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三帝国的兴亡》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第三帝国的兴亡》读后感精选

2022-03-28 03:03: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三帝国的兴亡》读后感精选

  《第三帝国的兴亡》是一本由(美) 威廉·夏伊勒 (William L. Shirer)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0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帝国的兴亡》读后感(一):一本教科书,有分量、不好读

  全书读下来感觉中规中矩,始终视角始终是冷眼旁观,从而连我这个很容易精神狂热的人都无法感受到局中人的狂热。“他们犯蠢”当然是一种解释,但或许意味着细节的缺失。

  由于所要覆盖的事件过多,诸如华沙起义、大西洋海战、十次斯大林突击等并不算小的事件都没有讲到,上册详述了轴心集团的形成,下册却对树倒猢狲散的过程疏于笔墨。许多大事件即便有所记述也无法详细展开,更不用说无关大局的逸闻趣事了,以上原因导致感染力较弱。苏联的篇幅似乎还少于盟军,是否因为作者立场或无法接触苏方资料所致?和波兰史一样,有种苏联赢得莫名其妙的感觉。 我是在跟《史记》比,不知算不算苛责。

  当然,作为资料翔实的鸿篇巨制,四星起步没毛病。董乐山老师神级翻译让人完全感觉不到是译著(虽然少数人名地名似乎不是通用版)。 个人的一点读书奇遇,读波兰史时里宾特洛甫跟个大boss一样,在这本书里居然成了菜鸡,有趣。 另外,最近似乎有个倾向,就是虚构作品中很难找到可代入的角色,而纪实作品即使枯燥如本书仍然能够找到可代入的人,甚至借此推知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 对了我代入的就是里宾特洛甫。

  《第三帝国的兴亡》读后感(二):真相,更贴近历史的真相

  是真相,更加贴近历史的真相,阿道夫希特勒,这是他的全名,一个差点把日耳曼帝国变成现实的人。也曾看过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希特勒崛起德国乃至欧洲大陆不是没有原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于凡尔登战役失利不无关系,大量的赔偿,让整个德意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阿道夫希特勒,恰好是这样一个如救世主般,挽救民心,赢得民心,乃至最后他的溃败,失去民心,因为希特勒的狠毒不只是,对待犹太人的种族主义,还有对德意志不服管教的人,挂牌杀害。他的演讲极富鼓吹,宣扬德意志,雅利安。他曾在妇女大会上,宣传为了战争能有更多的战士,鼓励女人们回家多生孩子。希特勒还有他政治上的快,从1933年被认命德国总理,他集权的开始,野心的妄想。短短一年之后1934年,希特勒独裁的登上了德国元首,集权独裁的进一步扩张。也从侧面体现出,当时的社会人民多受迷惑。1935年9月15日纳粹德国是的纳粹德国颁布(不是自由选举),纽伦堡法案,禁止德国人与犹太人机会,剥夺公民权,种族主义开始。1939年德国闪电般入侵波兰,二战爆发,阿道夫希特勒,开始呈现在世界舞台上。这是我了解的历史,诗人拜伦,从说过 人类所有关于道德的故事都表明同一个轮回,不过是过去的重现而已,首先是自由,然后是荣誉,当这些都消失之后,财富,罪恶,腐败和野蛮终于到来,而历史虽然容量无边,内容却如出一辙。 (完) 繁荣之后是恐慌,往复反复,至恐慌岁月,

  《第三帝国的兴亡》读后感(三):《第三帝国的兴亡》:夏伊勒与第三帝国研究的滥觞

  自1933年希特勒成为魏玛共和国的总理,纳粹党掌权,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短短的12年间却出现了一个所谓的“第三帝国”(the Third Reich),她以巨大的破坏性能量改变了德意志民族、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此后,凡是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学者,都无法忽视这个帝国的存在,尽管她如何兴起,如何走向衰落,以及最终的瓦解的过程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并非人尽皆知。

  关于第三帝国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既有通俗的读物,又有学院派的研究,让人一时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不过,尽管如此,有一部著作却不能不提,那就是美国著名记者、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的皇皇巨著《第三帝国的兴亡》(The Rise and the Fall of the Third Reich,1960)。在这本书中,夏伊勒详尽地追溯了第三帝国自诞生到覆灭的整个过程,并全景式地展现了帝国的各个维度,还不时聚焦活跃期间的历史人物,比如希特勒、戈培尔、希姆莱,为理解第三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可能。

  书写一部第三帝国的历史,对任何历史学家来说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何况是在“二战”后不久,很多资料尚未公开的时候(尽管已经有很多资料被盟军截获并公开),但是,夏伊勒坚定地选择了直面挑战,光是这种勇气就足以令人称道。在夏伊勒看来,尽管历史学是一门反思性的学科,尽管有不少人认为书写第三帝国史的任务“应该留给后代的作家去完成”,而且这种看法“颇有它的道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料,更何况,只有历史的眼光,无法弥补其“对他们所写的时代的生活和气氛、对他们所要写的历史人物”缺少“亲身的理解”。

  因此,夏伊勒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部结合了亲身体验与“个人的偏见”(作者语)的历史,尽管它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客观的。对夏伊勒而言,第三帝国无疑是座高山,很难予以简化,毕竟它包括希特勒的发迹史、纳粹党的发展史、1919年之后的德国的政治与经济史、纳粹的反犹主义历史、德国的宗教纷争史等驳杂的主题。对读者来说,《第三帝国的兴亡》同样是座高山,难以用三言两语穷尽或概括,反而只能根据自己在感兴趣的方向上提出的问题与作者对话。

  困扰战后学界的一个问题是,第三帝国的出现是否为德国历史的必然?对这个问题,夏伊勒的回答整体上是肯定的。在他那里,第三帝国是“一战”之后德国政治、经济乱象的产物:战争造成了政界的分裂,随着战争而来的巨额赔款则让德国的货币迅速贬值,通货膨胀严重,民不聊生,从而为右翼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壮大创造了条件,其主要表现就是破坏型政党,纳粹党。当然,从纳粹党到第三帝国,中间还有许许多多的链条。

  比起现在的作者,尤其是那些往往只能借助二手文献进行研究的学者,夏伊勒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其无法磨灭的在场感,正如夏伊勒所言,“在第三帝国短促的生命前半期”,他“在那里生活和工作过,亲眼看到阿道夫·希特勒怎样巩固他作为这一伟大而茫然不知所从的民族的独裁者的权力,后来又怎样引导这一民族走向战争和进行征服”。对今人而言,希特勒与其说是一个可怕的野心家,不如说是一个极端的疯子,然而,听过希特勒演讲的夏伊勒强调,希特勒是一个“邪恶的天才”,对德国人来说他“具有一个真正天生的领袖的气质”,感慨于希特勒的话语中具有的说服力与煽动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

  鉴于作者的写作背景——核武器阴影下的冷战,《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偶尔有道德教训不足为奇(比如,“我在原则上憎恶极权主义的独裁政权”,“在我们不断有新的可怕的杀人玩意儿补充原有的杀人玩意儿的新时代中,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如果竟然爆发的话,那么第一场这样的战争一定是一个自取灭亡的疯子按一下电钮所发动的”。),甚至还显得格外珍贵。在今天的学术界,价值中立原则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占据着至高地位,而且深深地影响到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但掌握了更多事实真相就自然有助于我们向一个更公正的社会迈进吗?

  在夏伊勒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专注第三帝国的研究,对夏伊勒等前辈的著述发起了挑战,尤其是最近理查德·J. 埃文斯的“第三帝国三部曲”,夏伊勒恐怕不会介怀,因为他说过,“对于我的看法,不少人将会提出异议,我对此毫无怀疑”,他在书中的观点,是他“尽力根据事实”和自己的“了解和经验”提出的,故没有认识论上的豁免权。尽管如此,夏伊勒的作品依旧是普通读者走进那段历史的可靠途径。

  《第三帝国的兴亡》读后感(四):从维也纳的流浪汉,到人类历史的头号战犯

  1945年4月30日,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在柏林的总理府地下室中自杀身亡。

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

  23天后,纳粹政府解散,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国宣告灭亡。

  这个曾经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实行种族灭绝大屠杀的政权,尽管只存在了十二年零四个月,却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如果没有阿道夫·希特勒,那就几乎可以肯定绝不会有第三帝国。因为阿道夫·希特勒有着恶魔般的性格、花岗石般的意志、不可思议的本能、无情的冷酷、杰出的智力、驰骋的奇想以及惊人的判断人和局势的本领。只有到最后由于权力和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才做出了不自量力的事情。”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增订版)

  作者:(美国)威廉·夏伊勒 译者:董乐山 等

  威廉·夏伊勒,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战地记者,被认为是能将“能将活着的证人与史实结为一体的非凡史学家。”

  在纳粹德国生活、工作的2500多个日日夜夜里,夏伊勒亲历了第三帝国无数重大的历史场合,近距离观察希特勒和纳粹活动。

  他结合亲身经历与大量机密材料(光是德国外交部的档案就多达485吨!)写成《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全景式地描绘了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的全过程,也写透了希特勒从呱呱坠地到饮弹败亡的一生,甚至精确到分钟。

  1

  维也纳的流浪汉

  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北部的一个小镇,小镇地处德奥边境。

幼年希特勒

  青年时期的希特勒陶醉在自己的艺术梦里,他不愿遵照父亲的意思去考公务员,一心只想做一个画家。哪怕父亲去世,母亲体弱多病难以维持生计,他也不愿意从事任何一个行业来养活自己。他曾几次尝试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然而屡屡被拒之门外。

  假如希特勒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画家,历史可能会变得不一样。

希特勒的画作

  艺术梦想破灭的希特勒,哪怕忍饥挨饿也没有迫使他找一份正经工作来维生,他沉浸在自己的空想主义中,并且废寝忘食地阅读了大量书籍。

  母亲去世后,青年希特勒来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靠光顾施粥站打发饥饿的日子。维也纳的穷客栈、街头巷尾,成了他日常练习演讲术的舞台。

  这个热衷于政治的青年非常关注奥地利三大政党的活动,并深刻总结学习经验,在那时就开始为日后掌权铺路。

  希特勒为什么不肯从事固定的职业?

  根据他自己说法,他有着一种小资产阶级的入骨的恐惧,生怕又掉到无产者的队伍中去,掉到体力劳动者的队伍中去,他后来就利用这种恐惧心理在缺乏领导、薪金低微、无人重视的白领阶层的广大基础上建立了纳粹党。这个阶层的千百万人都有这样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在社会地位上比起“工人”来至少略胜一筹。

  希特勒在后来的自传中断定,他的基本思想是在20岁刚出头的时候在维也纳形成的,他说,在这以后,他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他的思想一点也没有什么改变。

  青年的希特勒认为:德奥两国的德语民族之间不应当有边界隔开,它们应该属于一个国家。他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而且经久不衰。

  他的好友后来回忆,那时候的希特勒就已经对非日耳曼民族、对犹太人有了强烈的憎恶了。但对于日耳曼的一切,却有着强烈的热爱。16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一个至死不改的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

  2

  战争改变了人生轨迹

  1913年春天,希特勒离开维也纳,来到了德国慕尼黑,据他说,他的心过去一直向往着德国。

  在慕尼黑过了又一段囊空如洗的艰难生活之后,1914年夏天,一战爆发,希特勒加入巴伐利亚步兵团。

一战中的希特勒(前排左一)与战友

  这场为千百万人带来死亡的战争,将25岁的希特勒从贫困、寂寞和失意中彻底拉了出来。

  希特勒因为作战英勇曾两次受奖。直到临死,他都一直自豪地佩戴着在这次战争中获得的一级铁十字奖章。

  也正是一战德国的失败,刺激了希特勒。他下定决心推翻当时的政权:“我终于看清了我自己的前途。我决定投身政治。”

  1923年,希特勒带领纳粹党发动的啤酒馆政变失败,希特勒因“叛国罪”入狱。

啤酒馆政变后,叛国罪审判前

  政变虽然是场大失败,可是却使希特勒成了全国著名的人物,而且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成了一个爱国志士和英雄。

  在狱中,希特勒开始撰写《我的奋斗》一书,描绘自己当权以后的宏伟蓝图。

  “要是在1933年之前德国有更多的非纳粹党人读了《我的奋斗》这本书,要是外国政治家在还不太晚的时候仔细读了这本书,德国和全世界本来是可以免于一场灾祸的。 因为,不论你对阿道夫·希特勒可能提出什么其他的谴责,你绝不能谴责他没有精确地写下,如果他掌权的话他要把德国变成怎样的一个国家,他要用德国的武力征服把世界变成怎样的一个世界。在这本富有启示性的书里,他极其详尽地描绘了第三帝国的蓝图,特别是描绘了他在1939年到1945年的胜利年代里强加给被征服的欧洲的野蛮新秩序的蓝图,其露骨率直,令人毛骨悚然。”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3

  俾斯麦、黑格尔、尼采、瓦格纳

  带来的“启示”

  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和第三帝国,在德国历史和思想中有着深刻的根源。

  第三帝国政权下,成百上万的德国人狂热地信奉纳粹思想,几乎到了一种物化的程度。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说:

  “一想到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个可贵,作为整体来说,却又那么可怜。把德国人民同其他国家人民做一比较,就会产生一种痛苦的感情,我是尽一切可能办法来克服这种感情的。”

  德国人民热烈的日耳曼民族主义早在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时期便已形成。作为宗教领袖,马丁·路德热烈拥护政治上的专制政体,这造成了政治上愚昧的、乡土的极权主义,使德国人民“陷于贫困的境地,知觉惊人地迟钝,性格特别地驯顺”。

  此后,奥托·冯·俾斯麦用“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第二帝国)。

  身为普鲁士王国宰相的俾斯麦深受普鲁士军事文化浸淫。

  法国政治家米拉波曾说:“普鲁士不是一个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有国家的军队。”普鲁士用管理一个工厂那样的效率和残酷无情的方式统治国家,人民不过是一部大机器中的小齿轮。

  这时的德国仿佛欧洲和世界的一个“问题儿童”,在军官阶层和许多古怪的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培养出了一种对权力和统治的野心,对横行无忌的军国主义的热情,对民主和个人自由的轻视,对权威和极权主义的欲望。

  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思想正是根植于此。

纳粹宣传明信片:从左至右分别是腓特烈大王、俾斯麦、兴登堡和希特勒

  除了刻在骨子里的极权欲望,希特勒还将19世纪德国思想家各种各样“不负责任和狂妄自大”的思想兼收并蓄。这些思想家包括黑格尔、尼采、特赖奇克、费希特……

  黑格尔颂扬国家是人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主宰,这为俾斯麦的第二帝国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国铺平了道路。在黑格尔看来,国家就是一切,而战争是最伟大的纯洁剂。

  尼采疯狂地宣称:“凡是德国力量所到的地方,它都要破坏文化”。他还预言未来的社会精华人物将统治世界,超人将由此产生。

  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有关德国英雄式神话的歌剧给希特勒带来震撼,这些歌剧生动地再现了日耳曼人的远古世界,那些流血与格斗,恶魔与巨龙……

  这些思想在希特勒脑中激起强烈的共鸣。

  在威廉·夏伊勒看来,希特勒的思想不仅是不成熟的达尔文主义、虐待狂的幻想、不负责任的自我中心思想、狂妄自大的心理,更是德国固有历史因素与思想因素的叠加。

  最终,希特勒的纳粹主义给成百万无辜的、善良的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第三帝国的兴亡》

  增订版

  译林独家版权

  特别纪念版

  首次收入近200张历史照片

  大事年表、纳粹德国政府架构

  《第三帝国的兴亡》读后感(五):帝国之殇:希特勒的奋斗与德意志的衰亡

  只是这样的景象是否真就如同表面所看到这般繁荣?举国亢奋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前因后果?这或许才是作者威廉·夏伊勒写作本书所要表达的真正目的。

  有时候为了便于理解历史的某些片段,我们总会把一整段时间脉络上的真实历史进行一次简单的分割,只对某些独立事件加以提炼和总结,这种掐头去尾的粗暴剪辑虽有利于让我们能更快的掌握曾经所发生的客观事件本身,却同样让解读者无法用更加广阔的眼光去掌握隐藏在事件背后深远悠长的内核。于是当我们感慨“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的时候,却不曾注意,其实某些历史上的主人公从来都未曾改变,真正改变的只是周边的环境,而已。

  威廉·夏伊勒笔下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正是用这种全局的目光去审视,一战后的德国和希特勒,试图从这样一个落魄画家和失败之国的兴亡起落中寻找到足以决定每个选择,每场命运甚至最终结局的必然规律。读史,足以“鉴于往事”,知史,便可“有资于道”,古今中外,任何一场关于昌盛毁灭的背后都有着可以为今人所警,为后人所鉴的兴亡更替必然规律,毕竟“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是什么样的动机让整个国家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作者认为究其原因是一战的不甘。简单地说,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方和失败方,德国最起码在表面上有着近乎完美的开局和中盘,无论是对俄国方的各种碾压还是对英美联军的战壕对攻,南北两线都是战于敌方土地,即使到了威廉二世宣布投降退位时,德军也是身处境外,而正是这样一场从侵略开始到侵略结束的战争反而让整个德国人输的很莫名其妙与不甘心。也是这样的心态,才让后来希特勒鼓吹的“刀刺在背”理论有了很好的群众认同基础。

  威廉二世流亡荷兰后,联军扶持起一个“魏玛共和国”,来统治当时的德国。当然这种傀儡政权并不会得到当时所有人民的统一认同。如果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日耳曼民族拥有着所有集体主义国家的优秀特性,团结,忠诚,纪律严明,认真严谨,并且集体至上。正是这样的民族特性,能够让普鲁士一隅之地最后统一整个德意志,也正是这样的团结力量,注定了德国太适合成为一个以军事扩张为最终目的的军事强国。法国政治家米拉波说过:“其他国家是一个国家拥有一支军队,普鲁士是一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与和平发展相比,战争侵略才是当时德意志的国家常态。

  正是有如此多堆砌而成的不稳定的客观因素,最终因为一个人的刻意煽动,而得到彻底的爆发。这个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历史的玩笑在于他可以是糟糕的画家,可以是郁郁不得志的奥地利下士,却偏偏让他成为了纳粹党的领袖,共和国的总理,帝国的元首。

  如果从大众需求这方面来讲,希特勒的出现存在着许多偶然元素。啤酒馆政变让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一举成为了全德国心中的英雄,正如作者在文中写道:

政变虽然是场大失败,可是却使希特勒成了全国著名的人物,而且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成了一个爱国志士和英雄。纳粹党的宣传立刻把这次政变说成是他们运动中伟大传奇之一。

  而接下来,随着《我的奋斗》的出版,希特勒用一通近乎逻辑混乱,气势滂沱的文字彻底点燃了整个德国。《围城》中钱钟书说:“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从《我的奋斗》和《希特勒的秘密之书》来简单概括纳粹主义,实则就是反民主自由主义,反异族资本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集合。核心思想就是建立在反犹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的泛种族主义。正如之前一战结束时,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德国政治家鼓吹的“刀刺在背”那样,希特勒更加的对这套理论加以引申,所谓“刀刺”,就是盘桓在德国内部的犹太商人,所谓“在背”,就是让依旧侵略在外的德国人最后没有在战场上失败,却在德国内部垮台。这样一套伪科学的政治论断,充分反映了一个野蛮残忍激进的反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希特勒不但激起了德国人压抑在内心的不甘与愤怒,并且成功的把它转嫁到犹太人身上。至于为什么反犹能够获得如此广大的群众基础,这种理论事实上在西方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哪怕是追溯到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或者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都能够找寻到对待犹太人的仇视与敌意。人类总是借着各种机会来为自己的失败搜集借口,阴谋论才得以自此发酵,扩大,泛滥。当然在此期间,有一个属于希特勒的特殊技能不可被忽视,那就是那种宛如魔鬼蛊惑般的演说能力,国会纵火案爆发,魏玛共和国倒台,解散议会,取消联邦,长刀之夜,

现在整个德国和全体德国人民都已在他的血腥的手掌之中,因为最后一批反抗者已经被消灭了,或者说永远消失了。

  如果说合并奥地利,强占慕尼黑是希特勒对于战争前夕的最后一次试探性外交,那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协议上的绥靖政策就意味着让这个世界最后一次错过避免发生毁灭性战争的机会。当他拿着协议回到伦敦面对着簇拥而来的人群高声宣布:

我的好朋友们,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

  时,丘吉尔却说

我们遭到了一场全面的十足的失败。

  接下来的时间就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线剧情,吞并捷克斯洛伐克,闪电战击溃波兰,迂回马奇诺防线直插法国腹地,不到一个月逼迫在一战中能和德国死磕到底号称陆军天下第一的法国人签字投降。在作者看来,这当然得益于整个德国强大的军事工业,武装到牙齿的德军和现代化装甲部队钢铁洪流,以及整个欧洲盘面上各怀鬼胎的欧洲各国。与战败国德国不同的是,一战后的英法各国对于战争反而产生了异常的恐惧和心理负担,于是当希特勒有所动作时,宁愿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式的视而不见,或者选择牺牲他人利益来确保自身的安全。正是这样的漠视,忍让和纵容,才让德国有了军事上各个击破的绝佳机会。

  当然谁都不会想到的是,就在德军西线节节胜利几乎横扫欧洲的时候,而随着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和海狮计划的失败,让英国在欧洲得以保留最后的一隅之地,留下了反击火种,也为后来诺曼底登陆提供了地理上的可能。无法一举荡平身后,英美却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完成对德国的海上物资封锁。“中气不足,必形之于外”高歌猛进的德军实质上有着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庞大的军需开支无法通过自我生产来得到补给,石油和粮食对苏联过于依赖,面对漫天要价的苏联,希特勒做了一个和当时拿破仑同样的决定。

  巴巴罗萨,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德意志第一帝国最强大的统治者,号称“红胡子”。纳粹德国将入侵苏联的行动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试图借德国最强之名,来佑日耳曼人的所向披靡。只是他们忘记了,六十八岁的红胡子最后死于一汪刚刚过踝的湖水,其中之憋屈,世所罕见。自此,德国人陷入了和一战同样的腹背受敌的境地。

  至于为什么希特勒会让自己两面受敌,这是许多二战研究者会去研究的问题之一,作者在书中认为,希特勒可能远远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这其中有着对一个新兴国家的错误理解,也有对一战时期俄国被德军各种碾压的经验误导,完全低估了矗立在自己东边的是一个经过强大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军事强国。

6月22日星期天,拿破仑就是在1812年那一天前往莫斯科途中渡过涅曼河的,他的祖国法国也是在一年前那一天在贡比臬投降的,阿道夫·希特勒所向无故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就在那一天清晨大举渡过了涅曼河和其他一些河,猛扑俄国。

  战争伊始,准备不足的苏联还是被打得措手不及,可惜庞大的国土纵深和深厚的工业体系硬生生让苏军和斯大林扛过了德军的三板斧,及时对战局做出调整的苏联人再也没有给希特勒以机会。随后而来的寒冬再一次帮助苏联扭转战局。德军渐渐后继乏力的后勤和补给也让本就绷得很紧的战争态势瞬间轰塌。事实上,哪怕希特勒和身边的人都知道必须尽快结束战斗来恢复本国的生产体系,可惜敌人是永远不会给予这样的机会。

  紧接着就是那些法西斯盟友的各种扯后腿,西班牙内乱不断,貌合神离,意大利成事不足,最后自废武功,日本在诺门罕吃过苏联人苦头后,又在中国战场泥足深陷,竟然还有心情另开一局,攻击珍珠港,把美国人拖入战局。据说,珍珠港遇袭之事传出,世界上最高兴的两个人分别是伦敦的丘吉尔和重庆的蒋介石。

  于是我们回到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原因让那个到达历史顶峰的德国最后走向灭亡?在本书作者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未曾改变,从希特勒上台,到德奥合并,再到闪击波兰,最后柏林陷落,这都是军国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因果逻辑所在。正是由于这样的激进政策,让德国可以用最快速度的从战后得到恢复,又必须用下一场战争来掠夺更多的物资和资源,至于在运作过程中产生的些许繁荣,不过是强力作用下的大好局面,终究需要通过战争侵略来兑现所有的生产和投入。“军国主义”的悖论在于,它既需要通过战争来让自己强大,又同时无法抽身而出摆脱战争,所以到了后期希特勒哪怕再想让整个国家从战乱中脱离,都已发现早已后退无路了。于是,德国人不得不饮鸩止渴,从一场战争走向下一场战争,直到自己的彻底灭亡。

  一九零八年,奥地利。维也纳美术学院拒绝了一位年仅十八岁的画家的入学申请。阿道夫·希特勒错过了最后一次成为普通人的机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