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刀头上的绝响》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刀头上的绝响》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8-04 23:0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刀头上的绝响》经典读后感有感

  《刀头上的绝响》是一本由薛易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5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刀头上的绝响》读后感(一):名将命运,令人感叹

  新书已到,包装精美

  全书篇幅不是很长,但是趣味性十足,穿插着很多历史典故

  尤其喜欢司马穰苴这这一章节小人物逆袭,大时代变迁,跟随作者描写一代名将形象跃然纸上

  关于乐毅酒馆独酌那一段,我觉得作者肯定也是一个酒客,或许他说的就是自己吧:一夜宿醉,早晨醒来悔恨交加,苦苦回忆昨晚发生了什么,是否做过丑事。然后,一天时反思。但是到了晚上,忍不住又端起了酒杯

  古人今人名人俗人,这就是人性吧。

  《刀头上的绝响》读后感(二):为史为各取所需

  

本书以春秋战国时期史实依托,对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进行描述深入浅出,以通俗语言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画面。读后眼前仿佛浮现出各国军队在名将的运筹帷幄下,挥舞着大刀长矛,两军对阵战鼓齐鸣。人喊马嘶、血流成河的战争场而跃然纸上。

对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攻城掠寨,争夺领土运用计谋,在今天读来,仍不失现实意义和值得借鉴谋略

本书以春秋战国为背景,在历史典故的基础上,对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按时间顺序连结起来。以小说形式书写叙述,使各个章节可独立成章,又相互连结。

本书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阅读。懂得历史知识的人读来,有史可查,有典可依;大众读者读来,不觉枯燥乏味青年学生读来,可激起拼博上进方能出人头地愿景

本书中所写的古时为官之道,以及为人处世不能过于耿直,易遭小人嫉妒结局不佳的经验教训,至今仍值得人们借鉴。

所以说,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为史为镜,各取所需,从中受益匪浅

  《刀头上的绝响》读后感(三):一个普通人的读史姿势

  文|司空摘星

  读完这本《刀头上的绝响》,我觉得这本书的评价可能两极分化。不管是读者和作者,都得做好思想准备

  为什么会两极分化呢?我试着分析一下。说得不一定对,请大随便听听就行。

  这本书的体裁有点混杂。不像纯粹的小说,也不是中规中矩传记。这会让人拿到这本书时有点无所适从

  走历史专业路线的,读着读着,忽然发现了里面的虚构成分——史书上明明没写呀,怎么他这么写了?写得还这么神奇。会觉得怎么一下子从史实中荡开,有些不适应,容易闪着腰。

  毫无历史基础的,一些地方会觉得有点难懂,想快点读完又快不起来,想爽又很难爽起来。这也是历史题材本身的一个特点,一目十行读惯了网文的人,读者会有些闷。

  这两点都容易招致差评。

  然而,假如脱离这两点,抛开历史专业的较真和过于求快感的速读,这本书又会让人一些惊喜。

  就好像书的简介中所言,“尊重史实,以虚实结合的笔法,再现名将鲜活性情”“以正史为依托,只在历史的空白处加以虚构。不仅有史料依据,更以小说笔触勾画人物,填充人物与故事细节,为读者呈现旷世名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一生”。应该说,书的简介并未虚夸,内容基本都做到了。

  第一,是性情。这是一本有性情的书,我个人很喜欢书中的李牧。他当然是个悲剧人物,有人说他死于情商低,我觉得不是这样。他只是有自己的性格,最终也死于这种性格。假如不读这本书,我绝对注意不到李牧臂上的铁钩的,这在武侠小说中很常见,比如金庸笔下的何铁手。但这本书里内容又是基于史书的,我看了下,源于《战国策》中的记载。真是眼前一亮。当然每一个名将都有不同的性情,看了书感觉非常鲜明,这是读正史感受不到的。而且,这本书还是比较扎实的。

  第二,是形象。第一章里写了“二桃杀三士”,这个故事其实家喻户晓了,但这本书里写得很生动。这是我看到过关于这个故事最形象的解读。另外,樊哙的形象。书里写了樊哙绝不是像李逵那样的大老粗,更不是好杀成性,而是基于一种对刘邦的特殊情义。这跟上学时候学的《鸿门宴》是一脉相承的。还有陈平,写得很有意思,他就是那么直白、那么自私、那么坦荡的一个聪明人。

  第三,是新意。我比较喜欢对乐毅的写法。乐毅在历史上太正面了,但书里故意写得很含混,特别是那段“食人者的后裔”,有点精神分析的意思。把吴起跟乐毅放在一起对比,感觉稍微狠了一点,非常刺眼:“如果说吴起是史册中一阵阴风煞气,乐毅就是庙宇里一座鎏金神像。如果说吴起是喋血孤狼诛人,乐毅就是浊世翩翩佳公子。”其实这种写法让我想起施蛰存先生以前写过一篇小说《石秀之恋》,稍稍有那么一点意思——当然水平应该是差远了。

  第四,是思考。一本历史书不能给人带来思考,那无疑是失败的。这本书里写王翦写得很有意思,我喜欢那一段“一盆脏水慰平生”,讲“自污”的重要性。前些年都在说“一壶浊酒慰平生”,这里成了“脏水”。这样的思考书里其实挺多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普通读者对这本书的看法。美中不足的地方也有,比如既没有序言又没有后记,内容直接冒出来,感觉有些突兀。至少得讲讲想说点啥吧。

  书里很多地方写到喝酒,特别是乐毅和樊哙,我想作者是不是个酒鬼啊。整体来说,还算是值回书价吧,看作者没啥名气,评分高点就当加根鸡腿吧。

  《刀头上的绝响》读后感(四):历史的刀头,血迹至今未干

  什么是江湖?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的这句台词很出名。

  那么,什么是历史呢?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历史》课本,也曾在媒体、网络爆文和各色自媒体中看到过许多片段。可我们又知道多少真相?

  《刀头上的绝响》作为一本通俗读物、历史小说,这本书或许承载不起太多深沉之问。我所写的只是自己对于历史的一点理解、感触和迷思。说来惭愧,这也是我少时的一个梦想。

  小时候,纵使把家里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出几本书。那时,我喜欢听评书,像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等都听过。小学四年级,我每天骑一辆脚蹬子只剩铁棍的自行车上学。把收音机挂在车把上,一路摇摇晃晃,边骑边听。因为听得专心,常常撞到树上。有次路过一个大水洼,我想骑车冲过去,结果车子倒了,人摔进泥水,脚蹬子上的铁棍扎进脚里,血流如注,把凉鞋都粘住了——收音机里的评书还在播呢。

  听评书,让我知道了很多历史人物,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他们伴我成长,度过贫瘠的童年。后来,我跟其他小伙伴一样,上历史课,背朝代歌,做过许许多多考试题,也对一些人物、事件有了初步的印象。只是有一天,蓦然回首,扪心自问:我对历史究竟知道多少?在过往的漫长岁月里,自己不过是“到此一游”。而且,也没有“到”,仅仅是在别人的唾沫里蘸了一回,留下些符号化的褒贬而已。

  大学毕业后,我换过几份工作,走过几个城市。偶尔不如意时,我开始读历史。从《史记》读起,再到《左传》《战国策》《汉书》《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也逐步读了《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等一些欧美和日本学者的作品。坦白说,读这些史书,上瘾有点难,可一旦上瘾,就难以自拔。

  还记得十多年前,我在青岛火车站附近租房住。因为太寂寞,常常晚上一个人去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资治通鉴》。凌晨两点,看见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亲切感。在异乡城市的深夜,想千载世事沉浮,越发觉得自己渺小,一时的悲欢都不足论。出门时正寒雨潇潇,恍惚不知今夕何夕。

  我着手写这本书,是在许多年前,断断续续写完,用了七八年时间。从名将下笔,也是因为心里有那么一点点英雄情结吧。

  正如我们所知,中国历史上涌现了无数名将,他们的故事广为传播却又面目模糊。他们尘封于正史中,大部头的古文让今人敬而远之;他们活灵活现于野史演义里,却有太多以讹传讹,让人真伪莫辨;他们在民间口头传扬,但被添加了太多的道德评判,或棒杀或捧杀。

  在古代,打仗是一种职业。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名将是真正的业务精英,他们真正活过,成功过也失误过。他们打得赢战争,却往往过不好人生。他们的成败得失、是非功过以及生存智慧,在今人读来别有一番况味。

  我把这些名将写出来,用七实三虚的笔法,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到那些会呼吸的生命。或许,从他们身上,你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历史的刀头,血迹至今未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希望我们能换一种眼光来看历史,感受历史人物。假如某天,我们可以平淡地对孩子讲起,一如讲起身边的那些人和事。

  我们距离历史,真的并不遥远。

  即便是今天,这一刻时光,也正渐渐沉入历史之河。读懂历史,与历史共处,也不妨从今天开始。

  《刀头上的绝响》读后感(五):史书外的疼与爱

  

当年还是一个初谙世事的文青,与薛兄结识于胡兰成网。彼时薛兄文字已初现激朗风貌,又带有胡氏清嘉遗风,非常好读。人说文如其人,从薛兄的文字里,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山东汉子形象。

互联网发展十年之后,当年的博客文学已成明日黄花,日渐式微,我们这批人也随着时代大浪,不情不愿迎来自己的中年时代。前段时间有人讨论中文网络的“逆熵化”,作为互联网文学的老人,拿到薛兄的《刀头上的绝响:乱世名将的荣耀之路》之后,兀自庆幸还有这样一批人,守着一方文字,成就一方人格。

薛易创作这本《刀头上的绝响》过程中,批阅增删,查找了大量资料,既有《史记》《东周列国志》《资治通鉴》等严肃史书,也有后代梁启超、黄仁宇、陆威仪等人的史论,纵横五千年历史,既保证了每一个人物不会偏离历史太远,又让故事鲜活生动,与后代历史如三国或水浒遥相互动,相互致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这本书讲述从春秋战国到汉代的乱世之中,六位影响力巨大的名将的成名之路,有血祭少年头的司马穣苴,有不为将相、永不还乡的吴起,有将门之后乐毅,也有平定六国、南征百越的王翦,还有仗义如斯的樊哙和十面埋伏的韩信。薛易把六位将军从隐藏的史书中挖掘出来,以历史散文的笔法,重新赋予他们身世与历史,文风或激越、或喟叹、或明丽、或锋锐。一个个人物,仿佛从历史中走出来,与你我无异,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的同时,也感慨千古之后的我们。

在《第一刀杀谁:司马穣苴》篇中,薛易写到司马穣苴为振军风,杀掉齐景公的第一宠臣庄贾之后,齐景公是否心疼时,用了一句平淡的话,“中国史书所遵循的逻辑是,感情只有在产生重大后果时,才会被写下来,否则一切都不值一提。”可以说,这句话就是中国史书的逻辑。无论《史记》还是《资治通鉴》,这些书中记载一个人的生死,往往用笔极为克制,克制到让人忘记他们也是疼有爱的活生生的人。薛易把这些疼和爱,乃至奸诈、势利,借由这本书写就出来,还他们一个真实的人性,而不是响荡在历史间的一个个人名。

《战国、狼与桃花:吴起》这篇里,尤其可以看到这种人性的书写。史书上讲吴起杀妻,只有几行字“起杀妻以求将”,杀妻求将背后的故事,史学家不会耗费一丝感情,但文学家不同。薛兄在此,虚构了一位司马家的后代司马夭夭,不再是一个没有人性求取功名的故事,而变成一段相知与成全的爱情。历史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血腥中给予一丝微茫的人性之光,让读者慨叹的同时,也多了一丝对人性的希望,人间还是值得。

这种例子,在本书中不乏其篇。讲到战国的纵横家,书中写道,“他们绝非固定忠诚于谁,而是待价而沽,周游列国,逞绝世才华,要在天地之间、史书之上,留下自己深深的足迹。”春秋之礼崩催之后,战国各家奔走各国之间,也如今天的社畜跳槽,只是那个时代尚有自由的空气,有史学家大笔如椽记载这些不凡之人。今天的社畜,恐怕连记载于历史的资格也无。

这本书就是如此,不乏一些吸引人思考的金句,优美的文字之外,这些对历史的叙议,才是本书的风骨。讲到赵武灵王自甘退位当“太上皇”,书中写道,“权力是一艘巨大的贼船,有一整套丝丝入扣的机制,数不尽的人和欲望在背后拼命角力。这贼船,岂是想下来就能下来的!”笔力苍劲、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如果想读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本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