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福》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福》读后感1000字

2020-11-23 04:11: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福》读后感1000字

  《福》是一本由(南非)J.M.库切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精选点评:

  ●对鲁滨孙漂流记的改写,叙事主角换成了原文中不存在的一个女人,作家笛福也以作家身份出现,还有被割掉了舌头的星期五。吊诡的是最后女人究竟存不存在,谁写的这本书也成了悬疑。除了被归入反殖民改写经典这一类主题,这本书也是个解构主义范本-库切写作时遇到的困惑,作家与作品的关系等也都有体现。

  ●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四节中特课看完~

  ●对经典的结构 要不是熟读鲁滨逊漂流记 还是别看这本书了

  ●为评论而生的小说...

  ●读出来李斯佩克朵的味道

  ●是自我放逐吗?放逐又何尝不是福先生的归宿呢。他在没有希望的小岛上,在不对人不对事不对物,不对时间不对进步抱有幻想的空间里,隔岸观火,消解意义,直抵现代性的尽头。“制定法律只为一个目的‘就是在我们不能节制自己欲望时,给我们一定的限制。而如果我们的欲望是有限制的,我们就不需要法律’”。“我所忘记的事情,也就是不值得记忆的”。(第一本coetzee,读于2017.04,库切思想深刻,译者文笔优美流畅)

  ●2017036别具一格的小说,构筑在《鲁滨逊漂流记》之上的故事。第一章的孤岛生活勾起我孩童时代有过的着迷和幻想。后三章书信,对话和梦幻,让我有些难以深入。周日下午图书馆四楼伴随阳光和勃拉姆斯第一第二钢协。

  ●这几天我也仍然在想着苏珊巴顿的故事,她遇到的克鲁索的岛屿,岛上单调枯死的生活,她走过的海滩吹来的风。她想到星期五往深海里投放花环,那些细沙会将那些花朵席卷着抚过海底空洞的身骨,星期五是这样想的吗?追问一个不能发声的人,这种感觉既罪孽又让人沉迷,某种程度我们都是星期五奴隶主。但是星期五呢?星期五吹着笛子,星期五跳舞,星期五没有想到过我们,没有,从来没有,即使驯服了他,即使他跟着你寸步不离,即使你怜悯的认为他是你的纯白的孩子,但孩子并不属于父母,不是吗?福先生,我游不动了。苏珊的最后一句话紧紧扣住了我,这些天,就像是沉水一般,我也随着这句话开始下沉。最后苏珊撬开星期五的嘴巴,从那无根的嘴巴里呼吐着的只有细软的水流和沙子。我就像是哽住了般,没法回到克鲁索的岛上了。

  ●因为我太喜欢《鲁滨逊漂流记》,所以在阅读时对本书有抵触心理。读《漂流记》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是年轻力壮的鲁滨逊,读《福》时却不得不接受书中老年克鲁索的刻画。译者在后记说本书是“解构经典”, 我想阅历不深的我对此经典确实怀有莫名的值得怀疑的敬意。想来自己的读书判断力还是不够。本书的结局结的莫名其妙,我改天要再读一遍,看看是不是我的理解力有问题(很有可能是的。) 另:本书的第一人称主人公苏菲有些轻浮(她连看到Friday都在思考性),经常发表一些愚蠢的论断 ,大段的排比式问句让人无聊透顶(没出现什么好的问题)。她也许经历了很多,也许她的故事值得一听甚至让人心之神往,但是她作为一个人物而言,一而再再而三的让读者失望,让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无数次想放弃阅读。

  《福》读后感(一):你总能找到家的感觉

  一连把与《鲁滨逊》有些关联的几部作品都看过了,觉得这种冒险有趣的地方不少呀!(当然,是非常危险的,小孩子不要试噢)

  这部薄薄的小长篇里库切探讨了不少东西,我比较关注的是身份、种族和语言所带来的文化的联系和冲突。

  我觉得库切比保罗·奥斯特(当然两个作家我都很喜欢,真相看看他们的通信集)高明的地方,就是库切关注的和让人震惊的是总是从内在外化到在外的很难用词语描述出来的质的东西。

  你很难会猜中库切作品中情节的发展方向,每到那个关键点就戛然而止,然后我懵了,怎么会这样,那之后怎么办?但库切却是处理得这么自然(比奥斯特厉害的地方),你不知不觉就会越过障碍,迈向了另一片天地。

  因为你总能找到家的感觉。

  《福》读后感(二):绝!

  这本是 鲁滨逊漂流记 的改写与解构。是我目前所读到的最厉害的解构和后殖民主义作品。 当然完全可以看做是反讽,是第三世界文明对西方主流文明的反抗,也是一个作者对自己作者身份的解构和反抗。 库切作为作家之外真的是非常厉害的学者,这本书里面用到的方法技巧都是十分不凡的。 这本厉害之处在于第二章将很多复杂晦涩的思考融于平实简单的文字中,很见功力。第三章又将很多思考与挣扎真正平实的融入进了普通的对话中,非常厉害。 非常厉害,第二章渐入佳境,第三章高潮迭起,第四章有些文字有些多余。 非常厉害,这种文字是具有极大力量的。 非常厉害,是那种很久没有出现的让我有非常大冲动买一本收藏的厉害。也因为其中很多意向和深意是需要反复揣摩的。 印象中这是第一本读完之后让我有拜服感觉的书,当然我(或许还有别的人)也是一个后一刻就可以对前一刻还喜欢的东西大加批判的人。

  《福》读后感(三):一招鲜,全局赢

  这是一次冗长却行之有效的交代,对于留在童年记忆之坑里的那些沙子与泥浆,他仍然认为它们可用来塑造任何人、任何感情。虽有一点偷情般的兴奋,但牢牢控制在一个得体的表述椭圆框中,这归因于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小说这门精深艺术的忠诚。他的每次出行,看上去都一下子就找到了事物的雏形,也明显地违背了气候规定的作息安排,与沉睡的众人背道而驰,这个形象俨然构成了他日夜捏造的乐趣的原型。处心积虑并没有留下一点副作用,读者只记得他屡屡运用过的方程式,每一次都几近爽快地取得了最挑剔的胃口的通过。

  在这里,你并不必刨根究底,这不是你的专长,而是他和他的人群的擅长。他善于勾起你的乡愁,点燃了沉寂童年的一只藤条箱边上的灯盏,也许灯光反映到的恰好有那么一本关于漂流记的小书。多少年,它是其所是,没有人吭一声,如同肃静的大会堂;但这一天,他冒犯了丹尼尔·笛福——他的兄长兼竞争伙伴:他要分享这些年积累的读者无私掩埋的好感。过去是记忆这缸榨菜赖以成功的溶液,但阅读造成的恶果之一却是反其道而行:能记忆的,才是过去——“过去”这一无限的逝川变成了口感强烈的榨菜。

  现在,他提着小木桶,向着那干涩的陶缸倾倒了崭新的活水,也许能腌制出别的口味的榨菜,并发酵出有别于已有现实的记忆。他简明扼要的活动安排表就钉在墙上,只要他久久凝视,并开始有术分身,就不难获得一张更宽泛的族谱。他深知这一独见的意义,并经广大读者的默许,将之归于小说的意义之内。

  也许,你会认为这一次拆字拼图游戏并不使得这本小说有独立的价值,它只有不断从那位寄主身上,从无数位忠实的鲁滨逊迷脑海里汲取养分,才能彰显出自身的趣味。并认为这个模型是可以无限复制的,譬如红学专家中终于走来一位库切迷,彻底地、卓有成效地创造了曹雪芹的生平。貌似与最广大读者根本利益对着干的人,最后被奖励为干得对的标兵。在《福》这本布局略失严谨的小说中,它的作者可谓绕开了被评为二十年来最狡猾的小说家的危险,而成为妇孺皆知的劳动模范。事实表明:一招鲜,全局赢。

  《福》读后感(四):《福》:与笛福为敌

  库切的炫技之作,也是我个人最钦赏的库切的作品。以《鲁滨逊漂流记》为底本的小说并不稀缺,但是如此彻底地对笛福进行解构的,库切也许称得上第一人。(Foe的取名既是将Defoe的贵族头衔拿去的结果,同时又含有foe的本意:仇敌,以暗示苏姗.巴顿与福先生的敌对关系。)这部小说起码有三个解读维度:依靠构建起的“虚拟的文本”质疑文学经典的生成,进一步质疑文学对现实的反映是否真实可信;对父权写作和既定文明书写的反叛;对殖民主义的抨击。作者的想象力和才智在本书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第一章完全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冒险故事:流落孤岛的女主人公苏姗和传说中的鲁滨逊、星期五的相遇并引发的一连串的身世的追溯,本身已带有足够的噱头。叙事者一点点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和鲁滨逊、星期五的奇特关系以及在岛上的劳作历险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从文明到野蛮的鲁滨逊和从野蛮到文明的星期五,他们都抛弃了本身的文化根基,融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和自己原属相对立的生活,是否体现了库切对人生本质的一种温情的嘲讽?而读者还没有从第一章的迷宫中找到出口,第二章一组苏姗的日记和书信带来了叙事的大转向,福先生的身份及和苏珊的关系称为待解之谜,其间库切还布下了许多小把戏供读者玩味,(例如福先生的皮箱盖子上印着的M.J的缩写和库切的姓名J.M.Coetzee构成隐喻);紧接着是第三章中两人为维护自身写作意图所生发的对峙和敌意,苏姗作为反抗者的形象得以确立。而在小说末尾即第四章中,又一个神秘的第一人称“我”进入到小说世界中,将所有叙述主体的幻像打破。一个独立于小说世界之外的现实世界、文本之外的文本浮出水面。一本一百余页的作品,库切里里外外套了三重壳子,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充分体现了后现代的本质——在解构中建构。

  20/6/2008

  《福》读后感(五):真亦假,假亦真

  自从看过《等待野蛮人》以后就对南非作家J.M.库切产生了的强烈的兴趣,更把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所有作品都抢购到家里。看过了他的《等待野蛮人》、《耻》、《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青春》、《彼得堡大师》、《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男孩》、《慢人》,但从头几部组品以后我就似乎对他的书麻痹了。这两天我又看了本他的作品,名字很简单《福》(Foe),但却让我经历了个很不简单的精神旅程。

  《福》讲述的故事和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后者的简要回顾和延长发展。主角不再是那个叫做鲁宾逊·克鲁索的人,而是变成了一位女性,苏珊·巴顿,一个经历比较特殊的海难者。很少作者会用女性作为故事的主角和线索,但库切敢这么做,虽然我仍有点困惑他是怎么做到的。以一个非主流人物一个相对于男性来说比较弱势的母亲作为故事的主角,并以该女性的一系列遭遇、行动、心理活动来发展故事让我觉得挺新鲜。

  从来都不喜欢探究作者的故事到底在影射挖苦揭露什么,那些深沉的东西我觉得除非是作者自己说出来,否则我们作为读者就没办法斩钉截铁地做个了断,得出正确答案。

  库切在《福》里用了多视角的写作方法,于是我甚至在阅读途中蒙了,到底谁在说谎呢?到底哪个才是真相呢?有几个时刻我甚至怀疑女主角是不是患精神病了,到底是不是有人故意在制造陷阱让她掉入其中。但当我看完全书,我终于有了种解脱的感觉,这并不来源于我已经把结都解开了,而在于我终于意识到这个故事必须用3D视角多面观察和理解。有些事从我们所知的范围内根本无法探究,比如说黑人星期五的舌头是被谁怎么割断的,那个叫苏珊·巴顿来寻母的女孩到底是何方神圣,写手福的意图何在……但我们很自然地去发散,于是就渐渐误入了作者制造的一个又一个的思绪死胡同。简而言之,《福》和卡夫卡的《城堡》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我们完全脱身出来以后就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读者尚且迷成这样,更不用说置身其中的主角了。

  文学作品有时就是在故意制造这种“真亦假,假亦真”的效果,或许这就是味道之源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福》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