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28 22:2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呼兰河传经典读后感10篇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书摘

呼兰河传 (萧红)

- 您在位置 #1267-1269的标注 | 添加于 2016年9月25日星期日 上午10:29:52

他们一边收着粉,也是一边的唱着。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否苦多乐少。

==========

呼兰河传 (萧红)

- 您在位置 #1270 的笔记 | 添加于 2016年9月25日星期日 上午10:30:02

他们一边收着粉,也是一边的唱着。那唱不是从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否苦多乐少。 那粉

==========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你也曾富足的像个国王

对萧红的认识和喜欢都来自于两年前的那部电影《黄金时代》,其实并没有看过电影,只是看电影的花絮就爱上了这个以前印象都是极其模糊的女子,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因为汤唯实在演的是好。
电影里鲁迅在书桌前看书的那副背影照让我久久不能平息。被鲁迅喜欢的女子想必定是及让人喜欢的的,所以买了kindle就立马下载了这本《呼兰河传》。
说真的,完全跟我想的不一样。原以为是本记录类型的书,还以为自己会看的昏昏欲睡,谁知道一打开地铁都做过了站。只用了一个上班和下班的路上就看完了。这种感觉就像以前我看那本《芒果街上的小屋》时的一样,缓缓地却揪着我的心,让我狂躁、燥热的心渐渐变得平和一点,再平和一点,尤其是耳朵里放着侃侃的《斑马斑马》,出神的间隙会听到那沙哑却也温柔的嗓音,真的一下子觉得世界在我眼里变得柔和起来。
一站站的地铁,开门关门的瞬间,自己也变得恍惚起来,仿佛就这样一直一直坐下去也是可以的,仿佛这地铁能带我去一个未知但却熟悉的世界,仿佛下一站就有那么小那么小的萧红站在后园里瞪大眼睛看着我。
好久没有对一本书这么出神了,完全忘却了自己正处在被挤扁了的地铁上。如果那一刻有人看向我的眼睛,一定会发现我的眼神温柔的像个孩子
读到小团圆媳妇的时候,气愤又悲愤,难过的想哭出声来,却又默默地瞪着地铁的开关门,不知道神游在何方。仿佛看到了团圆媳妇被当众脱光被从头浇上热水的场景,又看到了小小的萧红掀开团圆媳妇头上盖着的破棉袄,团圆媳妇小孩子一样的一笑……明明是个孩子啊,就这样被生生折磨死了,那么小小的萧红却记忆这么深,即使她描述的时候用的是那么轻那么淡的语气,但心里肯定不知是什么滋味吧。
“她仍是平平静静的活着”,这是萧红的语气。记得看过韩松落说一段话,大意是在不正常的环境里,让自己活得正常这本身就是一种让人敬佩的能力。我想是的。我一直都敬佩那些活得特别正常的人,那才是拥有智慧的人吧,就像电影《中国合伙人》里面佟大为饰演的王阳那样。而在书里描述的那个背景里,祖父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吧。
“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的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那么大,那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不可缺少的了”,一想到祖父那么疼爱萧红,心里就稍微放心一点点,还好还好,萧红小时候也是个坐拥后园和祖父的国王啊!“后园虽然让冰雪给封闭了,但是又发现了这储藏室。这里边是无穷无尽的什么都有,这里面宝藏着的都是我所想象不到的东西,使我感到这世界上的东西怎么这样多!而且样样好玩,样样新奇”,还好还好,小时候的萧红是那么快乐
书里只要关于萧红本身的描述都是和祖父有关的、温暖的场景,在那个时候她是被呵护的角色的。不知道小小的她遭受父母多大的嫌弃,她不提,我就更挂念她。但也许,记忆的确会自动过滤掉那些不好的时候,只记得那些温暖的、被爱着的时光吧。
关于药膏的那段,“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真是全文贯穿着的萧式讽刺啊;”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萧红眼里,自己家的院子大概总是凄凉的,周围的活着的冷冻冻一切,都是凄凉凉的。即使萧红总是这样说,淡淡的冷冷的,但我却感觉到她心里那浇不灭的希望,那应该是从出生就和她一起来的,总是这种看了一切好的坏的却依旧自己心里独立不依靠别人来给自己提供希望的性格最让我着迷。
“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面睡觉,猪在栏里面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怪不得鲁迅喜欢疼爱萧红,全书这种语句简直是张口就来,哈哈,完全是个温和版的小鲁迅嘛,就好像黄岛主宠爱郭襄似得,一个黄老邪一个黄小邪嘛,谁会不喜欢和自己那么像又是温柔版聪明却不那么犀利的“自己”呢?!自然而然会心生喜欢,想要保护嘛!
“科室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的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悲伤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记下来这段关于冯歪嘴子的描写……
耳边是西蒙的《the sound of silence》,想到了电影《毕业生》里男主在地铁站下扶梯的镜头,好像时光都静止了一样……
莫名就想到萧红死前说的那句话,“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萧红,你一生体会到的有爱情友情亲情,幸不幸福我无法评价,但我觉得值了,真的,人活一世,最赚也不过这样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呼兰河传》:童年是四季轮回的歌


        周末闲来好读书。
        昨天用一天时间,把萧红的《呼兰河传》看完了。和之前看过的《城南旧事》一样,都是回忆童年的小说,篇幅不长,但看完之后总是会让你好几天都走不出来。想起《城南旧事》中冬日里的骆驼,叫着“小桂子”的秀贞,约定着“我们一起看海去”;还有《呼兰河传》里娘娘庙会,有二伯,可怜的团圆媳妇。在童年的往事里,渐渐地“爸爸的花儿落了”“后花园的主人已不见了”,读来心中难免有些悲凉。
      《城南旧事》中英子生活的是北京胡同,童年生活是更丰富的。但《呼兰河传》所描写的东北小城,却是闭塞单调的。呼兰城的童年,也是另一番景象。
 二
      茅盾说,《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童年是寂寞的。萧红在书中所讲述的,也正是呼兰河里普通人家的单调生活。每到下雨天,路边的大泥坑子,淹死了马,淹死了猪,帮忙抬陷在泥坑中的马是一大盛举,淹死的猪成了全城人的便宜猪肉;卖麻花的,卖豆腐的,走街串巷,麻花和豆腐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年都有的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会,是普通人家的盛大节日,人们在这些节日里走亲访友。在单调的生活里,张家长李家短的芝麻小事,都是街坊领居平日议论的焦点。呼兰河的人们就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小城里小民的生活如此,书中“我”的童年一样这么重复着。院子是荒凉的,玩的时候除了祖父陪着,其他时候都是一个人。在屋檐下打的小布棚,玩着玩着就睡着了;在院子长的蒿草丛里,玩着玩着就睡着了;在后花园里,拨弄着破缸里的积水,观察破罐子下的潮虫,想着生锈的铁锹为什么不长蘑菇。 玩累了,睡着了,梦里就出现了星星。
       说这样的日子是寂寞的,单调的,我倒觉得是幸福的,有趣的。在平淡的日子里,无忧无虑,安安静静地把日子过了,不也挺好嘛。我的童年也是这样一种单调的生活中渡过的。记忆中挑着担子卖豆腐的,夏天晚饭过后院子里看晚霞,每年一度的赶庙会,买年糕,这些都是有的。多少个夏日傍晚,外面玩了之后回去,都是不吃饭,一困就躺着床上睡了,后来也是依稀听到母亲一边抱着擦身子,一遍又训斥着。
      最终是再也回不去的院子,再怎么吃也不香的年糕。
   三
      《呼兰河传》最让人落泪的,莫过于老胡家的团圆媳妇。
       团圆媳妇,是老胡家从辽阳买来的童养媳,十二岁的小姑娘。本还在不懂事的年纪,进入老胡家。但因为“长太高了不合规律”“头一天来婆家就吃了三碗饭”“太大方了”,受到了婆婆的严加管教:吊在房梁上用鞭子抽了一顿,有烙铁烙了脚心,用针扎了手指。受不住虐待的团圆媳妇,做梦喊着要回家,却被婆婆认为是被鬼魂吓着回阴间,需要用力把她捏醒,于是团圆媳妇身上成了红一块紫一块。不服“管教”的团圆媳妇,在周围看来都觉得是病了,老胡家不得不使用各种偏方,请各路大神,给团圆媳妇治病。终于,笑呵呵的一个十二岁姑娘,就这样被活活折腾死了。
       团圆媳妇的悲剧,类似于《城南旧事》妞儿的悲剧,本是天真无邪的年纪,偏偏要去承受成人世界的枷锁。

        《呼兰河传》读到的更多是一些可敬可爱的人。
           祖父,是唯一陪着“我”童年的人,在后花园里,祖父后面跟着“我”,“我”后面跟着大黄。祖父给“我”烤落井的鸭子,教我念诗,祖父和后花园都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有二伯,每天讲述着当年的英勇,哭喊着上吊跳井,最后一直都活的好好的。还有磨坊的冯歪嘴子,妻子难产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大家都以为他要陷入绝望的时候,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照常地负起他那份责任
        平静的呼兰河,平凡的呼兰河人民,生活无论如何碾压,生命也一样顽强。这样的童年,如果说是寂寞的,可总有这么一些良善的小人物,在装饰着童年。说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但我更相信这些童年回忆是她四季轮回的歌,在静悄悄的晚上,一个人独自地唱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一幅生动的历史长卷

  萧红这个名字,我应该不陌生,不是由于这本《呼兰河传》、也不是那本名气很大的《生死场》。
  对于她的了解,是由一本在图书馆借的,封面泛黄,脏兮兮的《马伯乐》,这本书应该很多人没有看过。
  萧红对于生她养她的故乡怀有十分崇敬的感情,这也就能够说明她字里行间对于故乡的那种近乎水墨画的描述,人物的呼之欲出、各种神态,都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不是研究萧红的专家,也不想对她的人生进行解读,因为自己资历不够,也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只能就事论事的说说而已。
  有人说,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这可以从书中看出来。而我却不认为这样,她的童年是多彩的,因为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无一不牢牢的刻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祖父忙碌时她的调皮和可爱,都是她多彩童年的生动写照。
  农村的生活就是这样,有快乐也有阴影,封建思想的顽固,造成了层出不穷的悲剧,而作者所经历过的,双眼所看到的,都是真真切切的旧社会的写照。
  从大的方面来说,她同情中下阶层的人民,这是一种大爱,而从小的方面来说,这是她童年的全部,她心目中的故乡,那个完整而又可爱的故乡。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寂寞萧红

题记: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呼兰河传》
        萧红,本名张廼莹,生于一九一一年初夏的黑龙江省呼兰河县,一九四二年二月病逝于太平洋战争后的香港,终年三十二岁。萧红是我国三十年代中期出现的著名的东北女作家。她短暂的一生中只有短短不足十年的文学生涯,但是她却为我们留下了大笔的文学财富,从第一篇作品《王阿嫂之死》,到和萧军合著的《跋涉》,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商市街》等,她在香港完成了颇有自传体意味的小说《呼兰河传》 ,最后在完成她的短篇小说《小城三月》后病倒从而结束了她坎坷的一生。熟知萧红的人都知道,她一直是在缺爱的环境下成长的。童年时光里只有祖父的关心助其成长,成年后遭遇了有妇之夫萧军的背叛,纵使人生的最后有端木蕻良相伴,萧红的一生终究是寂寞的。人说从小看老,萧红从童年时期都是寂寞的,这点从她的《呼兰河传》中可见一斑,寂寞的萧红终将寂寞下去。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首先体现在萧红是在一个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她在《呼兰河传》中写到“等我生来了,第一给我的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的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在萧红的童年里,并没有普通家庭常见的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童年中所有的人际关系在她看来都是糟糕的,那些她至亲的人待她并不好。父亲冷淡,母亲冷言冷语,祖母的淡漠,只有祖父一个人是真心疼惜她的。于是,祖父成了她童年时期唯一的暖色调,所有关乎童年的美好回忆都是和祖父有关的。从萧红的文字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祖父是一个宽容、慈祥的老人家,萧红和祖父在后园玩耍,祖父可以包容所有萧红的胡闹,面对萧红永无止境的问题他有足够的耐心一一回答,他在竭尽全力的保护着萧红,使她不受周遭环境的侵染,所以在一些旁人拖家带口去看热闹的时候,祖父总是会尽量阻止萧红的好奇心,小团圆媳妇在半夜哭泣大喊大叫,祖父总是会给萧红将诗讲故事来分散她的好奇心,因为祖父深知,这些东西都是社会的恶瘤,他总归是希望萧红健康成长的。萧红自己对于祖父的评价是“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过着流浪的生活。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所以,祖父对萧红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萧红对祖父的感情在她的其他文字中也都有体现。然而,成长环境中只有一个祖父是不够的,祖父毕竟也是不能时时陪伴她的,没有了祖父的萧红只是萧红自己。她没有玩伴。她就一直孤独着。其次,萧红所成长的环境是单调的。这也从客观方面决定了萧红生活的寂寞。呼兰河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城,那里的人民日复一日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刻板而单调,甚至于每年的娱乐活动诸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都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再看萧红的邻里邻居,他们也都是循规蹈矩过活,生活没有一丝波澜,即使小团圆媳妇死了,冯歪嘴有了老婆老婆死了,即使院里的老胡家请了跳大神了,看似热闹的背后更是生活的一滩死水。书中对此有一些侧面的描写可以看出以上的观点。在萧红祖母去世以后,家里陆续来了许多亲戚,但是萧红却觉得十分高兴,因为从前的萧红没有小伙伴现在有了,比她大的比她小的都有,她觉得不寂寞了,就高兴起来了。在此之前,属于萧红的世界除了家就是后园,她没有见识过外面的世界,而今跟着他们去看外面更广大的世界,于是萧红写到“不料除了后园之外,还有更大的地方,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么热闹,不是看那街上的行人车马,而是心里边想,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这才是不足十岁的萧红,她所想的已经是逃离,所以成年后的她逃离了家之后便没有再回去,开始了自己漂泊的一生,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如果说祖父是萧红童年时期最重要的人的话,那么后园便是对于萧红来说最重要的地方。相较于波澜不惊的死水般沉寂的家里,后园就显得生机勃勃多了。你看萧红对于后园的描写“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在这里我不得不说萧红在字里行间里自然流露的如诗般的优美语句,这种行云流水般的文体是萧红文字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呼兰河传》的“尾声”部分,简直妙笔生花。充满生机的后园所带给萧红的不只是一个玩耍的地方,更是她逃离家庭紧张氛围的避难所。她在后园里赏花看草,与虫鸟嬉戏,在草地里睡觉,在这个属于她和祖父的桃花源里,他们可以忘掉尘世的一切烦恼,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后园就是萧红的小小天地,然而除了这里哪里都不是她的,只有这房子的一隅是她的。大自然里都是些昆虫动物,它们活力四射,动物和萧红一起孤独着。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无论处境如何,女人的痛苦总比男人多,而且程度也更深。感受、爱、受苦、牺牲,永远是女人生命中应有的文章。”所以无论在任何国家,女性都是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存在的。我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比较缓慢,再从先秦到当代新时期女性的真正觉醒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人身依附、个性解放、阶级解放、社会解放到女性意识崛起的过程,但是在中国这片美曰其名“男女都一样”的土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女权运动,男女地位至今都是不平等的。萧红也有感而发“我最大的悲哀和痛苦便是做了女人。”萧红对于男权的不满不仅在于她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女作家,更多是来自她从小就生活在男权的家庭中,所以女权主义是萧红常写的题材。小的时候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她对那位冷淡、贪婪、残酷的父亲是深恶痛绝的,他私自为萧红定下一门亲事,这种独断专行的行为彻底激怒了萧红,于是她逃离了那个腐朽的家庭。在她逃出家庭后曾遇到过她的弟弟劝说她回去,她回答说“那样的家庭我是不能回去的,我绝不愿意靠着立场与我极端不同的父亲的豢养 。”这种男权至上的思想使得敏感的萧红变得愤世嫉俗,所以她的作品反男权思想明显。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对于娘娘庙和老爷庙的描写就集中体现了上述观点。老爷庙里面的像都是威风凛凛、气概盖世的样子,一个个凶神恶煞的样子。娘娘庙里的像都比较温顺,如普通人一般。萧红进一步就说了,虽然老爷像看起来凶猛,娘娘像看起来温顺,其潜台词是说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负的。也就是说自古以来的女性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她们的生活好坏全屏男性的心情。有双重悲剧的人物。她无刻不生活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之下,甚至被当做疯子来看待。这便是旧式女子的悲哀,所有的命运本就不是我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掌握在那个时代的掌权者——男性的手中。所以,无论你的思想如何,你的结局早已注定,唯有是男子马首是按。萧红从这点引出了她对男权的不满。随后,小团圆媳妇的事件则让她寒了心。一个正常健康的女子,在当时吃人的社会下被活生生逼死了。萧红对小团圆媳妇的遭遇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描写,小团圆媳妇在遭受了非人的虐待以致疯了后,大娘婆婆竟然还为自己开脱起来,说自己只打了小团圆媳妇一个月,虽说晕过去了却也只昏迷了一会;说是吊在大梁上打再用凉水泼醒,身上虽然青了肿了出血了,但是马上又擦了鸡蛋清了;说是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虽然把她的魂打掉了,但此后也没打过她了。后来甚至为了表明自己对她好还让她在众目睽睽之下脱光了衣服在滚烫的热水中洗澡。然后小团圆媳妇终究脱离了苦海死去了。小团圆媳妇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女人,在被父母卖过来以后在婆家也没有一席之地,任人欺负,最终落得个悲惨死去的下场。这不是旧时女子的悲哀么?还记得小团圆媳妇刚来的时候,人人都说好,精神抖擞,眼睛炯炯有神,到头来,被虐待成了不人不鬼的摸样。然而,大娘婆婆就不悲哀了么?她虽然名义上是小团圆的婆婆,但是归根到底也是个苦命的女人,她受了一肚子的气无处撒,想骂没有对象,想哭哭不出来,想打也无处下手。有娘的她不能打,她的儿子她也不舍得打,打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猪她怕猪掉了斤两,打鸡她怕鸡不下蛋。于是她就打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没有毛病,又跑不掉,又不会丢,又不会下蛋,掉了斤两也没事,反正不过称。而且,打过以后小团圆媳妇吃的少了,这不是更好了么。于是她别无选择的只能打小团圆媳妇。在旧社会的女子,怕是连猪狗都不如的,打猪狗还舍不得打女人就能下得了狠手,女人命如草芥。于是,女性的悲剧性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萧红到底是清醒的。当她意识到女性的悲惨命运后她开始逃离。然而命运同她开了个玩笑,她终究是没有逃脱宿命的轮回,从一个笼子逃到了另一个笼子里。萧红虽然极端的渴望自身独立,然而她骨子里又是特别需要依靠他人的,特别是男人,这也是她一生不幸的根源。在面对她所喜欢的男人时,她把自己过人的才气收敛起来,甘心被男人利用,为他们处理生活的琐事,摘抄信件等。此时此刻她成了她曾经异常不屑的娘娘庙中的一个像,看似温顺实则贱如泥土,被男人踩在脚下。萧红在一九三七年写给萧军的信中写到“痛苦的人生啊!服毒的人生啊!我哭,我也许不能哭。不允许我哭,失掉了哭的自由了。我不知为什么把自己弄得这样,连精神都给自己上了枷锁了。”这与她所想要的生活想去甚远,她已经丧失了独立性,甚至于哭的自由都没有了,她还有什么?她所拥有的只有寂寞。于是她又选择同端木蕻良同居,这无关什么爱情,只是寂寞而已。萧红在人生的最后舍弃了所有的尊严和自由只为换得一个归宿。然而终究她也只能孤独的死去。正如茅盾先生为《呼兰河传》写的序中说那样“像萧红这样对于人生有理想,对于黑暗势力做过斗争的人,而会悄然“蛰居”多少有点不理解。她的一位女性朋友曾经分析她的消极和苦闷的根由,以为感情上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性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圈子所束缚,和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绝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象我们对于萧红的早死深致其惋惜一样。”寂寞的萧红终将寂寞下去,然而她的文字却在后人的一再阅读当中愈发热闹起来了。
        萧红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萧红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萧红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七八十岁了。
        祖父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现在,小主人也死了,那园子还会更加荒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六):我们都是被环境所局限的人

    呼兰河就像每一个小城市一样,看过书后总是能想起自己的童年,家乡是那样的熟悉亲切和美好。虽然生活环境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都富裕了,生活都宽裕了,可我们还是被局限在自己的小环境中。我们所见所想依然有限,我们能想到的只不过是一日三餐,买车买房。
    我没有丝毫的鄙视这种小农生活,只是偶尔觉得低头或者有点可悲。《呼兰河传》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过着贫穷的生活,算计的日子。他们生活单调,没有趣味可言,大家都甘于现状。很多人还保留着封建的思想,扼杀着新生的事物。书里面许多看似平常的描述,让人看完不禁悲从中来,活在那个时代大多都是悲剧。注定的贫苦,还有着可怜的愚昧和未知的命运。
    看看历史,或许会诟病过往的人悲惨,也不知自己是否正处于不幸和悲凉。他们的悲惨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的悲惨,而我们又怎么才能脱离一个时代的不幸呢。书中大家的流言蜚语会造就一个人的悲剧,我想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尽量拜托别人和这个时代的摆弄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七):儿时的回忆,思想可变?

该书以小孩儿的视角讲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身为东北人看着熟悉,一幅幅儿时的画面呈现在眼前。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里唱大戏。 接姑娘,请女婿。。。看过书,才知道小时候姥姥教的歌谣从何而来,还有针鼻儿,灵头幡很多已经叫变音的词,原来是这么写,是这个意思。还记得小时候每次妈妈带我去买熟食我都会听成手纸,哈哈,我还在想手纸为什么是能吃的?

喜欢这个以小孩的视角所描述的文字,小孩儿总会适时的道破事情的真相。虽然底层人民当中存在很多形式主义,面子功夫,甚至愚钝的相信迷信骗局,每天传来传去一些自编自演的封建迷信故事,但是这还是来源于贫穷。因为贫穷,所以计算着怎样省点钱,因为贫穷,所以无法读书,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所以无知愚钝。但是他们依旧如此努力的生活着,且安慰着自己,希望生活会变好。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比以前富足,更多的人涌向城市,但是却依然如此的生活。我们不会为了吃瘟猪掩饰,但是我们依旧掩饰相对的贫穷,我们不去跳大神,但是我们依旧讲究风水。虽是以前的乡土风情,可如今的思想与以前相比却也无半点变化。可悲?可泣?

  《呼兰河传》读后感(八):爱之深,责之切

即便是第三遍看,还是觉得小团圆媳妇那些场景让人寒悚。笔触只像是写着邻居的家长里短,实际上却是在写着那样的犯罪。杀人就发生在自家邻舍,大家却围观叫好,真叫人觉得如芒在背。看的时候,我会觉得仿佛自己就是那些看客,只想拉着那可怜的姑娘跑出重围。又会想着假如我是那姑娘,我可该怎么办。实在是太可怕了。
除了这个经典的故事,书里其他的部分也是很好的。小时候看的时候,不耐烦看那些极细致的描写,总挑着故事去看。可现在再看,会觉得这里的描写才是最最精要的地方。
萧红虽然毫不留情地冷嘲着一些人物,可内心底还是爱着故乡的呀,那些关于祖父的描写,都温柔得像是旧照片里瓦蓝的天空。而故乡的人们,别人可能觉得他们生活得平庸可怜,没有过去,也不展望未来,但他们却是为着自己的生活得意着。那样热热闹闹却又平平常常,所见所关心,不过那个小圈子,那些邻里亲友。就像现在的催婚、买房子,还有过年回家时七大姑八大姨的聒噪。这个,大概就是所谓的红尘吧,喧闹着却又平淡着,像是高斯白噪声。
但我不想掉进这样的生活里。
2014.12

  《呼兰河传》读后感(九):从《呼兰河传》而发

萧红的笔触细腻而犀利,从那时的穷人的生活的细节写出一种或则一千种感慨,或许评论者又要抨击万恶的旧社会了?我不知道萧红是怎么想的,她尾声里说这些都是她幼时的记忆,难以忘记,就记下来了。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去看,那是封建的地主阶级剥削,从生产力的角度去看,那是落后生产力必然的生产关系,从教育的角度去看,那是愚昧与迷信的毒瘤,从道德的角度去看,那是不平等的纲常伦理的侵染?每一段历史里都有幸运与不幸的人,而当历史的巨浪翻滚而来时,不论幸运与不幸的人都将不可幸免的接受冲洗,往往幸运的又变成不幸的,不幸的又变成幸运的了!因为革命是暴力的,历史的前进与倒退,都是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回首往事,都是爱与悲悯,展望未来,却又不得不面对鲜血与战争……不论《战争与和平》,都是《悲惨世界》!

  《呼兰河传》读后感(十):文字之痛

唠嗑般的絮絮叨叨徐徐展开一个似乎没有尽头的画卷,陡然间发现这人畜无害的文字早已如手术针在你身体游走许久。那挣不开的绳索突然锁住你的喉咙捆绑住你的身体,你已被囚禁在无法言明铁桶一般的痛里面。
萧红的文字让我想起Toni Morrison。用一个“西方”的后起之秀来指认中国左翼的女性作家实在不妥。她们的先后和可比性只是位于我的阅读脉络里才有效。两人的文字都有种把自己和读者碾碎的力量,都在拒绝便宜的愤怒或同情,总是在你愤怒到沸点的时候当头一盆凉水,让它们瞬间凝固成内心的枷锁, 愤怒羞耻无助百般滋味无法释怀。每每读完这类书的身体都非常诚实,对各种高蛋白高糖分的垃圾食品需求一下子显著提高,元气大伤般地渴望能量。
原本的计划是拿林徽因和她捉对厮杀,现在看来要无限搁置林大小姐的经典全集。如果有人觉得“左翼”或“资产阶级”太抽象,可以前往这两位同时代人的文字中寻找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