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密使》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密使》读后感摘抄

2020-09-08 19: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密使》读后感摘抄

  《密使》是一本由[英] 格雷厄姆·格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密使》精选点评

  ●迷醉。

  ●没劲

  ●好适合感冒时读的书

  ●我想出的书啊!

  ●卡夫卡

  ●懦弱得有点病态主角真讨人喜欢

  ●已豆列。

  ●我喜欢这样风格小说,内世界才是值得描绘的世界:两段谈话揭示了整个背景

  ●更喜欢格林的严肃小说

  ●格林难得的温柔结局,虽然也不算happy ending

  《密使》读后感(一):一口气完啦

  由于小说发生时间主人公的带着战争病菌身份,在一个没有任的世界里,这个最后归结到爱情的故事刻画女人都很节制。有些闪躲,像是藏头露尾的克制感情,以躲避随时可能的空降的陷阱。但是没有用,他毕竟还有信仰,对于纯洁无辜天真易于被打动,因为那种毫无抵抗力岌岌可危东西和他死去的爱情住在同一个地方。一开始的D笨拙,因为往事的占据,失去尔死的D勇敢,因为无所可失去了。后来的他尽管仍然不走运,但却有点罗兰样子。(然不是伯尔尼抄本里他理解的罗兰)最后,哦最后他还是不怎么走运。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有个大团圆的结局。PS:格林阿,我觉得你在写猫和椰子壳以及那帮D的四个小伙子时候又磕了吧。。。

  《密使》读后感(二):密使

  作者自己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而此书是最有名的“消遣小说”之一,从表面上来看还真是如此,虽然读起来还是有些深度的。   故事的背景应该是西班牙内战,D身为一个前大学讲师,站在了人民一边,出发去英国购买煤。内战中的对手要阻止他的行为。于是D开始了在英国的冒险。   外表看有些间谍小说的味道整体来看还是个爱情故事,虽然D是无意的,但最终他似乎收获爱情,而任务显然只完全一半,自己没买到对手也没买到。   不过要说这是“消遣小说”显然是太低估了格林的才华。整部作品感觉非常微妙。作品按双线发展一方面D在英国的历险,颇有间谍小说的韵味一连串阴谋和被犯罪,最后D还真正行动起来去煤矿煸动罢工。而另一方面则通过D的心理活动回味的战争给他以及普通人带来的噩梦,这也符合D的身份特征(一个研究《罗兰之歌》的大学著名讲师),而他的研究成果似乎也与其此次的命运映衬。   一个古怪的密使,一次奥德修斯的历险,一个人人生

  《密使》读后感(三):身染战争的病菌,走向雾,走向海 - 201924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加繆的局外人和卡夫卡的审判,一出黑色剧目,严格来说,这应该是一部间谍小说。

  故事背景是交战的两个国家都派出了间谍去英国购买煤这一紧缺物资,但主角不是一个詹姆斯色彩的超级英雄,他身手不敏捷,(他的前半生是一个研究罗兰之歌的学者)挨打只会默默忍受,开枪都不敢扣动扳机(当然也没有打中),他的妻子在战争中死去,他也失去了他的学术事业,他的人生轨迹被战争扭转。

  这样一次行动,是极危险的,不仅防范敌对国的陷阱和暗杀,还要防范来自自己阵营的暗箭。你不知道朋友是不是真的朋友,你不知道真的朋友是不是真的朋友。

  故事情节就如同小标题的设计,密使是一个猎物,身负使命的他也只是被命运洪流裹挟的一个小人物,在不断的坎坷波折中,就像商业电影中,同伴的死去让主角有了更大的原动力进入狂暴模式,他变成了狩猎者,当他不再畏惧,或者说,留下的只剩下对死的信仰,他主动反击搏杀,每每绝处逢生柳暗花明,最后是一个HE (其实我觉得不是bad ending才更符合这本书的黑色剧情)

  情节是很符合影视化的逻辑,主线是密使的执行任务过程,副线是与富家小姐的邂逅和爱情故事。但其实更吸引我的是对D的内心的描写,对于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迷茫和痛苦的刻画,灵魂的挣扎,内心的斗争,时代如此,使命如此,他的角色随之改变跌宕起伏。雨夜,船舶飘荡,鬼魂,从伦敦的雾里走来,消失在黑色的浪花里。危险已经成为他的皮肤,至死也无法摆脱,只有腐烂才能把它从身上剥掉,你唯一信任的人就是自己。

  《密使》读后感(四):一件感人的事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让人感动的人,有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事。他们好像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照亮了人们的心,照亮了人们的行为与道德。有一件事就像星星一样,照在我的心头,让我永远不能忘记。

  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残疾儿童运动会上,九名身体或智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整齐地排在百米速跑线上。枪声一响,所有的人跑了起来。确切地讲他们并不是在速跑,可是他们都满心欢喜要跑完全程并争取胜利。突然,一个男孩子在跑道上跌倒了,他坚强地爬起来,再次跌倒,他又坚强地爬起来……连续好几次,男孩终于哭了。其他八个孩子听到男孩的哭声,放慢速度停下来。然后转身回跑,无一例外。这时,一个患有“恐低综合症”的小孩弯下腰,在那个男孩的脸上轻轻吻了一下说:“这会让你好些的。”然后,九个孩子手挽着手走向终点。

  体育馆的所有观众都站起来,掌声和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持续了将近十分钟。

  他们不怕先天的缺陷,不怕后天的不足,只要他们心中有爱,就会在人生的跑道上赢得更精彩。他们的这种团结友爱的精神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只要努力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不管患有身体或智力有缺陷。都有一颗爱心。

  《密使》读后感(五):格林笔下人物的共同气质

  格林笔下的人物有一种共性——这种共性我直到前几个星期看密使才清晰的意识到,他们平时都有些懦弱,都在害怕一些东西,但是其实他们却并不惧怕什么,他们什么也不怕,就好像懦弱是假装的,而这种无畏却又和勇气无关,他们的无畏不是某种临时鼓动出来的东西,倒像是某种事实

  那是他们知道这样一件事——就境遇而言,我们可以是这样,其实也可以是那样,他们在远未接近死亡时,就看见了死亡之日,在远未接近破产时就能看到穷困潦倒

  这几个世纪最大的变化恐怕就是能看到死亡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平时也看到死亡,但那是他者的死亡,死亡和生活其实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把它们分开成毫不相关的东西,于是生时就带有某种狂热——我们是不死之身,直到将要死时

  这是美国式灾难片的一个内涵,灾难片就个体而言是最最浅薄不可救药的电影,导演也未必想说任何东西,仅仅是怪兽来了,然后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赶跑了怪兽,但灾难片总体的下面隐含着一种根本的,很可能是无意识的嘲弄,于是它们以电影的形式出现,而我们去买票看它,一方面,电影本身意味虚幻,也带来了反方向的安全感,另一方面,灾难片的结尾是一种力量,如此说来,也可以夸张的说灾难片在现代社会扮演了补丁一样的角色,它使我们继续得以脚踏实地在这空中楼阁上

  格林小说中的人物可以看到这种可能性,和虚幻性,所以你看,不论是文静的美国人,病毒,还是密使中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带一丝丝的“骄傲”,他们知晓境况的虚幻,他们始终害怕着某些东西,比如密使,他畏惧暴力,但在暴力真正来临的时候,那种畏惧仅仅是一种呕吐和痉挛般的生理反应,他的表现是相当镇定的,他一直在演练这些遭遇

  他们对很多事情带有一种“冷”的厌恶,但很少动怒,他们一直能看到死,因此他们无论年龄多大都是苍老的,他们是相当认真的,但其实对结果很无所谓——结果是这样也可能那样,如果真的是这样了,那也仅仅是因为没有那样而已,他们有很多怜悯,几乎没有过嘲弄,他们讲过几个笑话,而那仅仅是一种善意

  格林也能看到,这可能是他作品中力量的来源

  这是前几天写的,后来觉得不太妥,我这么说,好像否认了宿命,恩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罢了”说的是“境况”,境况可以是多变的,但这和命运并不矛盾,我最喜欢的格林的作品《病毒》中,主人公自杀是一种境况吗?不,那是他的宿命,若他是这样一个人,这就是他的归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