人进行改造(行为主义、心理科学的路子,如拉斯韦尔),或者对坏的国家进行改造(使其变为民主国家),我们就能得到新的美丽世界。这个思路忽视的是,改造的过程可能就是战争的过程,对马克思和列宁的批评就在这里。

  第二,人性的逻辑在国内和国际是有差别的,这是否导致了人性解释的内在不一致?首先,对人性的简单判断无法解释战争状态和和平状态的交替出现。其次,人们对何为人性善恶在组织层面的体现的认识是不同的。在国内,人们认为政府是恶的但又是必要的,仅仅作为自由竞争、贸易的裁判者;在国际上,无政府状态的存在导致究竟造成何种结果,看法是迥异的,以威尔逊为代表的乐观主义(理想主义)者认为通过国际共同体也可以达成和平;而更多的人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国内团结,由此战争更易爆发,这就是第二意象的解释方案。

  第三,如果对人性的简单判断无法解释战争,那么从第二意象可以解释战争行为吗?即国内结构(比如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结构)——战争换取内部稳定——国家对外行为(或军事力量设置)。后来IPE的发展,对这一逻辑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社会联盟理论,不同的阶级或者行业联盟具有不同偏好,内部的博弈导致不同对外政策。另外一种路径即现在所提的倒转的第二意象(看此书,这种思路早就有了),即外部环境(地理位置等非政治性因素)——军事组织的结构——国家的政治结构——国家的对外行为,这个环路比单纯的第二意象又多了一环。这种解释的好处就是将国内与国际贯通了,但坏处在于,我们还是陷入了“坏国家导致战争”的逻辑之中,因为越坏的制度越需要通过外部压力促进国内团结。

  第四,国家的对外政策取决于自身,还是取决于他国的政策?第一、而两种意象赞同前者,而忽视了对后者的考虑。实际上,对于国家而言,为了在对外交往中获得有利的结果,需要依赖于策略并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持续关注。这即是说明,国际体系是重要的。在第七章,作者展示了第三意象的解释逻辑:资源稀缺——先发优势——比较收益——预防性行动,这一逻辑是国家之间关税竞争和均势形成的最终逻辑。

  本书的逻辑很清晰,导论部分提出问题;第二、三章将第一意象对战争的解释及其争取和平的方案;第四、五章讲第二意象对战争的解释及其争取和平的方案;第六、七章讲第三意象对战争的解释;第八章阐述三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强调了第三意象的作用,因为前人的探讨较少探明这一逻辑。实际上,由于这一逻辑相对静态,理论的出发点不囿于多变的行为体和多变的分析层次,从而为以后的简约理论(《国际政治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作者后来也提到,体系层次的解释是一种“非约束性诱因”,而非“直接诱因”。这就说明,要解释一项短期行为的动机并试图改造他,就无法从体系层面着手了,因为体系根本不是直接原因,但是体系能够规约国际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这是体系层次解释的绝妙之处,也是其失败之处。我想,这个限制决定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自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后,就已经达到了顶峰。换言之,跨层次问题(个人——组织——国家——国际组织/联盟——国际体系)造成的困境,是国际关系无法进行统一性的学科理论建构的根本,也是当前中层理论、微观理论受到欢迎的原因。

  读此书,联想到我的一些研究,有几点启发:第一,时刻应该警惕将国家进行拟人化类比造成的简单化认知,实际上,平时的探讨甚至战略研究的场域,这种简单化认知太频繁了;第二,对未来风险和收益的预期出发建构的理论,对于三个层次上的微观理论都是决定性的,是探讨决策最重要的因素;第三,对风险收益的预期根本上应该体现为个人,在解释更高层次的时候,应该考虑跨层次后的个人预期变动,而不是直接拟人化。第四,第三意象对战争的解释是脱离战争动机的一种解释,或者甚至可以说,第三意象的仅仅解释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而不是战争在何种条件下爆发、在何时爆发。

  几处摘录:考察国际政治理论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提出一个核心问题,进而发现并确认能够给出的答案。(p.9)。本书论及的三种意象均为本质的一部分,对任何理解国际关系的努力而言,人、国家和体系三个根本要素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任何一个分析家无论多么执着于某一个意象,也很少能完全忽视另外两种。然而,对某一意象的强调也许会歪曲人们对其他两种意象的解读。(p. 126)p.134-139: 所有的社会契约论者(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康德等),都将世界各国的行为同自然状态下人的行为相类比。然而,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国家能被视为单元吗?将国家视为单元是一种便利的研究方法,但将无生命的国家视为行为体,则与常识相悖。而通常我们将国家视作单元的原因有两个:民族主义情绪;危机中外交政策团体的一致性。据第三意象,两个或者更多国家的世界里,每个国家都在寻求促进一系列的利益,而其之上又不存在一个赖以保护的机构,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便存在。(p.179)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