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读后感摘抄
《纳粹德国》是一本由【美国】克劳斯·费舍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6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粹德国》精选点评:
●国家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彻底的两码事……其实我觉得很多人,很多人心里都有纳粹倾向,源于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
●按需。
●爱不释手。无论英雄枭雄,运气都是顶级的好。
●借历史的镜子,照现今的面貌
●书名应该更正为“第三帝国德国”,纳粹这个译名本来就是有误,应该为“民族社会主义”,纳粹党就是”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实质即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高度集中相结合所产生的怪胎,元首语解释了这个畸形关系,“个人为了国家就是民族主义,国家为了个人就是社会主义”。
●语言无比晦涩深奥,绕脑子呀,读的云里雾里,完全不知作者所云。。
● 想了解德国纳粹前后,了解二战各国前后,了解希特勒,这本书成功的做到了。 这是一部厚作,有六百多页。
●这本书,历史价值含量高,有很多第一手资料,而且叙述逻辑也很严密,语言流畅,不过角度有点单一,总是强调希特勒的心里活动,而没考虑当时的社会和国际情况,不过总的来说,此书很棒
●看了半本,翻译的一般。 社会主义就是不分国界的鼓动工人阶级搞阶级革命。 而国家社会主义就是鼓励中产阶级集中在国家的大旗下搞体制化建设。 日本的皇国史观和我国的现在都接近于国家社会主义。
●内容很全面,很喜欢里面的观点——民族是无罪的,罪行是个人的,但是翻译水平真是不敢恭维,强烈建议看原版~~
《纳粹德国》读后感(一):亮点中难掩瑕疵的一部作品
这本《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确实难说十分棒,有亮点也有瑕疵。过多对纳粹成立前德国社会的分析,与对二战时及战后着墨过少,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中间内容有点乱,层次不是很明晰。史实较多,更适合为了了解历史过程的人读。翻译一般,卐字按理来说翻译为“wan”并不是特别妥,毕竟当时武则天是为卍定的这个音,而卐字是多个古代文明的图腾,直接打出来会更好(也可能是处于战后抹杀纳粹主义问题吧,用wan来代替了)
《纳粹德国》读后感(二):上部的综述
一、我一直有一种印象认为,是德国人民选择了希特勒。然而这种不加区分地谈论“德国人民”,是十分有害的。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只有那些不切实际的共和主义幻想家,才会把人民想象成同质体而非不同阶级的集合。
二、鉴于上述分析,那么参与政治斗争的政治家们都应该被给予非常的重视。首要的便是兴登堡。作为一个犹豫不决的老人,兴登堡的温和保守倾向使得他拒绝给德国一剂猛药,不论是巴本还是施莱歇,当他们企图用紧急状态控制局面时,都被老总统拒绝了。然而,当希特勒被推上总理宝座时,兴登堡再说什么,也为时已晚。
三、纳粹党的意识形态是很有趣的。它给自己定位在“人民党”,似乎是为了争取整个德国的选民。“国家社会主义”当然也是一个十分其妙的东西。作为宣传鼓动的天才,希特勒自然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面对左派,则强调其“社会主义”的一面,而面对右派,则强调其“民族主义”的一面。当然总体上说,纳粹党的核心基础还是城市下中产阶级和农民阶级,自然是强调民族主义为多。民族主义极端起来,就有了反犹主义,当然在大资本家面前,这些东西还是要乖乖藏起来的。唯有一件东西是可以堂而皇之地挂在所有人面前,那就是反共和主义和反民主,毕竟魏玛共和国是一个“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嘛。
但考察它的执政,我们则会发现,希特勒本人并没有什么一贯的施政方针。除了反犹,反民主,以及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希特勒在一般性的事务上总是不加干预,而放手给几个下属相互竞争着完成。而纳粹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希特勒也强调了要从“革命党”过渡到“执政党”,这使得纳粹党并未能颠覆旧德国的文官系统。
《纳粹德国》读后感(三):读《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
摘自《新浪博客》 作者:王 军
希特勒不是通过政变,也不是通过武装暴动取得政权。希特勒是通过当时魏玛共和国正式的政治程序被总统兴登堡认命为德国总理。
希特勒在啤酒馆暴动失败后修正了政治路线:决定通过民主的手段消灭魏玛共和国及其民主制度。也就是说,经由民主取得国家领导权,然后依法消灭宪法和民主。他的这个路线不是秘密的而是多次公然宣布的。社会周知。1930年以后,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投入极大的精力和财力参加议会选举。成绩似乎不错。
魏玛共和国的政治虽然有了一些现代民主的包装,诸如选举、议会辩论、政党等等,但是其政权更迭基本上还是由政治寡头的秘密策划控制的。所谓的保守派中坚分子集团对德国政治具有举足轻重的控制力。希特勒利用胁迫和诱骗的手段取得了保守派的妥协。保守派也轻信了自己能够对希特勒实施必要的权力约束。1933年希特勒被认命为总理就是这种妥协的结果。1934年,总统兴登堡死去。希特勒取得了集总理和总统于一身的元首地位。
但是不应该简单的说希特勒纳粹暴政是民主的产物。希特勒的掌权似乎是民主选择的结果。实际上,他也仍然是秘密政治和阴谋的产物。当时的魏玛民主存在很大的缺陷。如果说魏玛民主是一种现代民主的话,它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极不健康的民主体制。因为,政治权力是缺乏有效的法律和制度约束的,而且一些基本的人权不具有绝对的不可侵犯性。因此,政治家可以操纵程序以合法方式废止人民的一些基本人权,可以废止政党多元和其他民主制度。似乎可以说,魏玛共和国只有民主之外表,而没有法治之精神。是一种法治不及各的幼稚民主政体。所以,不应该简单的说希特勒纳粹暴政是民主的产物。这种言论是误导性的。
1929年开始的世界范围的大萧条帮助了希特勒的掌权。希特勒吸引当时德国民众的经济策略带有当时时代的印记:国家介入经济生活,国家开工提供就业岗位,挽救倒悬于水火的群众。许多措施与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不谋而合。不知道究竟谁学习了谁,或者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1933年希特勒上台那年正是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的年份。
当年看了《拯救大兵瑞恩》,被片头诺曼第登陆的血腥惨烈所震惊。觉得全人类都应该从历史中记取教训联手反对暴政。“必须反对暴政”,这是我当时的信念。但是,暴政并非总是一目了然的。很多时候,暴政隐藏在伟大目标甚至某种标榜为“母爱”或“父爱”的外观之下。赤裸裸的暴政少见了。纳粹历史给我们极大的警示。民主容易成为暴政的借口,尤其是不健康的民主更可能成为暴政得以爆发的制度跳板。“合法的暴政”尤其具有破坏性。
《纳粹德国》读后感(四):主角是极权主义
上部
第一章 集权主义的诸种起源
欧洲背景
先规避三种历史学方法论谬误:一是“后发生的某件事必然是先发生的某件事的后果”的分析所引发的谬误;而是无限的原因追溯所产生的危险;三是强加历史进程决定论的解释(目的论与历史事件无关联性的冲突)。(历史学的本质是什么?知兴替?因果论?考据癖?“提出观点并用史料证明”)
“本书的观点是:国家社会主义是现代极权主义右翼的变种,是左翼集权主义的对应物。极权主义可以被定义为,通过现代技术专家治理的国家对人类个人和公共行为的完全控制。极权主义必须被理解为一个观念上的类型,而不是一个历史的现实。事实上,德国远没有做到极权主义,但这并没有使对这个词的使用及我们的主要观点——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对公民生活的完全控制——失去有效性。没有谁很么概念能够解释现代世界中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但是极权主义这一概念比其他许多概念更好地捕捉到了一些20世纪运动的本质。”
“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转向极权主义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没能将传统的体制和现代工业文明的要求整合起来。”
“然而,民主途径的实施没有抵制住专制君主传统”
“在19世纪后半叶,所有的政治运动都受到了三大强有力的潮流的影响,它们是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经济要求促生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密不可分,经济扩张又强化了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达尔文的生物学在知识学占据的主导地位;张伯伦《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1853-1854);瓦格纳音乐;启蒙运动后对理性的反叛,新浪漫主义兴起;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荣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部落仇恨返古的大爆发。”
极权主义首先是对发生在19世纪晚期飞速发展的工业变化的回应……它用自然的活力同现代工业精细的规则制造出来的堕落的精神状态作斗争……企图通过回到原始状态医治内在的分裂,它指出现代性是对古老真理的颠覆;
其次,极权主义代表着20世纪式的传统宗教信仰,在许多方面,它是宗教生活世俗的对应物。
第三,极权主义跨越了意识形态的界限。斯大林兴于左,法西斯主义兴于右……左派极权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激进化,右派极权主义是中产阶级的激进化。
德国背景
混合的社会制度:第二帝国,1871-1914:德国历史的主题之一是政治的碎片化(德国的统一迟至1864-1871年之间俾斯麦依靠普鲁士军事力量获胜,而非民主一致的结果,德国军事化传统,高贵权力)。根据达伦道夫的观点,德国既是社会主义的,也是资本主义的。
对种族主义的推崇:“最紧密的关系经常孕育出最大的仇恨……人们普遍认为,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这两个民族的心理经常出现趋同和相互渗透的现象”;“德国确实是诗人和哲学家的国度,因为压制性的封建制度使得将创造性的力量纳入政治的渠道变得特别困难……德国人和犹太人在哲学抽象的层面找到了公共的基础”;
“魏玛原型”:歌德、席勒、赫尔德等古典大师在19世纪初期创造了一个十分短暂的文明飞地。较大的德国是19世纪末期成型的,它是俾斯麦的普鲁士化的德国,是铁血的土地,而不是诗人和哲学家的国度。
反犹政治化:“德国的反犹太主义的方式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方式是相似的,它本质上市一个失落的社会集团怨愤的表达。这些集团忍受了大多数来自经济萧条的痛苦,同时因为他们的困难而攻击俾斯麦或犹太自由主义”;“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认为的那样,许多银行家是犹太人,甚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银行家一般都具有犹太人的特性”;(希特勒的世界种族主义非个人幻想而是有思想基础及科学发现依据的)
第二章 军事失败和经济奔溃的心里创伤,1919-1923
第二帝国的终结
处于革命骚乱中的德国
魏玛共和国的悲惨命运一开始就注定,“由于同意不削弱德国军队传统的结构,埃伯
特和他的多数派社会党不知不觉地帮助了仇视民主进程的军队机构的存在。在整个魏玛共和国时期,军队经常成为企图毁灭民主共和国的右翼极端分子的聚合点”;拥有事实豁免权的“自由兵团”
魏玛和凡尔赛
1919-1933年德国屈从两个主要的文件——《凡尔赛和约》和《魏玛宪法》
1919年魏玛立宪,“没有一个单一的政党能够获得明确的治理授权,意味着民主程
序能够发挥作用的唯一方法是组成联合政府,然而这种权宜的安排带来了产生内部分化的政府的危险……在整个魏玛共和国时期,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少数派内阁和内部虚弱的大联合一直动摇着稳定的民主政府。最终,当这种有缺陷的民主程序不再起作用的时候,德国的政治家们转向极权主义的解决方法,建立超越议会的集权内阁和依靠行政命令的统治,这就为完全的独裁统治铺平了道路”(民主进程的混乱导致人们的印象:民主制造混乱与腐败)
《凡尔赛公约》旨在经济、政治上彻底摧垮德国:莱茵河左岸割让法国,有丰富矿藏的萨尔山谷归法国,泽和走廊划给波兰……(德国经济重建才是对欧洲复兴有利的?)
政治混乱、暴动和金钱的终结
第三章 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希特勒的祖先
(开篇写法: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翻遍父亲出生地的倒叙)私生子,可能的四分之一
犹太血统
童年时代的人格定型
青春期的幻想
“像那些被希特勒吸引的缺乏批判能力的大众的思想一样,希特勒的思想只不过是
‘对词语的爱好而已’,对行动具有高度的煽动性”(两试不中的文艺愤青)
无家可归的局外人,1908-1913
希特勒在慕尼黑,1913-1918
“出于某种历史的巧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位伟大的历史人物都生活在慕尼
黑的施瓦宾区。列宁就住在施莱斯海默尔街106号,同希特勒住在一条街上。在阿格尼斯街54号,离列宁居住的地方只有四条街之隔的地方住着奥斯瓦尔德 施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他们三个人在许多方面彼此极不相像,然而都具有强烈的预言感和对当下的蔑视。他们看到了西方传统在绝大多数发面的颓废和堕落。实际上,他们成了19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掘墓人”
战争拯救了希特勒,1914-1918
“战争像酒一样流入了我们的身体。我们从花雨中出发,去寻求英雄之死。战争是
我们伟大、权力、光荣的梦幻。它是男人的工作,是沙场上的决斗,沙场上的鲜花将染上鲜血。在这世界上不再有更可爱的死亡。”(诗人恩斯特 荣格);德国战败“后方破坏说”
观念的诞生
小结
(心理学分析的有效和有限的有效性)希特勒的性格特征:
对犹太人偏执狂般的恐惧;将世界分为尖锐的、毫不含糊的对立面的鸽笼心理;习
第四章 纳粹党的兴起,1919-1923
从红色革命到白色反革命,1918-1919
因为革命的左派的领导人几乎都是犹太人,所以许多巴伐利亚人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布尔什维克和犹太人是同一种东西。后来希特勒把这话总思想灌输到每个德国人的思想中。
纳粹党的起源和成长
党的成员、财政和准军事组织
从开始的小业主、工人为主到真正的大众政党,“纳粹党的成功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大
第五章 啤酒屋政变及其后果
1923年11月8日-9日希特勒政变
对希特勒的审判
兰德斯堡和《我的奋斗》
希特勒的世界观不是建立在正规的学院传统之上,而是主要植根于虚假历史和神话
学基础中的……它是一种建立在返祖性力量之上、而不是正规的体系或逻辑连贯的概念之上的普遍存在的情绪。它是一种富有动力的力量,换句话说,它存在与神话和部落的偏见当中。这就是为什么所有构建纳粹思想先行者世系——费希特、黑格尔、特赖奇克、瓦格纳、尼采——的企图,都是简约主义和还原主义的原因所在。
希特勒相信,德国利益的自然空间在欧洲东部和幅员辽阔的俄罗斯(反法国,提倡与英国、意大利结盟)
“所有的宣传都必须是通俗的,必须使宣传的精神水平适应最愚笨的人的理解能力,对于这些人来说,宣传是直截了当的。因此,宣传的精神水平被调节得越低,它所吸引的大众就越多……科学的东西用得越少,越考虑到大众的感情,它的成功就越是明显。”
纳粹党的分裂
极端主义的退步不要是德国经济稳定的结果
第六章 政治荒野的年月,1924-1929
魏玛共和国破裂
魏玛共和国中期(1924-1929),也是人们通常认为兴旺的或者黄金般的20年代,出
现了国内繁荣的短暂回归和同时发生的国际关系的宽松。借助后见之明,现在我们知道主要依靠美国的巨大借贷——总数超过了二百亿美元——同时依靠西方列强对德国承担债务义务的更为宽松的态度。
共和国的出现是偶然的,几乎没有什么德国人理解或喜爱它的民主宪法……共和主义政府所建立的统治,对相关的每个人来说是受到最少反对的。不断增加的反共和主义集团相互仇视,其程度远超过它们对共和国的仇恨。对这一事实的认识,使得共和主义对于所有的德国人来说成为最没有分歧的选择。不幸的是,当德国人开始信奉极端和单维的意识形态,同时放弃政治的合作以寻求武力解决问题的时候,这一事实并没有得到认识或重视。这种极端化在党派政治的领域尤为明显。
除了政治制度上的分裂,文化上也有分裂:20年代代表特征是相对论和海森堡的测不准理论(量子力学代表人,理论基础为相对论和玻尔的原子模型,海森伯测不准原理是通过一些实验来论证的。设想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来观察一个电子的坐标,因为γ射线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波长λ的限制,所用光的波长λ越短,显微镜的分辨率越高,从而测定电子坐标不确定的程度△q就越小,所以△q∝λ。但另一方面,光照射到电子,可以看成是光量子和电子的碰撞,波长λ越短,光量子的动量就越大,所以有△p∝1/λ。经过一番推理计算,海森伯得出:△q△p≥h/4π。海森伯写道:“在位置被测定的一瞬,即当光子正被电子偏转时,电子的动量发生一个不连续的变化,因此,在确知电子位置的瞬间,关于它的动量我们就只能知道相应于其不连续变化的大小的程度。于是,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布莱希特《三分钱歌剧》基本上市一部歌颂强盗的无政府主义戏剧。(他山之石,拿来主义之后面目全非)
希特勒重建纳粹党,1924-1929
扬格计划和大萧条的来临
德国经济的停滞原因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德国经济某种内在的或者说是结构性的缺
陷。德国经济的致命弱点在于它的非竞争性和高度的国家控制的倾向。决策并不掌握在承担风险、乐意对新的思想进行试验的企业家手中,而是掌握在谨小慎微的国家公务员、封建大农场主和特别依赖与国家支持的企业家手里。过多的小农场主缺乏生产能力、技术专长和足够的运作资本,这加重了德国经济体系的负担。另外,人数膨胀的城市小资产阶级主要由小店主和不断增加的白领组成,他们同样也缺乏竞争性,拒绝变化,在政治信念上经常是反动的,他们也降低德国经济的发展。
德国经济本质上市一间纸牌搭建的房屋。使它倒塌的原因是1929年在美国发生的经济大崩溃……因为金融债务和对满足自身需求的国外贷款的过分依赖,在战后数年中,德国深深地陷入在这种体系中。
第七章 纳粹党掌权
议会民主的奔溃
纳粹党的崛起和布吕宁的终结
巴本和施莱歇时期
致命的拥抱:保守主义精英选择了希特勒
结论 谁支持了希特勒?
本书将国家社会主义的起源归结于一个跨度六十年的特殊环境,其中包括反犹太主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战败、《凡尔赛和约》、西方大国的报复性态度、灾难性的经济环境、德国不稳定的政治制度和党派、兴登堡及保守主义派系的短视、希特勒超凡的领袖天才。
对希特勒有帮助的因素包括:敌对政党领导的平庸、《魏玛宪法》的缺点、对《凡尔赛和约》的普遍敌视、不断增长的极权主义情绪、统治精英层的关键分子的逐渐变节。希特勒利用了纳粹党策略和管理上的优势,以及自己的操纵天才,完全欺骗了一个在1932年依然在阻碍他的唯一集团——围绕在总统兴登堡周围的保守主义派系。
“我们沿着德国民主城堡安静的走廊行进,彼此微笑着问候,只要轻轻点点头就行了。我们用手指推了推自己的脖子,确定我们的头依然牢牢地留在肩膀上面。”许多德国人在后来的十二年里,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手势,其中许多人失去了他们的项上人头,再也不能把它们安上去了。(侩子手的比喻)
下部
第八章 权力的稳固,1933——1934
纳粹党对政府的攻击
偏爱的策略是渗透和调整,而不是革命
一体化的方法和工具
蜂鸟行动:清洗罗姆
第九章 极权主义的种族国家
所有极权主义的体制的本质在于铸造一种新的、同质类型的人类存在,并且将这一人类存在用种族或者意识形态的术语加以概念化。因此,极权主义带来了人的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在纳粹德国是根据种族的概念构想的。
元首和元首原则
纳粹党
纳粹党从一开始就受到一个在专业上有缺陷的小资产阶级斗士集团的领导,这些人极为好战,没有什么道德原则。总之,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政党,因为尽管它没有什么能力为历史建立任何肯定性的东西,但是,通过其内在的虚无主义倾向,它能够消灭整个社会结构。
国家体制
国中之国:党卫队
第十章 纳粹德国的生活
大众诱惑的美学和心理学
青年和教育
妇女和家庭
宗教和教会
纳粹统治下的文化状况
约有两千五百多位作家或自愿或被迫离开了德国
爵士乐是第三帝国的“禁果” 使用电影宣传
经济和劳动力
事实上,纳粹经济既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它是两种体制奇怪的混合。给它定性的最好方法,是称它为和平时期的战争经济。(用地缘政治的要求来驱动自己的经济)
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
“水晶之夜”,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开始
第十一章 通向战争之路,1933-1939
两次大战之间的强国
希特勒的外交政策
里宾特洛甫和新纳粹外交政策
穿过危险区,1933-1937
西班牙危机是西方外交的重要转折点,因为它使墨索里尼作出了与希特勒结盟的决定。
吞并奥地利
苏台德危机和慕尼黑绥靖
捷克斯洛伐克的毁灭
最后的危机:波兰
第十二章 闪电战:德国权力的扩张,1939-1941
战争心理和战争能力
闪电战和胶着战:1939年9月1日-1940年5月10日
针对西方的战争
英国之战
地中海战场:巴尔干和北非,1940-1941
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
第十三章 欧洲新纳粹种族主义秩序
纳粹对大陆的占领
纳粹的罪行
降低体温的医学实验 集体绝育和阉割计划
大屠杀的前奏:东部的种族灭绝政策
没有抵制希特勒的种族灭绝计划将永远是德国军队的一个污点。(可以摆脱对杀戮的责任)
大屠杀
“当最后一层皮下脂肪消失的时候,我们看上去像一具皮包骨头的骷髅架,我们看见自己的身体在吞食自己。机体消化着自己的蛋白质,肌肉消失了。然后,身体失去了任何抵抗力。一个接着一个,我们囚屋里小社会的成员不断地死去……我们每天晚上捉着虱子,这时我们会产生相似的想法:这是我的身体,它已经成为一具真正的尸体。我已经成为什么了?我只是被围在铁丝网后面的一大群人当中的一部分;我只是因为失去了生命意义某一部分而开始腐烂的一大群人。”
大屠杀是公开的秘密,梵蒂冈教廷是第一批知道大屠杀并决定不采取任何行动的机构之一
第十四章 纳粹德国的战败,1942-1945
命运转折点:斯大林格勒和“突尼斯格勒”
进入意大利和墨索里尼的灭亡
希特勒和德国人的失败
纳粹在海上、空中和实验室里的失败
对德国的包围:从D日诺曼底(1944.6.6)到“突出部战役”
同盟国进入德国:1945年1月至5月
苏联对德国东部的入侵导致了德国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驱逐民众行为
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末日
“炸弹的恐怖将富人和穷人的住房一起毁了。在总体战的劳工办公室里,最后的阶级障碍已经坍塌了”(戈培尔)宣传部长可能已经从一视同仁的普遍轰炸中获得了极度的满意,因为这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最高成就。
结论 德国罪行问题
历史保守主义,恩斯特.诺特尔的观点是纳粹除了消灭的是种族而不是阶级外,与苏联人没有什么区别。纳粹分子认为,他们正在使用种族灭绝的方法是出于自我保护的,他们要以此抗击也在发动灭绝战争的敌人。(纳粹主义相对化)
一个分裂的国家是不会过度地担忧自己的民族身份的(东西德)
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罪行的种类——刑事罪、政治罪、道德罪和形而上罪。国家、民族不能被控有罪,罪犯是个人。
《纳粹德国》读后感(五):对双重国家与多头治理这个概念很感兴趣,可惜没有展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