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生死场》读后感100字
《呼兰河传·生死场》是一本由萧红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生死场》精选点评:
●悲惨的遭遇,痛彻的文字
●高二上学期,两周的阅读课读完的。那段时间基本处在崩溃的边缘,和萧红的笔触莫名地契合。多么敏感的人啊!因此也多么可怜啊!
●萧红必然是被低估了的,但是比起张爱玲还是更偏爱后者,大概萧红笔下过于苍凉了吧。童年的回忆会联想起《城南旧事》和《我的阿勒泰》,描写则精妙得多故事也更耐人寻味,而《生死场》真的会越读越压抑的,原来生死都是那么无奈生命既坚韧又脆弱,好想多了解萧红生平。
●我很少看女小说家的东西,但是萧红就是之一,我觉得她是很有天赋的
●只读过晚年张爱玲,我认同陈晓明的说法,萧红的描写是极其透彻的。 我喜欢呼兰河传,但一个天才作家的信马由缰对学习写作帮助甚微,生死场的布局和群戏描写更直接展示写作技巧。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Day56:真实而无华,原始而质朴地描绘愚夫愚妇的生活。没有爱,只是糊里糊涂地生殖,又糊里糊涂地死去,在村里,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哎这论文是得要怎么写啊T^T
●现代文学史中最喜欢的女作家之一。
●琐屑绝望萧瑟苍凉,人无生命力,不为何存在,只能毫无保留地准备完全接受命运胡乱塞给他的随便什么东西,活着就是活该。结合萧红身世跟白话文语感,“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透出一种淡而悠长的感伤。”
《呼兰河传·生死场》读后感(一):近代史的中国暴露的是国民意识的默然与千年来封建社会遗留的悲哀。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它了。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虽然说《生死场》是成名作,但是目前还没看,先来说说这个传。虽然是作者第一人称的儿童回忆录式的作品,但是整个小说还是压抑的,虽然有祖父的慈爱和冯歪嘴子的自强不息,但是依旧是一种冷么和讽刺。开篇很大篇幅在写呼兰河城这个地方,特别是那个大坑害过无数牲畜,人们也惧怕于此,但作为第一人称视角叙事的孩子却提了一个“就没有人想拿土把它填了?”的问题。这就给整篇文章奠定了基调。后来团圆媳妇的故事就是对这个大坑故事的翻版。充分反应了北方农村里,也许当时是在讽刺全国性的国民素质之差,好面子、讲排场、看热闹、两面三刀、以讹传讹、冷漠、贪小便宜、搬弄是非……这一切的一切在小说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文中祖父看起来是个最为明白事理而且有些社会地位的人,但是他即使发现了错误也从来不阻拦。哪户人家出了事情从来都是看热闹的多,没有一个会想到以后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头上。寥寥小城却在映射着当时的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地区的人的生态环境。如果萧红的小说大部分源自真实的生活,那么中国被日本侵略简直就是必然,能毫无抵抗的侵占也是必然,因为这种民风无论如何也是毁掉一切的基础。这是这本书所书写的,也是我的感受,现在如何不做评判,只能让时间和作品来证明这个时代的特色。
《呼兰河传·生死场》读后感(二):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在知道电影《黄金时代》要上映后才开始慢慢了解萧红,对于不熟悉中国现代文学的人而言,萧红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和她同时期的冰心、张爱玲或许更加为人熟知,电影的境遇似乎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现实。在上映期间,电影《黄金时代》的票房并不理想,口碑也不是很好,很多媒体甚至建议说这一类影片不适应现在的电影市场,应该降低电影制作成本。所以发行方只好选择延长上映时间这一办法来弥补巨大的投资亏空。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的萧红, 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齐名。文学批评家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 ,并给予《呼兰河传》很高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但是纵观萧红一生的境遇,作为一个胸怀傲骨的弱女子,她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是悲惨的,是可怜的。在她的《呼兰河传》、《生死场》里,世界是冰冷的,农民是麻木的,简直没有一丝生气。就像一个被捏碎的蛋壳,连唏嘘的机会都没有。在她的笔下,世界是寒冷的,女子们似乎已经丧失了生存的希望,绝望的笔触让人不寒而栗。现实中的萧红从东北辗转到青岛,从上海到香港,萧红像一只风筝,飘呀飘,孤零零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吐出了一口气后,被人们忘记,慢慢地从这个世界擦去自己的痕迹。
在《呼兰河传》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萧红对童年时期祖父和后花园里的快乐日子的回忆。在那些日子里萧红有最好的祖父,祖父不仅照顾她的衣食,还是她的玩伴、朋友、师长,和祖父一起念《春晓》,和祖父一起看着院子里的生灵们的悲欢离合以及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悲哀和一场场令人唏嘘的闹剧。这时的萧红应该是幸福的,尽管在萧红的笔下,父母似乎对她十分冷淡,母亲、父亲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这或许就是她要出走的原因吧。
也许会有很多人在了解了萧红的一生后,为这为传奇的女子打抱不平,最起码也得哀叹一番,甚至留下几滴眼泪,但是萧红的黄金时代总会过去,正如萧红本身。萧红对自己的黄金时代是清醒的。
不管怎样,萧红还是那个萧红,一个独立的、自由的萧红。
《呼兰河传·生死场》读后感(三):生与死的距离有时并不清晰。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鲁迅为其作序并协助其出版。虽然这文章里面写的背景是日军侵占东北时期,地点在黑龙江附近的农村,故事也更加的悲惨,当然也更加深刻。之前看了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却没有《生死场》这么激烈。小说虽短,但基本上没有更多的使用大量形容词,这是作者功力深厚。而对于故事本身来说,作者思路同样是先设伏笔,从一只失而复得的羊开始,同样以它结尾,而故事的核心却是人性的生与死。整个故事是以农村的女人及其故事展开的,女人的身份很特殊,但是很全面,母亲、妻子、女儿,农耕文明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农村文化造就着这个现在看来不可理喻的农村,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普遍的存在着,没有启蒙,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平静得不能再平静,平静的只有人性的拷问。作者在书中不断的拿人和牲畜和农作物进行类比,让读的人感到痛心疾首,但又不敢相信这些真实的发生过。里面几个主要人物和家庭的日常却又反映出在当时人们的心中什么才是重要的,而最不重要的却也是人。日本人侵占带来的冲击,导致这个村庄的破败,但同样也开启了启蒙之门,但懵懂之中的人性却也更加可悲。但人却又是坚强的,寡妇、不肯受屈的妇人,揭竿而起的农民和青年,都在努力的活下去,尽管他们不知道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命的美丽也许就是这样,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和消亡,只为了延续,为了发生那些该发生的一切。生命也如此丑恶,不停的在消亡,在毁灭着周围的一切。生与死的间隔也不明显,有些人活着其实已经死去,而死去的人在一些人心里仍然活着,也许就在那乱坟岗中跑进豺狼的腹中。在文中,看不到尊重,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一丝的光明,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只有无尽的痛苦和纠结,这才是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不会给予同情,不会给予怜悯,只有对人与人之间和人的本身的思考。当然,就作品本身所处时代背景来说,农民靠天吃饭、男权社会、封建制度和地主制度的千年传承都是时代对人的塑造,但也在提醒着现代人,这就是国家的底子,文化的底子,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就是这样,可见整个国家启蒙和发展的艰难和路程的坎坷了。作者写作功夫非常棒,没有过多的形容词,更多的是动词、介词、助词的运用。也许是自己年龄的关系吧,现在觉得以前作者写的东西真的是很好。
《呼兰河传·生死场》读后感(四):读《呼兰河传》的一点想法
《呼兰河传》,是我看过的一本不太像小说的小说。
说是小说,因为它有完整细致的人物情节,然而每一个章节之间却并没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情节性也不很强。
它描述了一个大家庭的生活图景,又有点像是人物传记。可是她又甚至连人物的名字和生卒年月也没有仔细的写出。
于是这部小说给人以很不一样的感觉。
。
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北方的小城呼兰河。提及北方,在我脑海中首先应射出的印象是天高云阔,金戈铁马,磅礴苍凉的意象。小说中的北方却和我的印象却大相径庭:破败的城镇,肮脏泥泞的街道,愚昧自私的人们如蝼蚁年复一年过着没有指望的生活,人情味稀薄如水。唯一的一丁点相似处是,苍凉。但这种苍凉却是浸透在一种无以言状的悲哀里,和我所想像的壮阔是不一样的。
这是一本回忆录式的小说。作者以一种平淡稀松的语调和读者追忆她的童年生活。言语间清醒克制,没有陷入回忆絮絮叨叨的自语里不能自拔,她只是清醒的记叙着曾经的她眼所见的事情。有人曾经告诉我,时间就像美图秀秀里的一键美化,再不堪的记忆经过这么一处理,也能显现出一些朦胧美的意味。冷酷的父亲,缺失母爱,玩伴稀少,仅有爷爷给了她一些关于亲情温暖的触觉,可是在她还小的时候他已是老人,这种陪伴注定短暂。萧红的童年相比很多人没什么幸福可言。然而,隔着时间的苍山泱水这一切似乎也被晕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我总觉得她在诉说这些过往时,有时脸上是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的。
和萧红一起去呼兰河到处走走看看。
这是个偏僻冷落的小城,仅有两条大街,全城的精华处聚集在此,人们所有的生活需要在这里全都可以解决。这里的人们固执的守着一切旧的习惯,不接受任何新的事物在这里驻扎,似乎也不需要。比如街上有西式的牙医,但他们是不相信的,永远都更乐意去那个老药店买凑合用的膏药。
人和人之间也缺乏相互同情和理解,别人怎么样他们丝毫不在意,甚至连自己也不在意。街上有个大泥水坑,无论是雨天晴天都给人行造成巨大的不便。人们喜欢在旁看热闹,看马陷入泥里,车翻入泥里,人掉进泥里,牲畜死在泥里....仅只看热闹,增加茶余饭后的谈资,从来都不会有人说把这害人的泥水坑田平的话,仿佛看着这些在泥水坑发生的不幸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娱乐。感觉这里的人们表情都很僵硬,笑或哭都像很久以前的木刻画一样生硬不自然,不含感情的成分,这是长期浸淫在这样一种麻木缺乏情味的气氛中造成的。
当然这里还是有些真正的娱乐活动的。比如说跳大神、唱秧歌的、放河灯、看野台子戏、看庙.....可惜“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作的。至于人们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这种情结我觉得很复杂。若说他们信鬼神来世之说,可当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时,他们会不加思索的回答你是为了穿衣吃饭,再问他们人死了呢,他们会回答你,人死了就完了。他们对现世没有什么更高的指望,但显然对死后也没什么特别的指望。
因为没指望。生活只是一天一天糊里糊涂的过去,顺着春夏秋冬,脱下棉衣来,穿上单衣过去。不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这种麻木愚昧也很难改变。一群人连温饱的生活也无法达到,遑论对人生有什么更高的追求了。
这样的风气像一滩死水把人陷在里面,生活的底色也抹上一层灰败的荒凉。
萧红就是在这样一座小城里长大。家庭也如这座小城是冷漠的,犯了小错祖母和父亲会极其严厉的责罚,也得不到什么爱。幸而还有祖父,给了他很多关于亲情温馨的回忆,那些时光才不显得太过于荒凉。他们在花园里玩耍,给爷爷头上插玫瑰花,清早赖床不断地让爷爷讲诗。可惜,她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这种幸福注定是短暂的。然而,这短暂的回忆就像是盘根错节的枝木上悬挂的一枚温暖发亮的茧。
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一幕让人揪心的惨剧,和一点微弱的爱情的光芒。
惨剧是关于小团圆媳妇儿。小小年纪过门儿给别人当媳妇儿,却因为活泼了一点和整个死气沉沉的气氛不相匹配,被他的婆婆活活折磨死,到最后终于整死了,她婆婆的眼睛也哭瞎了,不是因为一个生命的逝去,而是因为损失了钱。人的生命价值在那些人看来竟是不如牲畜实用!
爱情的光芒是关于冯歪嘴子与王大姑娘。冯歪嘴子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帮工,没有财产没房子,在人们看来这种人是不配有婚姻的。他和王大姑娘的结合在那种背景下自然成了一种笑话。任旁人怎么说,他们只管过好自己的生活,谁也影响不了他们的快乐。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女人死掉了,人们又开始议论,以为冯歪嘴子会因此一阕不振。然而他并没有向流言所猜测的那样绝望,照常的生活在这个世上,更加镇定的生活下去。其实这应该不完全算是爱情的光芒,也算是生活的光芒吧。在那样不堪的环境之下,还是有一丝人性的闪光处。不被洪水猛兽般的闲言碎语吞噬,坚守自己内心的阵地。
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都是一座隔离的孤岛,没有谁能真正理解自己,也没那个耐心和能力去理解一定距离之外的别人,甚至往往也不能深刻的了解自己。这种现象永远都会存在,只是现在没有小说中所叙述的那么极端那么夸张。我们的生活如此隔离,但也有一些真正的暖人心的成分在内,比如说爱,比如说关怀。
心是一扇门,有时需要牢牢地坚守,不让自己被外面的风霜袭倒。
有时也需要打开,学会给人以爱,也接受别人的爱。如此,生活的世界才不至于显得那么冷漠无情。
《呼兰河传·生死场》读后感(五):只是希望
萧红是有才。
以前,每次读到那些天花乱坠的描写都要感叹一把怎么别人就写的出来呢,这种感觉在读三个人的书时候感觉最为强烈,先是读王小波的红线盗盒里环境的描写就像是梵高的画一样隆重;后来读卡夫卡更觉得不可思议,脑子里怎么装了那么多逻辑严密的道理,我一度觉得喜欢王小波过了,他跟卡夫卡一比真的不行;这一次就是读萧红了,她也实在是厉害,女子写文章多数路线是阴柔,这也是我讨厌任弱弱的原因,刻意营造的气息是腐朽的潮湿的,最好的简单应该是朴实才对啊,这是我的要求,读虹影小说里的男人喜欢剪女人的阴毛,高中读安妮宝贝里精液黏糊糊的也让人面红耳赤也点也不好玩,再也没有好感了,后来读三毛读张爱玲也感觉不好,不真实不阳光,读亦舒什么的都觉得太精致了又容易自卑,到后来读国外的女作家要么古怪病不得人缘,要么非得跟全天下的男人势不两立,大抵上读书要占好多玩的时间,我是越来容易放弃这个习惯了,原因在于我越发觉得读书容易让人心情不好,而且会让人消极。
今天,读书要么过瘾要么放松,出于猎奇的意愿我是非常讨厌的。
读呼兰河传是因为突然看到了,后来走了一圈还想要不要放回去,我就怕读到些让人害怕的东西,怎么讲,就像很久以前读莫言的天堂蒜薹,读到女的死了还被人家卖去跟另外一个死人结阴亲,多吓人啊,这事后来偶尔想起还是觉得这些作家平时都想些什么啊,他们喜欢写这些东西是不是出于对这些事情的特殊兴趣,对于那些所谓保留珍贵材料的说法之类的我总不能理解,一如我不能理解那个农民帕瓦罗蒂为了保护自己的嗓子不干重活不结婚。有一天跑去看将爱,我是去看濮存昕怎么像王小波的,结果跟看了个恐怖片似地,吓个半死,绝望怎么会有力量呢,每个人做的事用文章的话说就是正常人干不出这事,最后也搞出个结阴亲,深怕那些稀奇古怪的事不能集中到一起,我肤浅我不懂艺术,我一点也看不出深度,暑假在家看华表奖看到岁月神偷有走红地毯,我立刻来了精神,我一贯认为这样的片子要是得个什么最佳电影啊最佳编剧什么的,我就要怒了,我倒要看看,片子拍的有质感是好事,可不带这样不着边际的瞎扯的,他也确实没拿到跟故事有关的奖,但是吴君如最后哭着说第一次拍悲剧就拿了个影后,其实拍喜剧才不容易呢,我多希望能凭借喜剧拿个奖啊。就是这样嘛!
那我为什么又读起了这本书呢,呼兰河传排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这是香港亚洲文坛排出来的,这个就厉害了,我断不相信香港人也像大陆这般对猎奇的东西推崇排名乱七八糟,我们每天背老舍最好的是四世同堂啊骆驼祥子啊,有一天看到获得诺贝尔提名的是“癌症楼”,我们从来没有背到过这本书,图书馆都找不到,被选出来教育我们的都是鲜明的大道理,温柔的细腻的都被抽掉了,这可怎么得了。
写呼兰河传的时候萧红30岁,不过她快要死了,所以写得又真诚又饱满,可不得了了,我一开始算错了算成40岁,后来算她写生死场的年龄是23岁才把错误纠正过来,30岁啊,多数人是吃过了一定苦头了,不过这个离我们有点远,我一想到30就想到selina,最近她又结婚又过30生日的,就人人都说小公主出嫁啊,她在台上不老实的甩裙摆甜甜的说新郎官看这里啊,往后30岁就是这样嘛。萧红的30岁笔法老的吓人,也写封建迷信害死人,可不像贾平凹莫言余华这帮跟西北农村土师一样钻进去出不来一样,也写农村懂点道理的,不知好歹的,却也不像严歌苓非得也成一部史诗,也写小时候,写得比鲁迅回忆三味书屋好多了。就生老病死嘛,有什么说什么嘛,你要不要听我给你讲讲,就这样,非得鬼鬼祟祟的摆个见不得人的姿势蹲着,非使使眼神最好半路还有人路过赶紧停一下,至于吗。反正这样的文风我是很喜欢的,还有一位就是沈从文,至于这两位一个一个从“小小红军”中取名,一个文革后入党被讽,倒也不好讲,谁不是脑子一阵阵抽的。
倒是读到小城三月时候我在意了一下,翠姨看上一种新款鞋,大雪天的非去买,结果跑了一天没买到,然后回去的路上坐在车上突然来一句“我的命,注定不会好的”,这个要笑死我了我可是从佩服萧红的文笔中跳出来了,想了想又倒回去了,顺便多想了点,坚定了一下想法,王小波最好了写的东西读起来有快感,自然比不上卡夫卡那么好,但是卡夫卡是怎样,病态的活着跟谁都搞不好关系,全世界都欠着他的,都不合他眼,他的思维统治者他的世界,不妥协的让人为难,王小波就好了,反正也不正常,但是还好啦,好一点,尤其他哥哥写全家去饭店吃饭小波点的菜别人不让点他也就不点,他就放回去了,也不是懦弱好欺负,就是好说话嘛,好说话就好。说到这个我想起有一次孙俪嚣张的指着记者的镜头说你吓着我孩子了,是有多假才能找这样的托词,说话嘛还是意图明确一点。巴黎爱情故事里有一则是一个女的跪在王尔德的墓前狠狠地亲了一下,男主表示难以理解,女主一下子怒了说你不浪漫不配拥有我只有诗人配的上我,然后跑了,结果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对这个男的说这样的女的你不珍惜就会永远失去她,这个男的一下子觉醒了跑过去拥吻,然后就皆大欢喜,我表示我对这些东西都非常的迟钝。不管是翠姨这种,还是神谕啊什么的都表示深深地恐惧和发笑。我以为呢,事在人为,最好是这样,“与其大呼小叫说要去解放他们、让人家苦等,倒不如一声不吭。忽然有一天把他们解放,给他们一个意外惊喜。”
生活是怎样的空虚,才会在脑子里勾勒出另外一个不美的世界。不是说除了眼前的这个世界,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的嘛。一顿饭把我打乱了,我试图写我出我之前想到说的。萧红23岁写出生死场,鲁迅作的序,鲁迅啊,想到鲁迅就是人血馒头啊,生死场写着写着就革命了,革着革着也乱了,只有金枝那句“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最后她转到伤心的路上去“我恨中国人,除外我什么也不恨”,要和鲁迅搭上,非得找点对味的,我有点感触是,我相信最起码今天这样的时代让我难以认同,脱离个人家庭、全身心的投入解放事业这样的事是赞扬的,秋瑾的家人要和剧组打官司说是刻画的不实,我看十月围城整个一莫名其妙,我反正在接触这些东西的时候有很多不舒服,总有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不流畅。
为什么要提到这样的事,我想提到另外一件事,我看2011快乐女生,有一姑娘叫王艺洁,那天唱了一首什么歌,结果让萨顶顶来点评,萨顶顶大概说了这样一段话:你呢,肯定用生命唱歌的,你以后就是靠唱歌吃饭的,但是呢,我觉得你要保持一种神秘,你要做一个谜一样的女人,一个歌者只有保持神秘才能生命旺盛。我当时倚着床看,气得我蹭一下起来了,破口大骂,我是这样想的,王艺洁本来长得就丑,你还要叫她保持神秘,你是不是自己整的跟天山童姥似的还不够还要叫一大姑娘变成葫芦娃里的老妖怪,这是要害人的,走得好还好,走不好就是死,我总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但想不起来。我对那种毕恭毕敬的点头啊,谢谢老师啊,主持人说非常感谢我们评委老师的指点啊总是很表示非常诧异,我怀念那个被车二气走的郑钧。
事情总是可以糊弄糊弄就过去了,哪一天大家都一样,将就将就就过去了,这个可以用这段话解释“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在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要是一辈子都这么兴冲冲地弄一堆垃圾、一桶屎,最后自己也会变成一堆垃圾、一桶屎。” 谁也不能幸免,事情很难改变,人也很难改变,就连发展的趋势也很难改变,但是我想装逼的来一句:只有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