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2020-09-14 19: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

  《生活中心理学》是一本由[英] 巴特勒/麦克马纳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5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中的理学精选点评

  ●“许多人以为自己思考,其实他们只是在重新组合他们的偏见。” “我们总是在寻找自己期望东西,而期望难免受感情左右。”

  ●买到才发现是英汉对照本,超

  ●结构简明清晰作为入门普及书籍,什么都提了一嘴,没讲太细。

  ●直觉翻译感人 信息量一般

  ●赞。最近因为想读进化心理学,用以预热,没想到竟然有了意外惊喜。1.翻译得很流畅,堪称这一书系的最大优点,这本更是突出;2.体系明了,每章一件事,清清楚楚;3.深度适宜,就是通识读本恰到好处点到即止,基本的方法论定义起步到知识 体系介绍典型分支学科罗列,完之后一个框架基本具备;4.我到底还是最爱社会心理学,果然这世界上最好玩的,永远是人。推荐

  ●读完《生活中的心理学》一书,让我了解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活动影响制约,懂得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我们可以利用奇妙的心理暗示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帮助我们克服不良情绪建立良好意志

  ●。。我就不该剁手全套

  ●简介 心理学入门 推荐

  ●喜欢的牛津通识读本

  ● 《生活中的心理学》一书,让我了解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活动的影响与制约,懂得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奇妙的心理暗示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帮助我们克服不良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意志。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一):心理学入门书

  一本很简短的心理学入门书

  发现国外教材和国内教材一个很明显区别就是国外教材更注重引导,该书很少有权威性结论总结,更多的都是陈述事实,让读者自己思考。

  同时,一书带有翻译和原文,原文翻译对照着看,对于理解原著,也是不小的帮助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二):评 生活中的心理学 有感

  这本书是一本语言干练接地气的心理学指导书,书中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列子来引导我们,非常平易近人。我是在老师的推荐下看的,看了几感觉不错,挺有意思的。读这本书我明白了随着你的行动心态日渐积极,你就会慢慢获得一种美满人生的感觉,心日增,人生中目标感也越来越强烈。紧接着,别人会被你吸引,因为人们总是喜欢跟积极乐观者在一起。运用别人的这种积极响应发展积极的关系,同时帮助别人获得这种积极态度。这是我收获的。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心才能获得更多。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三):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心得四则

  1.假如别人给你个盒子叫你不要打开,那你就不要打开,如果是善意的,那么会得到惊喜,会很高兴,如果觉得是个骗局,那就直接还回去 如果你是送盒子的人,那就一定说明原因 。2.改变缺点不能导致成功,发挥优点却能导致成。3.偶然事件靠概率支配,你的潜意识通常是错觉,你是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控制一些偶然事件的,例如致色子,摸牌。4.旁观者效应,紧急事件发生时,有其他目击者在场,人得责任感就会削弱,从而袖手旁观。解决方法:我上,有人愿意帮忙吗?这样就豁然开朗许多。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四):好一本心理学的大众入门书

  总体来说是一本篇幅短小的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花几个小时就能读完。虽然比起牛津通识读本的其他系列,有些逊色,可能是信息量还太少吧。但是作为一本大众级别的入门读物,比起精简的篇幅来说,这信息量,也算是值了!

  这是我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所以选了这样一本简单易懂、但看起来还算科学客观的书。作者从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谈起,到心理学的分支,然后分章概述其中几个,包括变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包括认知;学习和记忆;思维、推理和沟通)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生理学、社会心理学、个体差异心理学。

  从简单的疑问开篇,然后接入一些简短但科学的介绍(引入一些心理学概念),跟着便是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是心理学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作者列举的这些实验无不给我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比如谈到“服从”时,列举的那个电击实验,虽看过多次,但每次无不惊讶于实验设计者的奇思。

  作者大多都是点到为止,他引你入门,还为你埋下疑惑和好奇的种子,桥给你架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自己去摸索吧。

  《生活中的心理学》读后感(五):《生活中的心理学》:不是生理,便是心理?

  文/吴情

  西方文化有两个重要源头,一个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另一个是犹太-基督教文化。在这两种文化中,“灵魂”(soul)、“精神”(spirit)、“意志”(will)、“情感”(emotion)、“理智”(sense)等重要概念常引起广泛争论。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以及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取得了重要成绩,原先为哲学家谈论的关于“灵魂”等上述概念的问题,逐渐被剔除原先的魅力,成为实证研究的对象,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心理学,慢慢成型。但是,对心理学的鄙夷,似乎从未停止,幽微的人心深处,真的可以被准确揭示出来?抑或只是研究者的一厢情愿?

  《生活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英国牛津大学沃尼福德医院临床心理学家吉莉恩·巴特勒(Gillian Butler)、牛津大学精神医学系认知治疗研究人员弗雷达·麦克马纳斯(Freda McManus)合著,一部简要勾勒出心理学学科大致样貌的导论作品。在《生活中的心理学》一书中,巴特勒和麦克马纳斯就心理学学科的性质、特征和研究对象,以及分支学科进行了概括性描述,同时也试着回答了解或学习心理学在实践中的种种用处。

  美国著名哲学家、医生、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威廉·詹姆斯将心理学定义为“精神生活的科学”,因而,“心理学与人的脑袋或大脑有关”。两位作者基本认同这一定义。不过,直接研究大脑,似乎在技术上并不可行。间接通过行为举止等外在表现来理解、解释大脑,也就理所应当。可是,这必须建立在行为举止确实反映了个体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但有人可能表里不一。在当代,完全抛弃科学的方法来检测与行为举止相关的大脑活动,不免会有矫枉过正之嫌,却研究人员也要注意,“既要学会以客观的方式呈现他们的数据,不能出现误导,又要学会解释他人报告的事实和数字”。

  心理学有关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关乎大脑。我们便不禁想问,大脑对个体认识、理解和解释世界,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主体,能够客观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吗?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两位作者就大脑认识外部世界的大致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她们看来,在决定“什么进入到我们的头脑里”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觉,“并不仅是被动地从感官获取信息,而且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我们所知的现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座座由人修建的建筑”。而经过大脑处理过留在脑中的信息,之后将会“变成了我们学习和记忆的基础”。不过,对于其中微妙的运行机制,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少争议。

  留在脑中的信息,如何影响个体之后的种种行为举止?“为什么我们会做我们所做的事情”?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巴特勒和麦克马纳斯认为,大脑在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选择处理之后,会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技巧,如思维、推理和沟通”,将信息分类储存,使得主体得以把握外部世界。至于在实践中展开行动,主体还受到内、外部多方面的动机和情感的交互作用。

  心理学有四个主要分支:其一,发展心理学,它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人类在特定阶段的相对固定的心理特征和表现;其二,个体心理学,它研究个体的诸方面心理特征,研究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和特性;其三,变态心理学,它“关注的是非典型的行为,即精神障碍和精神残疾”;其四,社会心理学,它“在本质上把人类行为当做社会行为(直接或间接接受他人的影响)来考虑”,试图更多了解“对有助于预测、控制或调整(增加或减少)”反社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诸多因素。

  西方文化中有一种二元对立的倾向,要么是生理因素,要么是心理因素;生理与心理,彼此独立、分离、对立,常常是水火不容。但这一做法,即便不算是错误,也是有很大问题的,至少会导致人“身心分裂”。要知道,心理运行机制往往离不开物质性的生理基础,而生理,也会受到心理因素,诸如情感、动机的作用。换言之,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中国结般缠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理学的未来,确实需要加强对大脑的研究,也需推进心理的建设。中国文化虽未能促成严谨的学科,但对于身心统一性的强调(比如庄子,他将世界分为自身之内和自身之外),无疑具有反拨、补充的现实意义。

  心理学有何用处呢?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常常面临这样的发问。在巴特勒和麦克马纳斯看来,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专业领域,心理学都有一定用途。即便是对非专业读者,心理学也有裨益,因为“心理学这门学科既教授了用途广泛的技巧,又培养了我们对于精神生活(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思考”。当然,两位作者也坦言道,心理学家“并不能猜透人们的心思,也不能违背他人的意愿去操纵他人,他们也尚未给幸福画出蓝图。”

  在中国,心理学和心理学从业者常常被污名化。“你这样,要去看心理医生。”之类的句子,在嘲弄的外表下,暗含了基于无知的偏见。生活在工作压力较大的都市,普通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些心理问题,比如忧郁、烦躁、恐惧等。这时候,学习心理学,对于理解我们自己,进而将自己的情绪和感情倾向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不能不说有所助益。在笔者看来,学习心理学,其实还有发现知识的乐趣。越学习心理学,越会对司空见惯的现象表示惊讶,越会对人之为人怀有兴味和敬重。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