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逃离德黑兰》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10篇

2022-04-06 03:30: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10篇

  《逃离德黑兰》是一部由本·阿弗莱克执导,本·阿弗莱克 / 布莱恩·科兰斯顿 / 凯尔·钱德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一):电影慢谈之[0220] Argo 逃离德黑兰

  2013-02-26

  不太清楚911以前是如何,但在911之后,最关注本土的美国人始终对伊斯兰世界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之间的对抗有着异乎寻常的关注。

  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事件本身已经足够戏剧性,再加上一贯擅长与添油加醋的编剧,把所有的冲突和时间的紧迫都充足展现。强大如美国,那么多人被困在伊朗那么久,居然也没有动刀动枪。而且最终只能靠一种很挫的方式把人带回来。“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其实也说得没错。无论哪个国家,战争永远都是最后的选项。

  不能否认,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是一个好演员,是一个很好的导演。难能可贵的是他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把重心放在了做导演上,让好哥们Matt Damon继续在镜头前蹦达吧。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二):要看就看这样的好电影

  影片开头焚烧美国国旗,印象深刻;比照两天前看的《中国合伙人》,天壤之别。决心不再轻易看中国人拍的电影。有了人生的阅历,从这部电影中,看到许多人生中的宝贵:拥有亲情,身处和平,已经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礼物。更看到:做一个高尚的人;致力于让我们生活的国度更好——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意义。

  电影很好,在网上所看到的电影视频也很清晰,为好电影加分,感谢。链接是:http://www.zhuzhu.cc/jq/taolideheilan-0-3.html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三):危机生存指南

  六个人能逃出升天是一种幸运,意外随时可能发生,以后出去玩的时候可以作为逃生参考。

  首先,积极的心态。带大眼镜的那个男人起初特别不配合,觉得没希望。没有任何计划会万无一失,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风险,这种时刻,有总比没有好。作为计划的执行者,遵守规则,尽人事,听天命。

  其次,淡定。看电影的时候,我会试着体验自己是六人之一的时候,感觉我应该会很怂,完全没有演技。没准还没过安检,我就自己招了。越是这种时候,越不是捉急、害怕的时候啊。

  再次,语言。我觉得以后出去玩的时候,就该学学当地的语言。就算学不会高深的,至少也要学学吃饭、坐车、看病一类的,以备不时之需。

  看完之后,觉得那六个人都很棒,经历过这么大的危机之后,仍然选择回到外交工作中,很有勇气与意志。不知他们是否都已看透生死。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四):逃出来,是为了活下去

  好久没看电影了。这次看的很投入。

  我想我很喜欢这类的电影,很多程序上源于,我并不是一个心理素质条件很好的人,所以羡慕极了那些真正在面临险境时镇定自若的淡定。

  这部影片的男主就是。真实故事里面他叫门德兹。他的勇敢,他的抉择,他的定力,一切都让人值得敬佩。

  我钦佩的是,当假电影营救人质的方案被取消后,他的坚持,他是一份幸运的开头。当他犹豫了一晚上,很冷静地对他的上司说出总要有一个人为他们以及这件事情负责,那就是他。然后他挂掉电话,毅然前行,其实他心理也没底,不然他不会在离开酒店前在剧本的第一页放上了一张塔罗牌。

  延迟人质被发现,第二个关键人物是那个伊朗的女管家。伊朗的人民,并不是每一个都是很激烈的,相反平民的内心是很善良的。她说,每一个在这个大使馆的人都是伊朗的朋友。她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却保留了整个大使馆的安全,还有她对主人的忠诚。她内心何其不害怕,不痛苦,但她作为一个普通的伊朗人民,她明白,其实真正的苦难,不源于被压制的人质。好在,影片结局,她也安全进入了伊拉克共和国。

  这是一部真实故事改编的。也许情节没有这么戏剧,但一定也充满了惊心动魄。为什么被拯救出来的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之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很多源于,他们明白,生活在这个世上,有你的使命。也许你的使命,很伟大,就是保护整个国家,也许你的使命,很普通,就是保护家庭。但总归是责任,信任,信念,忠诚,让我们都感觉到活在这个世界上变得有意义和价值。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五):主旋律电影,华纳又占了一次大便宜。

  前几年天朝相继迎来建国、建党整数年份的大日子,又恰逢电影事业蒸蒸日上,于是乎被冠以献礼影片名头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其中还有绝对将载入影史的《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两部恢弘巨制,几乎所有有名、没名、大名、小名的演员都争相试图在片中露脸,哪怕是那种完全没有台词的,于是乎在这两部电影中就出现了,明星脸如走马灯一般不值钱的状况。类似这种主旋律电影,不仅本朝历次重大纪念日都拍的不亦乐乎,这好莱坞历年来也没少拍,而且在奥斯卡中也斩获颇丰。

  在本届奥斯卡颁奖前,对于最终大奖——最佳影片奖,夺魁呼声最高的无外乎——《逃离德黑兰》、《少年派》、《林肯》。伴随着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剪辑花落《德黑兰》我就知道《林肯》在那天晚上注定要悲剧了,不过还算好,最佳男主角多少算是一点安慰。同样属于主旋律电影,《林肯》和《德黑兰》只是在故事侧重上有所区别,相对于《德黑兰》将整个营救故事打造的紧张刺激,而《林肯》则在演员表演方面大做文章,力求打造一部传奇人物的传奇电影。但遗憾的是《林肯》没能复制《甘地传》的神奇,也没能像《阿甘》那样讨巧,最终“华纳兄弟”笑到了最后,斯皮尔伯格和他的“梦工厂”还是稍欠火候,而李安和另外一个老滑头“20世纪福克斯”则坐收渔利,靠着特效和剑走偏锋的故事,拿下了最佳导演,值得一提的是李安虽说已经两次斩获最佳导演,但通常情况下最佳导演都能拿下的最佳影片,他两次都没能夺魁,不得不说这有点遗憾,也是美国电影学院的评委们的一种平衡,几大制片公司都玩了命的想拿奖,又恰逢今年几部电影都不错,弄出个“双黄蛋”来又没先例,所以呢只能平衡一下,大家各拿各的。

  但总的来说《德黑兰》还是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华纳兄弟”为公关花的钞票不知道在得奖后,该片的票房反弹上有没有赚回来。

  本片由帅哥本·阿弗莱克自导自演,可惜他冲击最佳导演再次宣告失败,影片讲述了1979年,因为美国干涉伊朗内政,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伊朗人民冲破,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长达444天。期间,一位精通伪装技巧的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在营救过程中,门德兹自己伪装成一个电影制片人,6名外交官则谎称是和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而他们拍摄的这部假电影叫“Argo”。本片就叙述了这么一个营救的故事,从筹备到实施的诸多困难和惊险尽显其中,整个故事的可看性还是不错的,但可信度有多少,自是不必说,电影艺术加工再加上由美国人拍摄,这种片面之词到底还原了多少真实历史,呵呵各位观众自己掂量。

  看完这部电影后,别的没有,就是比较佩服当年门德兹这小子的胆量和创意,还有就是为伊朗的那些当兵的没有手机而遗憾!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六):残酷的世界希望犹存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七):够不够格拿奥斯卡?我不够格评论。

  空虚寂寞的午后,热浪袭人,心情烦躁。抱着手机,无聊间点开这部电影视频,只是抱着看着玩玩的心态,没想到,最后竟然也看完了整部电影。

  当电影看完,只觉得后背淋漓。一摸,全是冷汗。最后一分钟的追击确实惊心动魄,让人不由得为之捏一把汗。尤其是当如狼似虎的军队追击上来,即将将飞机拦截,我相信每一个了解事情始末详情的观众都会为之捏一把汗。当美丽的瑞士航空的空中小姐温婉的告诉大家,我们现在可以饮用酒精饮品,因为我们已经离开伊朗领空。心从嗓子眼急速地坠落到地面。哦,我想每个人都会享受这种感觉。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逃离德黑兰》,三分之二的篇幅在忠实的展现基本事实和交代故事发生前的人物、任务、时间、事件……以至于稍显拖沓,以至于我抱着Mate手机的手时不时地垂下又抬起,抬起没多久又垂下,而经过电影戏剧化加工的飞机追逐情节则让人印象深刻,堪称整部电影的高潮。由此可见,现实生活确实是平淡无奇,所以我们爱看电影、爱看戏剧,各种阴谋、各种冲突、各种荒诞,其实我们这一生只有5%堪比电影的精彩,其余95%都是如水一般的平淡。而我们,也在忍受着95%的平淡,追寻着5%的精彩。

  本·阿弗莱克的才华确实让人惊叹,恕我浅薄,在好莱坞似乎很少有导演当演员当得这么好,有似乎很少有演员导戏又导的这么棒。出去,阿本同学可以自夸。见到斯皮尔伯格,你敢跟我比演戏吗?见到汤姆·汉克斯,走,比比导演功力。哈哈,说笑了。戏中,他那一成不变的扑克脸,从头冷到尾,CIA硬汉特工的形象跃然于荧幕。憨豆先生大概不服气了,我一部电影,表情做到面瘫,这小子跟个标本似的竟然也能拿奥斯卡?

  够不够格拿奥斯卡?我不够格评论。只是想说一句,原来在美国,也有政府不作为的情况发生。我还以为这也是中国特色呢!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八):小本的实力,历史的复刻,政治的题材,评委的贿赂(严重剧透)

  其实本片如果没有看过大意介绍,只看其原名《ARGO》,恐怕谁也不知道究竟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结局又会是怎样,但是中文译名确实有坑爹之嫌,虽说确实把整部电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但是也同时完完全全的把结局告诉了我们。

  当然,这样一部影片,结局会是怎样相信每个观众都心中有数。

  不过,也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即便知道结局会怎么样,仍然可以让观众十分入戏和紧张,这便是本片从商业角度看最成功之处。

  本片的题材其实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说是一部标准的主旋律政治惊悚片,甚至有一些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讲述了由于政治原因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伊朗激进分子围观,多数人被抓为人质,只有6人逃了出去并藏在加拿大大使馆,CIA决定救出这6人并在这过程中发生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剧情中影中影的救援方案看似有些天方夜谭,但偏偏这是源于史实,所以显得更加吸引人,而且商业味十足。

  全片从开篇简单的介绍几句历史背景之后,马上便进入正题,伊朗激进分子围攻大使馆,从6人逃脱大使馆,到CIA部署救援,一直到最后影片结束,全片的节奏一直是非常紧凑,绝对的毫无尿点。其中有很多好莱坞影片的经典桥段,换句话说除了影中影的情节之外,几乎都是好莱坞经典桥段的拼凑,不过在这些桥段之间能看出编剧的用心,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在CIA通知Tony Mendez停止救援计划并命令其回国之后,Tony Mendez驱车回到自己住的地方的途中,在路旁有一辆正在熊熊燃烧的车,这就是象征着带领那6个人逃脱必须用到的客车,也就是带给他们能够逃脱回国的这一丝希望正要燃烧殆尽,同时Tony Mendez也正是开的这辆客车回到住处,如若转天他不在驱车回来,那这6个人就必定会被抓住。如此类的小情节电影中还有几处。

  还有在组建Studio Six之后为了让计划看起来更可信而举办的媒体会上召集演员念剧本的同时,伊朗方面和美国方面都公开宣读了自己的立场,这三条线索互相混剪,三方的辞藻前后交叉在一起,有很多词汇交叉的非常有深意,同样的模式还有在最后Tony Mendez开始动身将6人开往伊朗机场的时候,另外一条线索是CIA由于已经取消任务,所以Tony Mendez一行7人的从伊朗飞往苏黎世的机票已经被取消,而若要恢复机票需要得到总统的确认,Jack为了及时恢复而做的不懈努力,这两条线索混剪可以说让观众看到几近窒息。

  影片在讲述这样的故事的同时,也不忘奚落一下米国ZF;还有好莱坞,在好莱坞并不算景气的今天,这样一部提升好莱坞形象的电影,就彷佛贿赂了更大奖项的评委们一般。其实片中有几句关于好莱坞的台词很微妙。

  如我之前所说,剧情有很多地方都是很老套的桥段,Tony Mendez刚刚到达加拿大大使馆的时候,向其6人说明营救计划,6人都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计划,6人之中也因为是否要参与这样的计划而争吵,还包括诸如加拿大使馆人员的伊朗家仆被怀疑会将消息外露,但结果是保护了他们;在登记之前伊朗方面为了确认Tony Mendez一行7人的“电影考察”是否真实,打电话往Studio Six,但工作却没人,直到最后一刻才接到电话等等桥段,甚至是大团圆的结局,都是非常老掉牙的,但本片之所以获得成功,几乎横扫几大颁奖礼的最佳影片奖项,与其主旋律的基调,政治性的题材,适当的时间,以及非常适合好莱坞老评委们的眼光分不开。在颁发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前请出奥巴马夫人为其颁奖,更是说明了问题。

  看本片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段史实,据电影最后的字幕所说这段史实也是于1997年才解除了机密级别,之后我查了一些资料,以及电影片尾部分所显示的史实照片,本片可以说还原度已经非常的高,有一些细节略加修改,使其剧情更有张力也更具戏剧性。

  最后我觉得小本没有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多少有些可惜,虽说本片对于导演的难度并没有像李安执导《Life of Pi》这样的有难度,但是本片能在情节上如此的抓人,戏剧性有相当的张力以及紧凑的节奏,雕琢的细节是和导演以及编剧分不开的,编剧被奥斯卡充分认可,但是导演却完全没有入围,可惜可惜,当然,即便入围了得奖的也一定还是李安。

  还有一点,本片上映的同时,恰巧发生了另一件米国与伊朗之间的动荡,其巧合令人称奇,更是提升了本片在米国人民当中的地位,也算是为米国民众从某种意义上吃了一颗定心丸。

  今天又特意看了一下小本的上一部作品《城中大盗》,与之相比,《逃离德黑兰》整体上和其不分伯仲,都是在商业片的躯壳下有着自己的思考,各有千秋。下一部要做的就是看小本的第一部执导作品《失踪的宝贝》,由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到票房毒药,这一次,小本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相信小本日后的执导作品会更加出色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九):赞此标准平行剪辑出的惊险小故事啊

  整个影片微缩在伊朗宣判使馆工作人员和电影剧本朗读记者会、或是逃离伊朗闯关和CIA office的平行剪辑里,融合了戏剧的荒诞和政治正确的色彩。

  剧本和导演都很循规蹈矩:用时限、突生变故和最后一分钟营救创造矛盾,制造紧张气氛;亲情和爱国情怀是永远可用的线索;保证娱乐性,用小笑料和电影圈的自嘲丰富情节和调整节奏感。但在规矩里通过摄影和剪辑,比如不时加入的不同画幅比例史实片段,搞出了蛮有意思的新花样。演员尤其是配角都表现相当出色。

  Argo fuck yourself.

  TW

  小保姆和外语确实才是胜利的关键因素。

  这片子制片人有小本和克鲁尼真是老少帅哥搭啊。

  感觉还不值奥斯卡最佳影片,如果得了就是政治因素的天时地利人和啦,但是编剧是类教科书式的值得赞扬。

  《逃离德黑兰》观后感(十):以偏盖全的美伊冲突

  如果不是真实的历史背景,我们很难相信两个国家的人民会有如此大的冲突,集市老头悲愤的咆哮,游行人群击打的车窗,恐怖的气氛令人窒息。最后机场安检的情节安排,扣人心弦,拍的节奏非常好。更不用说,男主角就是导演本人,长的帅有才华,更是加分不少。

  不过,此片最大的不足就是老美的个人英雄主义,通篇都说美国人如何如何的危机,如何如何的机智,如何如何的勇敢,对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冲突,美国人对伊朗人做过些什么却粗略带过,把伊朗人刻画的仅停留在暴民的层面,未免有点以偏盖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