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气息》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气息》观后感精选

2020-07-04 22: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气息》观后感精选

  《气息》是一部由纳基斯·阿贝耶执导,格拉热·阿巴斯 / 迈赫兰·艾哈迈迪 / Jamshid Hashempur主演的一部剧情 / 奇幻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气息》精选点评

  ●故事有些琐碎杂乱,手持摄影更是晃的人难受女孩幻想部分动画展示,这点不错,结尾也很难

  ●孩子眼中的国家巨变,和《八月》很像。

  ●满满的战争后给世人留下的伤痛

  ●后半段感觉略杂,的确想表达的很多,虽然知道结尾,还是很难过

  ●孩子的琐碎人生。幻想,在战乱疾病中撑起一片洁净天空

  ●8.3分。

  ●最后好压抑

  ●“长大了我想成为一个哮喘专家,把爸爸的哮喘病治好。”

  ●从童心视角,比不得小鞋子。从张力,比不得一次别离。从成长脉络比不上我在伊朗长大。可是很应景的在动乱时期一部同样夹杂在革命和战争时期的电影,还是颇感五味杂陈。毕竟,你们相对自由过,你们上谷歌不用翻墙,至于是巴列维的君权还是霍梅尼的神权还是可能民权,你们敢站起来。

  ●很痛,那么懂事聪明的孩子,真可惜,希望世界和平

  《气息》观后感(一):气息

  金钱在过去能带来平静,现在金钱已不是金钱

  巴哈,一个伊朗小女孩,她的视角串起了她的家庭动荡社会小女孩不成熟认知下的世界美好着也烦恼着,她用幻想解读成人世界的不堪,借以动画的表现形式特色很喜欢刻意设计的结尾和开头似乎发力猛了点,悲剧根源其实早已注定。伊朗的儿童电影也总是如此沉重

  gt;

  《气息》观后感(二):伊朗影片《气息》特别好的片子

  伊朗影片《气息》非常好的片子,虽然控诉战争的,但小女孩视角的童真童趣,看似平淡生活场景,以及穿插在影片其间的,直接以她的头脑中为生产车间的动画创想……这一切竟带来一次难以抗拒心灵洗礼,非常推荐!演的的确是个孩子的世界,但每名成人都曾经是个天真孩童情感共通很强大女性观众看更有感触啦。伊朗影片有特点,中东小女孩太可

  《气息》观后感(三):被裹挟的伊朗儿童电影

  伊朗儿童电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享誉世界,《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鞋子》《乌龟也会飞》《天堂颜色》哪个不涤荡心灵……

  “带着镣铐跳舞”这是形容伊朗儿童电影工作者选择儿童电影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为了应对伊朗国内电影审查制度。正是由于此种原因,伊朗的儿童电影从来都不是工厂怪物王子公主和老巫婆那些欢天喜地低龄通话,必然饱含着创作者政治抱负宗教审视等等更为复杂情绪和情感。

  但是怎样权衡儿童视角与这些丰富内涵的社会表达,是一个极为考验电影人能力的。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马基德·马基迪无疑是这方面的能者,《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小鞋子》、《天堂的颜色》《乌龟也会飞》都在这两方面拿捏的很好。依靠小主人公行动来串联起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往往故事都会比较简单。《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是主人公找朋友的家还回作业本的故事;《小鞋子》是哥哥为了妹妹靠跑步赢取运动鞋的故事……小主人公意志坚定,整个电影感情充沛,涉及到的社会现实叩击人心。

  但是有时候,正由于创作者对社会情感的表达太强烈,对社会现状的描述就会把主人公给淹没,小主人公从主角的位置让位,变成了社会变化、社会情境展示的一个道具,一个串联。《气息》这部电影就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发生时,导致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但这些变化使小主人公巴哈与她的家人成为了电影的提线木偶,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展示这一社会问题而已。在这一次次搬家,一次次换学校换邻居的过程中,丝毫没有个人的欲望的表达。如果你问我,巴哈在这部电影里是要干什么?他的哥哥妹妹们都所求所想是什么?她的爸爸奶奶在这种变动的社会环境下所希冀所期盼所害怕的是什么?我告诉你,不知道,电影没说。

  具体说来,是整个电影觉得这不重要。创作者觉得重要的是角色被社会裹挟的不同时期不同的生存状态的展现。所以他就一直在展现,巴哈的梦境、巴哈的疯狂读书,巴哈的荡秋千,巴哈的死。而巴哈作为一个最为纯真的存在,她到底想干什么?她拼命读书是想当一个女教师吗?还是想当一个给爸爸治哮喘的医生?或者仅仅是为了逃避烦人的现实生活?

  在复杂的社会场景展现中,彻底的忘记了主角,没有主角的故事。如果,假设我们是坐在火炉边给小孩读一个叫做气息的故事,我们该怎么讲?

  有一个伊朗女孩叫做巴哈,她很爱读书,成绩很好,经常偷偷看书,然后在一个荡秋千的下午,她被伊拉克的炸弹炸死了。

  总觉得,故事如果是,伊朗伊斯兰革命时期,有一个伊朗女孩巴哈,她为了治好爸爸的哮喘,她拼命的学习,拼命的看书,看所有的书,希望能找到医治爸爸的方法。起先她看了童话书,于是向先知许愿,后来她又从舅舅那偷来了……,最后她发现神学院什么也不教只让背诵《古兰经》,她……

  这样讲起来,似乎主角就不会被旁置了。

  导演其实技巧足够,荡秋千那一段让我想起了希区柯克的《精神病》中浴室杀人那一段;小溪水冲走那艘小船,带着苏联诗电影的气息,像极了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水流的那一段。雨下的这一段也足够震撼……

  但是,要表达的太多,太重,直接把故事给淹没了,导致电影性的缺失

  《气息》观后感(四):很自然的一部影片,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收获享受....

  首先,看着很美好。生活气息很浓重,剧情也很自然。小孩的视角,小孩的理解。通过一个个大人的故事,观察这个世界。在我们理所当然的赋予某一个客观事实一定意义的时候,用暴力强加给这个意义解释。并要孩童记住的同时,也在泯灭着孩子自由幻想的天性。风景是美好的,我们给与它解读的时候,已经在破坏美好。

  不想说一部电影,一定要承载上某种意义。才能体现出它的存在的价值。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价值在于美好。

  生活是很普通的并且负担较重的穷人家庭的生活。孩子们活泼的生活氛围是美好的。沙多水少的贫瘠地区,里面的绿色是美好的。浓重而严肃的宗教气氛里,一个小女孩用她并不成熟的认知,解读大人的故事,并用孩童的幻想,创造了沙漠似的精神世界里一处单纯而美丽的绿洲。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气息》观后感(五):我想成为哮喘病专家,我想成为佐尔法公主,我想成为男孩,我想……

  儿童视角与成人社会,是充满深刻暧昧性的对立。一方面,“儿童”视角,顺从、仰望、懵懂、无助、简单、真实,是对成人世界最纯粹的一种反映,也带给成人一种抛开观念、教派、立场、偏见、执念、狂热滤镜的回望与反省。另一方面,成人世界的“影像”更是在儿童将成为怎样的“成人”程中极其重磅的影响因素。这就令儿童视角下反应社会现实的电影在启示希望的同时也往往隐含着沉重,特别是涉及国家及家庭结构带给儿童威胁性冲击的电影,就比如这部《气息》。

  影片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伊朗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为背景,以刚读小学的伊朗小女孩巴尔哈·诺鲁兹的视角,讲述了激扬惨烈的国家战争、社会动荡、宗教斗争以及性别偏见的浪袭下,百姓、女性特别是女孩的生存状态以及背负的伤痛和牺牲。

  “我们的家就在卡拉季的瓦拉德阿巴德附近,没水没电,我爸爸还没有把房子建好…我的大哥叫做钱巴尔戈司,另一个哥哥叫穆什卡迈勒…妹妹叫查哈勒·巴杜姆…我已故的母亲先后把我们生了下来,因为她是亚兹德人,亚兹德的人民希望子孙越多越好…爸爸是贝拉鞋厂的运货司机…奶奶不是我们的亲奶奶……”

  透过影片开头小女孩巴尔哈·诺鲁兹的叙述,道出了在她的世界里,家人的重要位置。尽管哥哥们常常取笑、嫌弃她一头乱蓬蓬头发;尽管妹妹常常告密;尽管不论是不是巴尔哈·诺鲁兹的错,奶奶惩罚的荆条总是落在她的身上;尽管爸爸患有哮喘……尽管家里没什么是好的,但只要家人在一起就是安全的港湾。

  可何况,小女孩巴尔哈·诺鲁兹的骄傲另有依附之处——学校。她是尖子生,成绩单无关乎家境、性别甚至是教派以及国籍。“满分”让她拥有女老师的偏爱;让她在同学面前,特别是颇有好感的伊拉克优等男生面前可以抬起头;让她在差生哥哥面前有了扬威的机会;让她得到爸爸的奖励……只有奶奶不以为然。

  事实上,巴尔哈·诺鲁兹努力学习的目的是长大后成为医生,治愈爸爸的哮喘病。她三年级已经认全了所有字,随之而来的意外收获是她可以无障碍地阅读图书。那些从库姆叔叔家里偷出来的书成为她逃离奶奶安排的家务、哥哥们捉弄的慰藉之物。奶奶为此怨声载道,而爸爸则用一笑而过袒护着巴尔哈·诺鲁兹。

  历史上,伊朗从1941年到1979年是由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沙阿)统治。沙阿围绕波斯中心身份构建伊朗、废除多党制的做法,让西方国家指责其压制了伊朗政治自由。而沙阿对宗教服装的禁令(公共场合禁止戴面纱)也疏远了伊朗宗教保守派和传统主义者。于是,反对沙阿政府的活动纷纷展开。

  1978年新年过后,女人们罩袍越来越长、学校里女老师的离职、作为社会宗教成员的叔叔躲避沙瓦克(伊朗情报安全机构)抓捕、时不时听到的“沙阿快下台,霍梅尼万岁”的口号、爸爸带着一家人搬到亚兹德的外公家……影片借小女孩对生活变化的敏感捕捉,揭开伊斯兰革命前夕的局势震荡。

  对于接下来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巴尔哈·诺鲁兹并不像爸爸和叔叔们那样兴奋,她不得不戴上面纱、开始学习古兰经。在经历了可怕的古兰经老师恐吓之后,巴尔哈·诺鲁兹跟随着外公学习。巴尔哈·诺鲁兹依旧是不喜欢梳理头发的小女孩,但是奶奶却一再告诫她,“你已经长大了,不许和表哥走得太近。”

  巴尔哈·诺鲁兹只好把时间再次寄托于阅读之上。她依旧为书中人物命运着迷,依旧惹些无心之过,依旧被奶奶鞭打。“神啊,首先等我长大了要成为治哮喘的专家,治好我爸爸。第二电视会播出我的画。然后要变成美丽的佐尔法(《达斯坦拉斯坦》中人物),那样乔贝尔就能从奶奶手中把我救走了。”

  到1979年1月16日,沙阿在伊斯兰革命期间逃离伊朗。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然而欢庆的气氛还未消散,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巴尔哈·诺鲁兹爸爸在德黑兰的外族朋友办离了伊朗,于是巴尔哈·诺鲁兹一家人搬到他们的房子住下。

  对于不时的轰炸,巴尔哈·诺鲁兹会被剧烈的轰隆声吓一跳,但她的内心却并无太多恐惧。可能是源于她做过的一个梦。梦里她被战神凤凰鸟(伊朗神话《扎尔与凤凰鸟》)载到亡灵界,在那里她成为一个医术超群的人…而现实中被战神带走的是巴尔哈·诺鲁兹的爸爸,他应征入伍,因为前线更需要货车司机。

  战争还未结束,凤凰鸟就带回来了巴尔哈·诺鲁兹的背部中弹的爸爸。在医院里,爸爸问孩子们未来想做什么。哥哥说想做面包师,因为他们都很有钱。小女孩巴尔哈·诺鲁兹却说她想做的是男孩,因为他们不用梳头,也不用洁身自好。爸爸心疼地把她揽在怀里。不久,巴尔哈·诺鲁兹的爸爸又再次前往战场。

  爸爸不在的日子,巴尔哈·诺鲁兹凭借读书挨着思念与苦难。 面纱和黑袍之下,是藏不住的五彩缤纷的梦。然而,无情的战火最终还是摧毁了这一切……一颗炸弹坠落,尘埃久久落定之后,断瓦残桓之中唯有父亲奖励给她的铁皮小船顺着汩汩流水晃动……电视上终于展出了巴尔哈·诺鲁兹的亡灵医生的画。在那里巴尔哈·诺鲁兹,你获得幸福与自由了吗?你的愿望都实现了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